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一些美國政客忽然反客為主,在中國的土地上到處請人吃飯,受邀者或笑靨如花,誠惶誠恐,或手舞足蹈,興奮莫名,總而言之,與有榮焉。
這倒讓我想起了“嗟來之食”的典故以及有關的一則故事。
“嗟來之食”出自《禮記·檀弓下》:
“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嗟來之食”由此成為成語,用來比喻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舍。
在中國歷史上,有骨氣的人都以接受“嗟來之食”為恥。
《后漢書》有這樣的記載,東漢名將樂羊子未發跡時,在路上拾到一塊金餅,拿回家交給妻子。妻子正色道:“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樂羊子因此感到羞慚,把金餅捐了,從此發憤讀書。
1948年6月,為了抗議美國對華政策,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在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簽名,隨后還將面粉配購證和面粉票退了回去。
當時的情況是,朱自清雖然有薪水,但一家九口人,日子仍很拮據,何況他有嚴重胃潰瘍,這種病只能吃細糧,不能吃粗糧,否則就會有危險。有人勸他不要簽名,去領一點美援面粉,當時朱自清已經很瘦很瘦,連說話都沒有力氣。但朱自清拒絕了。他說,“我的性格,您是知道的。古時候有氣節的人,堅持不吃嗟來之食而活活餓死。其傲骨可嘉,足可為人師表。如今我寧愿餓死,也不要帶有侮辱性的美國面粉。”
1948年8月12日,這位拒絕接受嗟來之食的教授,因胃潰瘍惡化導致胃穿孔去世,年僅50歲。臨終前,他交代妻兒:“有件事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后決不買國民黨發售的美國面粉。”
1949年8月18日,為批駁美國國務院發表的《美國與中國的關系》白皮書,毛主席撰寫了著名評論《別了,司徒雷登》,文中盛贊朱自清。
毛主席寫道: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其實,不僅“嗟來之食”不能吃,“茶”也不能隨便喝。
我國古時便有以茶定親的習俗。“吃茶”就是指定親時女方受聘,又叫“茶定”,“吃了別人的茶”就相當于答應了親事。
《紅樓夢》第25回中,王熙鳳給黛玉送去暹羅茶,黛玉吃了說好。王熙鳳就笑道,“‘你既然吃了我們家的茶,怎么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眾人聽了一齊都笑起來。”
其實,黛玉很想做賈家媳婦,想做而不能做,終于憂憤而死。熱衷于吃美國茶的人,恐怕不少也和黛玉的心態很接近吧?
隨著美國對華強硬政策的碰壁,請人吃飯的事,可能會越來越多。去與不去,這是個人自由,其他人本毋庸置喙。但君子愛人以德,還是用毛主席在《別了,司徒雷登》中的一段話提醒一下吧——
“美國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灑了些救濟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彎腰拾起來。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嗟來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