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泰特談話61:中國和西方的兩種道德精神(中)
在中國,歷史的看,道德的作用不僅僅是精神信仰的需要,而是讓它負荷了人類生存文化的全部內容。
中國文化的道德價值觀,不僅有精神信仰價值的需要,還有更重要的政治管理價值的需要,人們世俗社會準則的需要,家庭倫理秩序的需要,等等。
一句話,中國的文化就是道德,中國的道德就是全部文化。為什么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把人分成“好人”和“壞人”,這就是因為中國的文化是道德文化,而道德概念就是“好”和“壞”界定的代名詞,道德文化全部的內容,就是把任何事物都分成好和壞。同時,中國又是專制文化,話語權歸統治者,統治者界定好壞的標準。中國這種簡單的道德文化,是中國古代政治長期保存的原因,同時也是中國人頭腦簡單,人云亦云,沒有獨立思想的原因。
普通中國人,可能不會留意老子思想的文章,為什么取名《道德經》,而且也不會把老子的道德,等同理解為孔子的道德,其實老子的《道德經》包含了中國道德文化的全部核心,特別是揭示了中國特色的道德思維方式,而孔子的思想和老子是水乳交融,孔子將老子的道德原則,具體展開,便于實際操作。
中國的道德價值觀,無孔不入的覆蓋全部世俗生活,特別是深入進政治文化,中國人的全部社會世俗活動,都要依靠道德文化來調節。
因此這種廣泛的需要,一方面賦予中國道德文化最至尊的世俗地位,另一方面要求道德文化能夠把至善的價值標準降低,以能夠引導和適應世俗生活的需要。
這就要求道德文化必須認可世俗的欲望,必須和欲望妥協,進而為協調世俗社會物質利益的紛爭,建立合理的調解和分配原則,這就是孔子中庸之道道德文化產生的社會根源。
相比世界其他文明的道德文化,中國的道德文化將先驗的、純潔至善的絕對道德價值,放置在很遠很遠的古代,是束之高閣,它的意義只有象征性,就如同孔子“祭神如神在”的精神意義,它沒有基督教中絕對信仰的強大的文化意義和影響,在現實世界,支配中國人精神的道德價值,必須具有經世致用的入世性。
中庸之道的道德思想是經世致用入世文化的最好代表。
但是,作為一種文化價值,必須要有絕對價值的信仰,否則這個文化在理論上最終不能站穩腳跟。孔子的中庸之道思想也必然面臨著這個矛盾。孔子解決這個矛盾,是將中庸之道又拔高到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位置,相當于信仰。
在《論語》中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孔子認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孔子感嘆一般百姓沒有這種道德已經很久了。因此言下之意這種道德標準也如同天命,更多的是具有信仰意義,有向之看齊的意義。
在《中庸》中孔子說,“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以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孔子在贊美舜帝的時候,才舉了中庸之道得心應手的使用,舜帝是傳說,那么中庸之道的絕對價值,也就只能在傳說中了。
但是,將中庸之道實用于世俗世界,中庸之道的完美意義馬上就不復存在。中庸之道會被世俗世界任意解釋,就連孔子自己的言行也常有矛盾,這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設身處境,把孔子當作自己,也避免不了孔子所面臨的矛盾。
中庸之道反對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但是同時又出現新的矛盾,即人類的精神失去了價值信仰,因為既然是無可無不可,價值的標準由個人決定,而信仰的首要條件是價值標準的客觀性。
中庸之道造成中國民族精神最大的特征:務實,同時必然放棄信仰,表現為老百姓司空見慣的“老好人”精神,是非的標準聽從權威,即權力,因此崇拜權力,而不信仰價值。
正是這種務實性,中華民族屢次遭受滅頂之災,但是全部躲過去了,就同民間術語:惹不起但躲得起,這種躲的實質,就是聽從權力。
也是因為這種務實性,中國人放棄了精神信仰,因此沒有遠慮,沒有獨立,沒有主體,沒有創造,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千篇一律,槍打出頭鳥,莊子告誡國人,一棵樹大而無用,就不會被砍伐,于是中國真的變成很大很大。
看穿了,老子、孔子、莊子,他們是大同小異。因此,毫不奇怪,他們的思想常常是同時表現在一個中國人身上,但是西方獨立信仰的精神,卻很難同時融入這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其實,孔子也看到了中庸之道會產生的弊端,看到了中庸之道容易使人喪失價值是非。因此,孔子一方面說,只有圣人才能完全做到中庸之道,執其兩端,不偏不倚,另一方面孔子特別告誡,要反對偽裝的中庸之道。
孔子把這種偽裝的中庸之道,稱之為“鄉原”,孔子說,“鄉原,德之賊也”,可見孔子把這個問題看的很嚴重,批評的語氣很重。
《論語.子路》篇中,“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孔子認為判斷一個人是好人,必須是善者愛,惡者恨,反過來說這個好人必須有是非觀,必須愛憎分明,而不可以是怕得罪人的好好先生。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是強調要達到中庸之和,是不能犧牲自我價值立場的。
但是,要達到孔子的中庸的君子標準,是很難的,特別在專制政治下,是難上加難,因此 馮友蘭 先生唯獨一再品味“極高明而道中庸”之語。
在中國的實際歷史文化中,中庸之道幫助產生了一批又一批的“鄉原”小人,阿Q就是他們社會中的最底層。
筆者認為,隨著主體政治文化在中國的發展,中庸之道的思想才會越來越具有積極的意義,也越來越有用武之地。
中庸之道會有充滿希望的未來。
(中國的民族精神之六)
——獨立思考 閱讀經典—— 蘇州雨果書店與您交流思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