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清明節,沈陽碧空如洗。
幾位烈士后代,從全國各地來到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祭拜他們的親人。
烈士王濤英的家屬,在花束中留下一封感人的家書:
“老娘和三姨夫都有要去看望的心,但已沒有出行的能力了。作為晚輩,不能讓沒有子女的三姨被忘卻,我應該去為她掃墓。”
王濤英是哪里人,怎么參加的志愿軍,怎么犧牲的,家鄉何處,有關媒體的報道中,只字未提。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看到這則報道,我心里百感交集,還是我經常吐槽有司和官媒同類宣傳的那句話:
“只講犧牲的慘烈,卻從不講犧牲者面對犧牲時,為何如此英勇和決絕?”
群眾,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不是不關注烈士和革命,是不走心的你們,讓今天的年輕人,看不得同齡人當年的成長心路,缺乏共鳴!
我們就以這位王濤英烈士為例,這是位志愿軍女戰士,犧牲時任中國人民志愿軍野戰醫院醫生。
從烈士登記表和相關簡歷來看,她生于1928年,1945年參加革命,犧牲于1952年,祖籍河南內黃,參加革命地卻在陜西延安,為什么豫北小姑娘,會在陜北參加革命呢?
1942年,沿著王濤英一家逃難之旅,繼續西逃的河南老鄉
這就要從王家的逃難之旅說起了,在濤英不到一歲的時候,就由父親王成印挑擔子,從內黃到新鄉,再到鄭州,沿著無數“河南擔”一路逃難往西走的傳統謀生路線,跑到了關中,又繼續北遷,最后落戶延安城東橋兒溝。
濤英八歲的時候,母親積勞成疾,無錢醫治,在病痛中去世。父親又被迫賣掉了濤英的小弟弟,生活還是難以為繼,為了活命,后來就把濤英送給一個比較富裕的人家當了童養媳。
父女離別時,王成印痛哭了一場:
“孩子,你要有個好歹,我怎么對得起你死去的娘?只好狠狠心,給你找個能吃飽飯的人家。”
安頓好家,王成印再無牽掛,參加了八路軍。
小濤英起早貪黑地干活,還要挨打受氣,大娘(大伯的妻子)聽說后,托人把她接回家里,看到她臉上挨打留下的傷疤,再也不忍心把她送回去,把她留在自己身邊,和自己的兩個女兒一起過著吃糠咽菜也難果腹的苦日子。
延安洛杉磯托兒所的孩子們和保育員
后來,濤英稍大一些,覺得不能這樣吃白飯,拖累大娘,11歲就到延安魯藝幼兒院當保育員,后來又到一位革命干部家里照看小孩,這位干部夫妻倆對她如親女,白天照看小孩的工作完成后,就送濤英晚上去夜校學文化,學革命道理,后來又送她到延安完全小學讀書。
1945年,濤英考上了延安行知中學,先后入團、入黨。
在黨、團組織的培養教育下,濤英進步很快,無論是在學習和工作中,都時刻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處處走在同學前頭。文化基礎差,她就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勤奮學習。夜深了,同學們都睡了,她還借著煤油燈的微光,繼續學習。同學們勞動了一天,疲勞已極不想再動了,她卻從山下把一盆盆熱水端到同學們面前,讓大家洗臉洗腳。
解放戰爭爆發,濤英積極報名參軍,到了第一野戰軍第四野戰醫院(全稱“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兵團第四后方醫院”)做護士工作,不久就做了護士長,隨后參加了醫生訓練隊學習,擔任醫生訓練隊副隊長。她一邊學習,一邊工作,稱為一名優秀的戰地醫生。
延安行知中學團支部組織團員和青年為農民演出
陜北當時的情況,熟悉解放戰爭史的同志都知道:
胡宗南以十倍于我軍的絕對優勢兵力發動瘋狂進攻,在人員和武器都處于劣勢的情況下,一野根據中央指示,一度暫時放棄延安。在極端嚴峻的形勢下,一野牽制了國民黨作戰能力很強的戰略機動部隊胡宗南部,有力地配合了全國解放軍逐鹿中原和后來的戰略決戰,對全國各個戰場給予了巨大的支援。為此,一野指戰員付出了巨大代價。僅1947年3月到1949年12月,西北戰場上共進行了重大戰役28次,解放軍傷亡9.4萬余人,犧牲1.8萬人。
在這種情況下,醫務工作者的壓力可想而知。
濤英的同事和同學,15歲的毛澤東青年團員(后來的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共青團)齊翔安,是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秘書長齊燕銘的女兒,濤英是齊翔安“最好的同學、大姐姐和入黨介紹人”,回憶那段在一野第四野戰醫院,曾說:
“戰爭是異常嚴酷的。
抗戰期間,美軍觀察組拍攝的八路軍醫院手術場景
那時,一天常常急行軍百多里地,雙腳打了泡也堅持不掉隊,發高燒40℃也不哼哼。我當護士每天要看護許多傷員,就借老鄉的大柴鍋蒸敷料、器械,算是消了毒,每個衛生隊只有幾支注射器、體溫計,藥品也只有碘酒、酒精、高錳酸鉀等幾種簡單的藥。給傷員換藥多半是用鹽水棉球擦洗幾遍而已;給傷員開飯,就用玉米稈當筷子,到老鄉家找來各種各樣的碗。傷員們能吃上煮面片就是最好的飯食了。沒有床鋪,沒有鋪蓋,一群傷員擠躺在鋪了一層谷草的土炕上。
記得一次清澗縣的攻堅戰役,我護理的傷員都傷勢很重,14個傷員,8天就犧牲9個,都是我自己背來背去。有的傷員昏迷著,耳朵旁流著膿水,綠頭蒼蠅不停地在傷員耳朵上下蛆,我坐在旁邊一次一次地把小蛆夾走,有的傷員屁股被炮彈削去一大半,大蛆就在傷口鉆來鉆去,我含著淚一次又一次用高錳酸鉀水沖洗。
夜里人手少,常常是我一個人值夜班。在寂靜的夜中,不時聽到昏迷的傷員喊叫‘沖呀,殺呀!’,‘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夜里犧牲的傷員也多,自己壯著膽量頂著上夜班。后來我也染上了傷寒病,發燒一個多月,頭發都脫光了,老鄉哭著給我送吃的,他們抬著我行軍。司務長看我太虛弱,發給我兩只雞,我讓人把雞煮了一大鍋湯與伙伴們一起吃了。
解放戰爭中,群眾在抬運傷員到后方醫院
行軍中,我們還學習了一年醫學課程,自己刻講義,還挖墳找死人骨頭,用紗布包上谷草當做成肌肉與骨架繃在一起做解剖模型,常在半夜到大廟里偷著做尸體解剖。最后,我終于當了醫士,可以帶著聽診器分清肺炎、支氣管炎;能夠做取彈片的小手術了。我在醫訓隊里功課學得比較扎實,為我在解放后讀醫科大學打下了基礎。
我們還常和被俘的國民黨傷兵、軍官辯論,講:‘我們是正義的,我們一定會解放全中國。’他們說不過我,就說:‘不管你們這群小八路多厲害,我們絕不會被你們洗腦筋的。’后來,我們還參加了沙家店戰斗,轉戰陜北,毛主席離我們很近。我那時是毛澤東思想青年團員,當時傷兵多得帶不走,指導員動員黨、團員留下看護傷員,我們一個個用顫抖的聲音報名,留了下來。我在火線提出了入黨要求,1948年2月,組織上批準了我入黨,那時我才16歲。后來我們東渡黃河,過河時,后面有敵人追擊,挺驚險的。”
蘇紅同志也是濤英的延安中學同學和第四野戰醫院同事,在她的記憶里,有關老大姐王濤英,印象最深的是一根體溫計的故事。
一根體溫計的故事
體溫計,現在不少家里都淘汰了傳統的水銀體溫計,裝備了電子的,反正一支也沒多少錢,用起來也方便了。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讓今天的我們,往往有時候不太在乎這些小東小西的價值。
但同志啊,有時候我們回望歷史,就會在讀到它們的價值,甚至是物質價值背后的精神價值。
當時,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我們的物質條件十分艱苦,醫院里藥品和醫療器械非常缺乏。就拿體溫計來說吧,雖說不值錢,聽起來是“大醫院”的第四野戰醫院也僅有兩支!
小護士蘇紅在給傷員量體溫時,不知怎么就碰到了自己的衣服扣子上。軍服是鐵扣子,很硬,只聽到啪的一聲輕響,體溫計前邊的·頭就破了。
小蘇趕忙去撿,護士長王濤英同志趕緊攔住:
“小妮兒,別撿了,扎著手咋辦?壞就是壞了!”
一聽護士長這話,小蘇哇的一聲大哭起來,畢竟她還是個15歲的孩子。
解放戰爭中,群眾在抬運傷員到后方醫院
傷員李排長見小姑娘急成這樣,急忙安慰說:
“別難過,誰沒個閃失呢?何況你才那么大一點年紀。壞了就壞了吧,等以后我們打了勝仗,我專門到敵人的醫院去,繳獲好多體溫表來給你們,好不好?”
大家都笑了起來。
小蘇卻笑不起來,感覺跟護士長到院長那里承認錯誤,看小姑娘眼淚都快流出來了,院長便止住了話頭,說:
“算了,你們回去吧,以后千萬得小心一點,咱們的物資來之不易呀!”
雖然事情結束了,小蘇卻難過得午飯都沒吃。等大家休息了,趴在炕頭上寫了一份“檢討書”:
“院長:
今天我打壞了一支寶貴的、來之不易的體溫表,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請您處分我吧?今后我一定吸取教訓,決不再犯這樣的錯誤!”
解放戰爭中,華東我軍的一所戰地醫院
一野第四野戰醫院成立于1947年3月,主要由延安行知中學師生組成。除邊區衛生署調派的29名醫生、司藥、護士長外,其余210名工作人員都來自這所中學。同學們分別擔任護士、通訊員、會計、管理員、運輸員等工作,不會就學,在戰爭中學習和實踐。
王濤英同志就是這其中一分子,在戰爭環境中,她不分晝夜地工作,多少回急行軍,多少個日日夜夜誰都不叫苦叫累。和大家一樣,常常背著沉重的藥品和行裝,每天還要行軍一百幾十里路程。到了宿營地,立即去找糧食,做飯給傷員吃,還要手腳不停地給傷員換藥、開處方。自己半夜才吃晚飯是常有的事。夜里十二點以后才能休息一會兒,凌晨四點她又打起背包踏上征程。
另一位延中同學和四院同事溫明芳回憶說:
“凡和她接觸過的人,都說她為人誠實厚道,稱她是個好心人。
她不光心眼好,人也長得很美,高鼻子大眼睛、烏黑的頭發配上那圓圓的總帶笑意的臉,誰見了都喜歡。
我們這些比她小幾歲的人,視她為大姐,并引以為榮。她視我們為小妹,時時關心愛護我們。在這種相互關心與愛護中,有時還鬧出一些小笑話。
我說過,她人長得很美,又正當青春年華,向她投來愛慕之光的人是很多的。我們這些小妹遇上‘看不上眼’的人來找她,就會不約而同的回答:‘她不在。’或找別的借口搪塞,每次她總對我們笑笑,從來不生氣。
當我們知道她與韓陸的關系時,我們視為‘合格’,就為他們開放綠燈。只要他一來,我們就會自動躲開,使他們有說話和接觸的環境。”
王濤英烈士在網上的唯一照片(來自百度百科,估計是烈士后人發上來的)
新中國成立后,此時的濤英已經結婚,馬上就要當媽媽了,抗美援朝開始了,夫妻倆所在的軍隊醫院都要赴朝參戰,她因即將臨產而不得不留在國內,送丈夫韓陸先行赴朝。但濤英同志參戰心切,產假剛滿,她就把兩個月的女兒托付給婆婆,把孩子送到陜北綏德,要求到前線去!
在濤英寫的一封封請戰書中,都寫下同樣的一句話:
“戰友們在前方流血犧牲,我怎么能待在后方呢?”
在朝鮮,濤英同志忙得廢寢忘食,丈夫問她:
“怎么樣,頂得住么?想孩子不想?"
她堅定回答說:
“雖然苦,也沒有傷病員苦。我愛我們的女兒,但看到朝鮮孩子們遭到屠殺,我覺得為保衛朝鮮兒童而戰斗,也是保衛我們自己的祖國和孩子的安全。越是想女兒,越是要努力工作和戰斗!"
“中國人民志愿軍”胸章
濤英還告訴丈夫,在她出國前路過北京時,大姐在北京第二醫院給她聯系好了工作,她卻笑笑說:
“我謝絕了。如果戰斗需要,我愿長期留在朝鮮!"
朝鮮戰場環境險惡,不分前方后方,狂轟濫炸之下,我軍傷亡很大,野戰醫院也隨時面臨被炸的危險,可濤英同志毫不畏懼,和男女戰友們每天都在爭分奪秒地工作。但由于傷員多,醫生少,條件差,有些傷員的傷口已經潰爛,甚至生了蛆,濤英就用手輕輕地把蛆掏出來。重傷員不能吃飯,她就用小勺一勺一勺地喂。使許多傷員感動得流下了熱淚。為了保全傷員的生命,她夜以繼日地做手術,取出了無數的彈頭和彈片。她常常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但是她從不叫苦。每當一位同志傷愈歸隊,她總是為能給部隊增添一分戰斗力而由衷地高興。
入朝一年多,濤英同志參加了第四次和第五次戰役,多次立功受獎,祖國政府曾授予她“人民功臣”獎章一枚。
為國家舍小家,留在國內的女兒不到一歲就夭折了,濤英的丈夫為了不使她傷心,一直沒把這個消息告訴她,直到王濤英犧牲后,在整理她的日記時,才發現她早已知道女兒的死,為不使丈夫傷心,從沒有提及。但在她的日記里多次抒發對孩子的思念和悲痛。
志愿軍醫護人員為負傷戰士喂藥
后來翻閱烈士遺物,發現1952年10月11日,王濤英同志在給丈夫的一封信中寫道:
“我這次到朝鮮來,是作了犧牲準備的。我如果犧牲了,你不要悲傷,望能把我的尸體運回祖國。如果你不幸犧牲了,我會妥善照顧家里的一切,望你放心好了。”
1952年10月16日晚7時,當王濤英正在緊張搶救傷員的時候,野戰醫院突然遭到美國侵略者的飛機狂轟濫炸,王濤英奮不顧身,指揮護士搶救、轉移傷員,包括王濤英在內,志愿軍31名醫護人員和戰士都在這次敵機空襲中,壯烈犧牲。
實現了生前,濤英同志給家人寫的一封信里的誓言:
“為了下一代的幸福生活,為了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團聚,我愿獻出自己的一切。”
戰場緊急救治傷員的志愿軍女護士
關于王濤英烈士的犧牲,溫明芳同志后來追憶:
“我看到了她,她……她……靜靜地躺在一塊木板上,一位軍醫已經給她蓋上了白布單子。圍著的人不說一句話。
我蹲下去,掀起白色的布單子,看看她。她安安詳詳,像平日睡著一樣。嘴角還微微帶點笑意。我摸摸她的手,已經冰涼。我握著她的手泣不成聲地呼喊:‘她沒有死,她會醒來的,她一定會醒來……我倆還有好多知心話要說啊……濤英……’
同志們有的勸我寬心,有的抹淚。一位戰友放聲大哭起來。我再也忍不住失聲痛哭。
在場的趙正政委見到戰士們悲痛大哭,怕影響士氣就大聲吼道:‘哭什么!這是什么地方?這是戰場!’這一吼把大家震住了。他接著說:‘這是我們思想太麻痹。我們只能記取教訓……’
趙政委又何曾不傷心呢?當年在國內解放戰爭中,他也是我們的領導,而在國內戰爭前,他是我們的老師。哪一位老師不疼愛自己的學生呢?!
志愿軍醫護人員和負傷戰士
我們忍住哭聲,掩埋好同志的尸體,又繼續投入搶救傷員的緊張戰斗。
事后我才知道,濤英沖出屋外搶救傷員時,被炸彈爆炸后的氣浪掀起,又重重地摔在炸彈坑旁,造成內傷而犧牲。
當我整理她的遺物時,看到桌子上還打開著的她的一本內科診斷學,旁邊放著她的學習筆記本,抽屜里還有她留給愛人的幾個紅紅的蘋果……”
年僅24歲的王濤英同志,為了祖國、為了朝鮮人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她把自己對祖國、對人民全部熱愛,傾注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斗爭中。
1955年,中朝兩國政府為志愿軍烈士進行全軍安葬。王濤英烈士入葬于“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墓地”。
可能有朋友會惋惜,王濤英烈士的遺愿不是犧牲后能尸骨歸國嗎?怎么就沒有運回來呢?但我請大家想一想——
毛岸英烈士,同樣犧牲在朝鮮,作為領袖的兒子,他不是也埋在了朝鮮了嗎?
朝鮮檜倉的志愿軍烈士陵園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尸還。我想每年金達萊花盛開的時候,毛岸英、王濤英,還有無數有名和無名,埋骨朝鮮半島三八線兩側的抗美援朝烈士忠魂,都會化作迎風怒放的金達萊,向著祖國的方向,含笑點頭,護佑一代代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永不再被侵略者所打破!
以上,就是官媒語焉不詳的一位烈士的所有情況,我啰里啰嗦,寫這么多字,就是為了但大家記住——
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她曾經有過熾熱的青春,浪漫的愛情,美好的家庭,可親可敬的親人、同學、同志……
我就不信,這樣寫,今天的年輕人,甚至是為人父母的中年人,能不動容,不落淚嗎?
《河南省志》中著名烈士名錄中,關于王濤英烈士的短短一行記載
我們也為人兒女,為人父母,可是為了無數孩子,這位偉大母親犧牲在朝鮮,甚至在官媒報道里,連個怎么犧牲的,都不寫清楚,諸位朋友有何感觸?
所以我就說,我沒啥追求,就是有生之年,能盡力為這些無名英烈,講述他們同樣偉大的一生,足矣!
此外,不知道我的粉絲朋友們同志們里,有沒有沈陽的,如果有機會,能否麻煩您幫我拍一張王濤英烈士的墓碑,同時聯系我,我給您付費,給我的這位河南老鄉,獻上一束花?
尾 聲
王濤英烈士的墓碑,在我發出微博之后的第二天,即11月1日,就由我的朋友們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找到了。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烈士英名墻上王濤英烈士的英名
看到烈士英名墻上的一個個名字,我的心里只有一句話,就是告訴大家:
每一位烈士都不該被辜負,每一個英名背后都曾有溫暖,這溫暖傳遞至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