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題記:毛主席一直號召“讀點魯迅”,魯迅的確和老人家“心有靈一點通”。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估計只要讀過的人,都有過目不忘的感覺,那形象實在太生動了,活生生的就如同我們身邊的人物。我是1970年代末時學的這兩篇課文,當時有那種感覺,主要是小說的人物刻畫的好,指的是藝術形象。后來當人們再讀《孔乙己》,不知是啥感覺?不知是否有似曾相識之感?有一種說法——《孔乙己》,讀懂已成書中人——這是否說得通呢?我覺得如今我們需要的不是嘲笑什么人,或者什么事,而是真的該深入思考過去、現在和未來,細心品味一下當年魯迅先生的良苦用心。哪怕過去是出現過的悲劇,我們也應該千方百計不讓悲劇重演,畢竟那樣的悲劇重演了,那就不是悲劇,而是喜劇,是鬧劇,是笑劇。
本文要點如下:
孔乙己是不幸的,范進那樣的人未必有幸。
反封建文化,這個事情遠未完成。
全面了解科舉。
學習魯迅,理解主席。
欲知詳情,請看下文。
01
孔乙己究竟有沒有學問?
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這算不算有學問呢?
總不能說沒有學問吧!
那個科舉制度,究竟怎么樣稍后再說。
這里至少可以這么說,應該可以說得通——沒有考中秀才,沒有中舉人的科舉參加者,不能說沒有學問,至于說考中秀才,中了舉人的考生究竟有多大學問那另當別論。
小說對孔乙己有個概括性的定位——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這是很準確的,他在穿長衫的文人里是最下等的,而在站著喝酒的普通人里,他有似乎還有點文人的味道。
他是否是不倫不類呢?
穿長衫的那伙人瞧不上他,站著喝酒的人又不接納他——他也不愿意屈就。
這就是孔乙己。
借助于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是否可以這么說他——悲乎哉,不悲也?
孔乙己是那個社會的典型,也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縮影。
02
孔乙己未考取功名,不幸,考取了就有幸?
說孔乙己不幸,說得通。
可是如果孔乙己考取了秀才就有幸了嗎?
這就像說吳敬梓筆下的范進有幸,似乎也有些說不通?
魯迅真厲害!
魯迅是把封建社會由道而器從整體上給予諷刺批判的。
從文化上講,魯迅反封建的徹底性,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毛主席說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包括新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文化。
而反封建文化,魯迅先生的地位和作用,毛主席看的最準,也講得最透徹。
我們要品味魯迅,要理解主席,不得不在孔乙己所處的那個社會,對那個時代背景認真下點功夫考量。最起碼要了解一下科舉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
03
孔子的學生子夏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前面的意思是鼓勵當官的還要認真讀書,不過在現實社會,讀書做官,倒是后面成了人們的奮斗目標。
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年。
04
堅持研究毛澤東文化
實業家張謇也是狀元,不過他倒沒有做官,而是在經營企業上為社會做了大貢獻。毛主席對他的評價很高,當然不是說他狀元的名分,而是對他搞實業的作為——對社會有用的行為推崇備至。
毛主席對魯迅的作品有全面系統的理解和闡釋。老人家在探索中國教育上,可以說具有無產階級革命家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毛主席讓學生從考試中解放了出來,僅憑這一點,說他就是青少年的貼心人大救星,完全說得通。
我們上小學初中,根本就沒有升學壓力,不需要“減負”,壓根就沒有負擔。
在毛澤東文化里,孔乙己最多就只是一個具有教育意義的藝術形象。
這都是實實在在的感覺感性認識,我們需要上升到理性認識,需要結合度魯迅的作品,在孔乙己身上發現更多的東西。
悟道,方能道器變通。
有一種現象是很有意思的,也可以說很奇怪,有人特別想當評判官,可以坐在那里翹著二郎腿,對別人評頭論足,而自己干的事情,哪怕是爛事也不許人家評判。這是什么樣的人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