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會殺死美國制造嗎?
因為工人要求高工資,
還是資本追求高利潤,
才推動美國去工業化。
(一)美國工會
美國勞工運動最早是學徒制下行會手藝工匠人發起,他們感到壓迫不是雇傭關系,而是商業資本越來越強勢,侵害勞動自主性和壓低產品價格,試圖通過手工匠人聯合對抗商業資本,這是一種進步與保守并存的勞工運動,由此英語工會一般稱trade union,其中trade就是技藝和手藝意思。
然而隨著1837年經濟危機到來,美國這些手工匠人直接失業了,也就失去對抗商業資本能力,同時美國北方資本家通過反對奴隸制話語,將北方勞工吸收進自己政治陣營,讓手工匠人聯合變得勢孤力單,這波工人運動很快就平息了。
直到1865年美國內戰結束了奴隸制,北方勞工積極分子提出輪到解決勞動壓迫時候了,其中最重要組織是1869年成立勞工騎士團,由技術工人領導,組織不從事技術工人和雇傭勞動工人,在1886年發動了震驚世界的五一總罷工,核心訴求是爭取八小時工作制,這也是國際五一勞動節由來。
1886年總罷工促進了美國資本家團結,尤其是壟斷資本可以通過強制和收買并用方式,迫使小資本一致行動,在資本家內部強力構建統一戰線,極力打壓勞工騎士團,再加上后者領導層和基層分歧,勞工騎士團到1890年就不復存在.
不過1886年誕生美國勞聯AFL卻逆勢崛起,它由勞工騎士團分裂出來技術工種基層工會組織而成,簡單可以理解成勞工貴族,斗爭方向是純粹工聯主義,以爭取更高工資和更短工作日為目標,并認為資本主義發展對勞工有益,走的完全是和資本家統戰去爭取勞工權益反動路線,尤其是一戰期間居然和政府合作打擊那些激進勞工組織。
直到1905年出現世界產業工人聯合會IWW,明確和美國勞聯AFL相對立,IWW要把一個產業工人組織在一起成立大公會,而不是把一個技術工種單獨組織起來,IWW支持工人最大范圍團結,反對碎片化細分工人階級,還旗幟鮮明打出左翼革命旗號,指出解決工人困境根本方式,就是推翻資本主義,IWW骨干成員都是社會主義者。
1929年經濟大蕭條之后十年,則是美國勞工歷史上最重要十年,產業工人抗爭擴大激進化,導致了美國勞聯AFL分裂,于1935年分化出美國產業組織聯合會CIO,也就是后來赫赫有名美國產聯,它用產業工會主義方式,組織產業工人,相比勞聯激進很多,甚至還有很多左翼組織活躍其中。
在IWW和CIO組織勞工抗爭推動下,勞工運動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即從捍衛經濟利益抗爭,轉變成追求改變整個社會權力結構抗爭,罷工工人甚至舉著列寧和斯大林畫像上街游行,這讓美國資產階級感受到革命即將到來恐懼。
由此1935年發生了一個里程碑事件,那就是美國國家勞動關系法出臺,從法律上承認工人組織工會權利、工人集體談判權利和工人罷工權利,極大推動了美國工會發展,尤其是美國產聯CIO發展非常迅速,并在1936年通過罷工直接讓通用汽車生產癱瘓了,被迫承認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誕生。
更為重要是羅斯福通過勞動關系法,正式與勞工運動結成政治聯盟,美國工會逐漸變成民主黨票倉中利益集團,或者說成為民主黨選舉機器,不再擁有政治獨立性,同時左翼政黨收獲勞工支持率大幅崩潰,直至基本失去存在感。
到1939年二戰爆發后,羅斯福和美國產聯勞工領袖協商,要求工會在戰爭期間配合政府,發起不罷工承諾,而斯大林發起第三國際確定路線,也是先團結起來對抗法西斯,也讓美國共產黨實際支持不罷工承諾,由此二戰不罷工承諾讓美國勞工組織和民主黨關系從緊密走向更緊密,1945年后徹底變成了民主黨建制下組成部分。
然而美國民主黨是不可靠的,它在1947年美國出臺了勞資關系法,全面推翻了1935年的勞動關系法,后來被很多歷史學家稱為“給雇主的新政”,如禁止同情罷工、發起罷工程序復雜和雇主程序上更容易起訴工會,這是美國工會組織權全方位倒退。
同時美國還盛行麥卡錫主義,要求清除工會組織中所有左翼力量,將工會中共產黨人、無政府主義者和托派全部清理掉,相當于把工會里最具斗爭性和革命性力量剔除掉,而美國產聯和勞聯都積極配合清洗,到1955年美國勞聯和產聯則合并成美國勞聯-產聯,即AFL-CIO,至此美國勞工運動就變成了建制化、官僚化、保守化和形式化東西。
直到1965年經濟危機終結了美國戰后經濟復興,到1970年石油危機加劇通貨膨脹,才催生了新一輪美國勞工運動高潮,但很快激起了美國資本家新一輪鎮壓,這種鎮壓是以抵制通貨膨脹名義出現的,其中以弗里德曼為首的美國經濟學家認為,美國通貨膨脹之所以那么快,就是因為工人工資漲的太快,所以抑制通貨膨脹,就是抑制工人集體談判權和議價能力,
這時民主黨并沒有站在工人這邊,卡特總統任期內不僅沒有支持美國工會倡導的全民就業法和勞動法改革,同時還開始通過控制通貨膨脹來鎮壓勞工,終于迎來了美國工會歷史上最黑暗時刻,那就是里根總統上臺。
(二)里根主義
里根競選時標榜自己是一個對工會友好的溫和派共和黨人,這讓原本屬于民主黨票倉的大量工人階級,轉向支持里根,但里根上臺后作為就大變樣,直接干掉了競選時明確背書的美國空管人員工會,更把罷工工人直接開除了,理由是交通管制人員都是政府雇員,不享有罷工權利,此后里根任期內對工會和勞工運動鎮壓層出不窮。
這里需要先回答一個問題,通貨膨脹是工人高工資引起的嗎?這就要從凱恩斯主義談起,凱恩斯認為增加政府支出,創造對產品服務要求,從而促使企業投資,即使經濟衰退時期赤字加重也是有效舉動,而隨著羅斯福新政采用凱恩斯思想相應措施,讓美國走出經濟大蕭條陰影后,許多支持經典理論的美國經濟學家也紛紛倒戈支持凱恩斯.
于是二戰后西方國家大都執行高稅收、高福利和大政府政策,即政府應該為了普通人利益,更加堅定管理財富,更不客氣對利潤和收入征稅,同時更大方花錢,花錢預算不是基于手頭現金和最終利潤計算,而是確信賬單會通過分攤給納稅人方式支付,這就讓聯邦政府國債逐年攀升.
由此引來批評者認為,錢都被花在瘋狂實驗上,不合理稅收侵蝕商業信心,甚至掩藏國有化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計劃,甚至認為稅收純粹以更高價格,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而更高價格將導致更低消費,反過來導致更多失業,這就是美國70年代通脹失業并存的滯漲危機根源所在。
我們國師厲股份認為,凱恩斯宏觀財政政策為蕭條時期減稅和增加財政支出,來提高總需求,高漲時期則增稅和減少財政支出,降低總需求,必要時不惜擴大財政赤字,依靠國債來彌補,但表面看似合理卻在執行中面目全非,因為增加財政支出主要是政府訂貨和擴大軍事支出,讓壟斷企業直接受惠,而減少財政支出則減少非軍事方面費用和緊縮公共服務方面支出,讓廣大人民成為最大受害者,另外減稅最大受益者是壟斷企業,而增稅則落在勞動人民身上,至于擴大財政赤字則加劇通貨膨脹,讓人民實際收入下降。
凱恩斯宏觀貨幣政策為蕭條期通過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息率,以刺激私人投資,增加總需求,高漲期則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息率,以限制私人投資,減少總需求,同樣表面看似合理但實際有利于壟斷階級和危害人民,因為反蕭條手段是通貨膨脹,這是對勞動人民生活水平進攻,反通脹手段則是通貨緊縮,不僅加重消費信貸和抵押信貸,而且讓企業縮減投資和生產規模,從而擴大失業隊伍。
此外華爾街思想導師弗里德曼則認為,凱恩斯關于政府增加支出拉動經濟增長觀點是錯誤的,貨幣增加只會帶來通貨膨脹,而不是經濟增長,因為收入增長帶來任何好處都會被物價上漲抵消掉,同時中央銀行沒有加大貨幣供給就向政府放款的話,新的財政債務將會擠出私人借貸,那么經濟增長未曾改變,甚至長期會倒退。
此外弗里德曼還指出經濟中存在一個自然失業率,一旦低于這個點就會引發通貨膨脹,相對凱恩斯認為通貨膨脹率微小上漲換取更多就業機會是值得觀點,弗里德曼認為一旦低于自然失業率,不僅通貨膨脹會急劇上漲,同時無法創造出就業崗位,甚至會引發就業率上漲,這成為1970年滯脹危機預言,此后自然失業率假設就被歷屆美國政府接納,始終注意保持較低通貨膨脹率,而不再關心人民失業。
其中里根就是弗里德曼經濟理論鐵桿支持者,主張回歸到低稅收、低福利和小政府自由經濟模式,他先是采用讓野獸挨餓建議,通過高利率壓制通貨膨脹,引發美國經濟衰退和高失業率,來逼迫美國國會妥協,先后通過《1981減稅法案》和《1986年減稅法案》,將企業所得稅率從最高46%降到33%,個人所得稅則從70%降到33%,最高收入階層適用稅率甚至僅為28%。
同時里根通過削減社會福利來減少政府開支,退休年齡從63歲延遲到67歲,但社保繳納比例卻大幅提高了,由12.3%提升到15.3%,適用于所有收入階層工人,上限收入為10.7萬美元,超過這個收入不再增收稅費,這就導致美國中產階級要支付收入9.8%,而處于收入最頂端1%人則只需支付收入1.4%。
此外里根還精簡政府機構,來弱化聯邦監管制度執行力,其中聯邦貿易委員會和司法部負責并購中壟斷現象的反壟斷人員和財政撥款削減一半,最重要是巨大規模和市場份額,不再是判斷濫用壟斷權力標準,這為華爾街依托資本掀起巨大收購浪潮打開大門,將美國制造推向深淵.
(三)去工業化
保羅沃爾克在1979年出任美聯儲主席后,面臨美國通貨膨脹高達13%時,沃爾克將銀行貸款準備金提高8%,達到驚人16.25%,直接讓美國經濟陷入嚴重衰退,短短三個月GDP下降10%,導致了卡特總統競選連任失敗。
到里根1981年上任總統后,面對美國通貨膨脹率高達12%,沃爾克又急劇上調聯邦基金利率至19%,再次引發美國新一輪經濟衰退,其中11%失業率創下新高,還有無數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和全世界政府債務違約,卻讓美國1983年通脹率降到4%以下,沃爾克成為美國赫赫有名反通脹斗士.
然而沃爾克一系列反通脹政策,卻給美國制造業帶來巨大災難,尤其是1981年將聯邦基金利率從5%一路拉高到19%,吸引了大量海外美元回流本土,導致美元在國際上強烈升值,美元對日元升值25%,美元對馬克升值57%,這讓美國制造業出口競爭力暴跌。
此時日德兩國乘機在全球攻城掠地,打得美國制造業潰不成軍,其中美國傳統挖掘機巨頭卡特皮勒大部分市場份額,就被日本企業搶走了,以至于這家公司董事長摩根李怒不可遏對媒體說,如果美元貶值20%,我相信卡特皮勒挖掘機,可以重新推倒東京。
同時里根打擊工會,削減勞工保護職位,認為高薪拉動通貨膨脹,并取締反壟斷部門,認為巨大規模和市場份額,不再是判斷濫用壟斷權力的標準,這讓資本家開始拼命壓低勞工工資,實現規?;瘔艛嘟洜I,以獲得高額利潤.
其中典型代表是沃爾頓,通過員工低工資,建立商品低價優勢,橫掃一切競爭對手,創辦了美國最大連鎖零售商店沃爾瑪,不僅讓零售員工低工資苦不堪言,同時讓大規模中間批發商失業,還壓低上游廠家利潤,后來甚至從中國進口物美價廉商品,從而毀壞了美國制造國內基礎。
此外華爾街資本磨刀霍霍行動了,猶太人弗洛姆發起惡意收購運動登上歷史舞臺,華爾街銀行家從中唱收購和反收購雙簧,一方面賺取高額收購傭金,另一方面則通過收購前低價購買股票風險套利,而且收購規模越大意味著利潤越多.
尤其是華爾街還引入杠桿收購手段,先是公司和個人用自己資產抵押收購另一家公司,后是直接用被收購公司資產及未來收益作為借貸抵押,借貸利息則用被收購公司未來現金流支付,但因為杠桿收購債務太高,被收購公司往往需要削減勞工費用和研發費用,追求利潤最大化,從而脫實向虛變成金融公司,其中典型代表就是通用電氣掌門韋爾奇.
韋爾奇認為防御惡意收購最好方法,就是成為華爾街寵兒,抬高通用電氣股價,采取經營策略就是利潤最大化,而增加利潤最快速方式,就是裁員削減成本,并創造了企業每年更換10%末尾淘汰制度,這成為所有私營企業圣經,尤其是被中國企業繼承下來。
同時增加利潤最快速渠道,則是進入金融行業,于是韋爾奇賣掉制造產業,獲得資金全部投資建立通用電氣金融服務公司,導致通用電氣制造業務市場份額越來越低,取而代之是通用電氣金融業務成為核心業務,由此創造了通用電氣連續51個季度,將近13年高收益增長,但這時通用電氣已變成了一家銀行,這就是美國去工業化縮影。
總結
凱恩斯主義指導下高稅收和高國債政策,才是美國通貨膨脹居高不下根源,但美國政府卻把通貨膨脹黑鍋,甩給工人高工資,同時美聯儲抑制通貨膨脹,抬高利率帶來美元升值,削弱美國制造出口競爭力,還有華爾街資本高利潤驅使下,推動大企業壟斷經營,壓低零售服務業工資,掏空美國國內消費能力,瓦解美國制造基礎,甚至華爾街資本惡意收購,讓美國制造企業被迫轉型成金融公司,但華爾街資本卻將美國去工業化黑鍋,又甩給工人高工資,這是不合理的。
美國勞工運動都是由勞工貴族發起的,從最早手工匠人,到勞工騎士團技術工人,再到美國勞聯和產聯,他們都是勞工人群上層,目標都是追求更高工資和更短工時,為了這個目標可以背叛勞工階級,與資本家聯合打擊中下層勞工,從而導致勞工運動失敗,但他們失去中下層勞工支持后,也成為美國資本家隨意拿捏的中產階級。
美國工會經歷1955年麥卡錫主義沖擊后,已經徹底倒退回勞工貴族工會,成為建制化、官僚化和形式化東西,已經脫離中下層勞工群眾,美國工會影響力也局限于公共部門和特定行業,其中公共部門工會覆蓋率達到30%,而私有部門工會覆蓋率僅有6%.
然而公共部門罷工談判方就是政府,而不是資本家,原則不享有罷工權利,而私有部門工會更多是像汽車這種壟斷性行業,他們只是想把省力技術帶來成果,以更高工資和更短工時歸他們獨享,而不是以更低價格和更高消費與他人分享,這就是被人吐槽拖垮美國制造,越來越像黑社會根源所在,也很難獲得社會中下層勞工支持。
事實上,美國去工業化后,美國產業結構發生根本變化,讓服務業人口超過制造業人口,他們工資要比制造業工資低得多,但因為相對制造業,服務業更加不穩定和更加碎片化,勞工組織也就更加困難,因而更容易被資本拿捏,甚至因為服務業內卷嚴重,資本可以瀟灑宣稱不干就滾,缺什么都不缺人,他們才是急需美國工會幫扶對象,而且隨著美國經濟大蕭條再次到來,美國服務業工人將成為勞工運動主力,讓我們拭目以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