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年前,即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隸屬于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武裝貨船“斯特里漢姆”號(Streatham)和飛剪快船“紅色海盜”號(Red Rover)從加爾各答胡格利河(Hooghly River, Calcutta)啟航,向中國輸出了第一批鴉片大麻與煙草的混合物,這是史料中記載的英國首次對華販毒記錄。
鴉片毒性很強,本身不適宜吞服,生食鴉片能夠吸收的嗎啡量有限,不太容易上癮,而且過量服用會導致中毒身亡,所以盡管鴉片很早就被發現,但其成癮的危害并不為人所熟知。
根據《唐本草》的記載,有一種名為“底也咖”的藥物,其主要成分與鴉片相同。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對鴉片有明確記載,還詳細記錄了鴉片的采集與收取之法。不過,華夏在對鴉片的利用上主要是“醫療用途”,因為鴉片含有嗎啡,具有鎮痛作用。在煉丹時,也有道士嘗試著將少許鴉片加入丹藥之中,據說試服之后意外發現有“助陽之功”(也許還摻雜著部分幻覺),坊間便有傳言稱萬歷帝三十年不上朝就是因為服用了此類丹藥,還將其命名為“福壽膏”。
這種經過炮制和提煉的丹藥與鴉片本質上有著很大的不同。
清朝時,道光以及不少滿蒙貴族都知道“福壽膏”的妙用,不惜重金求購,民間多有效仿,一時蔚然成風。
與此同時,隨著西方殖民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大肆擴張,來自美洲的煙草與來自亞洲的鴉片在荷蘭占領下的蘇門答臘地區實現了完美結合,鴉片煙由此誕生。
165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嘗試著將首批產自天竺的鴉片從蘇拉特港運往巴塔維亞(即今雅加達)。此后百年間,每年大約有100噸左右的鴉片會運至爪哇進行銷售,讓當地百姓染上了吸食鴉片的毒癮,荷蘭以此來統治和奴役當地百姓,并借機牟取暴利。
吸食鴉片的風氣在蘇門答臘和爪哇等地傳播的過程中,當地人發明了一種將純鴉片熬制成煙膏,再用火來灼燒煙管,并直接進行吸煙的方法。這種方法攝取嗎啡含量非常高,極易上癮,對人體的毒害很大,一旦沾染,則很難戒除。
西人又將來自美洲的煙草與鴉片進行混合,令人深惡痛絕的“鴉片煙”由此誕生。
18世紀初,這種將生鴉片、大麻、煙草在煮沸的鍋中混合,再將混合物曬干打碎,裝入煙管,使用椰殼纖維充當過濾嘴進行吸食的方法,被稱之為“瑪達克”(Madak)。
荷蘭東印度公司將“瑪達克”傳入中國后,先是在廣東、福建、臺灣等地流行,由于早期吸食方法操作繁瑣,故銷量不高。1782年前后,荷蘭東印度公司每年向中國販售的鴉片已達2000多箱,峰值最高也就12噸左右。
雍正認識到“鴉片煙”的巨大危害,曾下令禁絕“瑪達克”。常言道“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當“瑪達克”被禁絕后,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人伙同買辦又開始推行了另一種直接吸食純鴉片的方式——名曰“纏毒”(Chandu)。
但即便如此,鴉片煙的銷量也相當有限,一直未能大規模鋪開,——直到在清宮任職、熟悉明代歷史的“中國通”傳教士們給西洋商人提出了一個建議。
這個建議聽起來十分簡單,但卻非常管用。
在清宮與王公貴族之間不斷游走的傳教士們對出自明代的“福壽膏”耳聞目染,早已“心有戚戚焉”,故西洋商人一聽,便頓時兩眼放光,很快就將鴉片煙包裝粉飾為“福壽膏”,暗暗宣揚其飄飄欲仙、壯陽之功效,引得無數人好奇之下紛紛嘗試。
可是,這玩意兒根本就不能嘗試,一試就會上癮,欲罷不能。等發現后就算想要戒掉,已經悔之晚矣。
敢問,有誰聽聞某位傳教士吸食鴉片了嗎?
在近代的上百年時間內,不知多少人因鴉片而遭受毒害,不知多少財富因此被人攫取,不知多少家庭因此變得支離破碎。
筆者祖上也是因鴉片而深受其害,家道中落,跌入谷底。清末,高祖在當地也算家境殷實(祖上是《長安三萬里》中提及的一位,其子孫在四川成都、南溪等地為官),傳至曾祖時還給他謀了個正六品的小百戶,卻因染上鴉片毒癮名揚十里八鄉,最后變賣家產,甚至把祖屋都抵給了別人,害得從祖父起全家都沒地方住,只能用泥磚墻砌屋,再搭幾個小的茅草屋將就著對付。
曾祖賣光了家里幾乎所有值錢的東西,由于交不起學費、更請不起私塾老師,害得筆者爺爺連上學的機會都沒有,因此成了目不識丁的“白丁”。雖然,最后由于表現良好,被評為入黨積極分子(家里窮得都揭不開鍋了,他都沒有拿過群眾的一針一線,思想純粹,絕對忠誠),還配了槍、當了生產隊副隊長,卻因為文化低、沒有學歷,終其一生也只能止步于此。
所以,你若問我,你對鴉片有好感嗎?我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你,沒有。
你若問我,你對傳教士有好感嗎?我也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你,沒有。
縱觀歷史,傳教士絕大多數都是肩負竊取情報、科技、知識的任務而來,并且還在鴉片戰爭中充當西方列強侵華的急先鋒。
鴉片戰爭之后,大批傳教士蜂擁而至,除了四處傳教外,還大力開辦教會學校。
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他們廣收門徒。而門徒的來源其中之一便是收留一些孤兒和棄嬰,其中以殘疾嬰童和女孩居多。
這些兒童的成長都是“教會式”的培養,注意照片中的那句話“耶穌臨世以救罪人”。
但僅憑收留孤兒和棄嬰發展太慢,還必須借助其他的方式。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打著治病救人、化身為“醫護天使”的名義進行傳教。
乘坐馬車外出宣教的女傳教士
漸漸地,隊伍開始變得有些龐大,且看看這張圣母院仁慈堂修女與孤兒們的合影。
1828年,英國傳教士高立支在澳門開設了第一個教會醫院。
1834年11月,美國傳教士伯駕在廣州開辦了眼科醫院,后改稱博濟醫院(伯駕此人在此前的文章中已經詳細介紹過了,此處不再贅述)。
鴉片戰爭以后,打著教會名義的醫院數量猛增,至1949年時已達340余所,可謂遍布全國各地。至于教會學校那就更多了。
其實,教會醫院的目的和教會學校的目的都是一樣的,針對同一個目標。他們推行的都是“精神鴉片”,對中國實施的是“文化侵略”和“思想毒害”。
除了杰克·倫敦外,英國作者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于1933年4月出版的《消失的地平線》也被捧得很高。書中所寫的一個藏族小伙,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將英國領事(康維)和傳教士(布琳克羅小姐)劫持而來,目的就是想讓他們來接管(中國的)香格里拉。書中滿族姑娘被讓給了西人,漢族小伙只是仆人……究其本質,闡述的核心寓意便是:一個帶路黨希望,西人和基督教接管中國。
如果大家以為傳教士們只在廟堂之上那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這些身負使命的先鋒軍走遍中國,不但了解人文、地理,還會進行測繪,以便將來不時之需。
許多人可能很難想象,在四川海螺溝磨西小鎮這么偏遠的地方都會密布西洋傳教士和教堂。
磨西小鎮附近有一個麻風村,而康定天主教堂的神父則經常去這個村子看望病人,并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效西藥”為其治療,再進行宣教。
麻風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曾在近代中國多地流行。
那么麻風病全部都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嗎?
先來看看霍亂。
眾所周知,霍亂是舶來品,是從國外輸入的。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全球首次古典霍亂從海外輸入中國沿海地區。光緒二十八年夏,廣西榴江發生霍亂,死亡兩千余人。
根據民國《榴江縣志》記載:
“言洋人放毒江河,欲害華族,以致水井多派人守護。倘旅客經過江邊,即指為置藥投毒,間有立斃杖下者。夏末秋涼,疫氣漸除,其事遂寢”。
同年六月,湖南辰州霍亂流行,據民國《沅陵縣志》記載:
“癥極危,而傳染又速。旬日之間,城廂皆遍,蔓延四鄉。延至七月,疫不止,城鄉死千余人。”
實際上,晚清時期發生了很多教案,坊間一直有傳言,稱傳教士為了達到順利宣教的目的,故意在當地井水中投毒,再施以治病,以此來招納信徒。由此可見,洋人傳教之“不擇手段”。
網上有人洗地說,這些都是謠言,不足為信。
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晚清末年,麻風病在西方業已滅絕,而詭異的是,中國的麻風病患者卻越來越多,數量估計高達百萬,而發病率最高的地方正是對外開埠的華南地區。
1891年,英國傳教士傅特醫生在英國萬國麻風救濟會的幫助下,在廣東北海倫敦會醫院附設了第一所麻風病院,收容了一百多名麻風病人,為其強行注射,據說成效顯著,被治愈的病人很多都成了教徒。
1905年,德國長老教會的柯納醫生也獲得英國萬國麻風救濟會的協助,在東莞開設了一所麻風病院,收容患者三百多人,廣東省政府還按月津貼給予其五百元,傳教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1907年,天主教康神父在廣州石龍建筑麻風院,宣教工作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院士、演化生物學家、生理學家、生物地理學家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1937年9月10日-)于1997年撰寫并出版了其代表作《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一書。次年,該書榮獲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獎——“普利策獎”以及英國科普書獎。此書詳細分析了西方列強如何利用槍炮、病毒與鋼鐵去改變人類社會命運。
1519年,西班牙人派出攜帶天花病毒的600人踏上了南美洲的土地。彼時,南美洲人口大約數千萬。不久,阿茲特克帝國一半人口死于瘟疫,就連新登基的皇帝也未能幸免。
1532年11月,西班牙探險家皮薩羅來到美洲,與印加帝國皇帝阿塔瓦爾帕相遇。
神奇的是,西班牙海盜僅僅帶著169人,未折損一兵一卒就輕松打敗了數萬印加大軍,不僅擊殺了對方六七千人,還活捉了印加帝國的皇帝,抬轎的領主和大臣則全部陣亡。
活捉印加帝國的皇帝后,海盜皮薩羅索向其勒索一筆堪稱歷史上最高的贖金,——關押印加皇帝阿塔瓦爾帕的囚室大約為34平方米,高為2.5米,西班牙人要求是用黃金將囚室全部塞滿,就可以獲得自由。
然而,當貪婪的西班牙人拿到贖金后,他們并未放人,而是直接撕票,把印加皇帝絞死了。
1618年,西班牙人故技重施,又暗暗散播病毒,導致墨西哥人口從大約兩千萬銳減至160萬左右。
正因為如此,賈雷德·戴蒙德才在書中指出:
“印第安人在病床上死于歐亞大陸的病菌,要比在戰場上死于歐洲人的槍炮和刀劍下的多得多。”
這樣的故事,只是在美洲大地上演嗎?
不,也曾在神州大地上悄悄上演,并反復上演。
歷史上,華夏之所以能從多次大規模瘟疫中硬挺過來,全是倚仗傳承數千年之久的中醫藥。而西人之所以能在其他地方通過這種方式屢屢得手,是因為別的地方沒有璀璨的中醫藥文化。
屢戰屢敗后,對手也學聰明了,懂得何謂“釜底抽薪”。于是乎,國內歷史悠久的百年藥企被外資屢屢收購,而且,在資本的圍剿下,中藥材價格開始不斷上漲。
最近,每公斤70元錢的當歸上漲至220元,漲幅超過200%;每公斤20多元的沙苑子漲到270元,暴漲十多倍;細辛從40元到400元,價格翻了10倍;黃連也從幾十元漲到400元左右……
中藥材價格失控,藥材供應短缺之際,歷史上曾經上演過的那一幕必將卷土重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