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關于教員晚年的書。
書中提到,1965年3月,主席在武漢東湖梅嶺下榻,一日登上洪山,忽然對面山上有房子著火,引得警衛驚呼。
主席卻說:“燒的好!”
眾人不解。
主席說:“不破不立,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草屋燒了,可以蓋瓦房,蓋高樓。”
隨行人員要在一年多以后才能知曉主席這句話的深層次含義。
建國后,經歷了多年的反官僚主義、反腐敗斗爭,主席發現以往舊政權中存在的頑疾在新生共和國的肌體中依然存在,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勢。這說明一般的改革和改良不足以保證無數先烈打下的紅色江山永不變色,唯有打碎從舊社會繼承下來的舊體制,發動群眾來一場觸及靈魂深處的革命,或許才能找到克服歷史興亡周期律的答案。
讀到這里,我深有感觸,分享給了一位朋友。朋友也感慨道:“我感覺自己讀任何人的傳記和書,都讓我覺得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唯獨看關于教員的書,我才覺得自己像一個年輕人。”
年輕,意味著什么呢?
朝氣蓬勃、天真莽撞、愛憎分明、血氣方剛、嫉惡如仇。
是的,我們縱覽主席的一生,他是無與倫比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兇險的政治、軍事斗爭磨練了他的心性,賦予了他人情練達、處事圓融的能力,但自始至終他都沒丟棄年少時崇高的理想和敢想敢干的銳志。只要是為了人民利益,哪怕毀掉自己晚年的聲譽他都在所不惜。
用主席自己的話說,他身上有虎氣,是為主,也有些猴氣,是為次。
無論在革命還是建設時期,他總能做出超乎常人的決定。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陳獨秀把革命領導權交給國民黨,傾心于上層路線。主席則舍掉舒服的辦公室工作,扎進農村寫出《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指出革命要依賴廣大農民。在八七會議中更是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
秋收起義后,攻打中心城市失利,毛主席當機立斷將目標轉向農村,在井岡山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并且把支部建在連上,確立黨指揮槍的原則,建立士兵委員會,實行官兵一致,令工農革命軍真正有別于官兵不平等的舊軍隊。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又是毛主席力挽狂瀾,做出一系列同志們難以理解的軍事決定,帶領紅軍跳出國民黨的包圍圈,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全面抗戰爆發后,國內流行“速勝論”和“亡國論”,又是主席高屋建瓴地寫出了《論持久戰》,為抗日戰爭指明了方向,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成為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
抗戰結束后,面對蔣介石假和談,真內戰的陰謀,主席敢冒彌天大勇,來到重慶談判,把政治主動權掌握在共產黨手中。內戰爆發后,主席提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軍事思想,放棄了其他同志想要拼死保衛的延安,轉戰陜北,最終用一個延安換回了全中國。
建國后,美帝國主義打過三八線,威脅我國安全。在眾人畏懼美國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猶豫要不要與美國較量的情況下,主席毅然決然決定抗美援朝,并且真的打贏了這場立國之戰。
當曾經的同志們斗志衰退,開始追求享樂,紛紛給子孫后代的榮華富貴鋪平道路的時候,又是主席發出不要忘記階級斗爭的警告,為保證人民江山永不變色,勇敢地發動了備受詰難的第二件事。
上述種種,有的是基于他身為政治家、軍事家的職業素養和非凡膽魄,但有的則是基于他為人民負責的一顆赤子之心。
正是基于這份對人民的熱愛,他對人民總是寄予厚望的。
所以現在有人說,如果主席還在,他不會說我們是垮掉的一代,不會說我們是脫不下長衫的孔乙已,而是依然會說:“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主席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歲月在他軀體上留下滄桑,卻未曾磨平他火熱的青年之心。他對青年也始終保持著熱忱的關懷和期待。我想這就是朋友為什么說“唯獨看關于教員的書,我才覺得自己像一個年輕人”的原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