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人類整體歷史視域之下,現階段美中關系對中國乃至全人類而言至關重要。
今天,美國憑借軍事領先、科技領先、經濟金融霸權的客觀實力主導著全球整個人類社會生活。由于傳統文化信仰、民族生存經歷客觀差異導致的世界觀、人生觀差異而形成的“價值觀”的不同, 美國竭力謀求用 以個人自由主義 (個上)為核心,假借“普世”之名的人權民主價值觀引導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而中國憑中華民族獨有的五千年不間斷生存經驗中汲取的智慧,主張用以群體平等(群平)與個上均衡和諧為核心,包容群平允許范圍內的個人自由的和諧世界價值觀引導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總的來說中國的“和諧世界價值觀 ”能夠包容美國的“人權民主價值觀 ”。而美國的“人權民主價值觀”難以包容中國的“和諧世界價值觀”。表現在現實中就是國際政治的中西意識形態分歧,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顛覆與反顛覆的斗爭。
黑人奧巴馬——現任美國總統。他將美中關系基點定義為“只是利益共享,不是價值共享”,這種因價值而生的“區分”與冷戰時期的“鐵幕”雖表述不同,但有一種“家族性相似”。在這種大背景下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的“巧實力”外交政策,讓人聯想到子彈與慢毒的“差異”、豪奪與巧取的“不同”。
基于此,今天的中國必須清醒的看到:美中關系與美國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關系不同。雖然在國家向上層需求層面(經濟),美國與包括歐日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內的所有國家都是競爭乃至斗爭關系,但在國家生存層需求層面(軍事),美國在敵對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作用下,已形成了對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中國的合圍勢態,且美國相對中國具有:選擇、控制、使用以釣魚島、南沙乃至中印的領土爭端問題,臺獨、藏獨問題迫使中國開戰的引爆線、以及點燃后置身事外隔岸觀火乃至坐收漁利能力的戰略優勢。美國一旦在既得利益、現實需求(如當前的確保美元霸權、避免經濟陷入長期衰退而考慮軍工產業優勢)合并“非價值共享”因素影響、促生的沖動下運用這一優勢,被西方稱為民族主義,中國最珍貴的激進愛國主義力量就有淪為美國戰略工具的危險。如果中國主動消解美國這一優勢,唯一的方法就是使戰爭升級直接與美進行軍事對抗。在常規軍事力量不對等的客觀條件下極易使戰爭升級失控,引發無最終勝利者的核毀滅人類整體性災難。
故中國在:不為任何因素所干擾,堅定發展可震懾美國策劃戰爭沖動的軍事實力;不必諱言,讓美國及其依附追隨國家知道并相信“和諧不等于軟弱,寬容不等于可欺,大愛無疆亦有圣人不仁,仁愛天下亦有王者之師,正義自有底線,遇強則剛的中華民族從不缺少一箭定天山的氣魄與膽略”的同時、的基礎上,肩負起人類歷史賦予中國的責任,占領人類道義的高地,用能使西方人理性理解、認同、聽得懂的語言、方式詮釋、彰顯人類唯一的“客觀正義”的方法,揭露美國“以個人自由主義為核心的人權、民主價值觀普世性”的虛假性,努力促進美國回歸“群平與個上和諧”這一人類客觀正義,實現中美“價值共享”。這樣, 就中國軍事謀略層面而言的“攻心為上”、政治理想層面而言的“增加軟實力,樹立應有的大國地位”;就包括中美兩國人民在內的全人類福祉而言的“世界永久和平”都具有根本性、長遠性意義。
中美的分歧的核心本質是對人類正義認識的不同,表現為意識形態之爭。其產生的根源是對“人類的終極總目的”(人類終極存在方式)認識的不同;對“人類的客觀人性”(人性是善還是惡,即個人自由與群體平等的關系)認識的不同。由此而產生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同,進而導致了現實交往中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層次、多領域相互關聯的矛盾的產生。中美要實現價值共享的關鍵點是使兩國人民及政治主導者對人類唯一,且客觀自在的“人類終極存在方式” 和 “客觀人性”的認識達到同一。這是中美實現價值共享的第一步,無此基礎價值共享則是虛妄之談。
“保證人類肉體生命的永久存在”是全人類終極總目的,是能夠讓由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組成的全人類公認的統一的、具確定性的存在方式,是人類終極真理,是全人類樹立統一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義觀 客觀確定的基石。【詳見《哲政經通論》哲學篇:哲學的終結——天人以分】。
關于“客觀人性”,現代自然科學1953年的“米勒實驗”證明了地球的生命是從地球上的無機物發展而來的;1857年孟德爾實驗發現了遺傳規律;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及大量考古挖掘發現的證據,使現代人的理性認識到:人最由低等生物通過億萬年的自然選擇,演變進化而形成的。不是萬能的上帝創造了宇宙萬物和人,恰恰相反,是人用臆斷創造了上帝。
人的現實存在本身就證明了保證人類肉體生命的存在是人類終極目的。保證肉體生命的存在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核心主線。現實存在的個體通過祖先遺傳圖式獲得的生而就有的本能屬性都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通過自然選擇方式篩選精煉出的歷代祖先確保了肉體生命存在的生活經驗。存在就必有其合理性,客觀存在的屬性支配的個體行為必然能夠有利確保肉體生命存在的不同層次的需求,人類表現出來的多層次需求、欲望都是有利肉體生命存在的自身客觀屬性的表現形式。
人類兩性交叉遺傳繁殖的存在方式,使人類個體間人性相通,良知大致相同,這是人類群體方式生存的客觀前提。個體自然屬性作為 祖 先生存經驗的世代積累凝結具有固定性,越早形成的就越穩固,越不易改變。屬性的改變、進化是一種以萬年計極為緩慢的過程,代際差異極小,對壽命百年左右的現實中的人來講就如同“泥土”在自然界一樣普遍、根本、永恒。具確定規律性。
“泥土律”以“確保肉體生命存在”為核心,是建立正義普適政治可信賴的確定性性客觀規律。
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作為由低級進化到高級的有機生物,自身屬性中包含了低等生物、動物的基本屬性,同時還具有它們所沒有的特性。其層次如下:
自我:生物個體能把自身與外界加以區分,產生自覺性,能動性,目的性的能力。
思想:超越感官把握客觀事物表象背后的本質規律的能力。
驚奇:了解陌生事物本質、原因的欲望。
向上:對生殖、食物、安全需求得以實現過程中體驗到的美好感覺的追求;對生殖、食物、安全需求得以實現更大、更可靠客觀保障的追求;對在群體方式生存過程中形成的超越其他個體時得到榮譽、尊重、敬畏、稱贊等美好感受的追求。
自由:能動性的基礎,擴大了生存范圍,增加了應對自然的能力,是個體實現向上需求前提基礎
平等:群體方式生存的個體存在的基礎保障。個體間不以對方生命為自己生存手段。個體間平等占有群體共有生存必需物質。
安全:保證個體生命存在的外部條件。
食物:保證個體生命存在的物質基礎,包括空氣和水。
生殖:有機生命存在的唯一方式。
存在:世間萬物永恒狀態。
以“存在”為基,下層次是上層次之目的。 以“自我”為巔,上層次是下層次之手段。
“存在”是宇宙萬物自在永恒的狀態,人類作為宇宙萬物自然界之部分,存在是其終極目的,它從根本處解釋人類個體和群體社會的所有行為。人類現實存在本身就證明了“存在”的普遍真理性。作為萬物之靈,開化文明的現代人類對自由、民主、人權、平等、和諧、統一等價值的追求,乃至光榮與夢想、道德與榮譽、友誼與愛情都不是最根本目的,都是保證“存在”的手段。人類社會的異化、矛盾是因為把手段當成了目的。如果不守住保證人類肉體生命的永久存在這一終極目的,不在這一基礎上研究人類社會行為,則政治、軍事、經濟、自然科學的發展均無意義。這一論斷對于我們每一個有血有肉,生活在現實情感世界的人來說,雖感到難以接受的冷漠,難以置信的簡單,但它客觀自在,是人類真理與正義永恒的基石。
人類各層客觀屬性是在進化過程中,通過自然選擇,遵循“有利于人類肉體生命存在”這一主線逐漸形成的。
“生殖”是包括人類在內所有有機生命存在的唯一方式。(靈魂不死、轉世再生的存在方式是人類大腦圖式物質功能產生的臆想,是對客觀存在的自我異化。)“食物”是有機生物生命存在的物質基礎,包括空氣和水。“安全”是生物個體生命存在的外部條件。生殖、食物、安全三個層次屬性需是個體以“利已之存在”為核心的等值需求。相對生命存在缺一不可,是不可轉讓、不可剝奪的生命存在條件。具 “天賦” 性。
“自由”是生物個體形成的第一個有助于增加存在保證的屬性。擴大了獲取食物的范圍,生命安全擁有了能動性,增加了應對外界變化的能力,為向上層屬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使生物區分為: 植物和動物。自由利已的個體在生存過程中不斷遇到對生命安全的外界威脅,通過自然選擇逐漸形成了壓制自身絕對自由的“克已”屬性,表現為退讓,躲避,逃走;逐漸形成了“不以同類其他個體的生命為生存手段”的“平等”屬性。通過自然選擇,那些表現出對同類其他個體妥協,克已,合作,利他能力的個體存活下來形成了同類群體。由此產生的群體力量、群體優勢、增大了以群體方式生存的個體生命存在的保證。并逐漸使個體在不以同類個體的生命作為生存手段的群體的平等屬性基礎上又進化發展出“個體生而平等占有群體共同擁有的生存必需自然物質”的群體平等即“群平”屬性。這兩種群平個體屬性與“生殖、食物、安全”個體屬性共同構成了以群體方式生存的個體保證生命存在的基礎性條件。構成了人類存在的基礎。共屬人類“生存層”需求。
“自由”保證了個體生命的存在并演進到以群體方式生存階段,“平等”則是個體以群體方式生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屬性。平等是個體克已壓制自由的產物。人類在群體形成伊始,個體就告別了、結束了“絕對自由、完全自由”的時代。群體存在進化的過程就是個體為了生存而失去部分向上自由的過程。以另一種形式表現出來就是有利于群體存在的個體“良知”形成的過程。人類情感形成的過程。人類良知具體表現為:
一、 不以同類其他個體的生命為自己存在的手段。 【種屬存在的基礎】
二、 與他人平等占有群體共有的生存層需求必需的自然物質。【群體存在的基礎】
三、 關愛,謙讓嬰幼,不欺弱小。 【種群延續的客觀需求】
四、 利群,對群體共同需求有責任感。【群體生存方式的客觀需求】
五、 利他、感恩。 【群體中個體相互共同的客觀需求】
六、 守信用。 【群體生存方式對個體行為客觀需求】
個體良知——群平屬性,在進化過程中以遺傳基因圖式的方式傳給下一代,并以潛意識本能的方式支配個體行為。良知以自我克制自由的方式表現出來。人類生存層屬性的核心是群平,個體的自由必須是群平基礎之上、群平允許范圍之內的自由。這是人類群體生存方式對個體自由的客觀規定。
個體在獨立生存和群體方式生存的過程中,出于對生殖、食物、安全需求得以實現過程中體驗到的美好感覺的追求;出于對生殖、食物、安全需求得以實現具有更大更可靠保證的追求;出于在群體中超越其他個體時得到他人尊重、敬畏、稱贊等美好感受的追求,逐漸形成了“向上”屬性。個體向上欲望得以實現就是幸福。但向上欲最大特征就是:無上限性。當個體即時向上目的得以實現得到滿足而得到幸福后,就會在此基礎上產生一個更高的向上欲目的。故人的向上欲沒有窮盡,追求幸福沒有止境。個體向上屬性是人類應對自然不斷發展、變化、進步的源動力。群體中各個體向上需求的動力客觀上匯集到一起增加了群體整體存在的能力。“個體自由”是個體向上屬性需求得以實現的直接性前提條件。
隨著大腦圖式物質的發展進化,在求得生存確定性的原始核心圖式作用下與大腦中原有圖式信息不同的外界新信息產生的差異在腦中形成的“式”,促生了個體渴望了解事物現象背后原因的欲望、感覺——“驚奇”屬性。它是高級邏輯、思想的萌芽,是動物區別于昆蟲的標志。“自由,向上,驚奇”三層屬性構成了人類進步發展更有利于存在的“內生動力”。共屬“向上層”。以顯意識情感沖動的方式支配個體行為。個體向上欲,即“個上”是核心。個上是個體以自由為手段,利已本能的擴展。
個體的“個上”屬性與“群平”屬性內在對立,群平屬性“良知”與個上屬性“本能”相互之間充滿張力。個上的實現以損害群平為唯一手段,而群平又是個體存在的基礎。這一人類屬性的內生矛盾在個體行為中表現出來就是“放任、自由、利已”與“克已、利他、利群”的對立。靠潛意識良知對本能的壓制保持個上與群平的均衡,保證群體進而保證個體的存在,而當均衡狀態被打破時交由“自然選擇”,這是動物們的生存方式。
個上與群平的對立也是以群體方式生存的高級動物——人類內生的基本矛盾。是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根本動力。人類社會動動的本質就是這一矛盾動動的外在表現。這一矛盾運動的多個往返循環過程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部歷史。階級斗爭、國家之間的矛盾對人類大群體來說就是這一矛盾的放大,但其性質不變。這一矛盾的均衡、和諧最大程度保證了人類終極總目的“人類肉體生命的永久存在”故稱為人類正義。 【人類有史以來所有群體內部矛盾沖突無一例外都是為爭取群體平等而對過度的個上自由的反抗制衡:西方自由主義的本質是自資產階級向濫用封建王權宗教神權的“過度個上自由”討要平等;無產階級革命的本質是廣大勞動人民向濫用貨幣公權的資產階級的“過度個上自由”討要平等; 正如西方人自己所言:所有世間之惡,都是因人們濫用了上帝所賜的自由。】
隨著人類大腦圖式物質的進一步發展進化,在驚奇屬性的作用下,大腦的思維邏輯功能逐漸產生,即思想。隨著記憶、思維邏輯的進一步發展進化,大腦的高級邏輯功能逐漸形成,個體產生了區分我與非我的“自我意識”。從而擁有了把握客觀事物表象背后的本質規律,因果關系的理性認知能力。能夠超越并明示個體良知,覺悟出與人類終極目的同一的客觀正義,即自覺性。具有了根據外界事物的變化、發展趨勢的正確判斷,制定有利于存在的長遠計劃的能力,即目的性。具有了為實現長遠目的而主動克制改變本能反射、情感沖動的意志力和主動反省的能力,即能動性。使人類擁有了因自身能力的增長、生存范圍的擴大、行為方法不斷趨向復雜后,個體看不到自己行為的最終結果,辨不清完全性因果關系,找不到正確的目的,無法靠良知使行為與終極總目的保持必然同一的情況下。通過思想、自我這一高級邏輯功能認知人類客觀正義,并依此制定法律約束個體自由,規范道德指導個上,主動使群平與個上這一人類內生基本矛盾保持均衡和諧,使人類脫離自然選擇生存狀態,自己掌握自己命運。變動物被動試錯法生存方式為人類主動避錯法生存方式。這就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人之為人的特性,是真正的“人”性。即人的“理性” 使人類告別了野蠻愚昧進入了開化文明的時代
思想,自我屬性構成了人類在地球所有物種中最確定、最強大的保證存在的客觀能力。【但同時也使人類產生出以上帝終極觀形式的自我異化、超越客觀現實烏托邦形式的務虛理想主義及相異于動物的自我毀滅生命(自殺)的客觀能力】共屬“人性層”。核心是:認知人類客觀正義,達到理性與正義同一。
自此,人類社會中同時存在兩種形式的個體自由:(1)以直接利己的個上本能意識為客觀基礎的不受任何約束“放任型自由”。放任型自由必然損害群平而生惡,生活在這樣的群體中的人們向往平等的自由 ;(2)以人類終極總目的為最高目標,發揮人類區別與動物特有的“務實間接長遠利己的理性能力”保持群平與個上這一人類內生基本矛盾均衡和諧意識為客觀基礎的“我想干什么卻偏能不干什么”的彰顯人性的“正義型自由” 生活在這樣的群體中的人們感受到的是和諧與幸福。
以 “保證人類肉體生命形式的永久存在”這一人類“總目的”為終極目的、最高準則,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理順人類客觀屬性“泥土律”中人類的各層次自然屬性需求之間正確的取舍、輕重,先后關系的論述就是“總泥正義論”。 它植根于與總目的內在同一的“良知”。是人之為人的特性即“理性”的產物;是“自然法”人道部分的明示;是劃分人類具體行為“善”與“惡”的標準;是超越個人、階級、民族、國家主觀意識形態差異的全人類客觀自在的“真正普世”真理;是人類社會生活中哲學,社會學、政治學、國家學說及法律、道德、倫理、善惡等人文科學的核心本質、永恒性基點 ;是真正普適政治的基礎。
“存在”是自然界永恒的狀態。人類作為自然界之部分“存在”是其客觀終極目的。
“生殖、食物、安全”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有機生物存在的基本條件。
“平等”是包括人類在內以群體方式生存的生物物種存在的基本條件。
“向上”是包括人類在內生命個體爭取最大生存保證和最大化感官、精神美好享受的欲望。
“自由”是生命個體向上欲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以群體方式生存的個體的向上自由以群體平等為基礎,又與群平相對立。其實現以破壞絕對群平為唯一手段,同時具有突破群平客觀極限導致整個群體“不存在”的能力和傾向。
“正義”是以確保人類肉體生命永久存在為基點和準則的對以群體方式生存的個體自由向上行為的客觀自在的規定。
“法律” 是源自正義對個體自由的強制性規定和限制。
“道德” 是源自良知和后天對正義的認知形成的對個體向上的非強制性規定和限制。
“良知”是存在于個體潛意識中的正義,是有利群體存在的遺傳圖式。壓制向上欲。
“思想、自我”是人之為人的特性。是人類認知維護正義的客觀基礎。是人類終極總目的得以實現的最大保障
當法律、道德與正義完全同一時,個體自由、向上被束縛在正義的中點上,達到了絕對群平狀態,存在具最大確定性,但這也使群體處于僵化狀態,失去了進步發展的動力。為“主觀正義 ”。為過正之正。
當個體向上、自由與正義不完全同一時,通過源自正義的法律、道德使其保持在群平允許的范圍內,達到包含適度不平等的群平、個上均衡和諧狀態。在此狀態下既保證了所有個體的存在,整體又獲得了進步發展的動力。為“客觀正義 ”。 為務實之正。
當法律、道德不源自正義時,脫離正義限制的個體向上欲就會以自由為手段,放任妄為,最終突破群平底線。引發群體內生災難使包括放任個上自由者在內的整體從存在的基礎上滾落下來。為“違反正義”。為邪惡。
人類正義因群體而生,“存在”是人類客觀自在的終極目的。有利種群的存在是以群體方式生存的人類正義總原則。是判別個體及擴大的個體(民族、國家)與其他個體、群體、全人類之間以及即時與長遠之間因不同層次客觀屬性產生的不同需求產生矛盾時,所采取的行為是否合理、正確的基礎準則。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竊國者諸,竊鉤者誅;盜亦有道這些悖論;個人自由主義與集體平等主義,資本主義與人本社會主義這些意識形態、政治理念的分歧對立都是個體或個體的放大(民族、國家)在群體中因需求層次不同一而產生的矛盾的具體表現,是出于不同層次需求產生的不同目的對同一客觀行為性質做出的主觀價值判斷,即“目的高于手段”。但最高層次,終極價值統一于“保證人類肉體生命永久存在”這一人類終極真理。
如果現代人類的生存行為導致的生態危機、核危機,最終將堅定地把人類引向整體滅絕的結局,那么相對人類終極真理而言,自視開化文明的現代社會實際上比原始社會更愚昧,比奴隸社會更野蠻,比宗教屠殺和種族滅絕更邪惡。
總目的中人人過幸福生活從屬于人類之存在;驚奇從屬于向上,向上從屬于自由,自由從屬于平等,平等從屬于生殖、食物、安全這三個等值的生命存在基礎。生存層需求決定向上層需求的范圍和限度;群平客觀底線決定個上行為的自由度。
上層屬性從屬下層屬性是所有生物的自然法則。個上從屬群平是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群生生物的自然法則。
總泥正義指明了人類各層次自然屬性之間的正當順序,但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作為每一個“個體人”的具體的行為,怎樣做才能符合正義則需要因正義而生的善惡準則來說明。
善惡因群體正義而生。個體向上自由趨向回歸正義為善,背離正義為惡。
所謂“惡”是人類發生之初至以群體方式生存之前形成的有利于個體生命存在的大腦圖式,以客觀本能的個體屬性方式,在群體方式生存后的客觀顯現。“利已”是核心,表現為:損他、損群。
所謂“善”是人類個體在單獨應對外界環境無法保證生命存在的情況下,逐漸演進成的群體方式生存后形成的有利于生命存在的必要前提基礎“群體存在”的大腦圖式以客觀良知群體性屬性方式在群體生存過程中的客觀顯現。“克已”是核心,表現為:利他、利群。
個體在群體中表現為“惡”的利已屬性,形成發生史要遠遠早于表現為“善”的克已屬性,故對個體行為的決定作用客觀上強于后者。群體的基礎功能之一就是“抑惡揚善”。利用高于動物的自我邏輯圖式的功能,自覺明辨善惡,主動“克已”,是人之為人的特性之一。而“利已”和“被動克已”是包括人在內所有動物的共性。
站在人屬于動物的視角看人性:人性的本質是自私自利的利己是“惡”的。站在人區別于動物的視角看人性:則人性的本質是利他利群的克已是“善”的。這就是荀子、孟子以及諸多關于“性惡”“性善”爭論產生的本質原因。站在人是動物又區別于動物的整體視角看人性,客觀全面的人性是:人性既有惡的一面又有善的一面,即:人類的遺傳圖示信息中既有確保自己生命存在的行為邏輯又有有利群體存在的行為邏輯。表現為本能和良知,弗洛伊德所說的“本我”和“超我”,西方人意識中的自由和道德(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利已”是個體生命存在的基礎。“克已”是保證以群體方式生存的個體生命存在的基礎 (群體存在)的基礎。群體性是人類個體的自然屬性。“抑惡趨善”是以群體方式生存的人類客觀屬性自然緩慢進化演變的客觀趨勢。
人類現實社會生活是:已與他、他與他、群與個在客觀屬性需求意識支配下產生的行為的總匯。(其中包括自已、他人、群體因自身需求層次不同的“自我行為”)群體由個體組成,其需求是個體需求形式的放大,性質相同。已、他、群各有自身的不同層次需求,其實現又相互以對方為手段,產生的結果又影響產生新的需求,前后相互關聯,紛亂復雜。要使人類社會行為的總體結果符合人類總目的,就必須以“各種具體行為的最終結果是否有利于人類總目的”為最高標準,制定人類統一的行為規范。離清善惡。
一、 為低層次需求限制高層次需求為善;因為低層次需求對生命存在的作用及重要性程度大于高層次需求。 【個體的本能屬性表現為退卻、逃避】。
二、 為群體的需求限制個體的需求為善;因為個體無法單獨生存,群體是個體生命存在的基礎。 【個體本能屬性表現為從眾、尊強】
三、 為他人需求限制自己的需求為善;因為群體由個體組成,利他是利群的基礎。 【個體本能屬性表現為孝敬、同情心】
以上三原則,因其最終結果有利于人類存在而為“善”之準則。
一、為高層次需求而損害低層次需求為惡;因為這將有損與生命存在,這種行為多屬不自覺不知因果關系所致。 【表現為愚昧、魯莽,野蠻】
二、為個體需求而損害群益需求為惡;因為這將自毀以群體方式生存的個體生命存在的基礎。 【表現為自私自利,放任自由】。
三、為自已需求而損害他人需求為惡;因為群體由個體組成,損他必然損群。 【表現為不孝、不仁、不義】。
以上三原則,因其最終結果不利于人類存在而為“惡”的標準。
“己與他關系中的善”同“個與群關系中的善”處于不同層次需求而發生矛盾時,以高層次需求一方從屬于低層次需求一方為正。
東西方傳統文化對人類終極真理和人類客觀屬性認識的不同,導致了全球化的當代生存在一個總群體中的人正義觀的不同,進而產生了善惡觀的不同。
東方的中國記述4000-2600年前歷史的《書經》就有先王主張不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于為自己謀利,欺侮別人。而應貢獻出來為群體所用的仁政、德治、王道思想。并產生出保證群體統一性的“周公之禮”,春秋時期的老子主張人應順自然,無為不爭,以正治國,上善若水,能容乃大。孔子“復周禮”的儒學主張克已愛人以及維護群體統一、興仁政、整體向善的平天下、世界大同的致良知,存天理道德哲學。直至當代共產主義,以人為本、和諧世界的政治理念都是一脈相承,客觀上與人類終極總目的同一。自孟子的“人人皆可為舜堯”,到毛主席的“八億神州盡舜堯”,胡主席的“八榮八恥”,中國人認為人性向善,抓住了人區別于動物的人的特性之“人性”的客觀本質。總之,中國人認為克已利他利群求致善,各歸其位,尊重權威,維護群體統一和諧是人道正義。認為為自己的需求而損害他人、群體的需求為惡,群體至上;為他人、群體的需求而壓制自己的需求為善,尚禮讓。人們的價值判斷普遍以利群為原則。在社會生活中以群平、克己為基礎的個人良知的集合——公共道德至上,法律只是道德的底線,尚德求至善。
西方歐美國家,《荷馬史詩》記述始于3600年前的邁錫文明中間200年間的戰爭故事,帶給人們的是個人英雄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情景,成為了古希臘文明的圣經。柏拉圖否認現實實在的理念論托舉著基督教的人格化上帝觀使西方人放棄了對人類終極目的的客觀真理性思考。把人生的終極目的定位于上帝的救贖。宗教的原罪說使西方人相信人性為惡。新教認為只要信仰上帝就能得到救贖,棄絕圣事,認為人擁有完全的自由權力。帶著這些固有觀念,崇尚理性的文藝復興時期西方人用理性方式對自然法進行了錯誤偏頗的非理性詮釋,霍布斯、洛克讓西方人認為“利已是全部的客觀人性,追求個體自由正當合理”。達爾文、尼采讓西方人對上帝的存在產生懷疑的同時,也使西方人產生了人生的虛無,進而以崇尚競爭、自由,追求今生個人幸福為最高目的。西方人認為個體自由獲取自己的最大幸福、國家服務于個體自由是人道正義。認為為自己的需求而損害他人、群體的需求為正,尚競爭;為他人、群體的需求而損害自己的需求為惡,個人至上。人們的價值判斷普遍以利己為原則。在社會生活中以個上自由為基礎的個人契約的集合——法律至上,清除道德,法不禁及可行。
泥土律明示了人的多層次需求屬性相互關系的固定規律。總泥論是對人類終極總目的與泥土律各層次屬性關系的規定。規定了個體自由在正義的群體秩序中的應處位置和合理限度。是人類建立正義普適政治制度的基本準則。
人類個體的利已本能是形成最早、最穩固的客觀屬性,是個體行為的基礎,以自由為手段獲取最大化向上欲望滿足是每個個體的本能性行為目的。但是人類以群體方式生存,個體離開群體難以存活。每個個體都想在群體中得到向上的自由。個上自由就首先給自己設置了一個限制“個體向上行為必須保證群體中個體機會平等”。
機會平等不等于結果平等。群體生存方式的客觀性又為個上自由設置了第二個限制“機會平等的個上行為必須保證群體中各個體獲取生存必需物質的結果平等”。這是群體現實存在的根本保證。
群體現實存在在不等于群體能夠永遠存在,如核戰爭、生態危機可以使人類群體在未來某一時刻整體滅絕。確保肉體生命永遠存在這一人類終極真理,又給個上自由設置了第三個限制。“保證了群體各個體實現向上需求機會平等,生存層需求結果平等的個上自由還必須保證人類群體肉體生命永遠存在,沒有可預見的人為客觀危脅”。(這是人區別于動物。人之為人的特性的具體表現)。
這是人類確保肉體生命永遠存在這一終極總目的和人類群體生存方式客觀狀態對個上自由的必然性規定;只有處于以上三個限制之內的個體自由才是符合人類客觀正義的個人自由。
以個人自由主義為基礎的政治,具客觀實用性,顯現為具普適性。但在實現個人向上欲最大化過程中的自由,只有其行為后果不違反機會平等;生存層需求結果平等;保證人類肉體生命永遠存在。這樣的自由政治才是具有了終極真理性的實用政治,才是正義的普適政治。“正義”就是對絕對自由的否定。
以群體平等主義為基礎的政治,具終極真理性,表現為具有正義性。但在確保人類肉體生命永遠存在,生存需求結果平等的過程中,只有其群體行為后果同時保證了機會平下的個人自由。這樣的平等政治才是具有了客觀實用性的真理性政治,才是普適的正義政治。“普適”就是對絕對平等的否定。
但在現實人類社會中組成群體的個體大多數其行為是以非理性個上欲支配,即本能情感沖動的自由所追求無限超越、壓制他人,十倍百倍的報復產生的原始快感。表現為貪婪、霸道、殘忍。激進民族主義、國家單邊霸權主義是這一非理性個體屬性的放大。人類擺脫非理性,擁有與人類客觀正義同一的理性意識形態是實現人類正義普適政治的實現要求、基礎性前提條件。
在人類已進入全球化的今天,美國依其經濟、軍事實力,以霸權的形式主導世界秩序并努力維護這一權力。霸權就是以力服人,以強制力壓制他人與自己意愿不同的行為的發生,獲得群體統一性。然而就當代人類的世界政治而言,由于核武器相互摧毀使人類整體滅絕的危險客觀存在,無論是今天實力第一的美國,還是包括中國在內任何可能后來居上的國家,都不能以利已的霸權方式擁有長久穩定的世界主導權,人類已經沒有了以霸權方式統一世界的機會和條件。而只能是用人類唯一的終極正義的理念,首先從支配人類行為的意識形態領域實現世界的統一,進而完成同一價值觀支配人類行為的現實世界的統一,從而最大限度的造福全人類。
美國的人類終極觀是上帝救贖存在論。并且美國的新教不同于歐洲的天主教,認為只要保持對基督的信仰就能得救,沒有天主教以戒律形式的傳統道德約束。自認為“美國取得的一切成功都是因上帝對美國的獨寵,美國過去、現在、未來所做的一切都是受上帝的啟示,現實中美國擁有完全的自由”。因尼采宣存“上帝死了”而放棄對上帝救贖信仰的人,又陷入終極虛無的個主義。尼采主張的“個人能力不受限制的最大程度發揮就是正義”,這兩種終極觀使美國人的人生觀統一為:人生在世的最大意義就是追求今生的幸福。追求個人幸福是人的基本權力,人個自由是實現個人幸福的先決條件。“自由”是美國人具有高度共識的人生最高價值,具有最高的道義性。
基于祖先作為新教徒在來到美洲大陸之間在歐洲受到封建專制王權,宗教神權不平等對待和迫害的經歷,以及西方宗教中人性惡觀念,并受其影響對客觀人性片面的只從動物性本能達爾文主義視角做出的“人性自私”的終極判斷。崇尚競爭。忽視否定客觀人性中“利他、利群”的一面,把包括利用群體統一性更好的為個體謀幸福的一切專政均視為壓迫個人自由,剝奪個人幸福的暴政。對群體方式生存所必須的政府具有天然的不信任,并保持警惕,創建民主政治,以三權分立,多黨執政,兩院立法等制度限制專政集權,最大程度為個體自由確立保障。“自由、民主、人權” 思想成了美國之所以是美國的東西。
這就是西方與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高度匹配的主流政治意識形態。以追求貨幣財富最大化為終極目標的資產階級,從文化傳統中挑選并高舉“自由”的旗幟,由封建國王那里奪得國家統治權,在本階級內機會平等地得到了自由剝削廣大人民的權力。并以“自由市場經濟可以用看不見的手自動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理論為自己制造不平等行為作“正義”性辯護。但頻繁發生的經濟危機,引發的社會整體性災難,使之被迫向正義回歸,在國內施行福利制度。實現了“群體內各個體生存層需求結果平等”。但這并不是社會主流的自覺意識。只是資產階級為實現個上自由終極目標的必要妥協。故在其主導的國際政治中只是全力推廣自由、民主的人權思想,不關心人類整體上生存層需求結果平等這一普適正義的進展。表現為對不設及自身利益的國家人們的貧困與苦難漠不關心。也同樣出于主流意識這種個上自由終極目的觀,應對事關全人類的全球性危機時,行為短視,表現為拒簽《京都議定書》,放棄主導全面銷毀核武器的努力。面對外部交往缺少理解與包容性,過度崇尚競爭、不以為自己向上層需求而損害他人生存層需求為惡。表現為單邊主義,輕率使用武力。利用美元霸權,損害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利益。
西文的自由主義政治下,自由個上發展的極致就是形成了以金融資本家為核心的“影子政府”。他們占有國家貨幣發行權,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在貨幣化的現代商品經濟中,控制、占有絕大多數社會財富的支配權,取得對國家的真實統治權。買斷傳媒,控制選舉,左右立法。整個社會成了他們行向上欲的手段,政府是其利用的工具。他們的終極目的是為上百代子孫都用不完的貨幣財富數目進行無實際意義的增長,只為滿足自己無盡的向上欲感受。他們已被金錢異化, 缺少人類應有的正義感、責任感,缺少對國家的忠誠、對道德榮譽追求。他們視眾生如芻狗,蔑視生命。經濟危機、戰爭災難都可以成為他們追求向上層享樂的手段。人類偏離終極正義的個上自由主義,為人類創造出了可導致自我毀滅的客觀條件。核武時代這是全人類最大、最現實的隱患。
中國人的終極觀是“道”。道是構成宇宙萬物無窮盡的終極本源。是萬物間自在的關系規律。中國傳統中沒有占主導地位的一神論宗教信仰,自古對鬼神玄虛之物采取敬而遠之的入世態度。漢唐之間,以莊子“萬物與我同一”世界觀為基礎的個人自由主義與佛教逃世思想合成的“佛老之學”很快被韓愈的“道統”思想修正取代。其后的宋明理學本質上是對老子、孔子思想的細化,用“天理”回應“道”,用“致良知”回應“仁”。 中化民族主流意識有史以來就是以人為本,沒有被外物異化,致使近代較其他民族更順利地接受了符合現代人類理性邏輯的無神論唯物主義信仰。現實中人的最高人生意義、人生價值是:治國、平天下,光宗耀祖,澤備后世,留芳百代。始于上古三皇五帝,不斷完善強化的王制、德政、仁政、平天下,求大同理念與當代共產主義理想,和諧世界理念一脈相承,是內在同一的“人本主義”世界觀。其核心是“使群體中每個個體獲得平等的生存保障,而后求致善”。 中國人普遍敬畏的形而上泛人格化的世間萬物的主宰“天”就是以此為核心的正義的化身,天理就是正義。是世間最高的道德準則。是從古至今圣賢、君子、鴻儒、社會精英、合格黨員的核心意識。(是天子行使國家統一權力時對應的責任。皇帝違背這一準則被稱為逆天行事的 暴 君、獨夫民賊。人民因此而生的反判則被稱替天行道,具有正義性)。這是中華民族的價值共識。基于這種群平求致善觀念先入性影響,主流意識接愛了孟子的 “性善論”人性觀。認為“人人皆可為舜堯 ”。近代毛主席認為人性象“白紙”通過教育,社會的影響,可以畫上“八億神州盡舜堯” 的美麗圖案。總之中國自古主流意識認為人性不是惡,可致善。對以“群平”為核心形成的大同世界、共產主義社會理想的最終實現懷有信心。
關于政治運作方法,老子講:以正治國。孔子講:政者,正也,儒家提出中庸思想,即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變常規叫做“庸”。持中守正是中國的政治傳統。毛主席曾說: “孔子的中庸觀念是孔子的一大發現,一大功績,是哲學的重要范疇,值得很好的解釋一番”。但基于性善觀,認為對求致善,施仁政這一目標最大障礙是“人的無盡欲望”,是它產生了世間之惡,“克已” 是人實現正義價值的基本前提。倡導“克已復禮;存天理,滅人欲,致良知;大公無私,克已奉公;毫不利已,專門利人”。注重道德自律、致善引導。忽視了 “利己個上” 與 “正” 的客觀關系以及人的原始本能屬性穩固、不易改變的客觀性。政治缺乏客觀實用性。以鄧小平對人性的客觀認知“不講多勞多得不行,不講物質刺激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的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的精神就沒有革命的行為。但是革命的精神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革命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貫徹按勞分配原則總的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鼓勵大家上進。”為基礎理論的改革開放,是對 “群平絕對正義,個上絕對生惡” 觀念的改變。承認個上的客觀合理性,主動釋放個上。
但中國對個上的承認不同于西方的個上正義觀,它只是為實現群個和諧正義目的之手段。“共同富裕”的社會總目的、總方向沒有變。就如同“好船家使帆會用八面風,航線不變”。 因國家的最終目的與全體人民的根本愿望同一,加之傳統的群體主義意識,人民信任政府,理解支持國家為長遠目的而進行的政治經濟政策這些手段的改變。這也正是讓“個上自由主義”意識下的西方人迷惑說“毛澤東的理想主義與鄧小平的現實主義如同白天與黑夜一樣不同,但在中國社會中卻平穩轉換;中國的計劃經濟整體平穩過渡到市場經濟,簡直如航母在硬幣上完成轉向一樣不可思議”的真正原因。
隨著改革開放過程中“個上”負作用的不斷呈現,鄧小平同志以“兩手抓”江澤民主席以“三個代表”予以修正,進而胡錦濤主席最終提出了“科學發展,和諧社會、以人為本,和諧世界”的政治理念。在全人類范圍內追求促進群平與個上這一人類內生基本矛盾保持均衡這一人道客觀正義的實現。故當代中國在世界政治中倡導合作、包容、習慣從人類整體長遠著眼,表現為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交往中主張對話、關切對立利益、爭取雙贏。對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給予同情、理解、尊重,無私性支持幫助。在整體性對外交往中平等待人,克守國家道德底線,主觀上決不做損害別人低層次需求而利自己高層次需求的事情。
當代中國存在的問題是:在國內為了發展經濟追求客觀實用性時釋放個上過度、貧富差距過大,危及損害到了群體中個體生存層需求結果平等這一群平底線;因對人類利己本能的客觀性認識不足,沒有像美國制定憲法時從壞處著眼,用負面排除法應對過度個上的法制建設和制度建設思路。以共同富裕為最終目標的社會管理,特別是清除治理腐敗缺乏實效性,表現為法律、制度建設不健全。
但在最高層面以全人類整體視角看中國當代“以人為本,和諧世界”的政治理念是人類最完美的正義普適的政治原則。缺少的只是在不謀求軍事霸權原則下向全世界以符合當代全人類共同的理性邏輯的表達方式作出理論詮釋和由領先的經濟理論、經濟實力支撐下的全球影響力。
以上是美國自由主義政治和中國和諧主義政治形成的歷史過程。因民族生存經歷的差異、文化傳統的強大慣性而構成的群體思維圖式的差異的客觀性,雙方都真誠地認為自己堅持的政治理念具正義性、真理性。即意識形態之爭。然而真理只有一個,正義的人類政治理念也只能存在一個。它是“客觀自在”的,不以美國人意志為轉移,也不以中國人意志為轉移。如同三角形內角之和1800,不管任何人,任何時候去發現,其結果只有這一個。正義普世的政治理念,不管出自中國,還是出自美國,必然是一樣的。
現實中,中美關于人類終極真理“保證人類肉體生命的永遠存在”主觀認識雖有分歧,但客觀行為上基本一致。雖然美國人還是相信靈魂上帝救贖,議會、法院還要向上帝宣誓,但同中國人一樣也在繁育后代,關注子孫未來命運,關注生態危機、核危機。一樣希望世界和平,經濟穩定繁榮。歷屆美國總統就職演講詞中,在上帝與自由之外也總能看到總泥正義的影子。主要分歧是為了達到以上目標,為了子孫后代的存在,我們現在活著的人應該如何去做?
中國主張“和諧政治”,所謂“和諧”就是唯物主義信仰之下以人類終極真理“保證人類肉體生命永久存在”為目的。均衡人類社會生活中理想與現實、主觀與客觀之間的矛盾,務實維護人類客觀正義。努力實現上述現實目標。
具體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
人與自然的和諧包括兩部分:(1)均衡人類追求美好物質生活享受的主觀愿望與自然物質條件、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抑制過度消費、節約自然資源、注重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之路。(2)均衡群體求至善、求大同、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人類自然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個體利己客觀自然屬性之間的矛盾。在不放棄遠大理想的同時,務實守正義,承認意識形態差異自然自在的客觀性,尊重對方不同意見,不搞對抗,主張和而不同,堅持合作協商,爭取互利雙贏。
人與社會的和諧,其本質是“人類群體屬性與利己屬性均衡”的展開、細化。就是均衡個體需求與群體需求之間的矛盾。即個上與群平這一人類內生矛盾。個體以群體方式生存,群體平等是實現上述目標基礎性保證,為此人們應該通過群體統一的權威對個上自由進行規范限制。在確保生存層結果平等的基礎上在社會生活中給個體利己的自由以合理的空間,自由必須是群平基礎允許范圍內的自由。政府要利用國家統一權力維持 “群平與個上”這一人類社會內生矛盾處于均衡和諧狀態。使個體在群平允許的范圍內享有最大的自由和向上享受; 即通過法律強制、利益引導、道德自律,實現社會公正。
人與人的和諧就是使個體按正義的善惡準則行事,倡導個體間相互關愛,互幫互助,形成守正向善的群體氛圍,使每個個體在物質和精神方面都能獲得最大的幸福感。
當代中國和諧政治理念與人類客觀正義高度同一。客觀具備正義性、普世性。
美國主張“自由市場經濟下的民主政治”,認為確保維護了所有個人的最大自由,整個社會就能自動實現合理與正義。 經濟自由、政治民主是保證個人自由的最好形式,同時也是實現上述目標最現實、最有效的保證。
由于自然地理因素,西方人缺少中國人在悠遠的農耕文明中積淀形成的相互幫助,重視統一穩定秩序的傳統,多了些游牧部落那種游弋掠奪、競爭殺戮的性格,在演變催化出發達的商業的同時,從古荷馬時代的個人英雄主義,到當代的自由主義,“個人自由主義”自古就是西方社會的核心意識。西方人認為在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公民社會以前,曾有一種無國家,無政府,無法律,無權威的自然狀態,人們受“自然法”支配生活。自然法和人性是一致的,而人性的首要法則是“自我保護”。自私的人始終處于中心地位。自然法賦于個人“生存權利,自由權利,追求幸福權利”這是人人平等的天賦人權,不可剝奪,不可轉讓,是絕對的、永恒的。但自然法也有缺陷,自由的個人處于“與所有人戰爭”的狀態,人的生命權沒有保障,人們通過協商,訂立契約,把一部分權力交給政府,進而產生了國家。認為任何社會秩序都以“個人契約自由”為基礎,法律的目的是為了擴大自由,限制政府是為個人自由不受侵犯。
現在我們參照總泥論對自由主義政治理論偏離人類客觀正義的原因進行深層次剖析。
一、關于“實現了所有個體的最大自由,整個社會就可自動達到和諧”的論斷的三個理論根據。(1)萊布尼茨的先定單子和諧論,“我們生活在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的哲學思想。也就是說我們承受的任何苦難都是我們可能承受的苦難中最不嚴重的,人們沒有理由改變社會。 將現實的不平等賦予客觀性而合理化,這是一種順自然,放棄人的主動性能力的消極思想。(2)自由主義認為:民主政治出于對自由的共識,具有理性的各方(各國)相互制衡能保證人類和平。但事實上近一百年來死亡8000多萬,超過了人類有史以來戰爭死亡人數總和的戰爭,都發源于民主國家。(3)斯密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認為“能用看不見的手自動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但事實上隨著未完全脫離自然經濟的初級商品經濟演進到當代社會高度一體化商品經濟 “看不見的手”理論早已過時。自1929年起,包括08年美國金融經濟危機在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無一例外都源于放任個上的自由主義。【詳見《哲政經通論》之經濟篇】
二、國家產生于契約的論斷是本末倒置。國家是自然生成的,在人還屬于動物的階段,群體生存過程使群體中產生了等級、權威這些國家要素,正是它們產生的“統一性”保證了群體的存在而進化出了人類。個體人訂立契約而生成國家是錯把結果當原因,從根本處否定了個體人的群體屬性,即以群平為核心的良知、道德相對于國家的客觀先在性。契約出自理性而理性是人在國家的前身——群體生存的過程中形成的 。
三 、人的首要法則不是自我保護自私自利,而是利已與群平的均衡。因為人是由群居動物進化而產生,個體利群屬性的產生是群體存在的必備條件。沒有個體利群屬性的存在,地球上就不會產生人類。
四、真正的基本人權是“食物、生殖、安全”這三種基本需求得以保證的權力。因為只有這三點才是人存在缺一不可的必備條件,才真正具有不可剝奪,不可轉讓的絕對性、永恒性這些“天賦”特征。幸福只是個體在欲望得到滿足時產生的感覺,以群體方式生存的人類個體沒有損害群平、放任個上自由、以他認為手段獲得幸福的權力。
五、 私有財產權是“食物”這一基本人權的延展,是“個體平等占有群體共有生存所需自然資源”這一自然法的濫用。人只有私自占有自己勞動所得之權,沒有私占群體共有自然資源之權。在現代商品社會中,以生產資料商品化為手段,通過貨幣資本的形式對自然資源的壟斷性私人占有,是對“群體中各個體平等占有群體共有生存所需自然物質”這一人類良知、自然法的違背,是僅次于違背“人不吃人”這一人類第一良知、第一自然法之惡。因為它剝奪了他人上天(自然界)平等賦予每一個人的生存權利的客觀基礎。是對基本人權的最大違反。
六、“法律的目的是擴大自由,限制政府是為了個自由不受侵犯,民主政治形式是對自由的最好保障”的論斷在以“個上”為核心價值取向的政治體系中具有邏輯合理性。但在以 “群平與個上” 均衡和諧的客觀正義為準則的政治中,政府“保護的個人自由和法律限制的個人自由”其正義準則自在,不以人的自由意志為轉移。也正因為正義政治準則的客觀自在性,決定了民主與正義無必然同一性的缺陷。【這也是西方民主政體設立參議院來制衡眾議院的根本性原因,“純粹的民主政治”是蠱惑人心】西方民主是建立在“法不禁即可行”的個人自由基礎之上的,而“法不禁止自由”又是西方“個上”意識形態下的立法原則,故這樣的民主政治必然與群平個上和諧的人類客觀正義難以同一。同時,專政不等于暴政。 民主是對利用群體公權力違反人類正義的“暴政”專制行為逆反的結果,專政是針對放任個人自由行為危害正義的個人自由的基礎“群平”而產生的。“民主的最高目的與正義的專制目的同一。正義的專制與個體正義的向上自由內在同一。”相對人類客觀自在的正義政治準則民主的現實作用是: 對權力監督,及時反映民眾真實需求,使統一的群體行為秩序規則結合現實趨向、保持正義,不斷完善。
偏離了人類正義普適政治原則的西方自由主義政治產生的根源是主流意識形態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兩個最根本點:終極目的、客觀人性的認識出現了偏差。不管是主動或被動,必須改變修正。從靈魂不死,上帝救贖和虛無主義終極觀回到確保人類肉體生命永久存在終極觀上來。認清善惡兼有的客觀人性,認清人類個體具有以群平為核心的群體屬性的客觀性。認清群平對以群體方式生存的個體及人類永遠存在的客觀基礎性;認清放任的自由、個人至上的非客觀性;認清群平個上矛盾的人類內生性。認清群平與個上矛盾均衡和諧這一人類客觀正義的真理性。
西方世界應再有一個回歸人類客觀正義的思想啟蒙運動!
為確保人類肉體生命永久存在這一終極目標,人類必須從整體上、根本處進行相應的改變,變動物式“試錯法”生存方式為人式“避錯法”生存方式,發揮人類所特有的超越歷史的理性能力,最大程度的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美國政治上偏離群平與個上這一人類內生基礎矛盾均衡和諧正義觀,以個上為核心的“民主人權價值”以及經濟上不顧社會高度一體化商品經濟與未完全脫離自然經濟的初級商品經濟的區別、紙質貨幣與金屬貨幣的區別而推行的“新自由主義模式”這些虛假的“普世”政治經濟理論的終極目的就是使人類社會活動“掛自動擋”以最大化實現人類動物性、本能性、原始性的即時性自由。放棄了“人類能夠為獲得更確定存在保障而制定長遠計劃能力”這一人之為人之物。從人類進化的大視角看資本主義社會還沒有擺脫動物式“試錯法”生存方式,資本主義社會的頑疾“非物質匱乏條件下頻發的經濟危機”就是具體表現形式。
站在人類唯一一個由五千年不間斷生存經驗智慧構筑的中華文明高臺之上,以人類客觀正義的視角用歷史的長鏡頭平視西方,你會發現當代人類政治水平,歐洲處于戰國時代,美國也只是秦之初階段。當下僅以狹隘的經濟視角說“中國是青年,西方是成年人”的觀點是對人類整體文明發展、社會進步核心本質的無知。
由此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真諦所在,以及內在同一性。清晰的看到今日中國堅持社會主義,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和諧社會政治理念和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反對過度私有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價值所在,及其真正的普世性。
中國必須堅信:和諧正義觀是人類唯一客觀正義、中國經濟模式正確普適。同時認識到:中國應學習美國科學技術,重視美國軍事實力,但美國個上正義觀和自由市場經濟模式都在基礎層面存在根本性缺陷。
人類歷史就是以時間來矯正人類違背正義行為的過程。美國必然將回歸客觀正義,但需要時間。在這一過程中,中美必須共處,中國又不具備、也不謀求美國式的霸權,這就要求中國在國際社會中講清楚符合人類客觀正義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原則,而后獨善其身,做人類正義的中流砥柱。這是人類社會賦予中國的歷史性責任。
要讓全世界、讓美國知道并相信:中國對美國表現為對抗的堅持、表現為妥協的讓步,是在為人類正義而堅持、而讓步,中國發展軍事力量是為了確保遏制戰爭的發生,為了人類的和平。
中國只有以這種務實的方式同美國交往,才能具實效性的促使美國趨向人類客觀正義,早日使中美兩國由“利益共享”升華為“價值共享”。只有到那時中美之間政治、經濟、軍事各領域的矛盾才能一通百通,迎刃而解。才能依中美兩國的大國實力,實現造福全人類的崇高理想。
學術思想 歡迎指正 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