——研覽儒、釋、道、耶、穆、蘇、第五項修煉……的共性、差異及其適用邊界
第三章 人的生命結構及其內涵
今日關鍵詞:場導論、精氣、基因、五運六氣、末那識、奇經八脈
第三節 量子類氣
上述科學研究還只是確認了人體藏象系統之外圍的經絡是存在的。但由于現有科學理論和手段的落后還不能證明經絡究竟是什么,至于揭示最為核心的五神或五藏,其離得就更遠了。但在科學探索精神的驅動下,“科學”對藏象系統中運行的精、氣、神,特別是“氣”的認知上,目前有了初步的一些設想或研究成果:
1943年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的薛定諤提出的“生命的基本問題是信息問題”;
20世紀60年代,量子力學泰斗大衛·博姆(David Bohm) 受印度中觀佛學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的影響,提出將我們感官可以感知的這個世界稱為“明在系”,并且認為“明在系”的背后有一個超越時空的被稱為“暗在系”的世界?!鞍翟谙怠钡氖澜缌私狻懊髟谙怠笔澜绲囊磺?,而“明在系”的萬物則記錄了“暗在系”世界的一切信息;
姜堪政于1957年在控制論的啟發下,依據量子理論、信息理論提出了有機體內存在生物場,1960年通過“兩人腦之間發射與接受生物電磁場微波傳遞心理信息實驗研究”證明了人之間心理信息傳遞的物質載體能夠被微波透鏡所聚焦,之后又實驗提出生物場導信息遺傳變異等等;1989年提出姜氏生物場導公式:
式中:ΔЕb——有機體內分子之間每傳遞1比特信息所需能量;
∑E——指定時間內單個有機體所需總能量(化學能);
∑I——該指定時間,該單個有機體所有分子所需信息量?! ?/p>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上述姜氏場導公式的進一步深化和量化,將出現反映能量和信息關系的方程。該能息方程將和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即便該方程,同樣也需要完善和被突破)比肩,形成質量、能量和信息三位一體的總方程,它將對走入真正的生命科學殿堂,有助于進一步理解《黃帝內經》的理論架構及其科學依據產生深遠的影響?! ?/p>
依據量子的波粒二相性,由于量子自身綜合了能量與信息于一體的關系,決定了生物電磁場存在于物理學電磁場頻譜的中間部分,即微波波段。有機體作為能量開放系統,由于信息本身具有頻率、振蕩、內在干擾和共振特性,必然有一部分向體外輻射傳遞具有信息的生物微波,作用到另外有機體相應分子系統,從而影響相互間的生命活動過程——是為“場導論”。姜氏以場導艙為工具載體的一系列試驗和康繼周的《生物場效應醫學——康氏信息醫學》也在非自覺的實踐中不斷印證和深化著量子化的信息的巨大作用?! ?/p>
姜氏“場導論”的意義在于:
1、DNA是遺傳信息物質載體的保存形式,生物信息微波是分子間的傳遞形式、起作用的形式。DNA與生物信息微波二者的密切相互作用,才構成完整的遺傳信息物質載體。生物信息微波作為遺傳信息物質載體,其主要特點是:非接觸性傳遞遺傳信息,并且可遠距離傳遞,而DNA只有接觸才能起作用。生物信息微波可被微波設備所接收、處理、加強、再發射。也即,一定程度上DNA是決定和形成人體解剖系統的基礎;
2、自然界中有生命的各物種、個體之間不斷進行著生物信息微波的相互作用,而生物信息微波恰好就能夠發揮這一生命信息的杠桿作用,也即通過此集成的能量和信息杠桿,他們互相之間可以提供所需要的各類信息,包括遺傳信息;
3、“由于忽略了信息這個重要因素,沒有認識到生命的本質是在傳遞能量的同時交流信息,信息、能量都是衡量物質運動的手段。在沒有生命的系統里,能量與信息各自獨立,兩者不能夠相互轉化;而在有生命活動的世界里,能量和信息則是統一的、密不可分的、可以相互轉化的,它們共同的載體就是生物電磁波。
有生命的信息和能量是不可分的一個過程,而無生命的信息和能量是可分的兩個過程?,F代遺傳學只講述了遺傳信息載體的消極一半——DNA,缺少了活的另一半——生物電磁場(類似人體藏象系統的表象或對解剖系統的影響表現形式之一)。比如白糖、鹽等也可以做成結晶,但它們是死的,要想活,分子間必須有量子的傳遞,即生物電磁場的信息傳遞。生命體系是一個開放的耗散結構,新陳代謝的能量不僅使生命維持在非平衡態上,也賦予了系統中有序結構的相干性和協同性。外來電磁場起了初始觸發的作用,觸發了生物體系自身的信息反饋系統,引發了基因分子群或細胞群體非線性的共振響應,糾正了分子或原子的運動狀態,即改變了靜態信息儲存。這種觸發達到一定的閥值,才能有效地啟動響應機制。而已有實驗表明,機體中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中都是這類非線性響應?!薄 ?/p>
據此,結合最新宇宙天文學研究成果顯示,宇宙空間中彌散著大量的有機大小分子,宇宙背景微波輻射,未知的智能生命及其星體……由此理解《黃帝內經》辟谷食露吸收宇宙生命能量的“神仙道”并非空穴來風,實是攜帶能量特別是信息的量子所致;不同于古典物理學,任一物體要影響另一物體,必須以有限速度進行力的交換始能發生。在量子層面,不同量子粒子一旦接觸過,彼此就會保持聯系相互影響(這個特性和人之識或鬼神的某些表現是相一致的)。不管后來相隔多遠,一方的活動(如磁定向)都會實時影響到另一顆……所謂的“氣功”、“外氣”、“風水”、“虹化”、“巫術”、“遠距治療”“隔空移物”、“心靈感應”、“鬼魂”……在經歷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發展后,需要重新進行審視!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量子的某種表現形式是已知生命信息和能量的載體,但是否就是生命信息和能量的唯一或終極載體,尚未有定論。只是目前現有的科學理論及其探索在攻克《黃帝內經》所顯示的生命體系時能夠解釋和驗證的尚局限于量子這個層次。關于量子力學的發展,先后經歷了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說;愛因斯坦提出光子概念;波爾的氫原子模型;德布羅意波的假設;薛定諤的波動方程;海森堡的矩陣方程;波恩的幾率波;海森堡的測不準關系;波爾的對應原理;費曼的量子電動力學;量子色動力學;微擾理論和重整化;弦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和某個角度方面探索著這個奇妙的世界。后來者要做的不是否定其心血、其靈感,而是穿越其足跡間重重隱含的假設,疊疊迷人的邏輯,整合超越其智,解決諸多缺陷。這樣,量子力學也將獲得進一步的新生和發展?! ?/p>
因此,本節“量子類氣”的題目只是權且如此借用,并不是下了量子即是氣的結論,只是種種證據和跡象表明“氣”和量子之間有某種形式的緊密聯系?;诖?,結合“一個核心兩個關系”的內涵與原型以及生物場導微波遺傳信息技術的新思路,暫做如下初步推斷:
中醫中所講的“氣”,為宇宙自然中微波頻段內某頻率的量子所載之能量和信息。對應于五藏神,有五種頻段的能量和信息。這五種頻段的能量和信息在五藏之間存在著出生、克、侮、悔、勝復的關系。某頻段量子所載能量信息的積聚或轉化稱為“精”,占主導地位的能量信息的積聚或統領“質能息一體”的某種存在稱之為心神。氣在經絡通道中運行,通過對各類神經或腺體的作用來體現對解剖生理系統的調控……
至此,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終極之門——<黃帝內經>謎局大揭底》中“圖16:藏象、宇宙精氣、實踐和空間關系”——這個令人匪夷所思的中醫五運六氣學說所涉及的巨系統,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運,即木運、火運、土運、金運、水運等五者,每運按照當令的程度分為歲運、主運和客運,主要指藏象系統之五藏的某藏是處于歲、主、客的哪個狀態;對應于某藏的某狀態,則有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氣對其發生影響,每氣按照當運的程度分為歲氣、主氣、客氣、司天之氣和在泉之氣。這些氣在時間空間上對五藏影響的規律研究和預防,就構成了中醫五運六氣學說的核心內容?! ?/p>
雖說宇宙空間彌漫著大量某頻率的量子及其能量信息,但對人體五藏系統而言,它采集的有益其自身的宇宙精氣來源則有著明確的指向——銀河系外的二十八星宿:
素天之氣:亢氐——畢昴(木氣、肝)
丹天之氣:牛女——奎壁(火氣、心、三焦)
蒼天之氣:柳鬼——危室(土氣、脾)
玄天之氣:張翼——婁胃(金氣、肺)
黅天之氣:心尾——角軫(水氣、腎)
來源確定之后,就需要明了精氣掃掠地球的準確節奏:中醫總結出五運值年,每運值一年;每三十年一紀,每紀每運值六年;每六十年為一周,每周每運值十二年。進而確定準確的接受位置:由于地球的公轉——寒來暑往的四季和各節氣的變化;自轉——晝夜時辰對應的子午流注;偏轉——黃道夾角的影響;受太陽系內的太陽活動周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以至月亮盈虧的影響。這種節奏和位置都對來源于河外二十八星宿的宇宙精氣在量、在質上使五藏接受宇宙精氣產生或宏大或細微不同程度的影響——對藏象系統的關懷如此極致,令人不禁對中醫嘆為觀止。
可以看出,內外部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匹配程度將直接影響著人體陰陽平衡狀況。不平衡時,人體解剖系統將成為人體藏象系統維護自身平衡的首要釋放出口,并以此釋放提示兩系統重回平衡的調節走向,這個釋放即是人們常見的身體不適等癥狀。這里的平衡及其發展按照陰陽五行和五運六氣所揭示的規律進行,人們依據對此規律的認知和掌握進行順應規律的積極介入,介入的手段即為中醫之針、灸、藥甚或醫患藏象間的直接作用。
至此,借由《生命終極之門——<黃帝內經>謎局大揭底》的“一個核心兩個關系”大致描述和再次確認了《黃帝內經》所展示藏象系統的基本結構及其內外關系;經由《黃帝內經十二經脈揭秘與應用》的體證揭示了部分經氣更為精準的注循規律;通過《場導發現——生物電磁波揭密》主證和《生物場效應醫學——康氏信息醫學》和《念力的秘密——叫喚自己的內在力量》側證了無形無相之藏象賴以持續和發揮作用的重要物質基礎之一——量子所攜帶和集成的能量與信息——的概貌?! ?/p>
可以看出,有別于單純實體解剖下的人體之肉體,上述藏象系統、解剖系統各自內在結構及其同宇宙自然環境的交通互動,展現出一個更為接近本質的人體基本結構?! ?/p>
在上述的基本結構下,“常先身生”的藏象系統和人體解剖系統是相互獨立存在的。自從“……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分別代表陰陽的解剖系統和藏象系統開始結合,除“人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之外的時期,兩者共存構成一個完整的生命?! ?/p>
在該生命周期中,屬陽的代表著生命本質占主導地位的藏象系統,制約規范著屬陰的代表著生命現象而居次地位的解剖系統,對比前六識“眼識(視神經系統)、耳識(聽覺系統)、鼻識(嗅覺系統)、舌識(味覺系統)、身識(感觸系統)和意識(神經中樞——腦和脊髓等)”,藏象系統呈現出無形無征的隱匿特點,故稱其為“藏”。它和解剖系統發生作用所顯現出的表現或征兆,也即是藏象系統工作狀態的反映,即為“象”。
在《黃帝內經》中對精神類型的劃分:
“神魂魄意志”對應五藏,稱為陽神;
“喜怒憂思悲恐驚”對應大腦,稱為陰神。
“人有五臟(藏)化五氣,以生(控)喜怒悲恐驚?!笨梢钥闯鲫柹駥﹃幧竦膶嶋H根源性作用。那么鏈接陽神和陰神之間的紐帶是什么呢?
上述講到,夢與藏象系統的節律是一致的,“陽動則夢”,“夢者魂行”——陽氣漸長,夢的內容也就越豐富,在太陽出來的前后達到頂點,而奇經八脈中運行的主要是陽氣,督脈直入大腦,主睡眠,主情志;而大腦情志的巨大波動也會通過奇經八脈影響陽氣的消耗,進而影響藏象五神,也即奇經八脈是作為藏象五神和大腦神經之間的溝通渠道而存在的。從這里大致可以推測,奇經八脈尤其是任督二脈對應著末那識,而末那識的一個顯著特點便是亦步亦趨的“既恒且審之思量”?! ?/p>
因此,八識的前七識和解剖系統以及夢的機理有相當大的吻合性?! ?/p>
藏識同藏象五神之間的對應關系如何?一方面由于雙方均具“藏”的特點,其功能絕大部分都是通過前七識以及五藏經絡和神經系統表現出來的,中醫有關五藏神、任督二脈的癥狀表述極少,大多以十二經絡所體現出來的表征間接描述的,而八識的各自特點則主要是通過五十一心所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則由于佛學和醫學二者各自應用領域的側重不一,即便有相通之處也難以一一對應。但總體上,八識所展示的識、根、塵、色、心所等內容,大體上是藏象系統和解剖系統與環境作用時的功能、聯系、表征的總概括。而且兩個系統的總體架構是確定的,下一章將通過《易》形成機理的研究來進一步印證該架構。
下面引用唯識八識理論中的五十一心所,初步比較藏識和藏象五神之間的某種一致性,即便略顯牽強,權作引子,恭請讀者做更深入的研究?! ?/p>
在唯識八識理論中,把五十一心所分為六位:
1、遍行位五:觸、作意、受、想、思?! ?/p>
2、別境位五:欲、勝解、念、定、慧?! ?/p>
3、善位十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p>
4、根本煩惱位六:貪、嗔、癡、慢、疑、惡見。
5、隨煩惱位二十: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p>
6、不定位四:悔、眠、尋、伺?! ?/p>
對應的心王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藏識,細化對應到五十一心所上:
1、前五識,對應的是:不定位無,隨煩惱位或有或無;
2、意 識,對應的是:涵蓋全部六位;
3、末那識,對應的是:四根本煩惱,五遍行,六個隨煩惱,加上念、定、慧和惛沉;
4、藏 識,對應的是:僅有遍行位五?! ?/p>
藏識之“觸、作意、受、想、思”五遍行最典型的特點是“恒而不審之思量”。回顧《黃帝內經》,以五神為主的藏象系統,除接受宇宙之精氣和解剖系統所積聚的精氣供養外,剩下的就是把不平衡向解剖系統進行轉嫁,并以此維持自己穩定與平衡,同時也以巨大的調節能力恢復解剖系統的不平衡狀態,保障著兩系統的穩定與平衡,這種看似自私自利不作為的表現,一定程度上和五遍行所指向的特點極為類似。
從佛學八識、藏象解剖以及“……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等所表述的人之生命結構可以看出,各家的研究側重和應用方向都有所區別,但在總體的生命結構上是一致的。也即,總體上儒、釋、道、耶、穆、蘇在人之生命的認知上都是完整的,但因背景所限,各家在人之生命結構的交待上也表現出或簡或繁、或清晰或模糊、或術語或俗語的特點。所以,針對人之生命結構非常細微的界定及其表述形式,因視角、層次、立場、背景、語言等的不同而體現出巨大的差異,是正常的。但為了實現人之生命如何更好地生存、發展和提升這個最高目的,各家提出的原則性要求(如“克己、為己、止己、止于義”之“克、為、止”)都是為著上述最高目的。
因此,一方面各家學說所提出的原則性要求在實踐中應被視為最關鍵的要素,而這些原則性要求的體系化和結構化模式,也就構成了各家關注人之生命時的基本思維方式。這些基本思維方式的延承與發展也就成為各區域人們人文傳統的源泉與核心要素,后續的探討也主要是圍繞各自基本思維方式之間的共性和差異而行文的;另一方面,描述人之生命結構的形式也是豐富多彩的,而分別從自然的實際載體、生命的表現形式和人文的遵循原則等三個層面進行總結,則可以大致搭起一個理解人之生命結構的總框架,而《易》正是起這個作用。
當然,當今的科學實際上在自己都沒有覺察的情況下,已經從人體解剖系統一腳跨進了人體藏象系統。只不過,科學只是把它當做“唯物”、“物理”或純粹的理論物理去研究,并沒有意識到這些內容居然是和“人”直接相關的,是科學之所以得以研究下去的最根源動力,真是日用而不知。并且這里的跨入表現為一種探索摸索、一種非自覺、一種獲得主流方法地位后的固執、排斥和唯我獨尊、一種悶著頭在自己的邏輯圈內轉悠,藐視、不屑、不理會甚至打壓科學以外古圣先賢已有的高度和提示。顯然,這并非是科學的態度,而離真正的科學精神則是更遠?! ?/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