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瀏覽頭條,看到了謝小宛的名為《烏托邦的南街村是空想的產物》的視頻。打開后,謝小宛便說人民公社為什么失敗問題。在這里他談到了人民公社有兩個弊端:一是平均主義分配,一是自給自足。對此,我想再問謝小宛:
人民公社是平均分配還是按勞分配?
對于人民公社的頭三年,因為處于探索階段,而且經受了挫折。我們即以1962年之后經過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核算體制調整之后的人民公社為對象,看一看,以生產隊為基礎核算單位的集體經濟到底是按勞分配還是平均分配。
人民公社雖然已經離我們已經有了四十多年時間,但是,有一個事實大家還是清楚的,那就是搞得好的生產隊,不僅能吃飽飯,生產隊的每個工值可以達到0.70-0.80元甚至一元以上,而搞的不好的生產隊呢,嚴重的則需要外出討飯。這說明了什么呢?說明生產隊與生產隊之間是沒有大鍋飯吃的。這隊與隊之間不存在什么平均主義。東隊搞得好,人家年終分配,一個強勞力可以拿個2-3百元,西隊搞得差,你同樣的強勞力年終只能分個幾十元,你也只能望著,有誰來可憐你,給你平均?
我們再來看生產隊內部分配,采用的是工分分配制度。記工或者按照勞動時間記工,或者是按照完成的任務數量記工,或者按照勞動狀態的某個綜合指標進行記工。你是多做多工,少做少工。年終,則按照每個社員的工分累計量和每工的工值計算個人收入。張三做了450工,工值如果是0.80元,那他的收入就是360元;而如果李四只是做了300工,那你的收入就是240元。收入多的人與收入少的人會平均嗎?不會。因此,在生產隊勞動力多的戶,分配會多得現金,而如果是勞動力少的戶而人口又多的,其收入不足心抵扣分得糧食的費用,就會形成超支,是需要用現金來買糧的。在生產隊,只有一種人是可以照顧的,那就是沒有子女的五保戶,其它人都要靠工分吃飯。而工分是要你去爭的。工分收入不同于工資收入。工分只是代表你為集體投入了多少勞動量,從而在年終分配時,你的工分積累占有什么樣的份額,從而由此確定你在集體生產成果中所占有的比例。因此,在平時的集體勞動中,你是要去爭:即使你不想比別人多,但你也要做到平均數的工分,否則,你以后參與年終收入分配的系數就會減少。因此,在按照時間記工的情況下,你要投入足夠多的勞動時間,按勞動數量記工時,你要盡量做得比別人多,或至少不比別人少。因此,在具體的勞動場景中,例如挑灰、挖排水溝等講定額的勞動過程中,社員干活是你追我趕的。一堆灰,假如100擔的數量,10個人挑,平均每個人是10擔。因而你至少要挑完10擔灰,才做到自己的本份。因此,挑灰大家會爭先怕后,那種川流不息的情景,不處于那個環境中,是想象不出來的。因此,常常是干一早上的活,大家都是干得滿頭大汗的。
有些人一說到農村大集體,印象便是“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因為如果真的如這些人所想的一樣,那生產隊一年都生存不了,怎么可能持續20多年?不僅持續20多年,還能使糧食產量不斷增長?俗話說得好,人誤田一時,田誤人一季。你如果不好好干,那糧食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極少數搞不好的生產隊可以吃返銷糧,那個前提是絕大多數生產隊都是正常發展的。否則的話,大家都吃返銷糧,這返銷糧又從何而來?
在采用工分分配制度的情況下,工分制的具體記工制度與勞動狀態是處于互動狀態的:當某種具體的工分制形式采用之后,它在反映勞動狀態的同時,也會促使勞動狀態發生變化。而當勞動狀態的特征有了基本的改變之后,這種具體的記工形式也就由適應狀態轉變為不適應狀態。因此,生產發展的要求又需要新的記工形式來適應。因此,生產隊的計酬狀態的基本面是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好干壞不一樣;但在某種工分制具體形式處于不適應階段時,短期內也會出現干多干少一個樣或干好干壞一個樣的情況。但這不是工分分配的缺點,而是工分分配方式的特點。是按勞分配形式與內容的矛盾的規律性的表現。
生產隊由于建立了體現勞動所有權的管理體制,即社員大會、隊委會領導下的隊長負責制。因此,當生產隊的勞動狀態出現異常情況時,隊長或社員大會或者隊委會,會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工分制具體形式的改變來使勞動狀態發生轉變,以滿足農業生產正常進行的需要。生產隊之所以有這樣的反映調節機制,是因為工分分配方式把每個社員的個人收入都與集體生產的結果相聯系。因此,生產隊的生產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社員的個人利益。因此,所有社員不僅需要自己好好參與勞動,同時他們也都有關心集體生產狀況的責任性。人民公社時,我國有這么多的生產隊,之所以絕大部分生產隊都能正常發展,是因為人民公社形成了以社員為主體的、以勞動收入的波動為特征的按勞分配經營機制。這種機制使生產隊自主經營、自我調節、自我發展。
生產隊的公有制模式,與國營企業的公有制模式性質是不同的。這種性質不同不是所有制范圍(一個是全民所有制,一個是集體所有制)不同,而是其確立的生產主體和體現的權利要求不同。國營企業建立的是產權制度,是以國家為主體、體現資產所有權的制度,其生產成果是歸資產者所有的,體現的是資產所有權。而生產隊是以勞動者為主體、體現的是勞動所有權。核心就是生產隊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公有制,它是由社員,由勞動者進行生產成果的分配,而國營企業則是生產成果歸國家所有。在國營企業是收支兩條線,企業本身不存在獨立的價值運動,事實上不存在盈虧問題,因而,國營企業實質只是一個按國家指令組織生產的生產組織,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生產隊則是社員投入勞動,形成勞動收入,再滿足生活消費需求,然后再次進行勞動投入,再形成勞動收入……,如此不斷循環。因此,生產隊是一個有自己的生產主體一一社員,有獨立的價值運動一一消費價值運動的經濟實體。
工分制是社會主義實踐中與資本主義股份制的按資分配相對應的按勞分配制度。如果說按資分配體現的是資產所有的個體所有制,那工分制就是體現勞動所有的個體所有制。因此,就本質而言,按勞分配與按資分配相類似,它體現的是人們投入勞動的差別。因此,在采用工分制的條件下,是沒有什么平均主義可言的。
但是,按勞分配所體現的差別,是基于勞動投入的差別。而勞動投入的差別,在體力勞動為主的生產隊勞動中,相對而言較小。譬如同是強勞力,大家在體力上的差異有限,因而差別就比較小。但是,差別小與所謂的平均分配完全是兩回事。
如果是在機器大生產中,即使是體力勞動為主,由于員工工作的差別會形成生產結果的重大差別,因而,在機器化的大生產條件下,員工的勞動差別和收入差別會比以手工為主的農業勞動的差別要大得多。假如是以智力勞動為主的高科技企業,勞動者的勞動投入差別和收入差別就會更大。例如在華為,在實行按勞分配的條件下,員工的收入差別也是巨大的。這是因為智力勞動形成的價值差別比體力勞動形成的差別更大。
按勞分配是基于勞動投入的差別,與按資分配基于資產投入的差別相比而言本來就應該小。但如果因此就把差別小當作是平均分配,這只是一種無知。
我不知道這位謝小宛先生到底有沒有在生產隊呆過,對生產隊的勞動狀態和分配制度有沒有詳細了解?如果真的了解了生產隊的工分分配制,又怎么會有“平均主義”的判斷產生呢?又根據什么來判定人民公社就是實行平均主義分配?
從十月革命以來的100多年的社會主義實踐中,人民公社體制是唯一實現了按勞分配的公有制模式,是一種全新的社會主義生產模式。這種以勞動者為主體、以滿足勞動者消費需要的新的生產方式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或剩余價值生產方式具有根本的區別。認識和理解這種模式的性質和特征,不僅需要對實際的生產過程和運行模式有詳細的了解,而且必須具有勞動者的立場和基本觀點和相應的馬克思主義常識。譬如你如果缺乏按勞分配的基本常識,那對實際中的按勞分配方式就難以認識和理解。
一個不了解人民公社實際生產過程的人,一個沒有突破傳統觀念的人,一個不具有勞動者基本立場和觀點的人,一個缺乏科學社會主義常識的人,是難以理解和認識這種新模式的性質與特征的。
在這里我想問謝小宛先生的是:
你有沒有弄清平均主義分配和按勞分配的區別沒有?或者你對人民公社實際的分配過程有沒有具體的了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