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題記:我研究毛主席的理論與實踐發現,張思德、雷鋒、焦裕祿等英雄模范人物在道層面根本思想上,在為人處世的根基上,也就是說他們的想法都具有驚人的共性,同時在具體工作、學習、生活的說法做法上,他們各自又有著豐富多彩的個性,可是他們想法說法做法,卻總是想得通說得通行得通的,為什么?因為他們都是在同一種文化氛圍里工作、學習、生活的——他們都是在毛澤東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這自然就能得出一個毋庸置疑的結論——毛主席就是這些英雄人物的集大成者,毛主席身上具有這些英雄人物上所有杰出高尚的精神及人格特質。這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毛主席是偉人中的偉人,是培養偉人、哺育英雄的最偉大的英雄。
據說這是毛主席1961年在廬山的留影,拍攝者是江青
通過了解、學習張思德、雷鋒、焦裕祿這樣的英雄,就能更加接近毛主席,更深刻理解毛主席。
01
最偉大的英雄:
營造出英雄的社會環境(文化氛圍)
毛主席營造了一個讓英雄輩出的社會環境,其主要做法就是提倡“學英雄見行動”。
學英雄,側重于道層面學思想,多指隱形的思考、感悟。
見行動,則把隱形的感悟顯性化為器層面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包括聽得見的說法,看得見的做法,以及做法的結果——是否行得通?
對于“學英雄見行動”的檢驗,毛主席不是交給干部,也不交給專家,而是交給了群眾。
毛主席把“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當作既成的前提看待,把“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當作理所當然的條件看待——這不需要再費功夫檢驗,那早就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得到了確認,是唯物史觀的常識。
這樣一來,毛主席策劃的營造適合英雄輩出的社會環境(文化氛圍),在理論上是想得通的,在具體操作上,毛主席又有一系列說法和做法,概括起來講,那些說法做法是因時制宜的,是因地制宜的,也是因人制宜的,也就是符合列寧講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
張思德是處在戰爭年代,他直接在毛主席身邊,文化熏陶比較好理解。
焦裕祿參加過解放戰爭,后來投入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之中,當他擔任蘭考縣委書記的時候,身邊有像張欽禮這樣的在當地工作時間較長,熟悉情況的好干部,因此才會在那么短的時間內就融入到蘭考人民戰天斗地的革命實踐中去。蘭考的毛澤東文化氛圍,是特別突出的。
雷鋒成為全黨全軍全各族人民的學習榜樣,是毛主席號召的。毛主席帶頭以身作則向雷鋒學習,那是毛主席謙虛的說法做法,實際上,雷鋒在革命隊伍的每一個進步都是在毛主席的路線指引取得的。雷鋒有很多學習毛主席思想之后的精辟獨到見解,其中就有這樣的說法——“人不吃飯不行,打仗沒有武器不行,開車沒有方向盤不行,干革命不學習毛主席著作不行!”
還有其他英雄的特點,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簡單歸納成一句話:如果沒有毛主席,沒有毛主席的指引,會有這么多英雄嗎?
為什么有了毛主席的指引之后,中國就出了那么多杰出的英雄呢?
02
學雷鋒現象與“向雷鋒同志學習”:
是否有區別?
我認識一位朋友,他是收集有關雷鋒歷史資料的專業人士。他講了一個十分有意思的現象,全國各地有很多雷鋒紀念館,幾乎都和他有過聯系,因為在毛主席逝世后,學雷鋒活動從來就沒有受到過任何影響。
各級官員,誰也不會否定學雷鋒活動的意義。
因此,當學雷鋒活動的形式有所變化,重點有所調整的時候,學雷鋒活動本身是可持續發展的。
這個話,只能說到這個程度了。
有個問題值得思考:學雷鋒,怎樣才能實實在在見行動?
李克勤后記:毛主席從未把自己放在高人一等位置,他始終都是以普通一兵身份出現,永遠都是活在老百姓中間的。在毛主席逝世后,群眾心中有毛主席,因此群眾的眼睛依舊保持雪亮的狀態,群眾永遠都是真正的英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