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馬天山的悟道者 ——訪傳統文化探索者林清泉先生
2010年8月
林清泉,又名常弘居士、常定居士、無極山人。1933年生于廣東揭陽一個名聲顯赫的醫生世家,他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認為:國學應是天人合一的,大可以研究宇宙,小可以解決現實生活。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天山自古是修行之人求仙證悟的最佳道場。“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民間傳說中,天山天池曾是西王母居住的仙境。也是道教全真派首領長春真人邱處機講經布道弘揚國教之所。
大漠戈壁,祁連浮云,賦予天山以靈性。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使林老對宇宙、人生、大千世界有了更為深刻而獨特的體悟。林老感慨的說:“我這一生的命運完全是自然規律的結果”。少年參軍,置身戎馬,50年代考入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開始充分的接觸西方科學,而對東方文化了解甚少。60年代文革開始,受迫害,蒙受不白之冤,他同一千多名“黑五類分子”被遣送到天山牧馬放羊,進行勞動改造。從此,他成了青天飄白云,雪山映碧草,圣潔而寧靜的天山巨幅畫卷中一個流動的元素。
一匹馬,一群羊,一呆就是一天,一進山就是半年。在這只有傳說,卻少有人煙的“仙境”中,他慢慢開始漸漸融入蒼茫的云海,淡卻了往日批斗會的現場,淡卻了世間的不公,他把更多的精力轉向古老的東方智慧,開始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而一次意外的遭遇,使他對宇宙天地運行大道和凡夫俗子之生死有了更深的體悟。
1975年的一天,在他趕羊出山的途中,遇到了突如其來的暴風雪。整個世界變成一片蒼茫的雪海。他被凍昏過去,險些魂歸雪山,幸運的是一位蒙古族老人把他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經歷過生死的他,思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勞動的同時,他開始研究、體悟宇宙、自然、生死的規律。在天山的十八年,這原本悲戚的遭遇卻成了他參悟宇宙、人生大智慧的絕好機緣。
在天山這個大自然的道場,很多人無奈的接受勞動改造,平庸一生,還有一些人因為蒙冤苦悶而死去,只有被當成“瘋子”的林清泉在體悟、思索那些超出邏輯思維局限的宇宙奧秘。
行平反以后,他走出深山幽谷,禪定中寫下《宇宙沉思錄》、《太極之光》、《東方靈魂學》等中華文化奧秘探索巨著。年過古稀的林清泉,在對宇宙、人生規律的探索中,以“天人合一”的思維,把儒、釋、道、易、禪、中醫、氣功、人體特異功能等東方哲學統在一起,提出一系列“唯易論、唯道論、唯禪論”的新要領和假說,為管理、養生、預測提供了一整套嶄新的體系,同時還為人類樹立新的宇宙觀、人生觀提供了獨特的思路。
林清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三者是合一的。從理論上來講,中國古人常說“天人合一”意思就是人和天其實是一個整體,人是大自然的一個因子,人是不可以憑借自己的主觀意識為所欲為的,他要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自然規律往往是抽象的,古人為了給自己找一個“實存”的、可以頂禮膜拜的對象,便抽象出了“玉皇大帝”“神仙”“天”“上帝”等形象。所以,無論是被古人賦予了人格的“天”,還是西方講的“上帝”其實都是自然規律的一種托詞而已。“人法地”人在大地上生存,大地是人的棲身之所,什么樣的地往往就有什么樣的動物、什么樣的人,“地”是與人聯系最緊密的一個因素。而在古人看來,再大的地也只不過是“天”下面的一小塊,四季輪回,晝夜更替,風、雨、雷、電往往決定了大地萬物的生發,所以地要受到“天”的制約,即“地法天”。而天是按照一種本然的規律在運行的,所以稱“天法道,道法自然”。
另一方面,“天人合一”其實也是在講我們人類自身的生命系統。錢學森曾經說“人體科學,更確切的說應該是人天科學。”他把人的內部構造與天對照起來考慮。宇宙產生生命,生命是宇宙的縮影。人體自身是一個自我封閉的“小宇宙”,與我們外部的整個宇宙是“相似”的。在人類的感知能力有限的時候,我們只能靠五官去感知自己周圍的外部世界,而對于我們自己內部的系統卻認知的很少。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人只不過是在整個宇宙某個層次里面一個小小的細胞而已,天人是合一的。
只有當人的感官系統高度發達,更為成熟的時候(可能是第六感官),我們才可能接觸、認識到自身生命和靈魂的許多秘密。只是現代科學,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只有人自身的秘密被更多人接受、承認的時候,人類的文明才更有可能向前推進。
記者:“天人合一”在現代人的養生問題上有哪些啟發?
林清泉:明代學者洪應明說“心體就是天體。一念之喜,景星慶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風甘露;一念之嚴,烈日秋霜。何者少得。”人有喜怒哀樂的情緒,天有風霜雨露的變化,大自然變化和人體內部變化是相對應的。我們可以把它視為一種比喻。人的生活離不開自然萬物,大自然是一個很好的療養勝地。現代人長期“囚禁”在城市高樓的籠子里,被“關閉”在辦公室的小天地,見不到天也踩不著地,身體自然很容易出問題。因此,養生要多接觸大自然,達到與天地合一。當然,走進自然,不一定要去名山勝地旅游,一個小水湖,一片綠草地,一棵大樹,一座小公園,到處都有“大自然”,重要的是我們要真正的走進它,去攝取自然界的能量。
記者:現在科技進步了,社會發展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度豐富。但同時卻也引發出了很多問題,人類似乎并不幸福,能談談您的看法嗎?
林清泉:《易經》中講陰陽轉化,陽旺則陰衰,陰旺則陽衰。陽可以指物質,陰可以指精神,當物質世界很旺盛的時候,精神世界就會處于很低迷或者被動的位置。遠古時期,人類沒有那么多物質產品,偶爾抓到一只野牛,大家分而食之,會感覺很幸福。這個時期是陰旺陽虛,所以他們的精神生活十分富足,他們拜天、敬神,滿足感、幸福感極強。隨著人類逐漸的向現代社會走來,由人力、畜力變為機械力,住的地方由山洞變為樓房,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陽逐漸開始變得很旺,陰卻變得很虛。所以現代人越來越多的追求物質享受,很少有人再去真正的關注自己的“心”、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幸福感自然就匱乏了。
不過,這個問題也終究會隨著宇宙萬物發展的規律調整到正常的軌道上來。《易經》講“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當“陽”變得很旺,達到極致的時候,自然會轉向“陰”。隨著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人們會慢慢感到對于物質享受的無所適從,他們會去反思:為什么我的財富越來越多,住的房子越來越大,吃的、穿的越來越好,我卻并不感到幸福?這個時候人們自然就會把關注點放在精神層面,去修身養性、積德行善,像比爾·蓋茨一樣尋求精神上的超越。
記者:現代人似乎越來越缺少對生命的敬畏感,所以像富士康這樣的自殺現象頻繁發生,您怎么看這一問題?
林清泉:不管富士康還是各個高校、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這種自殺事件總有發生,日本就曾有這種集體自殺事件發生,歷史上自殺現象也不在少數,只不過沒有現在的媒體宣傳而已。
從宿命論的角度來分析,每個人的個體生命都會遵循一定的規律,按照自己的生命路線圖運行。世界上每天都有人死亡,或是車禍、或是礦難、或是疾病,無論是自然的生老病死、還是其它的死亡都是由他的生命路線圖決定的,這是不可改變的。
若拋開宿命論,從富士康現象本身來考慮這個問題,其實它說明了西方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失敗。西方的管理模式與東方不同,他們往往把員工當做機器,更多的是在管理員工的“形”,而忽略了個體生命的精神需求;而東方管理思維的出發點是“形”與“心”同時考慮。所以,富士康現象其實也在告訴人們必須認真的思考和改變這種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同時,富士康現象也體現了現代社會人心的浮躁和人際關系的復雜。人事的復雜往往讓人感到壓抑,似乎每天都在疲憊中行走、每天都活在崩潰的邊緣。因此,無論是在企業內部還是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營造一個好的人際關系氛圍,使人有一個輕松的工作、生活環境,即便在困惑、苦惱、憂郁時也可以得到身邊人的慰藉而不至絕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