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秦趙交戰。趙將趙括,大敗長平,損兵折將四十五萬余,是歷史上有名的“紙上談兵”致敗的戰例。筆者每每重讀這一典故,都能勾起綿綿的沉思……
據《史記》等史書記載,戰國時期,秦趙不和,秦國屢屢攻打趙國,一直處于膠著狀態。不但取得不了勝利,而且還多次戰敗。原因何在?就是因為趙國有英勇善戰的名將趙奢、廉頗率兵保疆,又有機謀善斷的名臣藺相如運籌帷幄。將臣文武和合,團結一致,赤膽忠心,保衛國家。不甘心的秦國,在幾年后,為了達到戰勝趙國的目的。于是,暗使間計,大造:“秦之所忌,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并使人將此話傳至趙王,還在社會上廣為散布。秦國的所言之意,就是趙國的廉頗諸將都不在話下,只因為趙國有趙括,秦國才懼怕,才不敢草率拿下趙國。現在,秦國之所以敢于與趙國交戰,就是因為趙括沒有到前線為將領兵指揮作戰。如果趙括為將,那秦國萬萬不敢與趙國興兵為敵。趙國孝成王得知秦國的話后,認為秦國都說趙括是最杰出的將領了,哪還有錯。便排除一切干擾,只信秦國間語,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其時趙奢已故)的坦誠反對,臨陣換將,任命趙括取代了廉頗老將。秦國聞之,暗自竊喜,間計既成,只待用兵了。
說起趙括,不但外貌高大英俊,心志高遠,而且還熟讀兵法,按現在的話說就是一位“科班”出身的“高材精英”。在其父生前為將時,也曾追隨父親趙奢籌謀戰事,略有小勝。所以,還養就了一身傲氣,好高騖遠,“以天下莫能當”,大有天下“舍我其誰”能將兵的氣勢。“知子莫過于其父”,趙括兵書雖熟,論起書本上的兵法夸夸其談,甚至“奢不能難”,其父趙奢有時也不得不甘拜下風。但趙括沒有臨陣實戰經驗,更不知戰場瞬息萬變的險惡,況且還桀驁不馴,目空一切。面對趙括的弱點,趙奢生前曾說:“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而趙括母親反對趙括為將和趙王的一段對話,卻也實實在在的耐人尋味:“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愿王勿遣。”這是多么偉大的母親,為了國家,權利面前,不謀親私,直言相諫。雖未如愿,卻也為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地傳頌佳話。
趙括“既代廉頗”為將,成了統帥四十五萬趙軍的“長平前線總司令”,他仰仗趙王的信賴和熟讀兵法的聲譽,躊躇滿志,一上任便“悉更約束,易置軍吏”,隨意更改已就軍規號令戰略部署,并撤換大批部屬軍官,行使統帥對趙軍的決策指揮權。在軍事緊急狀態下,顯示出趙括實戰經驗的缺乏。趙括之為,正中秦國下懷,“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龁為尉裨將。”并嚴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趙括在不知彼的情況下,自傲輕敵,欲顯能耐,迅即草率出擊秦軍,結果落入秦軍佯敗圈套,被秦設兩路奇兵斷為二截,圍困在秦軍營壘附近,絕其糧道。秦軍再以輕兵出擊,趙括接戰不利,只好修筑工事堅守,等待救援。之后,趙軍終因糧草斷絕,補給不接,卒心渙散,出現“皆內陰相殺食”,內部暗中互相殘殺食肉充饑的惡象。趙括已無他計,只好鼓勇,挑選精兵,親自率領進攻秦軍,搏殺慘烈,反復四五輪回,以求突圍無果,終于兵敗長平。趙括自己也未能幸免,被秦軍亂箭射殺于混戰之中。秦將白起揣摩趙軍士卒變化無常,活生生四十萬降卒全部秘計活埋,僅留下二百四十名弱小兵卒放回趙國。長平一戰,趙軍共損四十五萬余人,不是橫尸沙場,就是被活埋。長平慘敗的消息傳入趙國,頓時“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一個當時能稱雄一方的趙國,只因錯用了一個趙括,即如撒了氣的皮球,由此癟了下去。正應了趙奢所言:“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后雖有小興,卻也未能挽狂瀾于既倒。
趙國敗于長平之戰,使一個強大的趙國從強盛轉為衰敗,首先是趙王不聽藺相如、趙括母親和趙奢生前的正確意見,一味的認為秦國的“間計”所言是對的。難道趙王不懂得“兵不厭詐”“兵者,詭道也。”的道理嗎?讓人遐思……
“詭、詐”二字是兵法之髓。凡言兵者,當以詭詐之道而為。凡能識字的人,或多或少、或深或淺,都能讀懂兵法文字。用兵的人,要是只以識讀兵法文字而炫耀,不過一呆耳。真正的用兵之人,不是看他讀了多少兵法,能背誦多少兵法,也非是照本宣科、能高談“大寫”兵法的人。而是“讀”兵法文字“背后”的無字處的“道”,亦即“詭詐之道”。用人之意外,猝人之驚異,變人之不解,這是真正智慧大勇致勝法寶。趙括,即是自以為是犯了照本宣科、不知變通的致命錯誤,所以說是“紙上談兵”。趙括至死也不明白一個道理,兵書是人寫的,凡識字的人都能讀而用之,不過深淺而已。無論敵我,尤其是領兵之人,誰人不懂那套式規?但好的是,他為后人現身做了“鏡子”。
再者,趙括這個熟讀兵法傲氣十足的“高材精英”,從一上任就“悉更約束,易置軍吏”,想必是個“處重擅權”善于“創新”的“理論大師”,據說當時他還有不少追隨和羨慕他的“學生”,只是不知有多少“會眾”而已。可他,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他的“精髓”之處,按當下之說,即是喜歡照著書本,面對“沙盤”,脫離實際,憑著臆想,敲著電腦,在“研究室”規劃“作戰方案”(絕非是運籌帷幄)。筆者突發奇想,若趙括真的是生活在現在,憑他的背景和身份,絕對是籌謀國事的精英,是舉國一流的軍事戰略指揮家、研究專家和研究生導師,肯定是“桃李滿天下”、能一呼百應的……。
趙括既沒有實際的戰爭鍛煉,更談不上經驗,單靠著優越的背景身份,“學兵法,言兵事”,以書本空洞理論的輕狂之氣就敢上戰場,不敗何由?。但細想來,趙括也不枉是一個可圈可點的人物,敢于親臨前線,領兵抗敵,去踐行一個戰將御敵衛國的天職,還是可夸的。只是輕狂無知“紙上談兵”,作踐了他那一腔的勃勃雄心。最后悲壯戰死,似也應了忠于社稷“武臣不惜死”的古傳,其忠其勇卻也令人敬之。
古云:“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實乃天下之大幸。尚若是文武重臣都愛錢、又都怕死,且心存異志連趙括都不如,那將何如……嗚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