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誠立身 以信為本
——讀《劉子•履信》篇有感
讀《劉子》履信篇感慨頗多。履信篇主要是宣講誠信之道的,全篇804字以“誠信” 為本,結合天地自然之道,歷數誠信的重要性。同時還突出了誠信作為一個人的重要品德,在與人交往中的重要地位。并由柳季、季路之信與商鞅之無信,作兩方面的對比,以此來印證全文開頭的觀點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讀罷全文給了我們頗多啟示,現結合文中觀點談一談我的體會。
誠信一詞非《劉子》首創,在中國盛傳已久。早在春秋戰國時就有“ 民無信不立。《孔子》”,“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甚至更早的西周時期就有“無信人之言,人實不信。(《詩經•鄭風•揚之水》)”的警句。我們今天研讀《劉子》,并從中獲得啟示,并由此鞭策自我。那么,首先我們得弄清楚,何為誠信?誠信在當今社會有何作用?
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誠者,真實無妄之謂也。它是儒家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要求人們修德做事,必須效法天道,做到真實可信。說真話,做實事,反對欺詐、虛偽。所謂信者,宋代程頤認為:以實之謂信。也就是說,信要求人們說話誠實可靠,切忌大話、空話、假話,要求做事誠實可靠。其基本基本內涵是信守諾言、言行一致、誠實不欺。將“誠”與“信”結合起來,也就是:我們說話做事得言行一致,與人交往得說真話、做實事,待人要真誠、不虛偽。這就給我們為人處世立了一個一個標桿,《劉子•履信》篇就把“誠信”的重要性對我們做了一個宣講,告誡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應該重視誠信,做有誠信之人。現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與人之間交往日益頻繁、密切,加強誠信教育,確立誠信理念便顯得尤為迫切了。為此,我們得明確誠信在當今社會的重要地位。
首先,誠信是立人之本。《劉子•履信》篇中講:“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無以成;行非信無以立,故信之行於人,譬濟之須舟也;信之於行,猶舟之待橶也。將涉大川,非舟何以濟之;欲泛方舟,非橶何以行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要立于世,就必須講誠信。誠信就像一個人走路的腳一樣,一旦缺失便無法行走。當今社會,經濟交往日益頻繁,誠信成為人與人之間維持關系的最重要法寶之一。我們甚至說“誠信是市場經濟的試金石”。也就是告訴我們,一個社會一種經濟形式存在的利弊,其中一個關鍵指標就是誠信度。因此,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高度重視自我修養,加強誠信觀念,做有誠信之人。
其次,誠信是齊家之道。古人云:“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對讀書人提出的要求。我們可以看到,這七項要求最低的一個便是:“誠意”。也就是,誠信是我們做其他事情的基礎。唯有先做到“誠意”,才有可能做到“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要想家庭和睦,關系融洽,就必須做到誠信。唐代魏征曾經說過:“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夫妻之間,父子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只有以誠相待,誠實守信,才能和睦相處,達到“家和萬事興”。否則家庭便會在彼此的信任缺失下,逐漸走向崩潰。
第三、誠信是交友之基。與人交往最重要的便是誠信二字了。古代曾有“季禮贈劍”的故事,使后代人感動不已。《劉子•履信》篇也為我們講了商鞅不講誠信,以詐術騙攻取了魏國,雖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勝利,在日后卻難免遭受車裂之刑。正反兩方面的故事告訴我們,唯有誠信待人我們才能夠獲得友情。有人說,友情之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那么誠信便是它的生存的土壤。我們在校大學生,在與人交往得過程中,應該銘記古訓,切實做到以誠待人,明禮守信,多交益友、諍友,促進自我不斷進步和提高。
最后,誠信是為政之法。這一點,在我看來是最最重要的。也是我們前面強調的誠信種種的最終歸宿。一個人的誠信,上升到國家層面來,就是一個國家的尊嚴了。因此我們講,治理一個國家,也是必須講誠信的。言而無信,人民何以敢相信你。左丘明在《左傳》中寫到:“信,國之寶也”。也就強調了這一點,我覺得這是比《劉子》要更勝一籌的地方。《劉子•履信》篇講誠信時,沒有最終共升華到國家層面,在我看來應該為其一個缺失。現在我們講“把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起來”,這個 “德”就包含了一個政府一個國家的誠信問題。對內需讓百姓信任你,他才真真正正的擁護你;對外需恪守誠信之道、以誠相待,其他國家才愿意與你交往。
誠信二字,說來容易做來卻非常困難。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加強修養,樹立“以誠立身,以信為本”的理念,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往中,逐漸的做到以誠待人、明禮守信。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那么我們距離和諧社會,又會有多遠呢!最后借《劉子-履信篇》中的一句話作結尾:君子知誠信之為貴,必忱信而行!
2010年11月于黃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