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是早熟的,從歷史文獻來看,中國文化的開始階段就具有了很抽象的概念,比如,道、天命、仁、陰陽、禮、易、有和無等等哲學意義上的抽象概念。
中國的文化注重感性思維,中國文化中的抽象概念不是繁瑣的思辨的產物,而是從感性思維中依據心靈理性而直覺感悟到的,孔子說:“仁乎遠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即使所謂玄之又玄的老子《道德經》中表達的矛盾發展思想,也是感性樸素的,比起西方的思辨哲學,要易懂得多。中國最高層次文化思想的通俗性,是和中國文化的規范標準性(周禮是文字記載最早的形式)相合的,即互為條件,這些都集中反映了中國文化價值的務實性,這種務實性是中國最高文化價值能夠覆蓋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一個重要條件,而將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推向全社會的一個重要政治舉措是科舉制考試。
中國文化的抽象概念源于感性思維的豐富程度,而感性思維的豐富程度又源于中國人的悠久深厚和規模廣闊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實踐,由此可見,早在三千年前,中國人依據世界上其他民族無法比擬的文明時空條件,而具備了很豐富的人類社會實踐經驗,否則不可能形成一直沿用至今如此豐富和永恒的社會文化抽象概念。這些概念被揭示和整理后,孔子謂之天命,孟子詮釋這種天命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而千年以后的程頤根據自己的心得,對孔孟的思想原義發揮,說“孔子言語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語句句是事實”,其實他們都是在同義反復,但他們都得到了中國文化的真諦。
也可見,中國文化的真諦是不變永恒的,是自然的,正是因為具有這種自然永恒性,所以才可以成為中國科舉文化考試的不變的中心價值內容,才形成中國文化價值的薪火相傳,才創造了中國文明延綿不絕的發展五千年的世界奇跡。十七十八世紀,中國文化價值的自然天命觀影響了歐洲的文化,為一些資本主義文化的思想啟蒙,提供了一種天賦的、自然主義的哲學意義上的思想基礎。
中國文化從感性經驗中抽象出理性價值,這種方法使中國文化遠離鬼神而重視人的自我認識和反思,因此中國文化具有人性化和人道主義的特點,這個特點不僅使中國經典道德文化對于每個中國平民百姓具有宗教性的普世價值教育的意義,而且賦予了中國文化的世界的和全人類的屬性,因為世界各民族的人都有共同的人性和道德屬性,而中國文化的道德屬性比任何一種文化更具有人性和人道,道德文化越是抽象到高度,越是脫離自我限制的偶像崇拜,就越具有于全人類的普遍意義,就越是能夠超越民族文化的限制,中國文化的這種普世意義,是歷史上中國文化能夠成功的對周邊國家文化產生決定性影響的關鍵,也是中國外來民族統治無一例外的被中國文化同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會將全人類未來的希望寄托在中國傳統文化上的根本原因。
歌德說“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感情方面幾乎和我們 一樣,使我們很快就感到他們是我們的同類人,只是在他們那里一切都比我們這里更明朗,更純潔,也更合乎道德,在他們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歌德所描述的正是中國文化可信可親可近的人性化的特點,全世界任何民族只要帶著理性,都不會將中國文化看作是異類。
辜鴻銘說“中國人最美妙的特質并非他們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所有處于初級階段的民族都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正如我們都知道的一樣,歐洲 中世紀的基督教徒們也同樣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馬太.阿諾德就說過:‘中世紀的基督教世人就是靠心靈和想象來生活的。’中國人最優秀的特質是當他們過著心靈的生活,象孩子一樣生活時,卻具有為中世紀基督教徒或其他任何處于初級階段的民族 所沒有的思想與理性的力量。換句話說,中國人最美妙的特質是:作為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夠過著孩子般的生活—— —種心靈的生活。因此,我們與其說中國人的發展受到了一些阻礙,不如說她是一個永遠不衰老的民族。簡言之,作為一個民族,中國人最美妙的特質就在于他們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
“真正的中國人就是有著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過著心靈生活的這樣一種人。”
“同情或真正的人類的智能造就了中國式的人之類型,從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國人那種難以言表的溫良。……它使人的心與腦得以調和。”
中國“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國人心靈與理智的完美諧和。”
辜鴻銘的中國文化認識,在國際上很有影響,他的文化觀有世界比較意義,從他的認識中,筆者比較出如下的觀點:西方文化在中世紀有心靈卻排斥大腦的理性思考,而資本主義文化興起后,西方文化卻又唯理性而輕視心靈。辜鴻銘認為中國文化的根本是心靈與理智的和諧,心靈理解為同情心、溫良,也即真善美,這是人性天生具有的,而理智則是大腦對感性經驗的理性思考,簡而言之,辜鴻銘的中國文化觀是心靈與大腦的完美結合。筆者與辜鴻銘觀點一致的是,中國的文化都是根源于生活實踐,是一種完美的生活文化,是一種又道德又經驗理性的生活文化,是最富有人性的生活文化。
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有一句著名的烏托邦式臺詞:生活啊,“你真美,請停留一下”,中國的文化就是這樣的在歷史中長期的停留,辜鴻銘很精彩的認為,這種停留與其說中國人的發展受到了一些阻礙,不如說她是一個永遠不衰老和永葆青春的民族。
中國文化具有永恒的天命道德價值觀,又具有根據經驗理性而入世的人性化特點,這兩個特點結合起來,就使中國文化成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文化。
永恒的價值觀,世界眾多文化中都具有,而入世的人性化,今天西方的世俗文化已引導全球將其泛濫成不管大自然報復和不管子孫后代的沒有遠慮的文化,弱肉強食的文化,無法無天的毀滅地球的文化。
有人問中國文化有沒有宗教信仰?筆者認為道教根本談不上是宗教,道教文化只是中國人生活意義上物質文化自然觀,比儒家文化更俗,而佛教的真正精神境界,從來沒有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因素,更是沒有成為主流,中國的主導文化始終是儒家思想,所謂的法家思想也只是儒家文化的一個部分。那么,儒家文化是不是宗教呢?為什么又稱為儒教?
筆者認為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但又很接近宗教,故常常稱為儒教。為什么儒家不是宗教?對比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很顯然儒家思想和它們有著本質的區別,首先,宗教的最高信仰是有人格化的而又抽象的對象的,其信仰對象具有絕對的神圣性,不可懷疑和冒犯,因此,宗教首要的條件是絕對信仰精神,正是這個條件以及宗教的非世俗經驗性保證了宗教教義的純潔性。
而儒家思想沒有人格化的絕對信仰對象,儒家的思想權威孔子,即使在歷史上受到追捧時,他的思想也是經常被人竄改利用,常常是被當做偶像來崇拜,而孔子在被歷史誤解時,盡管中國的文化還是離開不了孔子的語境,但孔子卻遭到社會荒唐的批判和打倒,可見在君主專制政治下,儒家文化創造不出中國文化的絕對信仰精神,也創建不了中國文化的純潔性,恰恰相反,中國文化的復雜性、模棱兩可性(糊涂性)及開放性,都和儒家的中庸之道文化有著血脈關系,在這個重大意義上,可判斷儒家文化與宗教有著本質的區別。
但是儒家文化又接近宗教,首先它和宗教一樣,具有永恒道德價值的信仰,其次它具有用道德價值觀念濟世的人文情懷,和基督教的博愛救世思想以及佛教的普渡眾生的慈悲胸懷是殊途同歸,正是這種宗教般的社會教化職能,才使儒家思想歷經數千年而不敗,并且獨領中國文化的風騷,因為,人不僅是自然界動物,也是社會動物,社會動物就不能離開道德的約束和規范,這是永恒的道理,所以這個道理的載體宗教以及中國的儒家文化也將會是永恒的。
但是儒家道德教化的職責和宗教又不一樣,一般而言宗教是獨立于世俗政治的,而儒家的思想卻是和政治緊密結合的,正是因為這個特點,儒家思想的道德境界和世俗物質人欲難分難解,于是出現了理論和實際的脫離,出現了言行不一,出現了道德偽君子,在實踐中社會又難以糾正,于是儒家思想放下身段和世俗達成妥協和共識,“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就是儒家思想和世俗世界的玄妙結合。
由于有了以上的結合,中國的文化政治具有了宗教般的道德絕對性和神圣性,這也是中國歷史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文化依據,這種文化政治屬性使中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青春常駐、長盛不衰;也是因為這種結合,使中國文化的道德純潔性大打折扣,純潔性不夠必然導致信仰的丟失,信仰的丟失又必然導致文化趨向人的動物屬性。
中國的歷史呈現出中國文化的純潔性和失去純潔性的交相更迭,呈現出道德價值與世俗物質價值孰高孰低的此起彼伏。這種文化的人心向背,決定了中國的政治分久必合的歷史運動,也決定了中國歷史上的亂和治的運動規律。這是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也將是中國文化的未來命運。「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