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導讀:草樹先生認為,本章可分為三個部分。第①部分闡述的是,自然的圓滿和在世俗之人看來的圓滿,以及真正最好的方法和世俗之人所認為的最好方法,其標準似乎常常都是相反的。第②部分通過比喻告訴我們,自然無為的心境與世俗觀念所存在的對立關系就好比物理世界的對立關系一樣,存在相互轉化的關系,而且符合能量守恒的定律——即想要獲得世俗利益越多,內心世界的矛盾就越強烈,反之則越平靜。第③部分則強調了順應自然,獲得無量智慧的根本方法在于保持內心的清靜無為——即拋棄一切世俗觀念,做到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大成也就是大成就的意思。不過,從老子自然道德哲學的高度來看,每個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世人對其的價值評判所決定的,而是其作為一個自然生命的全部潛能得到了何種程度的發展,也是《莊子-天道》所言之“性修返德”的境界。
這就好比一棵草、一棵樹、一只螞蟻。。。。。。他們各自的價值并不是由其對其他物種的利用價值高低所決定的。他們也不會在與其他物種的比較下獲得自己的價值認知。
所以,每個人只要能夠不受世俗觀念的影響而順應自然的去發展自己,生命就有可能得道最大限度的完滿。
“大成若缺”。由于認識到完滿生命本質的人不受世俗標準的羈絆,不以世俗標準為準繩,因此不貴重名利。相反,世俗之人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就是名利。所以,按照世俗之人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來看,得道之人的人生似乎毫無成就、價值、意義可言。或許,這便是“大成若缺”的本義。
“其用不弊”。 “弊”可做隱蔽、弊端、作弊、害處、解除、疲困之義,草樹先生認為其意可引申為“阻礙”。由于得道之人具有“弗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以及“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的特性。因此,具有完滿覺性的得道之人其自然無為的行事方式總是能夠通行無阻而不會受到阻礙,使自己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而世俗之人則由于受到世俗價值觀念的影響而有了主觀發展的自我束縛,因此其一部分潛能就得不到充分的發揮,而另一部分潛能卻過度透支,這就導致了對自身生命的摧殘。
【大盈若沖 其用不窮】——譬如山塘、湖泊、河流等,并不是一年四季都在一個水位的。而水位隨著四季的變化而變化有漲有落對于周邊的生態平衡和調節是有其積極的生態意義的。這也好比植物的生根、發芽、成長、開花、結果一樣,是生生不息的根本規律,任何環節都是必須的。所以,真正的“大盈”不是一個絕對標準,而是符合自然法則的合理調節。
如果我們執著于水位的豐盈,作物的收成,那么就必然會忽略其它自然環節的重要性,好高騖遠,投機取巧。
這也讓草樹先生想到了一個寓言故事:有一個人買了一個餅吃了沒飽,再買一個吃了還沒飽,直到第五個才吃飽。于是,這個人就想,早知道前面的餅都不買,就買第五個餅吃就行了,吃了就飽了。
所以,“大盈若沖”就是說,得道之人順應自然而為,無得無失的狀態,在世俗之人看來往往都是有許多不足的。然而,正是由于其順應自然,如天地般不自生,無生生之厚,因而才能夠實現自己的長生久視,和為世人留下“其用不窮”的生命智慧。
【大直如詘】——正如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所言:“其安也 易持也其未兆也 易謀也……是以圣人無為也 故無敗也 無執也 故無失也 民之從事也 恒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若始 則無敗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 而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 而復眾人之所過 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
為了順利完成一件事情,得道之人會做好許多事前準備工作,并且自始至終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好每一個細節。而世俗之人往往會投機取巧,偷工減料,急功近利,將得道之人的做法看成是就繁去簡,浪費時間、金錢的做法。
【大巧如拙】——太極、柔道大家都知道,它是以守為攻,借對方之勢,以靜制動戰勝對手的典型代表。然而,在許多世俗之人看來,越是繁瑣復雜、高深玄奧,需要專家教導的,乃至越是自己聽不懂的知識、方法越是值得信賴的、好的、正確的。
在各行各業,人們都發明了種種方法以求高效率和低投入。以養生為例,什么養肝、養腎、養胃、降血脂等等的飲食、起居、保健操之類的方法技巧和門派眾多,數不盡數。如果按照這些專家們的方法,不要說是病人,就算是一個健康人要保持健康恐怕也會被累死。就算不被累死,也許也會被折磨的生不如死而進了精神病院了。事實上,理解了養生的根本,抓住了養生的主旨,保持健康根本就不是一件苦差事,而只不過是一件在輕松自然,自在自得中唾手可得的事情。關于這個問題,草樹先生以后機緣成熟再和大家進一步分享吧。
【大辯如訥】——“大道至簡”,這似乎是人人耳熟能詳的一句名言。然而真正理解其中深刻含義的恐怕不是太多的。
老子道德經可謂是世界哲學史上的最高峰,它只有五千言,基本上也算得上是世界上篇幅最短的哲學體系著作了,這應該算是“大道至簡”的一個典型了吧。可如今世人解讀道德經,洋洋灑灑幾十萬言,可謂是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個個自認得道德之真義,可是世人還是不能從中領悟到道德的真義,這是為什么呢?
草樹先生認為,道德哲學不是世俗知識,而是生命的智慧。因此,道德經的解讀不是靠左手拿著道德經,右手拿著詞典,前面擺著眾多大師注解,后背背著種種圣神使命就能研究出來的。相反,這些種種方法、手段,可能反而成為了獲得道德哲學真義的最大障礙。
《莊子·知北游》曰:“道在屎溺”。道的功用就體現在我們的吃喝拉撒睡里邊,就在每一件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獲得道德智慧的關鍵不在書本上,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對所見所聞進行細致、客觀的觀察,然后再進行不斷深入的追問。
對問題理解通達了,至于道德經,那是對照你對生活感悟的明鏡。而至于各種對道德經的解讀版本,如果說對悟道者真有所幫助的話,那也一定是通過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不帶任何意識形態進行深刻反思,再用簡明樸實的語言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的結果而已,而絕不可能是那種制造種種概念和抽象詞語的堆砌或意識形態的爭論所帶來的結果。在《莊子-天道》中,稱這后一種人為“辯士”,評價這種人為“一曲之人”。
相對與那些能言善辯者,在世俗之人看來,真正具有大智慧的得道之人清靜無為的生活狀態和與世無爭的處事方式似乎就常常顯得木訥,不善表達和彰顯自己了。
小結:以上內容闡述的是,自然的圓滿和在世俗之人看來的圓滿,以及真正最好的方法和世俗之人所認為的最好方法,其標準似乎常常都是相反的。
【躁勝寒 靚勝炅】——老子用這兩個最平常的物理法則,比喻內心世界與世俗世界所存在的這種對立轉化關系和能量守恒定律——想要獲得世俗利益越多,內心世界的矛盾就越強烈,反之則越平靜。
【請靜可以為天下正】——這句話強調了順應自然,獲得無量智慧的根本方法在于保持內心的清靜無為——即拋棄一切世俗觀念,做到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草樹先生 QQ交流76773949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