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讀懂老子,《道德經》解讀方法
木子: 您認為《道德經》是一部講述什么內容的書?
草樹先生: 如果你問一百個研究道德經的人會有一百個答案。因為絕大部分人對道德經的研究方式都好比是盲人摸象。
《道德經》其實是一個完整的哲學理論體系,是修道、修德、做學問、做領導的方法論,是啟發我們看問題的思考方式。
所以,道德經不會使人變得更聰明,但可以開發你的大智慧。佛家講“聰明于塵境發,究竟愚癡;智慧自本心生,終歸正覺”
木子: 在不少《道德經》的翻譯解讀中,我看到不少“意識形態和教條主義”的理解,不同程度的曲解了老子的本意。
草樹先生: 的確如此。對于修道也好、做學問也好一定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見解,要敢于懷疑,獨立思考。
木子: 歷史上,被認為讀懂《道德經》的人幾乎只有莊子一個人?
草樹先生: 在有歷史記載的人中,莊子對道德經的理解最接近老子本義,但這也是相對而言的。莊子還是帶有自己的一些角度,還沒有完全站在大“道”的角度,所以還不是究竟。后世對《道德經》的消極見解與莊子不無關系。
當年釋迦穆尼如果看到道德經的話,我相信他將是有史以來最懂得道德經內涵的人。
木子:為什么這樣說呢?
草樹先生: 如果您對金剛經和道德經又較為全面的認知的話就會發現,佛的主張都是對“道”的進一步注解和展開。可以說,釋迦穆尼的佛理與老子的道德見解幾乎沒有任何沖突的地方。
木子: 請問,以你的見解,怎樣才能最有效的讀懂《道德經》呢?
草樹先生: 《道德經》這部哲學體系就像是一棵參天大樹,而總章“道可道,非恒道......”則是這棵樹的種子(本體),其它八十章都是由這粒種子生長出來的。
所以,要真正讀懂老子的道德哲學思想,就要從“道德”總章開始,尤其要對此章的內容進行定性化分解(分類)。理解了總章,再來解讀其它章節也就好比順藤摸瓜——順理成章了。
木子: 一般認為,現《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是道經總章。
草樹先生:然而,我的研究則認為它是“道德”總章——道經和德經的總章。
何謂“德”?老子是如何定義德的?在《道德經》里面,有人能指出來具體的回答來。
木子: 好象是找不到。
草樹先生: 其實是有的,但老子沒有直接用德字。它就在第一章里面,與 “道”交替進行了論述,還指出了兩者的關系——“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研究道德經其實并不難。只是研究《道德經》的人都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學術研究常識,那就是對研究對象的從大類到小類的定性化分解和結構研究——分類、歸類。
比如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物種,那么他們首先會根據這個物種的體貌、習性、飲食等明顯的大特征將它與其它物種進行比較,從而將此物種歸入某種大的類別,然后再按照某些小特征在大類別里面一層一層的歸入更小的類別里面去,并最終實現對這個新物種的全面了解。
然而,《道德經》的研究者們往往習慣了儒家橫向思考問題為主的簡單邏輯方式,而不能按照整體邏輯的思考方式去思考問題。所以才導致了你前面提到的對道德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盲人摸象式的七零八散、意識形態和教條主義的文本解讀。
-------------------------- 2009年9月3日 于廣州白云山
【草樹先生提示】:對形而上的哲學問題的研究,可以參考別人的研究方法,但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見解。
帛書本《道德經》全文下載 http://www.v199.cn/daodejing.html
讀懂“上善若水”才能更好的弘揚老子道德經思想
道德經解讀 道德經講解道德經研究 道德經翻譯 道德哲學研究
眾所周知,越是有文化的文化人,其精神狀態通常越是痛苦不堪、杞人憂天的。
因為,在這些文化人看來,世人都是需要拯救的,而且只有靠他們竭斯底里的大聲向世人疾呼、舍身去拯救,才有可能換來這個世界真正的安寧和眾生之福祉的。
老子形容這些深懷神圣使命感的文化人之行為乃“螳臂擋車”——自不量力、逆大勢而行,是違反自然規律的。
然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乃自在無礙,無得無失者也。
水之自在無礙——水無論是滋養萬物,還是舍萬物而去,都不是水自身意識形態意志驅使下產生的行為,而是順應自然,因無為而所至,因此水是自在無礙的。
水之無得無失——水無論清濁,無論固態、液態、氣態,其自身的本質都不會改變,都是H20,因此是無所得,無所失的。
故,道德家們若真入了無為之道德境界——玄德,那么對眾生的度化也自然會像水一樣——自在無礙,無得無失了。
道德家自在無礙之度化,就好比水滋養地勢底下和就近之物,為有緣者講說道德智慧。
道德家無得無失的度化,就好比水無論清濁,無論固態、液態、氣態,均不失其自身H20的完整性一樣,是不必做那些“螳臂擋車”之事的。
老子曰:為之者敗之 執之者失之。
莊子曰:“道未始有封;為是而有畛”。
每個人所執著的是非觀點,不過都是在自己的意識形態控制下,為問題設定了一個界限,畫地為牢罷了。然而,終極大道是沒有意識形態,沒有邊界,能包容一切是非的。至于是否能夠化解眾人的爭端一方面要看道德哲學家們的道德修為,另一方面還要看緣分。
所以,望道德哲學家們都能夠以“自在無礙,無得無失”之態,度化世間有緣人。
——草樹先生QQ767739499歡迎交流!
王蒙VS草樹先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之不同解讀
道德經講解 道德經解讀 道德經翻譯 道德經交流 道德經研究 道德經論壇
王蒙——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芻狗”是什么東西呢?就是送葬的時候用的那些扎的紙人紙馬紙狗,這些東西到時候一把火就燒了。他說得刺激、很難聽、很殘酷,這是一種智慧的殘酷性,就是告訴你真相,把真相非常慘烈地擺在你面前。
有一種思潮叫做對文化的質疑,或者叫文化批判,就是我們都看到文化是好東西,也當然認為文化是好東西,但是文化在發展當中會不會也有一些負面的東西呢?比如說什么都自動化、什么都順利,這人的體力反倒下降了;什么東西在電腦上都能查得出來,這人反倒不進圖書館了,有沒有這種可能?應該說這種可能是有的。所以在文化的發展當中、在文化的建設當中,我們同時還要注意保留我們那些不應該丟失的東西、保留那些自然而然的東西、保留那些淳樸的東西、保留那些可愛天真的東西,老子的方法在這方面給了我們一個啟示。
還有對于價值的質疑,沒有價值觀念就沒有文明也沒有了最最起碼的規范了,但是另一方面,會有價值狂熱,如恐怖主義;會有價值霸權,不需要舉例;會有價值僵化與反人性化,例如中國封建主義的 名教殺人 ,殘害了多少女性?還有價值歧見造成的宗教戰爭等。而老子幾千年前就看穿了價值與文化的兩面性,他不是絕了嗎?
把“自然”抬得這么高,那“自然”就是最好最最親愛的了,“道”就是最好最最親愛的了嗎?老子有一個驚人的說法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他說得太刺激了,你要是膽小的,看完這一句話能晚上做噩夢。他是什么意思呢?他說天地并不講仁愛,你不要想天地都喜歡你心疼你,天地它是無情的。這很容易理解,一個四川大地震你就看出來了。天地不仁,反過來說天地它也不壞,它也沒有要害你的意思。它既不是要愛你,它也不是要害你,天地、自然、道,不是一個意志的概念,也不是一個道德的概念,更不是一個情感的范疇,而是一個運動的概念、一個哲學的概念。它超過了人間的意志和道德,所體現的是一個客觀世界的規律。
在這個意向上講,他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芻狗”是什么東西呢?就是送葬的時候用的那些扎的紙人紙馬紙狗,這些東西到時候一把火就燒了。他說得刺激、很難聽、很殘酷,這是一種智慧的殘酷性,就是告訴你真相,把真相非常慘烈地擺在你面前。讓你正視這個現實,你得聽這個音樂,聽老子這個音樂。
天地不仁 這個東西看你怎么理解它了,你如果把它當做是殘酷的話,認為老子還在提倡殘酷,我覺得是你自己理解錯了。因為不管是在歷史里還是學說上,我們沒有找到老子這個人為人特別殘酷的證據,或者是這樣的記錄。相反的,老子在另外的章節里頭是反對戰爭的,他是用非常悲哀的語言來講戰爭的,像 兵者不祥 、 大兵之后必有兇年 ,到現在這些老百姓愛說的話都是從老子那兒來的。
那么他為什么要講天地不仁呢?就是要讓我們正視這個世界有許許多多不如人意的一面,你不要指望著 天地 老撫摸著你的額頭:我的乖孩子啊,我讓你舒舒服服的,我讓你心想事成,沒那個事。這是老子的一副清醒劑。我們不要把它當作殘酷,而要把它當作在今天來說是一種對世界的唯物主義的態度。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發展的規律,它并不首先決定于 我愛你、你愛我,我心疼你、你心疼我 ,它不表現在這些方面。像地震是由于地球的運動、地質的構造、地殼的構造所造成的一種現象,還有生老病死、興衰成敗、生駐壞滅、禍福通蹇、 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者百代之過客 你只能這樣去理解這種所謂無常的即 不仁 的現象。
老子關于“天地不仁”的思想,從積極的方面來說,就是我們要拋棄那個沒有出息的依賴的思想、僥幸的心理、幻想的思想,一切都得靠自己奮斗,同時要豁達地對待一切不如人意。你不能靠天地給你擺出一個非常美好的世界。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
草樹先生——
明白“橐龠”的含義才能真正理解老子的“不仁”主張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 其猶橐龠乎 虛而不淈 動而愈出 多聞數窮 不如守于中
對于此章的解讀,似乎大部分道友之都將前半部分“天地不仁……”和后半部分“天地之間……”看成是各自具有獨立主旨的內容,而分別加以解讀。而本人卻認為,老子在前半部分闡述的是“不仁”的人才選拔主張,而在后半部分則用比喻的方式闡述 “不仁” 主張的理由,前后是論點和論據的關系。
=================================================================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解讀
=================================================================
對于“不仁”,主流的解讀都是大同小異,意思都是“不存在仁愛之心”、“無偏愛”、“任其自然”之類。
其實,我們一方面可以通過對“芻狗”原意的理解來理解老子的“不仁”含義,另一方面也可以參照“德經”第一章“上德不德”之“不德”來理解本章“不仁”的思想。
=※=以“芻狗”本義看“不仁”之本義=※=
芻狗——用于祭祀的草扎狗模型。有些譯者認為,芻狗表示微賤無用之事物。吾認為此一理解也許欠妥。
顯然,芻狗是在祭祀前和過程中得到小心愛護、精心裝扮,而在祭祀后卻被隨便丟棄之物。
這也就是說,盡管事物本身沒有改變,但其價值的高低貴賤卻由于外在環境需要的改變而改變。面對這種情況,大自然會順應環境變化,讓不適應新環境新要求的動植物自然消亡,而讓能夠適應新環境新要求的動植物得到繁榮發展——這便是老子所言之“不仁”。
老子認為,作為“圣人——統治者、領導者”,在人才(百姓)的選拔上,也要象天地一樣“不仁”,順應民意制定或更新政策方針,并以能夠最大限度的執行好新方針政策為目標制定相應的人才委任和淘汰機制。這正是所謂“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的道理。
=※=以“上德不德”看老子“不仁”之本義=※=
“上德不德”的通行解讀是“高尚的德行就是不帶著施舍恩德的想法去幫助萬物、他人自性的發展。”按此類推的話,“不仁”的意思大概也就是——不帶仁慈的想法。
正如“不德”不是沒有德,而僅僅是沒有德的意識故,“不仁”也不是沒有仁慈,而只是沒有仁慈的意識。又據老子“上仁為之而無以為”的觀點,“不仁”也可理解為順應自然,順應形勢發展而為之的意思。
=================================================================
“天地之間 其猶橐龠乎 虛而不淈 動而愈出 多聞數窮 不如守于中”解讀
=================================================================
橐龠為鼓風機,這一點道友們基本上沒有什么爭議。但如果僅僅從字面上去解釋“虛而不淈 動而愈出 多聞數窮不如守于中”是不夠的。
這句話是與前面的“不仁”主張是有關聯的,而且是對上面“不仁”論點作出的比喻性論據支持。
無論是你否鼓動鼓風機,其內部空間的大小容量是不變的,容納的空氣質量也是不增不減的。這就是所謂的“虛而不淈(枯竭)”。天地、宇宙、生命都是如此。
“動而愈出”,你鼓動鼓風機看似產生了源源不斷的風,把火燒得很旺。然而,實際上就鼓風機而言,它并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并沒有增加或減少什么自身的空氣量。在這里,“你”就是意識中的自我,鼓風機就是自性(真我),而燒旺的火則好比是追求世俗利益的行為和動力。
“多聞數窮”。知識、機巧越多,自我意識就會越膨脹。就好比鼓風機鼓動得愈快,火就會愈旺一樣。而這最終只能是加速消耗了鼓風機——生命壽命。
“不若守于中”。既然,天地、宇宙、生命本體都象鼓風機一樣,那還何苦做要去做那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呢?安守本分,順應自然不就是對生命最好的守護嗎?
回到“不仁”的話題,橐龠如何支持“不仁”的主張呢?
其實,“動而愈出”就是比喻統治者如果有了對不同人才的主觀價值判斷觀念,就必然會導致人才選拔和淘汰機制僵化,不能以動態的人才發展觀念去適應社會的發展,從而導致用人不當和人才壓制——這樣不但不能順應民心發展,還會導致社會不和諧因素的增加。
“多聞數窮”就是統治者如果聽信所謂圣人的仁義巧偽之術越多,就越會對善、惡、是、非、愛、憎形成僵化的認識,從而導致意識形態和教條主義這一余食贅行對百姓和統治者思想的控制,并造成“動而愈出”的局面,給百姓生活和社會安定造成破壞。所以,老子是主張不尚賢和絕圣棄智的。
草樹先生 交流QQ76773949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