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以來,國人圍繞漢字的論爭歷經百年而不息,至今方興未艾?;仡欉@場論爭,艮人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熱心參與其中的都是些不靠研究漢字吃飯的人,而以研究漢字為職業的人卻很少湊這個熱鬧……
首先,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在近幾年國人的熱烈論爭中,幾乎聽不到專業人士的聲音,一些公認的漢字學專家都集體失聲了!
缺乏系統的專業學習,不去對漢字做深入的研究,肯定無法提出有獨特見解的觀點和方案。就目前熱心參與漢字論爭的人來說,他們的觀點大多是前人提出來的;他們自認為有力的論據,是去引用前輩大師們說過的話。這樣做有用嗎?肯定沒用!道理很簡單,前輩大師的言論如果有用,則問題早就解決了,也就用不著我們再去爭論,去忙活了。所以,這樣的論爭,只能是意氣之爭,無益之爭。換句不好聽的話,就是吃飽了撐的。
其次,被國人廣泛引用的都是文化大師們的言論,而沒有文字學大師們的意見。
漢字百年論爭,始于“五四”大師們提出“漢字落后論”,及他們發起的漢字改革運動。這些大師,如陳獨秀、魯迅、錢玄同等,顯然都不是靠研究漢字吃飯的。他們雖對“小學”有一定的造詣,對漢字也有過一些研究和論述,但漢字研究不是他們的“專業”,他們對漢字理論的發展幾乎沒有影響。他們都只是因倡導“新文化”而知名的文化大師,而不是因研究漢字而知名的文字學專家。他們在漢字方面的“功績”,不是使漢字理論研究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而主要體現為對漢字的否定,以及如何去廢除漢字(拼音化)和改變漢字(簡化)。他們從根本上徹底地否定了漢字,我們卻還要稱其為漢字學大師。對整個民族來說,這是不是極具反諷意味呢?
與王國維、唐蘭等人相比,“五四”大師們應該都只能算是非專業人士……可是,靠研究漢字吃飯的專業人士,包括眾多知名的漢字學專家,卻很少就相關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艮人一度曾想去搜集王國維、唐蘭、郭沫若、裘錫圭等人關于漢字改革的意見,但廢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找到,只好作罷……或許,漢字學專家在歷次的論爭中“隱形”是一種傳統吧。
前輩大師們研究漢字,是基于興趣愛好,花的是自己的錢?,F在的專家呢,花的可是國家的錢。拿了錢,卻逃避責任,不去解決問題,好象農民工都不這么干的。
不去解決問題,其實也沒關系。國人為此吵得天翻地覆,你作為專業權威出來說句話,讓大家不要爭了,也有益于社會的和諧,算是為國家做點貢獻吧……可是,他們沒有這么干,他們全都置身事外,在旁邊看熱鬧,有時還因民眾的無知而笑話幾句……
專業人士拿了錢不干活,非專業人士卻搶著去干自己干不了的活,哪能不亂呢?
因此,漢字論爭歷經百年而不息的直接原因是,國人做人做事都不夠專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