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個熱門說#縣城高中是否再難出清北生#,對于城鄉教育的落差分析是有價值的,但有些焦慮是沒必要的。
經過對九省一線調研,發現曾經輝煌的縣中普遍“塌陷”,多年培養不出一個清北生。譬如湖北某縣中,在2004~2008年期間共有16名學生考入清北,教學質量位居全市前列,而在近年再無一人考取清北,一本上線率僅為31%。(南方都市報)
首先,清北生并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篩選出來的。一個中學要想“培養”清北生,首先要在中考時留住或招來清北苗子。根據報道,該縣中自2014年到2021年,中考成績前100名有超過一半學生外流,前30名留下來在當地就讀的學生僅占約15%,高分學生幾乎全部流向當地位于J市的省示范高中(南方都市報)——可見,縣中再難出清北的最主要原因是掐尖,尖子生都被更好的市重點和省重點給掐走了。
雖然這些學生最終從省重點考上清北,但他們仍然是縣城出來的孩子,只不過求學之路走得遠了一些。所以說也不必太悲觀,優秀的孩子終究還是有路的,縣中無清北并不等于縣城無清北。
這個趨勢的背后,實際是經濟的發展、交通的便利、城市化的進程,所有資源都在向中心城市整合,教育當然也不例外。在產業和醫療等領域,其整合力度更為猛烈。尤其像湖北這樣的中部省份,幾乎舉全省之力打造一座首位城市,它會像黑洞一樣吸干全省的所有優質資源。
教育資源最主要的體現是生源,而不是想象中的師資或硬件。達到一定支持流動的條件之后,優秀生源就會向頭部重點校集中。這是一個雙向奔赴,優秀學子希望進入更好的環境提升上限,而重點校也希望優秀生源帶來學校業績的進一步提升。結果就是好的更好,而一般的掉隊,最終師資硬件等資源也同樣集中在少數頭部學校。這是不光九個省而是全國各地都在發生的事情,包括北京上海這些教育高地。北京很多郊區也是多年難出一個清北,而人大附中每年有一百多個清北。海淀、西城、東城三個區幾乎囊括了全市清北人數的90%,而北京總共有16個區,區域不平衡程度并不比中部省份小。即便在海淀、西城各自幾十所中學之內,其清北生源也高度集中在“六小強”和“五金剛”等幾所頭部高中,其它大多數學校,包括多數區重點也是多年剃光頭的。
原因也是同樣的,人大附等市級重點校,擁有全市掐尖的能力,中考時對每個遠郊區都有錄取名額,幾乎每個郊區的前20名都會通過“市級統籌”、“校額到校”等升學模式進入西城、海淀的頭部高中就讀。當然,這些學霸孩子可能生在延慶、密云等遠郊區,初中也在那里念,但將來考取清北的功績被記在海淀、西城的重點高中而已。憑借今天的經濟和交通條件,他們通過住宿等方式跨區就讀也不成問題。同樣,雖然延慶一中不再奉獻清北,不等于延慶的孩子上不了清北。
在中國城市化率超過65%的今天,區域經濟愈來愈集中于省會和發達城市的今天,縣中資源的被虹吸也算比較自然的事情,但并不等于縣城的孩子沒有好大學可上,只是他們有了更好的就讀選擇。就好像農民有了錢進城買房一樣,農村的空心化也不一定全是悲哀,可能只是人往高處走的自然結果而已。
當然,對于并非頂尖的中部生源,就像沒有能力進入大城市謀生的留守村民一樣,前途確實更黯淡了一些。活躍的縣域經濟曾經是本地人的財源,比較好的縣中也曾是中等生考上一本的搖籃,現在隨著資源的抽離,這些機會都在變小。如果可以選擇,直接生在中心城市當然還是更好。
要解決這個問題,并不是關閉跨區掐尖的路徑,自然趨勢可疏不可堵。而是繼續發展頭部地區,讓中心城市的經濟外溢反哺到周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各種資源就會慢慢走向均衡。一個可參考的樣板是散裝江蘇,縣域經濟可謂百花齊放,不亞于蘇州南京,他們的縣中也是八仙過海,縣縣有清北,誰也別想獨攬生源。這樣,縣城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資源,頭部想掐尖也不一定能掐走。張家港、昆山都是縣級市,他們都擁有非常優質的縣中,年年考清北。不僅學生不怕被掐,本地人都舍不得離開,北京上海都未必有吸引力。因為本地就能掙到錢,生活商業啥都不缺,教育醫療也都跟得上,干嘛舍近求遠。這才是未來縣中的圖景,乃至中西部未來發展的目標。
教育的問題,根子從來就不在教育身上。
2024年1月23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