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讀歷史的時候也曾困惑,為什么有些地方是兵家必爭之地,為什么有些關隘就是繞不過去。后來配合地形圖看,有些東西就一目了然。
關隘一般是依托特殊地形形成的。某些關隘類似于交通要道,是必經之處,很難繞過去。比如伊闕關。古時候從南邊進攻洛陽,一般會走伊闕關。你看下面這個圖,伊闕關是在兩山之間,左邊是山,右邊也是山,中間有一條路,我在這個路當口修建防御工事,形成了具有縱深的防御體系,這就是關隘。
冷兵器時代行軍本來就不方便,你要么就冒著巨大的困難,冒著隊伍走散的風險,翻山越嶺,自行開路。要么就老老實實地攻打關隘,拿下之后走大道?! ?/p>
古時候有個說法叫做“洛陽八關”,大致可以理解為各個方向通向洛陽的“大路”。只要把住了這些大路(交通要道),來犯之敵行軍就會很困難,沒有辦法走好走的路,因此也沒有辦法保障后勤補給。試想,如果所有好走的路都被封死了,你又不去強攻關隘打開交通線,你要進攻洛陽就只能翻山越嶺走爛路,你的補給線也只能走爛路,那敵人要切斷你的補給線就容易得多?! ?/p>
還有一些關隘,雖然可以繞過,但是一般不敢亂繞,因為非常兇險。下面我結合關中地形,再講講所謂的關隘。
古時候稱關中為“山河四塞”,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我們看一下關中的地形概覽。關中西邊是六盤山,北邊是黃土高原,南邊是秦嶺,東邊是黃河,冷兵器時代從四個方向進入關中都不容易。此為山河四塞?! ?/p>
北邊黃土高原難以行軍,是天然的屏障。西邊從涼州進入關中,主要是從蕭關。南邊從漢中進入關中,主要走散關。東南邊從南陽盆地進入關中,主要走武關。正東邊從黃河南面的洛陽進入關中,主要走函谷關。黃河從河津往南,有一處渡口蒲坂津,是從東邊西渡黃河的主要渡口。四關一渡,形成了關中對外的主要出入口。
黃河是山陜界河,夾黃土高原從北往南流,直到河津與汾河交匯。黃河東面,河津以北都是高原地帶,無法有效行軍;河津以南直到潼關,古時為河東郡統轄,是一片小的盆地,從此處行軍可西渡黃河進入關中。在這一段最主要的渡口是蒲坂津。渡過蒲坂津,一路向西,就能抵達秦國故都櫟陽。戰國初期,魏國控制蒲坂,為防止秦國入侵,曾在櫟陽和蒲坂之間修筑了一段長城,秦國統一六國后即被廢棄。
所謂雄關漫道,這些關口,要么是依山傍河,要么兩面都是崇山峻嶺。百二秦關,就是戰國時期六國人士對秦國關隘的形象說法。一百萬的部隊進攻關口,兩萬人的部隊就能守住,其險峻如此。接下來我們詳細看看這些關隘所依托的地形,這樣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什么叫做兵家必爭之地。
先看西北方向的蕭關。蕭關地處六盤山,非常明顯位于兩山,是兩山之間形成的狹小谷道。從西北方向攻打關中,蕭關地處要沖,把守住了最主要的通道。秦國時期在此建立長城,依托長城形成一個以蕭關為核心的縱深防御體系。這里是西北少數民族進入關中的主要通道,也是關中西出塞外的主要通道。漢朝時,蕭關防備匈奴,唐朝時蕭關防備突厥,北宋時蕭關防備西夏。漢文帝時期,匈奴就曾從蕭關入寇;漢武帝時期,為經營西域,曾六出蕭關?! ?/p>
再看函谷關。從東邊進攻關中有兩個主要路徑,一個是函谷關,一個是蒲坂津。函谷關南邊是秦嶺(崤山),北邊是黃河,中間只有一段狹窄的通道。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后,即在此設置函谷關。東漢末廢棄函谷關,于函谷路西側建立潼關,取代函谷關的地位,成為關中第一門戶。“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在函谷關發生的戰爭太多了。六國合縱以叩秦關,叩的就是函谷關。無奈秦國仗著函谷天險,而六國又多是同床異夢,聯合部隊從未攻克函谷關。
從地形圖可以看出,函谷關當交通要道,如果不打下函谷關,而貿然西進,一則后勤補給容易被切斷,二則歸路甚至都可能被切斷,變成關門打狗背腹受敵之勢。
唐安史之亂時期,安祿山軍隊從河北一路南下,勢如破竹,攻占洛陽后,大軍西進,直取關中。結果,叛軍打到潼關就打不動了。在潼關,哥舒翰(就是那個“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的哥舒翰)截住安祿山的叛軍;在山西,郭子儀收入山西大部失地,打通太行八陘的關口,出兵阻斷叛軍和范陽老巢的交通線。安祿山背腹受敵,一度想放棄洛陽。安祿山抱怨勸他謀反的謀士:“你說舉兵反叛是萬全之策,現在我們進退維谷,何來萬全!”唐玄宗晚年真是糊涂了,大好形勢下,卻強迫哥舒翰出關迎敵,結果自毀長城,哥舒翰一戰被擒,唐玄宗被迫南奔巴蜀。
蒲坂津是東面勢力進入關中的第二條重要通道。正面在潼關相持,側面兵出蒲坂搶渡黃河,往往能達到奇兵的效果。三國時期,曹操進逼關中,與馬超于潼關相持不下。其后,曹操派徐晃輕兵北上,搶占蒲坂,西渡黃河,于對岸扎營。自己親帥大軍沿河北上,從蒲坂渡河,進入關中,與徐晃何軍后,于渭南一戰中消滅韓遂、馬超。
如果從南陽盆地進攻關中,往往走武關。武關把守關中東南門,是秦嶺東段南對外的主要通道。號稱三秦要塞、秦楚咽喉。鑒于函谷一破,敵對勢力可直入關中,秦朝對函谷關一直是重兵駐防。由于函谷關太多險峻,且關中勢力往往重兵駐守,東面政治勢力常取道武關進入關中。關中勢力也往往從武關出兵,以達出其不意的效果。
公元前312年,楚國就曾取道武關,直逼藍田,差一點就達到秦國都城咸陽。秦末農民起義時期,劉邦遵從張良建議,也是從南陽(宛)取道武關,再進逼藍田,最終圍攻咸陽。楚漢相爭,項羽劉邦在滎陽、成皋之間反復拉鋸。劉邦就采納了謀臣的意見,兵出武關,從南面牽制項羽,而不在正面戰場與之消耗。漢景帝七國之亂時,周亞夫也是從武關輕出,出其不意抵達洛陽?! ?/p>
最后看看散關。散關地處秦嶺山脈,是漢中和關中的主要通道,就是陸游筆下“鐵馬秋風大散關”的散關。南宋與金對峙時期,在漢中地區,宋金以大散關為界,分處南北。陸游中年時期,曾幫助四川宣撫使謀劃,試圖兵出散關,收復關中,可惜其志未遂,老了英雄。散關也是漢中勢力進逼關中的主要通道,出了散關往東一轉就是陳倉,到了陳倉就接近關中腹地了。劉邦還定三秦時,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出散關,趨陳倉。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也是取道散關,進逼陳倉。可惜曹魏方面在陳倉層層設防,蜀軍最終無功而返。
一般而言,防御方不會僅僅依托某個關隘,這樣的防御不成縱深,容易被突破。防御方會依托幾個關隘,加上周邊的堅城形成防御體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