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3年要過去了,很想說點什么感慨的話,但想到這亂糟糟的一年,有些話到了指尖卻怎么都敲不出來。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大概就是這種心境吧。
既無可說,那還是說教員吧。
教員誕辰130周年的時候,最高層舉行了座談會,對教員做出了全面的重新定位——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偉大奠基者,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偉大國際主義者。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奠基者,是正式承認了前三十年的工業化成就,夯實了兩個三十年互不否定的定論。
雖是新論,但有跡可循,韻腳早在十年前就埋下了。
真正讓人意外的是最后一句:"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偉大國際主義者。"
教員數十年間輸出革命,團結了大量的亞非拉國家,最終讓我國成為第三世界的領袖,以數量換質量,對抗二戰后的美蘇霸權。
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亞非拉國家推翻了舊的殖民政權,成立了新的人民政權。
于是,被壓迫的民族解放了,人類的共同事業進步了。
這些事,早年間和美國關系良好的時候,往往是被隱去的,現在重提教員的這些事,我覺得和美國關系降溫有極大的關系。
既然和美國的關系不可能回轉,那我們的目光,只能再次轉向亞非拉的窮兄弟們,團結起來,構建新時代的第三世界,一方面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另一方面為以后可能到來的動蕩,儲備戰略縱深。
可能,這是給教員重新定位的大背景。
如何和亞非拉國家構建第三世界?一帶一路應該是重中之重,大家互惠互利,經濟結構上捆綁在一起,是牢不可破的聯盟的基石。
至于和以前一樣輸出革命,可能不太現實。
在失去國際共運大環境、馬克思主義再次中國化尚未真正完成的時候,我們還沒有一種切實可行的理論,能夠傳遞給亞非拉國家。
未來更大的可能是,鼓勵更多的中國文化元素走向亞非拉,用思想文化的熏陶來取代政治主義的影響。
詩詞、古典文學、古風服飾、短視頻、網文、游戲等等,都有機會承擔這一任務。
總之,根據對教員的重新定位來看,國家可能要調整方向,在維持中美關系斗而不破的同時,提高亞非拉國家的分量,并傾注一定的政治經濟資源。
在即將到來的2024年,這是個信號。
2
國家要逐步調整方向,那我們個人的機會,肯定是跟著國家走。
實事求是的說,國內現在已經沒什么機會了。
這里的機會,是相對大多數人來說的,不是指單獨的個體。在任何時候,總有門路廣的人,總有人脈廣的人,總有絕望中尋找到希望的人,但這些人畢竟是少數,不能代表大多數人。
大多數人沒有機會,指的是傳統行業已經被四十年來率先富裕起來的人占滿了,新興行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也基本到頭了,不會再有大規模的擴張,便不能提供海量的工作崗位。
至于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最新產業,當然是機會,但對求職者的個人學歷要求較高,對創業者的原始資金要求更高,可能一千個W投進去,連水花都看不見。
這同樣不適合大多數人。
簡而言之,這里已經飽和了,大門要關閉了,不歡迎新人入場了。
那么想改變命運的大多數人,能做的就是離開這片內卷的戰場,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驗,復制到嗷嗷待哺的亞非拉去,搞一場降維打擊。
就像百年前中國貧窮落后的時候,那些出洋回來的人就能開一代風氣。四十年前中國內地物資匱乏,敢去沿海地區販些小工業品,運回內地販賣就能發家。二十年前把美國的互聯網經驗復制回來,即便不能成大佬,也能做個中佬、小佬。
現在輪到我們這代人反向輸出了,追隨國家的腳步,扛著教員的大旗,向亞非拉輸出我們的工業制造、商業模式、文化底蘊、以及受過教育的高質量勞動力。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那些富可敵國的晉商,其祖上都是無田可耕的破產農民,在山西混不下去,才走西口到內蒙古謀生。一部分運氣不佳的死在路上了,一部分頭腦靈活的成了晉商的東家,另一部分踏實肯干的成了領取高薪的伙計。
那些子孫遍布世界的閩商,早年間也是在福建無田可耕,便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投身大海闖蕩東南亞。一部分運氣不佳的葬身魚腹,一部分能力過人的成為海外華僑,另一部分追隨猛人的成了橡膠廠的員工、開雜貨鋪的手工業者。
只要能活下來,都比留在故鄉強些。
即便是教員,留在韶山只能接替父親的職業,每天和算盤為伍,何談革命救中國。
紅軍不走便要被國軍消滅,走了兩萬五千里長征,才能尋找到新的根據地重新開始。八路軍留在陜北沒有出路,唯有東征,四面開花的建立根據地,才能打出新中國。
走出去,才能看見希望。
3
當然了,我的意思不是鼓勵大家都潤到亞非拉,也不是說一定要做出一番事業來。
我的意思是,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卻沒有門路的人,不妨跟著國家的腳步,追隨教員的旗幟,出去闖一闖試一試。
反正留在這里也沒有機會,出去以后,說不定就有所發展呢。
歸根到底,要看你最想要的是什么,到底是要榮華富貴,還是要人間煙火。但不管你想要的是什么,選擇了就不能后悔,然后把自己所有的籌碼放上去,博一把。
落子無悔。
2023年的最后一篇隨筆感想,就寫到這里吧。
抬頭望向窗外,明月高懸九天。
唐朝詩人張若虛寫過:"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這一輪明月,秦始皇見過,張若虛見過,李白見過,我們現在見了,后人依然要見。
日月山河永遠在那里,換的是一代代的人。
想到這里,突然感覺人這一輩子,其實也沒什么非常重要的事,無非就是謀生求活而已。就像余華的《活著》,活著就是人的最終意義,其他的榮譽、悲歡、喜樂都是人自我賦予的附加意義。
既然如此,不妨大膽一點,放肆一點,萬事不過一句"去他媽的。"
這些話,我以前是絕對不會說的,那時我覺得,人一輩子的主要使命是承擔社會責任,但是23年對我的改變比較大,很多觀念都有調整修正,現在我覺得,人首先要安排自己的生活,然后才能承擔社會責任。
一先一后,主次順序變了。
據我觀察,這不是個例,應該是一種普遍現象。
去年底我說過,疫情放開以后,人的心態和社會思潮將面臨巨大的考驗,百年未有大變局的韻腳可能落在這里。這不,短短一年時間,世界天翻地覆,你我都在局中。
2023年要過去了,我們就像剛見面時一樣告別吧。
2024年要繼續向前看,莫回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