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說:“‘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在這點上說,戰爭就是政治,戰爭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行動,從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性的戰爭。”
戰爭就是俗話說的“打仗”。政治就是引起打仗的“由頭”,及打仗前籌劃的全部謀略。簡言之,政治就是戰略,打仗是戰略的實施。政治與“打仗”,亦可統稱為“戰略戰術”。
“用藥如用兵(徐大椿)”。中醫治病,猶如政治性質的打仗。“望聞問切”的診斷是“政治”,屬于“戰略”。擬方“君臣佐使”,就是“戰術”。方中諸藥在“望聞問切”的“政治”決策指導下,以“君臣佐使”付諸實施。由君藥主治并統率諸藥;臣藥助君藥加強藥力;佐藥清理主癥“外圍”(輕于主癥類),并同時平衡君臣藥力的過與不及;使藥一般為“引經藥”,兼具調和諸藥共同發力的作用。如此合力,以求順利有效全殲“敵人”——病魔。
但治病也有急緩。如人有感冒,其病在表,宜急攻。急攻就是要組建“輕騎兵”“突擊隊”出其不意,布陣在于“橫面”齊心同攻,或縱面“單刀插入”,總之聚力中(zhòng)的(dì),打它個措手不及,以求盡快收效,正是“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孫子)。如病已入里,即敵“侵略”,已攻進城圍,就要改變戰術,一般會以趨緩對之。更需視病發展趨勢,若尚淺,需急猛藥截而力驅。如已深,則當細密擬方,“君臣佐使”視勢而行,急緩得當,截縱適宜,合力互助,共奏良效。就像打仗一樣,或速殲,或圍困,或堵截、或點面、或把侵略者趕出“城門”……等等,總之予以解除危急并殲多敵,使城內安全為要。如此,患體復常而愈。
治病,務要藥力能勝病才能奏效;打仗,必加倍我兵力才好勝敵。
“養壽之士,先病服藥”(潛夫論),說的是醫術高超的明醫專治未發之病。這就是“戰略”,在病因還沒有出現癥狀時,或治病患時能覺察到病的即將發生或已病的發展趨勢,在病還沒有發展到應發展的程度時,就用藥把病預防或截住,不再發病、或繼續發展,讓病患盡早痊愈。但在打仗的應用上,“養世之君,先亂任賢”(潛夫論),這就是圣人治未亂,與明醫同工,先于打仗之前任用賢良。賢良之士必生良策,或能將亂止于未萌之中。即亂,也能在謀劃指揮打仗時,預測到仗的進展程度,這樣才能運兵于事態發展之前,順利地指揮打仗。如此之仗,大都能打贏。
這個“未”就是先見之明,這個“明”必生于圣人所用的賢良之士或淳厚高超的上醫。如果一個醫者或指揮員,總是讓病情牽著跑,或總是跟在戰事后邊追,毫無預見,那在他們的手下不知會有多少冤死鬼。所以,圣人治世,任用賢能而遠愚從;明醫療病,精調痊藥而棄不惠。
治病醫疾,于人于戰,都要能見微知著,“觀其隱而難察”(荀子)之患,用藥于疾先,運兵于勢未,瞄的(dì)投準,才能把表里的病魔清理干凈,把內外的敵人全部殲滅。
于人忽病,不和病魔打仗,去戰勝病魔,病魔就會吞噬人的生命。于戰寬敵,不想辦法戰勝敵人,卻一心和侵犯之敵講和,就如有病不吃藥一樣,后果不堪設想啊……只有“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只有把病當病,才能不患病。“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易經)。只有居安思危,才能化險為夷。
大都說打仗要死人、耗錢財、傷世氣等等不是個好事,但那要看打什么仗。反侵略的正義的仗、進步的仗、符合民心的仗,是應該打的仗,也是被逼出來的仗,打這種仗應該不算壞事吧。打這種仗雖也要死人傷氣,可不打是要舉世生靈走死路,但打贏了就是好事。孰輕孰重不辨也知。治病就是“反侵略”,該吃的藥要吃,雖有的藥能傷及胃氣,但把病魔打干凈了,人體機能也會“自我修復”的,不必為慮。治世也是這樣,該打的仗就要打。如不打,那是要吃虧的,甚至是吃大虧,躲都躲不了,因為是自己黏糊來的、自找的。
毛主席說“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打仗,就指望著智勇,也就是說要有高遠宏大的英雄膽略,在“大處”要決斷準確,不要顧及小節;于小處要縝密,要做到不失或少失。該打的仗要果斷出手,制敵機先,應像治病一樣,診斷要干脆穩準,先于病未,該吃的藥要大膽吞服,必奏良效。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失政者在草野”(論衡)。民間有個說法很有道理:“如果事事都等到有十成勝算再去做,必將是一事無成”。因為任何事都是在變化發展之中,所以,任何時候都是“新情況”,不可能有“十成勝算”,有個七八成,或曰“大差不差”即可行動。毛主席所說“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講的就是“政治”——高遠的先見之明。在高度“戰略”眼光中找準正確的方向和敵我雙方基本精準的比較,就要果敢的去打,在戰術中度勢機動而打,沒有不勝的。打仗的勝負,就看有無膽識去打還是不打了。如果像只畫龍而見不得真龍的葉先生,那就無語了……治病亦如是,若一直在“望聞問切”地琢磨、研究、沉浸在會診的口水里,繞著“是藥三分毒”轉圈,心底暗淡,總看到負面,不敢下藥,那還能治病嗎?不死人才怪呢!
打仗——治?。恢尾?mdash;—打仗,事雖異而其理一也。正可謂天下萬事萬物變化之理是相通的。習總書記曾說:“來之能戰,戰之必勝”,既是打仗的戰則,也是治病的治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