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在當代世界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已成了幾乎所有國家所有領域中的極其重要的因素之一。一個在事關國計民生的核心領域中不具有領先科學技術的國家絕不可能成為當今世界上的大國或強國。從日常生活方面來看,我們也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因此,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是不無合理性的。
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生產力這一概念是由勞動者、生產工具、勞動對象三個要素構成的,科學技術雖然不是其中的一個獨立要素,但它可以蘊藏在三者之中,并且往往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科技的發展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是巨大的,這可以從資本主義時代經濟的發展中得到證明。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驚嘆:“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的四次科技革命在極大地改變人類生活面貌的同時,更是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提升。
科技的巨大作用迫使各國制定政策、采取措施促進科技的發展。然而,我們一定要警惕走入這樣的誤區:為科技而科技。單純依靠提高科技知識分子的待遇來發展科技就是這個誤區的表現形式。當然,我并不是說提高科技人員的待遇不具合理性。對那些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給予獎勵是理所當然的,然而我認為單單依靠這個手段來提升科技的發展還不夠。科技的發展,以及促成科技進步的重要因素——教育的發展,正像毛澤東時代提倡的那樣,一定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與實踐相結合。以瓦特改良蒸汽機作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促成了人類社會第一次大機器生產時代的來臨。然而,早在公元前120年,埃及人希羅就用蒸汽的力量推動小球作回轉運動,并著有《氣學》一書。此后1800多年,僅根據有文字可查的材料,試用蒸汽作動力的發明者不下20人,但他們都沒有制成較完備的蒸汽機,并廣泛用于生產。原因在于他們所處的時代,社會生產還沒有發展到需要使用蒸汽機的水平。有人說:“如果瓦特早出生50年,他和他的發明一定會同時死亡。”由此可見,脫離了時代,脫離了生產實踐,再聰明智慧的發明創造都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發揮不出它應有的巨大作用,從而難免成為夭亡于母腹之中的死胎。
之所以科技巨大作用的發揮需要科技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是因為生產實踐是發展科技的最終目的和歸宿。實踐與科技密不可分,包括科技知識在內的人類所有知識本就來源于人類的生產實踐以及其他實踐。知識就是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自身的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的總結。離開這些實踐,不僅不會有人類的物質文明,也不會有人類的精神文化。直到出現文字之后,人類把改造世界的知識經驗用文字記載下來,形成書籍。一部分脫離了生產勞動的人以研究書籍所承載的知識——“做學問”為工作內容,他們就是所謂的“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所做的“學問”不過是人類各種實踐活動的第二手資料;如果只是埋頭于這些書籍的研究,皓首窮經,從而忽略了鮮活的生產實踐以及其他實踐活動,那么這顯然是舍本逐末,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愚蠢行為。
由此可見,要發展科技、發揮科技應有的巨大作用,決不能忘了發展科技的本來意義;在重視科技知識分子作用的同時,我認為重新回顧、考察偉大的毛澤東時代的科教政策——科技、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一定能給我們以許多有益的啟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