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一語,據說是西方人的發明,20世紀初通過日本傳入中國。由于“五四運動”中提出了“賽先生”這個口號,才格外引人注目,迅速在中國傳開。如今的社會地位更是今非昔比,居然被抬到人之上。
在古漢語中,沒有看到“科學”一語。西方,科學被突出出來,不能不說與一樁歷史公案相關。這就是發生在中世紀以教會為代表的“地心說”與天文學家發現的“日心說”之間的較量。被認為是“科學”與“神學”的一次“決斗”,在西方,其影響深遠。
提出“日心說”的是波蘭的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著有《天體運行論》,他的“日心說”觸動了“神學”的“地心說”。哥白尼被認為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巨人。
布魯諾(Giordano Bruno,1548-1600),被哥白尼的學說所吸引,發展了“宇宙無限說”,對宗教神學發生了懷疑,被譽為是反教會、反經院哲學的無畏戰士。1592年被捕入獄,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為“異端”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
意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及哲學家,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他因為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被羅馬宗教裁判所判處終身監禁。伽利略被譽為“科學之父”及“現代科學之父”。
科學,到了中世紀,成了“神學”的對立物。像布魯諾、伽利略這樣的為科學而獻身的悲壯故事在中國歷史上未曾與聞。甚至沒有一件科學的發現或者“事件”引起過如此的社會震動。
在國人的意識中,科學與蒙昧相對。中國的“啟蒙”歷史悠久。中國的科技同樣歷史悠久。西方所謂的“神權”,在中國老百姓的觀念中并不存在??茖W與神在中國,相處的好像十分和諧。
當基督教誕生,在西方各國出現、蔓延,“神權”還沒有存在的時候,中國已經進入了漢代,已經經過了諸子百家的“百家爭鳴”,進入了“獨尊儒術”的社會。儒家思想成為主導社會的意識形態。雖然那時的社會被西方認為是“專制制度”,有的帝王卻尊法家,有的拜佛教,有的信道教,卻沒有對于其余諸家及宗教進行“專制”、“鎮壓”的記載。即使是背著千古罵名的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實際坑的也不是“儒家”弟子,而一幫子披著“士”的外衣的,制造“假藥”的“騙子”。不幸的是,“儒家”的后世弟子卻把那些“騙子”攬在了自己的門下,以為秦始皇是“坑儒”。
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有“神”這個字的存在,卻沒有“神權”的影子。
神在國人的心目中不同于外國,外國只是“一神論”而中國卻是“多神論”。沒有人能夠說清楚,國人中到底供奉著多少個“神”,一家之中供奉著幾尊神。可以說,神在國人的心目中,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于是,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人分三六九等,神也各有尊位。如,在國人中,土地爺在眾神仙中,實在算不上多么神圣,甚至戲稱為“毛神”一類,有的被稱為“惡神”等等。“神壇”大概是人們根據“人間”的人事打造出來的。這一點,應該是世界通例。
國人中有“神文化”卻沒有“神學”?;蛘哒f,“神文化”沒有發展成“神學”。這就注定了人們沒有關于神的統一的、神圣的觀念。同西方相比,“信仰”比較“自由”。正是因為國人在“信仰”上有“絕對”的“自由”,可能是沒有多少人信仰西方人的基督教的緣故,才被西方的和中國的某些人認為國人沒有“信仰”。
國人從來不會因為對神的“信仰”原因而觸犯法律,更不要說發生戰爭。中國歷史上,戰爭頻發,卻沒有一場是宗教戰爭。
科學的發展與否,包括西方,其實與“神學”沒有什么關系。
“地心說”,反映的是西方人在那個特定歷史階段對于地球與太陽的關系的認識。這種認識形成于何時,不得而知,卻成為“神學”的基礎。到了中世紀,隨著人們的觀測手段的提高等原因,對地球與太陽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這時,“科學”才與“神學”發生了沖突。中世紀之前的千余年中,它們之間并沒有發生矛盾與沖突?,F代天文學早已突破了“日心說”。在茫茫宇宙中,太陽不過是一顆“星”。
再說,科學,并不只是“天文學”,學科諸多,其它科學學科與“神學”并沒有發生沖突。
雖然,在西方科學對于神權形成了沖擊。這或許不是科學家的本意。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信奉神學的“教徒”。如伽利略與教皇甚至還是朋友。他們相處的也曾經很和諧。
科學雖然沖擊了“神學”,真正促進科學發展的不是“神學”,而是生產力的發展的要求。是生產力發展一定的階段,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科學研究才有了新的發現,改變了天文學家對地球與太陽的關系的認識,而不是相反。地球還是那個地球,太陽還是那個太陽,發生變化的是人們的認識。
西方的科學,自“文藝復興”之后,的確較中國有了長足的發展。這只是現象。難道是因為西方有“文藝復興”,有反“神學”?而這恰恰是中國所沒有的?
應該說,無論是“文藝復興”,還是“天文學”,都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新興資產階級的產生,才產生了反映他們的訴求、情感及生活狀態的文藝。這種文藝的產生,才是“文藝復興”的標志。
科學的發展,蒸汽機被發明出來,催生了西方的“工業革命”。恩格斯說“蒸汽機確實是所有那些以它為憑借的巨大生產力的代表”(《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154頁》)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也加速了封建土地制度的瓦解,甚至出現了“羊吃人”的“圈地運動”,導致大批農民破產,流入城市。
西方科學技術的進步,主要是由于新興資產階級發展生產力的需要,資本的介入與投入。而這正是中國的“短板”。
毋庸否認,中國近代以來,在科學技術的發展方面落后于西方的某些國家。中國的落伍,不過是近幾百年的事。至于原因,可以分析,可以探討。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落后了,它的發展還不足以沖破封建制度的束縛,科技的發展也就落后了。
中國的歷史,有自己的發展歷程。這個歷程,與西方有很大的不同。
人的需要是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這話應該是不錯的。對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應該從社會中人類的需要中去探求原因。
中國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大一統的封建制度下,屬于農耕社會,生產者主要是農民。用于農耕生產的工具都比較簡陋、簡單,甚至是千年一貫制,沒有多少改進。在解放初期,有些邊遠地區,甚至仍然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因為那些工具足以維持生產和生計。
由于農民的社會需求不高,而且缺乏錢財的投入,得過且過,維持著低水平的農業,過著饑不果腹的日子。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對于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研究”、發展就缺乏能力和動力。而歷代的統治者,培養知識分子的目的是“學而優則仕”,對于農業、農民,更是萬分的鄙視,并非為了發展生產力,怎么可能培養研究農業工具的人才?直至清末,為了在同文館增設“天文算學”,還在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西方,特別是歐洲,被認為是“海洋文明”國家。一個個如彈丸小國,面對海洋,背靠高山,不過是一個個獨立的“城邦”。一個不大的意大利,就劃分為多個國家。
人口集中于城市的城邦國家,發展農業的空間有限。按照中國人的說法,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他們向海外發展成為必然。因此,那里的所謂“國家”,航海、工商貿易成為他們生存、發展的手段,有的甚至靠當海盜為生。這種生存方式與中國具有很大的區別。發展的道路不同,也是必然的?;鹚幵谥袊糜谥票夼冢鞣接糜谥苹鹌鲗ν饴訆Z。指南針在中國用于看風水,在外國用于向海外擴張。
中國雖然有漫長的海岸線,但是,中國是一統天下的國家。沿海百姓,靠簡陋的捕撈工具,不過是在近海打魚撈蝦。再說,周邊國家,多是中國的附屬國,國策一樣,到那里不是一樣?
工商貿易與農業生產相比,本來就屬于不同的行業,對于生產力有不同的要求。相比于農業的穩定,工商業卻需要“與時俱進”,向工業化、社會化發展是方向,對于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有更高的追求。對科學技術及人才的要求更迫切。這是西方科學技術的發展比中國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
中國的傳統教育,無論是儒家,還是法家,都是為帝王服務。在中國的教育中,“儒術”,或許可以屬于“社會科學”的范疇,卻沒有“自然科學”的位置。中國教育的導向是“做官”而不是“做事”、“做工”。
封建統治者不需要科學、教育家不教授科學。落后的生產工具與小生產者的生產方式相適應,從根本上保證封建制度的延續。科學技術在生產中得不到發展,必然導致生產力的落后。這個對于現在的人說來很簡單的問題,當時的統治者和教育者卻沒有認識。魯迅曾經質問,“火藥除了做鞭爆,羅盤除了看風水,還有什么用處么”?(《熱風.恨恨而死》)
西方的“炮艦政策”打進了中國,國人意識到了危機,提出了“師夷制夷”,開始了“辦洋務”,這才引進了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在學校增加了數理化等課程。
事實上,不管人們認識到與否,中國的“洋務運動”對于中國封建統治的沖擊,是不可估量的。它對于中國封建皇權所賴以存在的基礎,小農生產的沖擊人們或許感覺不是那么敏感,但是它對于封建制度下的教育的沖擊,打開人們的思路的作用,毋庸否定。正是從新的學堂里,培養了大批的封建制度的掘墓人。同時,“洋務運動”催生了中國的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僅幾十年之后,工人階級就成為了一支對社會具有影響力的力量,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組織共產黨在這種情況下就誕生了。這在中國社會是一個具有標志性的事件。
毋庸否認,古今中外,社會的發展,社會方方面面,包括科學技術、教育的發展,都與生產力的發展密切相關。其它的因素或輕或重,都不能同生產力相提并論、相媲美,必然屈居生產力之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