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小石道人《嘻談錄》說——主人外出穿了雙“叉花伴”的鞋子,底子一厚一薄,走在路上,深一腳,淺一腳,很不得勁。這個主人感到很奇怪,“今日我的腿,因何一長一短?想是道路不平之故。”自己問自己,為什么我的腿變成一長一短了?是道路不平的原因吧。有個人看到他這個樣,就告訴他,是他穿錯了鞋子。主人這才知道是鞋子穿錯了,急忙令仆人回家去取。可奇怪的是,仆人回家很長時間,卻是空手而回。而是急切切地向主人稟告:“不必?fù)Q了,家里的那兩只,也是一厚一薄。”
西晉楊泉《物理論》:“上不正,下參差”,說的是大官行為不端,其所屬下官也就會為非作歹了。其語不知是由俗語“上梁不正下梁歪”而來,還是俗語由其語而來,無所考證,但其義卻是一樣的。無論是“上不正”還是“上梁不正”,都與“隨主”的仆人有一比,說的都是“下隨上”義。
主人聽信仆人語,“不必?fù)Q了,家里的那兩只,也是一厚一薄”,那說他穿錯鞋的人,恐是眼有毛病了。便自謂正確——看來,本就是路不平嘛。仆人與主人的思維,特別相似,何也?皆因仆懼主人而揣主心媚主日久,投其所好,且主人又好“吃”這一口。于是,主人范猶如“模具”成型,仆人自然而然也就隨“型”了。難怪世人有曰:見仆如見主。然也!
“上不正,下參差(cēn cī)”,說的也正是這樣,上官一邊倡導(dǎo)什么,一邊又反其道而行之,不能正己,怎能去“正”下官。即便口頭嚴(yán)厲,下官真能聽嗎?即便真聽,上官的“嚴(yán)厲”也是心虛的。上官是下官的“榜樣”,既然上官難以正己,那下官也只好仿效“不正”了。做一天下官,就當(dāng)一天上官的“好學(xué)生”,甚至過猶不及,能不危害世道嗎?民迫憤而生亂則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但責(zé)任卻不在民。
為主人為官吏,名雖異而理同;治家治世,域雖有大小上下,但收功皆于“正”。不能正己者,焉能正人。
而今反腐,無論“大腐”,還是“小腐”,為什么總是茬茬旺盛,割了東畦割西畦,砍了高坡砍澇洼,功績顯赫但腐流仍洶,且子民卻成了維穩(wěn)的對象,這到底怎么了,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朱樹松·2024年2月13日)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