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如棋:人類絕學的樂與痛
承蒙光明網編輯抬舉,讓我對絕學做下評論。豈不知,鄙人才疏學淺,未能對絕學添半點磚瓦,竟要去評論絕學事件,真是折煞我也。折煞終至折煞,既已開頭,就硬著頭皮寫下去了。
在我看來,人類生產與活動,必須遵循達爾文進化論,有所進步方是上乘。人類歷史長河,其實就是一部進化史,我們的思想進化,我們的文化進化,我們的身體進化,我們的物質進化,一切都在進化。進化重要,歷史同樣重要,知道我們的歷史,也既是能知道我們的文化來源,歷史證明,華夏民族就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民族,我們不能單方面華夏民族就是漢族或是哪個民族。知道我們的文化來源也從某種意義上也知道了我們將要走的方向。
就如人類基因DNA一樣,我們能通過分析我們的基因變化,知道我們將要走的方向,我們能避免哪種疾病,也能知道我們為什么是這樣,其意義是重大的。
就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去某地旅游,更多地吸引我們的并不是那里的高樓大廈,沙灘大海,這種物件基本海濱城市都會有,但某地的文化卻是讓我們真正的神往。我們在別人的文化里,慨嘆人生無常,慨嘆斗轉星移,慨嘆那究竟是怎么樣的一種文化,一處獨特的雕塑,一處獨特的風景常常讓我們流連往返,其根本原因正是那濃濃的地方風情,濃濃的地方文化。
有人可能說這是人的好奇心而已,好一個“好奇心”,好一個“而已”,那什么不“而已”,我要丟失我們的好奇心才對嗎?這正是我想說的,對,好奇心是我們樂趣之一,也是我們動力之一,文化追溯的根源其根本也是好奇心,這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之一,我討厭將原來一件接近于生活接近于現實接近于我們的東西放在象牙塔內,束之高閣,然后宣稱:這是高深文化,應該放在象牙塔內。有點跑題是嗎?我卻覺得不盡然,諸如某個獨特的文化諸如東巴文化,其實也是普通民從組成的,歷史長河,他們和我們一樣,流淌著本民族的血液與文化特質,和我們一樣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只是因為某些特定原因,這些人可能與他民族之間融合及其他原因,以至在同化的過程中,其內在文化竟要至消失。
資料顯示:從文字自然形態發展的角度看,東巴文比甲骨文還要原始,屬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態,最早是寫畫在木頭和石頭上的符號圖像,后來隨著紙的發明,納西先民才把這些符號圖像寫在紙上,成為東巴文經典。東巴文中的每一圖像符號都有它約定俗成的線條和筆法,形成固定所指的概念,并具備了表示某字、某詞的符號。從保留下來的卷帙浩繁的《東巴經》看,留存至今的東巴經書和文獻多達1500余種,共兩萬多冊,其中屬東巴經典的約有一千多部,廣涉天文地理、宗教哲學、神話傳說、民俗民風,被稱為古代納西族的“大百科全書”。
但其間有一點遺憾的是在麗江,納西族的老百姓會講納西語,但不會寫東巴文字,因為東巴文字只有“東巴”才有資格學,而“東巴”是納西族的“祭司”。有趣是有趣,但也折射出其變為絕學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正是我要說的,文化如果不具有廣泛性的傳播,最終只可能是束之高閣,到最后有可能連講這種語言的人都有可能滅絕。令人扼腕嘆息。
我也看到了諸如體制原因造成絕學難以后繼有人的情況,真的很希望我們的教育部門能真正有效看到這一點,拿出解決我們絕學問題的教育方案來。
但其實還有另外一方面,我在上文指出,文化傳播的局限性,勢必對我們的文化造成斷層,將文化與商業結合,開發旅游資源,同時,放開研究的層面,鼓勵民間研究與整理,也會對絕學有一定促進作用,真心希望民間真心有志于絕學文化的仁人志士,行動起來,一起保護中華絕學。
保護我們的絕學,亦即是保護我們的昨天,同樣是在保護我們的未來,希望不再有瑪雅文化的絕世惋惜。
2010年12月3日賈如棋于漢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