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網友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今日頭條:黑斯坦丁s2023-10-16 11:16):
分田單干是否能夠幫助農民致富呢?
接著他給我們分享了他回家鄉觀察到的情景:
“我來自皖西北,最近回到家鄉,發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了,這是否與分田單干有關呢?但當我走進農村,卻看到許多土地荒廢了,農民表示種地不劃算,因為農藥、化肥和種子價格居高不下。此外,缺乏牛匹和農機設備也讓農民的生活艱難。另外,我也注意到農村幾乎沒有年輕人,很多家門上都掛著一把鎖,只有過年時才會回來一趟。
最終,我明白了農村生活質量的提高并非僅僅依賴于分田單干,更多地是依靠外出打工賺取的收入。至少在我老家,情況是這樣的。如果想通過農田致富,可能需要采取集體合作的方式。”
在這里,這位網友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事實:
1,農村現在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了,但與分田單干沒有關系,而是年輕人外出打工的結果。
2,農村的許多土地荒廢了。
3,現在種田本多利少,不劃算。
4,缺乏耕牛和農機設備,農民生活艱難。
從這里提供的事實,我們不難了解以下幾點認識:
一,生產隊的終結使農民“自由了”。因此,農民可以選擇務農,也可以作工。
二,隨著市場化的發展,農業生產成本大幅增加,但農業勞動生產力卻未能大幅提高。譬如原來一個農民種植3-5畝田,現在依然只能種植這么多。假如農業勞動生產力有大幅提高,例如一個人每年能種植數量達到百畝左右,那農民的收入也會大幅增加,農村就不會出現空心化的現象。
三,農業勞動生產力不能有大幅提高,農民的種田收入就上不來。而種田收入上不來,年輕人只能選擇外出打工。例如種一畝地的凈收入如果是800元,那3、5畝責任地的年收入2400-4000元之間,還不如打工一個月的工資高。
四,農業生產力不能有大幅提高的直接原因是缺乏農業機械設備。假如采用大型農業機械設備,實行農業生產的高度機械化,那農民的勞動生產力達到年度種植百畝地的水平就不是難事。
五,為什么缺乏農業機械設備呢?因為農戶個體經營模式事實上排除了實行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的可能。農戶有限的幾畝責任田,種植規模決定了家庭購置農機不劃算、也不必要;而沒有必要的農機,則農田種植就只能停留在原始方式,不僅辛苦,而且沒有效率。因此,客觀上導致了許多農民是種不如荒。
當年南街村,也是先隨大勢推行了分戶經營,只是村委干部發現了分戶種植后的弊端之后,又重新回歸了集體經營。之后便才有了今天的南街村的發展狀態。
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的根本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問題。只有提高了勞動生產力,農民收入水平才能提上來,才會有人種田,才有可能使農村勞動力向工副業的轉移,從而使農村全面發展,反過來則可以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收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