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中國公司被印度坑了。
據印度媒體報道,10月10日,印度監管金融犯罪機構逮捕了4名行業高管,其中一名是中國智能手機廠商vivo的員工,理由是“涉嫌洗錢”。
對此,vivo公司非常氣憤,痛訴印度當局的蠻橫無理,給中國企業羅列的罪名越來越荒唐離譜,并聲明將采取所有可行的法律措施,堅決維權。
這件事,再次印證了印度的可怕技能——“只吃不吐”。
“吃進去”的倒不是別的,正是那些在印度投資的外國企業。
本是帶著互利雙贏目的來印投資的企業,幾番折騰下來,無一不是“遍體鱗傷”,根本不可能“全身而退”。
印度也因此在國際社會上享有了“外資火葬場”的“美譽”。
其實,印度政府如此針對中國企業這也不是什么怪事,畢竟小米的48億元人民幣還在印度當地的稅務部門扣押著呢。
而且,這已經是印度政府在短時間內向vivo的第二次“發難”。
在本月初,印度警方就曾指控小米和vivo幫助當地一家叫作“NewsClick”的新聞網站非法轉移資金。
“NewsClick”是印度的一家獨立媒體網站。在今年8月份,美國《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關于美國富商內維爾·羅伊·辛厄姆爆料性的新聞。
辛厄姆是美國芝加哥軟件咨詢公司思特沃克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一位“親中”人士,現在居住在中國上海。文章稱,近年來辛厄姆一直接受中國政府的指示,資助某些國家的部分組織和新聞媒體宣傳“親中親共”的言論,其中就包括印度的新聞媒體“NewsClick”。
其實,在這個號稱“為中國宣傳”的“NewsClick”網站上,幾乎找不到為中國宣傳的內容,都是以報道印度國內為主。
而且,文章大多爆料和批判的,都是莫迪政府和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的現實問題。
比如,網站曾經爆料過莫迪與印度首富阿達尼關系非同一般,這些年一直是阿達尼在資助莫迪的競選活動和從政資金,甚至在2014年莫迪當選總理后,赴任的飛機都是由阿達尼公司專機負責。
阿達尼也得益于莫迪的支持,在印度收購港口、機場和煤礦等資產,短時間成為亞洲富商。
莫迪這哪能忍,趕緊借題發揮指控“NewsClick”違法接受資金用以“宣傳中國”,順便還指控vivo、小米等中資企業協助“NewsClick”洗錢,幫助其非法轉移資金。
時至今日,印度也未公開出vivo、小米為該網站“轉移資金”的確鑿證據,不過,只要印度認定該網站有“親中”嫌疑,那中資企業肯定要“躺槍”了。
在有理哥看來,這就是莫迪打著“中國問題”的幌子,來實施“打擊異己”的一場行動。
只是這把“無妄之火”,就這么硬生生地燒到了vivo的頭上。
vivo早在2014年就進入了印度市場,在2015年時響應了“印度制造”的政策號召在印度建立了工廠。
客觀上說,自打vivo、小米進入印度后,憑借先進的技術、可靠的產品質量等優勢,迅速搶占了印度市場,發展越來越好,給印度當地也帶來了可觀的收入,解決了大量就業問題。
根據vivo2021年發布的相關報告顯示,vivo在印度雇傭員工已達10000名,年產能約6000萬部手機。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的最新數據統計,在2023年第二季度,vivo以非常微弱的優勢超越了三星、蘋果和小米,成為了印度第一智能手機品牌。
雖然,帶來了好處,但也一定程度上擠占了印度本土的手機工廠,畢竟質量差的玩意兒沒人喜歡。
眼看印度本土的手機廠全軍覆沒,印度人可坐不住了:“我們印度把市場開放給你們,我們本土的企業都被你們搞破產了,你們這些外資賺的可都是我們印度人民的血汗錢吶!你們在我印度賺的錢,就得留在我印度搞建設,休想把錢轉走!
我說你偷稅、我凍結你賬號、我家的法律我說了算!從你們外資的代工廠里賺錢太少太慢了,我得想法子去搶,我抓你們的人,讓你們交贖金,你們得拿錢給我們印度搞建設、造航母!”
印度的一番番操作讓外資們叫苦不迭,有類似遭遇的不止小米和vivo,還有更多的中企被印度監管機構“特殊關照”過。
2022年2月份,印度稅務局曾到華為當地辦公室進行搜查,指控華為公司涉嫌通過虛增成本等方式避稅;
2022年7月份,OPPO被印度當局指控逃稅近439億盧比;
還有一加、富士康等中國公司也遭受過印度稅務局的突擊搜查;
在今年十一假期前夕,聯想也被印度當地的稅務局官員突擊搜查,理由是懷疑聯想在當地逃稅。
最近這幾年,中國與印度之間的關系一直處于緊張的狀態中,再加上美國的挑唆,中印關系一直不太愉快 ,印度當局對中國企業發難那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還是講點道理。人家印度在對待外資企業這件事情,可是“一視同仁”,不光針對中國,對美日韓和其他國家的外企那也是一點都不手軟,世界各大知名企業幾乎都被印度薅了個遍,不能說是雁過拔毛了,是恨不得把雁留下!
比如,他們曾通過稅收的理由打擊過美國的IBM、英國的沃達豐等一系列國際知名大廠,要么就是直接凍結賬戶,要么就是要求對方繳納高額罰款;
再比如迪士尼、沃爾瑪、亞馬遜等等,這些知名大企業都正在經歷或曾經遭受過印度“燒錢”和“燒心”的考驗;
就連蘋果公司,在印度的下場和結局也是等著被“削”!
自從莫迪上任以來,印度的貿易保護色彩可謂愈發顯著,“印度賺錢就在我印度花,你一分都別想帶回家”。
這些年,外企到印度投資都是看中了印度豐富的人口以及消費市場。
加之當初莫迪在吸引外資方面可謂是不遺余力,他跑遍了世界各國,表達自己吸引外資的誠意,爭取最大程度增加外資投入,并且在基礎建設和制造業領域方面,印度政府還采取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減稅措施,可想而知,沒有人能夠拒絕這樣“真摯”的誘惑。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印度逐漸暴露出了其“貪婪”的本性,“表面和善”的國家背后蘊藏的力量和制定計劃的能力可不容小覷。
印度哪能讓自己吃虧?外資在印度掙了多少錢,印度就得讓外資吐出多少錢,印度這“只吃不吐”的伎倆讓無數外資啞口無言。
更甚者,印度還想“空手套白狼”——來我印度投資,就得把關鍵技術交給我。
此前,比亞迪準備向印度投資10億美元合資辦廠,但是印度給出的條件竟是要求比亞迪交出其“核心電池技術”,在比亞迪明確拒絕后,印度當局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比亞迪進駐印度市場;
在凍結了小米公司的資金之后,印度還曾試圖將小米駐印度公司直接強行收購;
MG汽車和上海電氣也遭到了印度的強行收購。
雖然印度人最終沒有得逞,但這種“強盜行徑”也著實過分!
越來越多人看不下去了。于是乎,從2022年至今,已經有超過2800家的外資企業,紛紛逃離印度市場。
外企的大撤退也給了莫迪政府一記響亮的耳光,印度國內不少中高端制造業面臨停工,沒有來自外資的技術和資金,印度制造業一度陷入危機,這也告誡了莫迪政府,“成功之路永遠不可能是獨自走完的”。
在沒有喪失國際信譽的前提下,可能會有更多的外資流入印度,這樣的良性循環是對國家經濟發展的最大的優勢。印度偏偏“正道”不走,非要去走惡性循環、背信棄義之路。
印度對于外資企業“殺雞取卵式”的掠奪最終傷害的還是印度自己。
真心奉勸印度政府:大國之大,不在于野心大、拳頭大;大國之大在于格局大、胸襟大,謀短利者無長利。
如若印度一直這么吞噬外資企業,那么所謂的“印度時代”,將一直是個偽命題,永遠不會來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