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中國人的根 —— 傳統文化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于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獵的人可能感嘆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也有人可能會說: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太保守了。
傳統文化究竟是不是過時了?對我們當前社會還有沒有價值?我們通過下列的事實來證明她亙穿古今的強大生命力和日益凸顯的社會利益:
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以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在世界上存在了長達五千年,對比在歷史上強盛一千多年的羅馬帝國,卻早已不復存在。
然而我們不能不承認,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在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人民身心安穩,過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而當今的人們卻將自己鎖在一道道鐵欄內,社會活動中還會受到頻發惡性事件的威脅,這是多大的反差啊!北京大學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嘆到:“現在人們的行為連道德底線都沒有了”。
二戰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繼續在家庭、學校、公司、政府部門保持固有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
美國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統計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為6900萬件/天。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在為其日益嚴重的社會亂象深感不安,有識之士已明顯地體會到他們崇尚個體,倡導競爭的理念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他們開始在東方文化中尋找救世的良方。許多著名大學紛紛開辦漢學系,美國政府還設立專門的基金,組織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
“ 911” 事件以后,世界局勢動蕩不安,恐怖行動時有所聞,海灣地區戰火未熄,多少人生活在不安和恐怖之中。自由競爭發展的結果不可避免地要升級為斗爭,斗爭再進展就是戰爭。不論冷戰、熱戰,結果都是怨恨越積越深,報復一次比一次慘烈。消除沖突,促進世界和平成為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沖突雙方需要的不是報復,而是寬恕、忍讓和反省。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反之,且看巴以沖突逐步升級的惡果——越來越多的人民在爆炸中無辜喪生、自然環境嚴重破壞、經濟環境遭受重創…再發展下去,后果不堪設想。
面對日益動蕩不安的社會局勢,有識之士無不在努力尋求救世的良方。英國著名的哲學 家湯恩比 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國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廣和實踐;已被費黜達近百年之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急需拯救。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要手捧著金飯碗,在外流浪找飯吃啊。
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復興必會帶來人際關系和諧、社會長治久安,可持續地發展也就得以平穩實現。這難道不是我們共同的期盼嗎?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她能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會的作用?
傳統文化是中國古圣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欲橫流的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為的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道德究竟為何物?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是宇宙整體自然的規則,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綱領。舉例來說,我們人的身體,從母親生下來之后,整個身體器官就按一定的規則在運作,整個身體的運作規則,就是道。道不是誰設計的,自自然然就是道。如吃下的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走路時,各個部位的肌肉自然就能夠彼此協調運動。人在世間如能隨順自然的規則就是行道,這是多么科學、多么自在的生活!
行道有得于心,行道有得于身,謂之德,它是局部運作的原理原則。譬如我們眼睛是一個局部,眼能見,見就是眼之德。眼之德能見、耳之德能聽、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嘗,每個器官皆有它的特殊作用與規則,若規則錯亂,人就生病了。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與自然環境相處也有其道。如果我們了解人道的內容,在人與人相處時,就自然能和諧有序,從而減輕現今人們所承受的來自人際關系緊張、人事沖突頻繁的精神壓力。如果我們掌握了人與自然環境相處之道,怎么會遭受生態危機和自然災害的威脅?即便是君子愛財,也要取之有道。這種種人類生存之道就在傳統文化里。
現在我們通過人道倫常揭開傳統文化的一角:
五倫關系 |
道德倫常 |
失道德倫常 |
夫婦 |
夫義婦德 |
家庭矛盾加劇,離婚率攀升。 |
父子 |
父慈子孝 |
父母“孝養”孩子,自身卻老無所養的顛倒人倫,人喪失了做人的基礎。 |
兄弟 |
兄友弟恭 |
兄弟關系淡漠,甚而反目為仇 |
君臣(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 |
君仁臣忠 |
工作場上,上級欺壓下屬、下屬反叛上級或單位 |
朋友 |
朋誠友信 |
人與人相互欺詐,沒有人情和信義 |
我們想在何種人際關系和社會環境中生存? |
人際關系和諧,社會秩序井然,人們生活工作心情順暢,有安全感 |
從家至社會人際關系反常、緊張,社會缺乏信用和規則,沖突加劇,人們精神壓力大,內心痛苦,缺乏安全感 |
道不是制度學說,而是自然的關系法則。道德也沒有古今、中外的界限。人行道,心有所得則生智慧,身有所得則健康長壽。道法自然,所以道德本身絕不是人為的框架,而是隨順自然的產物。
我們不能不佩服古圣先賢隨順自然的大智慧;我們不能不感恩留下并傳承這悠久傳統文化的中華祖先。
如果我們都能做順道有德之人,則各種家庭、社會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天下太平。
中國人的遠祖(4500年前)
是怎樣教導他的后裔
中國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中華民族能維系幾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無疑是其傳統文化教育產生的巨大力量。古人早在《禮記》中就有精辟的見解:「建 國 君民,教學為先。」
可惜的是,近百年來,由于種種原因,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遭到了史無前例的破壞,亟需靠我們在中華大地上恢復挽救。因為,經過幾千年的社會實踐,證明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確實是維系社會安定和平的強大力量,是國家繁榮興盛的基礎。
在物質文明的今天,古老的東西并不意味著過時。因為智慧、真理是永恒的,歷久彌新的。就像太陽,雖是古老,但每天常新,她不僅賦予人類生命、又帶來光明和希望。古圣先賢的教育,就像和煦的陽光,普照寰宇,帶給人類幸福、美滿。
中國傳統的圣賢教育,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代代相傳。在漢武帝時代,正式將儒家學說確立為教育政策。這個教學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紀上半葉均未改變。直到七十年前,才逐漸把它廢除掉。這一直占主導地位、美好的傳統教育,究竟教我們什么呢?
教我們的是:
認識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此之謂道。
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越地做人,此之謂德。
人與人之間,不論貧富貴賤,都會自然產生五種關系:
父子――父慈子孝
君臣――領導與被領導之間,君使臣以禮,臣侍君以忠
夫婦――男女有別、男主外,女治內,夫妻能各盡本分
兄弟――長幼有序,兄弟姐妹和睦友愛
朋友――人與人間交往,守信用,講道義
這是人倫大道。人一生都離不開這五種關系。我們要明白,順此五倫之道是做人的根基。如果違背了五倫的自然關系,人就難以立身處世;家庭不和;社會秩序混亂、道德淪喪;國家失去了安定興盛的人道根本。
這五種關系正常運轉的自然法則,是永恒不變的,是每個人都應該明了的安身立命之學,也是維系社會安定常態的世間大學問。
下列就是以五倫課題為中心的中國傳統教育總綱,請讓我們細細地去領悟其中的真實智慧,并將此融會貫通,應用于教學實踐,讓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尋求社會安定、以德治國的當今時代,重綻光芒。
中國人五千年來的傳統教育總綱
五倫教學: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教學的順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前四項是窮理。第五項“篤行”中包括:修身、處事、接物。
修身: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處事: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謀其功。(以道義為準則、為依準,不為私利,不為己功;只問是否符合道義,不問是否利己,亦不求有功)
接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 |
|
走進湯池小鎮:中國傳統教育《弟子規》改變民風
《人民網-天津視窗》
2008-7-16
簡要內容:湯池,原本平常的縣城小鎮,因為開展儒學核心《弟子規》教育,中國傳統美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在這里蔚然成風,“湯池”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懂禮儀、講誠信、建和諧的湯池小鎮也成了令人向往的地方。
安徽省廬江縣是三國時期周瑜的故鄉,城區至今還有他的墓地。距此50華里,就是湯池鎮。它位于安徽中部大別山邊緣,漢文帝時因溫泉而得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
2005年,湯池鎮政府為落實社會主義榮辱觀,構建和諧城鎮,支持成立了“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如今,這座擁有4.8萬人口的古鎮,成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創建和諧社會的典范。中共中央黨校劉余莉教授先后幾次來湯池調研,她說,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使湯池小鎮人成為“父慈子孝、領導仁德、下屬忠誠、夫婦恩愛、兄弟和睦、朋友有信”的好公民,把小鎮建成“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禮儀和諧的“中華傳統美德示范區”,成為自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模范。
中央黨校的《學習時報》、中央電視臺教育頻道等已多次對湯池小鎮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進行報道。
世外桃源 湯池小鎮
7月8日 下午4點,記者從廬江縣委趕往湯池鎮。這是由12個村1個街組成的古鎮,街區是當地政治文化的中心。
晚上細雨連綿,記者趕上的是一出話劇表演。水杉林里,至少有200多人撐著雨傘,正在觀看廬江文化中心員工將古代《二十四孝》故事編成的話劇表演。雖然演藝水平并不精湛,但觀眾席上男女老少看得津津有味。這是廬江文化中心開辦的“綠色課堂”,每晚都有新的內容。有時連續播放《幸福人生講座》系列光盤,老師現場解讀《弟子規》內容,播放德育電影和黃梅戲,教唱有關倫理道德的歌曲。尤其是文化中心的老師講儒家典籍時,觀眾最多達到七百多人。
當地居民見到記者時,大部分是點頭致意,也有的人向記者鞠躬。76歲的老人田世朝告訴記者:“在湯池,見人鞠躬已成為一種習慣。”
記者問老人為什么到綠色課堂來學習,老人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教育人們要學好人、做好事。你看河邊的樹林,原先在那里自發形成了露天麻將館,人們天天來打麻將。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后,沒人再在河邊擺麻將桌了。就拿我來說,3個兒子都在上海做生意,只有我和老伴住在湯池。兒子們一年到頭不回家,也不給我們贍養費。他們去年春節回家時,在別人勸說下到鎮民學校聽課,現在都特別孝敬父母。不僅每月寄來贍養費,還經常打電話來問寒問暖。”
75歲的退休干部馬賢松說:“人們現在生活富裕了,倫理道德教育卻貧乏了。文化教育中心老師講中國傳統文化,講儒學,其實是為人們補上‘德’字這一課。我退休后沒事做,和老伴整天打麻將。后來到鎮民學校聽老師講《弟子規》,再也不打麻將了。我們組織了一個詩社,大家在一起搞詩歌創作。”
從“綠色課堂”沿河邊走10分鐘路程,拐進一條小馬路,就到了廬江文化中心,再往前不遠就是鎮民學校。第二天清晨,記者途經這里時,遇到的人都會主動停下來,滿面微笑著向你鞠躬。記者順著河邊走到綠色課堂,走到跳秧歌的空地,走到擺攤賣菜的地方,走到最繁華的街道,發現道路上沒有一根煙蒂、一張紙屑。在湯池采訪的日子里,記者經常看到,有人手里拎著個小塑料袋,邊走邊彎腰將地上的棄物拾起裝在袋里。他們當中不僅有普通居民,有文化教育中心的師生,還有鎮里的領導干部。不少人穿的背心上,印著這樣幾個字:和諧社會,從我做起。
文化教育中心行為示范
從外觀來看,今天的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已經很具規模。去年年底正式啟用的新校區,包括一幢辦公和教學大樓,兩幢宿舍樓,還有一幢綜合大樓。而它在鎮上還有一處鎮民學校,一處子弟學校和一個招待所。在這里上學,學費、教材費、食宿費,一切全免。設在綜合大樓二樓的食堂,一天三次,向中心一百多名員工、幾十名義工,以及慕名前來參觀訪問的人免費供應可口的飯菜。
文化教育中心常務副主任蔡禮旭先生認為:“社會風氣敗壞、物欲橫流、見利忘義、離婚率節節攀升、青少年犯罪手段令人觸目驚心等種種社會悖逆亂象的產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近百年來,人類普遍疏忽了倫理道德教育。”他在組織文化中心的教學中,將道德教育擺到了極高的地位,秉承了《禮記》上“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理念,要用傳統的道德教育凈化湯池。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補充教材,從教授《弟子規》等儒家經典入手,進行傳統倫理道德教育,將中國傳統美德變成民風,使湯池鎮達到和諧社會的理想境界。
湯池鎮黨委宣傳委員譚煥春介紹說,鎮政府從各種制度上保障道德教育的落實。每年由鎮政府主辦、文化中心承辦道德文化活動:譬如,春節前的敬老尊賢茶話會,向全鎮2800多位70歲以上老人贈敬老金;年終孝親祭祖——宣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道理;重陽節開展敬老愛老活動,選出全鎮最佳孝子、孝女;“三八”婦女節評選和表彰好媳婦、好婆婆、好母親;“五一”國際勞動節選出和表彰勞動模范;“五四”青年節評選和表彰模范青年;“六一”兒童節評選好兒童、好爸爸。傳統道德逐漸滲透到了居民的心中,人們開始用傳統美德規范自己的行為。現在,全鎮人際關系非常和諧,出現了“兩多兩少”現象,也就是家庭和睦的多了,婆媳不和的少了;孝順好學的孩子多了,鄰里吵架的少了。
《弟子規》改變人生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僅次于《三字經》的儒家經典啟蒙讀物,是家規、家教、家訓,本來是給童蒙指正的書,今天的湯池鎮居民們,學習《弟子規》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內容。不少人學習《弟子規》和傳統道德觀念,規范了人的行為準則,改變了人生軌跡。45歲的張大樹是最典型的一個。
在馬槽河畔的小路上,記者看到了張大樹。他帶著和藹的微笑,向記者深深地鞠躬,謙和地說了一聲:“你好。”看著他那儒雅的舉止,誰能想到他以前是個脾氣暴躁的人,常常粗言傷人,拳腳相加,更別提孝敬父母了。
聽老師講授《弟子規》后,他的心靈受到了震撼,感到自己對父母的關心和照顧太少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父母洗腳。“我都快50歲的人了,給父母親洗腳實在有些丟不下面子。”然而,他仍然堅持做了。
父親聽到兒子要為自己洗腳時,簡直是嚇了一跳。隨后就是受寵若驚,張著嘴不知說啥。父親為兒子操了幾十年的心,中國傳統美德使兒子突然變成了孝子。為父母用溫泉水洗腳、按摩,成為張大樹每晚的必修課。
張大樹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上街撿垃圾是 2006年12月25日下午 。那天,廬江文化教育中心 皮曉琨 老師帶著他到居民區的路上,將撿起來的垃圾丟進垃圾桶里。“剛開始撿垃圾感覺好丑。”有的居民打趣說,“張大樹,你學好啦!”有人說,“你在撿黃金啊!”
張大樹說,“我撿的不是黃金,是湯池人的道德。”
有一戶人家經常在門口丟垃圾,張大樹就經常去他家門口撿。“第一趟去,他看我來了就拿話諷刺我,我忍著。第二趟去,他就不好意思說了,后來默默地望著我。再后來,不等我去,他自己主動就把垃圾清理干凈了。”張大樹一直堅持在軍二路上撿垃圾,那里是中巴車停靠點,司機將車上的垃圾直接掃到地上。剛開始每天都要拉好幾車垃圾,次數多了,司機也不好意思亂掃亂扔了,他們將垃圾掃進袋里丟進垃圾桶。一個月后,變化出現了,張大樹在軍二路上轉來轉去,居然撿不到什么垃圾了。
傳統美德已成民風
中國的傳統美德變成了湯池古鎮的純樸民風。記者在湯池鎮連續四天走街串巷,采訪各層面的居民。感受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謙和,看到的是干凈整潔的街道,聽到的都是一段段美德故事。
在最繁華的昌盛街,美佳樂超市老板田世定說,幾年前,超市里的小偷太多了,讓你防不勝防。現在小偷幾乎沒有了,超市很少丟東西。佳美超市老板吳振雨,也向記者證實了這一點。便利店老板嚴從東說,過去每家店鋪前都很臟,垃圾亂扔亂倒。現在都各掃門前土,所以整條大街都干凈了。百貨店老板柏俊告訴記者,大女兒寒假時在鎮民學校聽了課,回家后平生第一次親自動手做飯,他和妻子高興得半宿沒睡著覺。
湯池鎮的變化,最主要是人內心世界的變化。居民朱曉華的丈夫在外打工,她與公公、婆婆的關系惡劣,雙方幾年不說話。春節,丈夫到老人那拜年,她都將丈夫的衣服口袋搜一遍,怕給公公、婆婆帶去錢。娘家人帶她去鎮民學校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她有了180度大轉變。她自己主動上門向公婆道歉,第一次將公公、婆婆喊為“爸、媽”。后來,每天都到老人屋里問寒問暖,精心照顧兩位老人,成為全鎮有名的好兒媳。
記者在湯池鎮鳳凰村采訪,遇到了廬江文化教育中心下鄉活動。老師們分頭到田間地頭,向農民講授中國的傳統文化。這個村33戶人家,從老人到娃娃都會背《弟子規》。以前吃飯時,爺爺、奶奶先給孫子端上,現在是孫子先給老人端上。村里9歲以上的孩子,每天醒來第一件事是掃院子。有一位老太太共有3個兒子,結果3個兒媳一場戲,互相之間鬧別扭,打得天翻地覆。老太太成了受氣包,整天愁眉苦臉過日子。后來,老太太和3個兒媳 都聽 老師講課,都從自己身上找缺點,互敬互讓和諧相處。老太太成了“香餑餑”,整個家成了和睦的模范。陪同記者采訪的莫申偉主任說,湯池鎮村民家庭內部、鄰里之間的關系大為改善,以至于各個村原有的民事調解員現在沒事干了。
鎮志辦主編嚴德勝介紹說,多年前,中國嚴厲打擊犯罪活動時,湯池鎮是廬江縣嚴打的重點地區,那時社會上打群架的太多了。這些年,人們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將美德變成了民風,根本就沒有人再打架了,現在這里的犯罪率極低。和平街的居民夜不閉戶了半年,沒有出現任何問題,離婚率也呈每年遞減的趨勢。
幾周之前,鎮民學校為當地中學生講授中國傳統文化。75歲的馬賢松說起外孫女來,與記者足足聊了一個小時。外孫女是高中生,爺爺奶奶和父母都住在縣城,從小嬌生慣養。早晨家里給她5元錢零花,還要喝8元錢一瓶的酸奶3瓶,一個月下來就得900元錢。每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合口味的還不吃。父母管教嚴厲了,她能跑出去一個星期不回家。這次將她接到湯池鎮民學校來,幾天過來簡直變了一個人。那天,她從學校回來,給我和她外婆深深地鞠了一個躬,喊了聲:“姥爺、姥姥好”,晚上,她還要給我們洗腳,我們激動得都要落淚。傳統美德教育,融進了孩子的心靈。外孫女回縣城的那天晚上,孩子向每位長輩鞠躬問好,還進廚房做飯燒菜。她長這么大,長輩們第一次吃上她做的飯菜,吃上她一碗一碗給大家盛的飯。孩子最大的收獲,是懂得了孝敬。現在已經放暑假了,她早晨起來擦桌掃地,能安心坐下讀書了。
如今,湯池鎮已形成了完整的道德教育體系。借鑒了中國傳統社會把道德教育看成是一個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構成的完整體系。
記者離開湯池古鎮的時候,忽然感覺這里人們的關系十分淳樸親切,到處是一片安樂祥和的氣氛,不正像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的那種意境嗎?(趙寶起)
湯池古鎮:“桃花源”里讀孔孟
人民網—安徽視窗:
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傳播儒家文化引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關注
古有“孟母三遷”之說,近日江蘇省連云港市一位母親效仿“古人”,不遠千里,帶著女兒舉家遷到完全陌生的廬江縣湯池鎮“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前不久,記者探訪這個被人稱為“現代桃花源”的機構。據稱,該中心的工作甚至引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關注。
文化教育中心:互相鞠躬成習慣
前不久,記者來到湯池小鎮文化教育中心,大門口,兩位身著藍色馬甲的“門衛”見到記者,立即深深地鞠躬,他們馬甲上印著的“和諧社會”四個字非常醒目。呂園園負責接待工作,她今年28歲,2004年畢業于沈陽音樂學院,做了5年的鋼琴教師后,2006年8月來到文化教育中心。她告訴記者,門衛會向所有進出的人鞠躬。
在呂園園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文化教育中心,一路走過,每一個相遇的工作人員都會互相鞠躬,很客氣地說“你好”。工作人員穿著不同顏色的馬甲,馬甲上都無一例外地印著“和諧社會”四個字。呂園園向記者介紹:“在我們這里,大家都是平等的,馬甲顏色只代表分工差別,沒有等級概念。”
記者在中心食堂里用了一頓午飯,一碗糙米飯,一碗冬瓜,全是素食,外加一個燕麥饅頭,是用來擦干凈碗里所剩的菜湯。每人在吃飯時都很安靜,偶有小聲交談。“食堂里的蔬菜都是我們自己種的,在吃飯前,我們還要默念幾句,感謝糧食來之不易。”
通過呂園園向記者出示的相關材料,記者了解到,“廬江文化教育中心”是由一名華僑投資數千萬元創辦的公益性機構,2004年開工建設講學場所,2006年投入使用。該中心致力于中華傳統倫理美德的傳播,以凈化社會人心為主要任務。廬江縣湯池鎮黨政辦的張成法主任告訴記者,該項目是招商引資進來,投資數千萬元,由廬江縣民政部門審批,并在該縣教育局備案。
與鎮政府聯手建設“示范和諧鎮”
在文化教育中心工程部工作的湯池鎮居民張大樹深受中心的熏陶。在這之前,他在江蘇昆山打工。走在湯池鎮的街上,張大樹會向每一個遇到的人深深地鞠躬,謙和地說聲“你好”,還會順手撿起眼前的垃圾放進路邊的垃圾桶。每天晚上回到家中,張大樹會堅持給70多歲的父母洗腳,看到鄰里鬧糾紛,張大樹會盡量過去調解,傳播自己學到的傳統倫理道德。張大樹是受到文化教育中心影響的眾多該鎮居民之一,而弘揚以孝道為重點的傳統倫理道德則是該教育的核心內容。這些受到儒家文化熏陶的居民又在影響著身邊更多的人。
張大樹說,他快50歲了,開始給父母親洗腳實在有些丟不下面子,當父親把腳放到盆里的時候,他感覺馬上就不一樣了。父親腳上滿是風口子、老繭子,簡直不能看。父親開始也感到有些不自在,時間長了他自然而然就放松了,每天晚上他們一邊洗腳一邊聊天,再給腳底做些按摩。
在湯池鎮鎮民學校,記者看見不少來自附近的鄉親們在聽課,一些鄉親告訴記者,十鄉八里的村民都知道這個文化中心。廬江縣湯池鎮黨政辦的張成法稱,鎮政府和文化中心聯手開展“示范和諧鎮”建設,文化中心的老師將《弟子規》等一些傳統文化典籍送到鎮民手中,入家入戶講授傳統倫理道德。廬江縣湯池鎮派出所所長施小明告訴記者,廬江文化教育中心的到來,對社會環境和民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中心的學員和工作人員看見有人吵架,他們都會主動去調解,很多鎮民聽課后,也的確受一些影響,民事糾紛案件也少了一些。
現代版“孟母遷家”
江蘇省連云港市金同梅女士在廬江文化教育中心聽了幾天課后,帶著女兒全家搬遷到湯池,并在小鎮上買了房子。現在她在廬江文化中心做一個完全不拿報酬的義工。
金同梅告訴記者:“我原先在家里開有一個小店,愛人在鐵路系統工作,有一對雙胞胎女兒,可以說是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在2006年,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金女士知道了廬江縣文化教育中心,“當時聽別人說這個中心有多么多么好,自己還不是很相信,就先來到文化中心親身體驗了一段時間。”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金女士有了真切感受:“鎮上的民風十分淳樸,每個人都是這樣的真誠,臉上都掛滿了微笑。在文化中心里,我學到了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知道了應該怎么樣去真誠地對待他人,我一下就感到這里正是我所向往的地方,這也會對孩子的教育產生積極影響。回去后就和我愛人說我要在這里買房子住下來。我愛人開始還不太相信,今年春節,他自己來湯池體驗了一番,回去后就立刻同意了我的想法。”
今年8月,金同梅在湯池買下了一套房子,帶著一對雙胞胎女兒住了下來。“我在中心做著義工,雖然沒有一分報酬,但是每天我都在幫助別人,也有很多周圍人來幫助我,我感到現在的生活比以前要快樂很多。”金女士告訴記者,還有許多廣東、黑龍江,甚至內蒙古的人,都像她一樣,來到湯池這個小鎮,工作于廬江文化中心。(蘇藝、盛木生、王雪)
對話
沒有名利他們為什么傳播“孔孟之道”?
廬江文化教育中心的副主任李毅多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在李毅多遞給記者的另一張名片上,寫著北京大學法律碩士研究生兼職導師、中華全國律協行政法委員會委員等顯赫“名頭”。兩年前,李毅多離開北京,來到廬江縣的湯池小鎮傳播“孔孟之道”。
記者:在進入文化教育中心之前,您從事的是律師工作,事業上已經獲得了很多認可,為什么突然轉行進入傳統文化傳播行業?
李毅多:從事律師工作20多年,曾在日本的京都大學研習法律,在北京也有自己的律師事務所,官司也是越打越多,我發現很多問題并不是法律能解決的,究其關鍵,很多企業和人在利益面前忘記了誠信,為了金錢,大家千方百計尋找不履行合同的“借口”。如果發現所簽訂的合同能給自己帶來利益,他就會遵守下去,如果發現他將面臨破產的危險,很多人都會不惜代價地去違反合同。偶爾有一次,在一個公益網站上,看見了一個推廣儒家學說、希望人們自覺遵守誠信法則的倡議引起我的關注,國外一些百年歷史華人企業的誠信文化也進入我的視野,漸漸地我對優秀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記者:我們了解到,貴中心的不少工作人員來自五湖四海,是什么吸引他們來到這個偏僻的鄉鎮?
李毅多:我們中心很多工作人員以前是銀行職員、公務員、校長等等,他們都是自愿來參加這項公益事業的,他們大多是聽朋友介紹或者從網絡上知道這個行動的,深受感染,覺得向社會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是件讓自己活得更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他們每個月只拿幾百元的生活補助,做得也很開心。
記者:你們是如何推廣傳統文化的?
李毅多:我們在全世界范圍內招聘骨干教員,他們最起碼都是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對多年從事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的老師我們更歡迎,對這些教員進行培訓后,他們會走向各地去傳播古代優秀傳統文化;另外一方面,我們和湯池鎮政府開展合作,進行“示范和諧鎮”試點工作,我們的教員深入當地的居民家中,向他們散發《弟子規》等傳統文化典籍,改善民風,促進和諧。
記者:您和您的同事們會一直做下去嗎?
李毅多:來這里工作的,都不是把金錢看得很重的人,把金錢看得很重的人,也不會來我們這里工作。古人說,“倉廩足而知禮節”,所以我們中心對報名的工作人員也有嚴格要求,首先是家庭經濟條件要好,不會因為做我們的工作導致家人生活困難,很多工作人員看起來在非常普通的崗位,以前在事業上都是取得了很大成績的,其次要獲得他們家人和父母的同意,維持家庭和諧是每個人的基本職責,我們不允許工作人員不顧家庭和睦而投身這項公益工作。
來源:《安徽商報》
創建時間: 2007年12月05日 8:01:17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