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黨十八大后,毛澤東主義“斗爭哲學”漸漸回歸我們的政治生活。近幾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已不斷出現在我們的政治、理論的宣傳中。這表明,實踐讓人們漸漸地同當年的毛主席有了一些共同語言。
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開頭便引用黑格爾的話說,一切偉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兩次。接著馬克思補充說:“第一次是作為悲劇出現,第二次是作為笑劇出現。”(1)對此,我們中國人似乎還可以進一步補充:在悲劇向笑劇的演導中,還有若干的預演、過門和插曲。因為社會生活中悲劇的演變,決不象文化戲臺上的悲、喜劇那樣能輕便、快捷和簡單地變化。
如何認識這一悲劇產生的原因,如何看待這一悲劇的必然性?歷史和現實的斗爭已經給我們顯現出來的線索端倪有兩條:一是,和平年代的斗爭有著同革命戰爭年代無法比擬的復雜性;二是,我們歷史的文化傳統以巨大的保守力量,或同化著,或拒斥著“斗爭哲學”。
這里順說一句:馬列毛的“斗爭哲學”,同人格獨立具有統一、同一性。
毛主席的“斗爭哲學”作為銳器法寶,在敵我分明、陣線清楚和嚴重對抗的舊社會的政治態勢下,曾指引和幫助了中國人民奪取了政權,踏上了走向主人地位的第一步。也因此,以及因毛主席本人的崇高威信,“斗爭哲學”,被人們接受下來。然而,后邊的路更長,也更為復雜。并且,舊社會這種特殊的極端性態勢下的斗爭,即廣大人民在極度窮困、生存無望的情況下造反、憤起斗爭,自古有之。對廣大群眾來說,這并不需要掌握“斗爭哲學”的全部涵義,尤其是正義、道德方面。也就是說,由廣大群眾參與的革命奪權斗爭的勝利,并不真正說明廣大群眾已掌握了“斗爭哲學”這個銳器、法寶。
我們的無產階級革命不但要破壞一個舊世界,還要建設一個新世界。而建設新世界的斗爭,同以往的革命戰爭相比,又有如下幾點特殊性:一是,敵我兩個陣線,通常要通過一系列斗爭才清楚。二是,最為突出、最為大量的是人民內部矛盾,情況較為復雜,并因其處于新舊社會大轉變時期,在斗爭中,具有一定的改變其性質和方向的可能性。三是,一部分群眾在舊社會因窮苦難耐,生存、生命無著,以及敵我鮮明對壘對抗而激發出來的斗爭精神和犧牲精神,到了和平時代,在有利可得、生存暫有保障時,可能淡化、減損和嬗變。實踐證明,這種被逼上梁山的斗爭、犧牲精神,只要沒有在革命斗爭中進一步改造上升為自覺的革命精神,它很大程度上不是完全科學正確的革命斗爭精神。對極少數人來說,有的可能是奴性的野性發作,也有的可能是一種個人主義的鋌而走險;更多可能是乖巧的投機應勢,隨革命節節勝利大潮而發出的引人注目的吶喊、順勢捧場。它既極容易減損,也極容易嬗變為非理智的形式,復歸為原來固有的奴性。四是,革命戰爭年代那種斗爭形式造成的民眾性心理定勢,諸如一批二斗三關四殺,這些簡單的處理陣線清楚的敵我矛盾的有效形式,有極大可能被一些人順手拿來處理和平年代錯綜復雜的矛盾(其中大量是人民內部矛盾)。
這是造成歷史悲劇的原因之一。
造成歷史悲劇的第二個原因,也是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民族舊文化思想的影響。
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因種種條件,曾造就過舉世無雙的封建社會。這一封建社會和世界其它國家的同質社會相比,它不但在社會形態上十分成熟完備,而且其經歷的時間也長得無與倫比。也由此,它形成一個內容十分豐富和穩定的文化系統。誠然,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其精到精巧的偉大之處(若干年前,臺灣的柏楊,曾把它一概批判為醬缸文化,實屬極端片面)。如,它的社會本位的倫理思想,奉公去私、謙和互助的人際協調論,勤勞勤儉、艱苦樸素的奮斗思想等。但它也有明顯的缺陷,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以“羞羞答答的利已主義”為核心的保守中庸思想,及與其相關的無獨立人格精神封建處世哲學。這一缺陷,同無產階級文化思想,同馬克思主義的“斗爭哲學”是大相徑庭的。
作為歷史舊文化的積淀,保守中庸思想和封建處世哲學,同夢魘一樣,魘壓著人們的頭腦,使人們在社會斗爭面前——
第一個應急反應是退避、不置可否、不論是非,在斗爭的多邊形上尋找內切圓的圓心,力圖立足圓心,不偏不倚;或在內切圓上滑動。在一些人的心理上,比較深刻的觀念是“明哲保身”“識時務者為俊杰”“好漢不吃眼前虧”,遇有混濁,則掘泥揚波,逢到暈醉,即哺糟而歠釃;刻骨銘心的是“槍打出頭鳥”、“出頭椽子先爛”、“送花者香,栽刺者臭(仇)”、“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水必湍之”、“好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兩斗皆仇,兩和皆友”等。這些多如牛毛的“警世恒言”,大都有一定的消極作用。
第二個反應是:應時附勢,隨波逐流,凡見欲倒之墻,必積極湊上去盡力推之;凡聞權威聲音,就立即熱心唱和……
第三個反應是:不管是隨波逐流去斗爭,不管是沉默以“明哲保身”,只要遇到挫折,達不到保身利已的目的,馬上便叫苦連天,悲觀失望,或牢騷滿腹,甚至永無休止地嘮叨“人心不古,天理不存”。當然,舊文化觀念熏陶下的人也不是沒有一點自我的斗爭精神,不過這種斗爭精神──這正是我們要說的第四個反應:在一切明哲保身、推欲倒之墻和發牢騷都無用──不但無用,甚至禍及自身,無法生存時,這些舊文化觀念下的人中的一部分(即不是這些人中的全部,當然也不是極少數),則會一反常態,以一種異常猛烈的態度介入斗爭,不惜豁命相拼,甚至鋌而走險,進行破壞性反抗。這種斗爭和反抗,說到底同毛主席所提倡的共產黨人的“斗爭哲學”是有點風馬牛不相及的。由這種文化變態而激發出來的無序斗爭、甚至野蠻,造成某些苦果,不應把它簡單地記在“斗爭哲學”的帳上。因為,作為現實存在一種舊的觀念力量,它不可能不表現;沒有人提倡斗爭哲學,它也照樣要表現。要使之克服,亦不可能光靠甜蜜的允諾,安詳的勸導和溫馨的撫慰的。
以上所揭示的四個原因,尤其是對舊文化觀念下的人們的言行寫述,盡管反映的是幾種典型,決不是指大部分人,更不是說所有中國人都是這樣。但因為有相當一部分人是這樣,故有很大的能量。在建國后的一段時期里,它們裹挾在我們黨和毛主席所高舉的“斗爭”旗號下,是不可能不使共產黨人的這一斗爭法寶暫時的失靈的,也不可能不造成毛主席個人和社會的雙重困難。
辯證法常常要等待歷史許久。而因不能等待,不能忍受辯證法進軍的開始階段所造成的痛苦(這也是歷史滌罪的必然痛苦),而拋棄辯證法,則永遠走不出歷史悲劇所設置的怪圈的。因為這等于人們常比喻的讀書必須繳學費;而今已繳過學費,卻仍沒有成績,并半途而廢——重蹈中國人造反的歷史舊周期,豈不可惜。
從社會整體方面作進一步明確的分析,可以說,悲劇在于斗爭哲學首先遭到習慣勢力的阻抗,接著被扭曲變形,最終斗爭所爭取的目標不但沒有實現,反而走向其否定自身的反面。
因為傳統文化的影響,使我們民族不少人缺乏堅定的原則精神。故在一定時間里,不能正常地開展積極的思想斗爭,難于進行嚴肅認真、實是求是和充滿熱情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然而,矛盾、斗爭是普在的。在嚴肅的思想斗爭面前,不少人開始通常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在必須參與的斗爭面前,有些人則又不甚考慮實事求是、堅持真理、搞清是非、團結同志、做好工作的科學態度,而把功夫用在辨風向、識潮流上。在社會大潮主流面前,有些人即使自己已認識到錯誤觀點、事物傾向,也不能按正當正常的組織原則進行批評(斗爭)。有一些人非但如此──為了表現自己對潮流的積極和忠誠,還十分賣力地去作“指鹿為馬”式的論證(當然,按組織原則辦事,同組織保持一致而暫時保留個人意見,在組織布置下服從紀律,統一行動,不應算作放棄原則),甚至加以發揮創造,使小溝成大河,小錯成大錯。有時明知其中是非,心存不同觀點,私下也常嘀咕,但表面上照樣是口號激昂,感情動人;照樣是千字文章,萬字論著,浩浩洋洋,不絕于世。當然,也有些人,開始尚有一點正確的斗爭精神,有自我人格尊嚴,但經不住來自錯誤方面的斗爭,在一頓頓大棒捶打之下,就呻吟,就張皇,就痛心疾首,就大叫“難得糊涂”。于是就變節,改腔換調,——且格外用力,以示真誠。有如此種種人,而布魯諾式的人物終是寥寥。結果只能,萬人一面,億口一調,本來僅有的小錯,甚至本來正確的東西,在迎合投機、誠惶誠恐的心理下被學舌的鸚鵡和效顰的東施機械模仿為錯誤。而錯誤一旦產生,又以訛生訛、錯上加錯,最終放射擴大為離開本來目的、目標的十分荒唐的東西。此時,“斗爭哲學”的豐富內容,純正的目的,科學多樣的方法都不見了,僅剩下“炮打、火燒、油煎”那些所謂“罪魁禍首、千古罪人,烏龜王八”的庸俗鄙陋的斗爭。飛瀑之下必有深潭。兩極相通。在一種極端傾向之后常常會出現另一種相反的極端傾向。當斗爭的火力已大到不可能再大時,不久,炮打、火燒和油煎別人的人又該讓開始被炮打、火燒、油煎的人炮打、火燒、油煎了,于是就有混戰,就有朝秦暮楚的二子逆臣,就有莫名其妙的潮起潮落。虛妄的斗爭和斗爭的虛妄轉眼變成斗爭的冷淡;原來為之斗爭所爭取的正確目標不是被冷落在一邊,就是被指責為罪孽。此時的社會中的部分人們,雖能正確且異口同聲地指出現實中發生的悲劇,有個別人甚至還發誓批判清算“悲劇的制造者”。可惜,這種信誓旦旦的人,沒有多少人能去考慮自己在悲劇中有沒有責任,更不去研究這種悲劇在歷史發展中有無不可避免性,以及能否把異已規律變成自覺認識。總之,往日斗爭表明,在一些人的靈魂深處,同毛主席“斗爭哲學”決無一致之處的庸拙不堪的斗爭意識還在起作用。
而從毛主席個人來說,困難在于他自身的偉大斗爭精神,在建國后即被孤立起來。這種孤立的斗爭精神,因為有權力和以往的威信支撐,不但使他本來想通過積極的思想斗爭造就民主的欲望一時化為泡影,并使自己似乎成了專斷式的家長。
建國后的毛主席,仍像革命戰爭年代一樣,堅持原則,堅持斗爭,在原則問題上從不讓步。在發生意見分岐時,他仍一如既往,──不怕以一人“否定”大家(革命戰爭,他就常常獨樹一幟,堅持自己認定的原則)。這種情況在過去的革命戰爭年代(這里主要指毛主席實際成為我黨我軍的最高領袖后),他的戰友們并不因為他位尊于首,并有中央委托交給他的“個人否決權”,而不敢同他爭論、爭執。資料表明,在那個年月里,無論是彭德懷、劉少奇,無論是朱德、周恩來和任弼時,都敢于同他“斗爭”。這種斗爭的結果,也互有勝負;對人的處理也不是沒有差錯,但的確起到了最終能搞清是非,堅持正確意見和真理,團結同志,做好工作的作用。
可是,建國后的情況漸漸反常了。在發生分岐意見時,人們開始是注意毛主席的不同意見,漸漸地變為擔心同毛主席產生不同意見。此時,當發生重大原則問題,開展批評斗爭,毛主席一如既往地從自己認定的原則出發(自己沒有發現錯誤,就應堅持),又堅決堅持自己觀點時,有人開始盲目服從,也有人以尊重權力為目的,開始批評別人對毛主席所持真理的不服從(實際批評者可能并未搞清什么是真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一方(毛主席)強烈的原則心理,同另一方(其他人)避退求和心理,形成極為巨大的思想落差。這就使毛主席的晚年,無論正確還是錯誤,他的觀點都會成為組織決議。特別是當個別人堅持不同意毛主席的觀點,毛主席總有多數人(實際上這很可能是虛假的多數)通過決議,而使這些人不受重用(從組織原出發,這是不可能不這樣的),甚至因斗爭的復雜,一時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時,人們漸漸不敢從正面提出同毛主席的不同意見,——哪怕這些不同意見是十分正確的,并且實際有多數人在暗地里支持。因為,每當正面交鋒時,往往因毛主席的堅決態度,具有不同意見的多數人,反而紛紛做起檢討來。幾乎沒有多少人能象毛主席那樣,──只要自己認為正確,便要堅持(在行動上不反對組織上通過的決議,但個人保留意見),降級罷官也在所不惜。由此,毛主席的個人悲劇在這里產生。到后來,毛主席身邊少有不同聲音,民主一時冷落。盡管他并不愿意一人說了算,但有些人們盡管一邊在心里批評他一人說了算,卻恭維著,甚至“逼”他仍舊一人說了算。這就造成了似乎是“一個頭腦代替億萬人頭腦”的狀況。
針對建國前后,戰爭年代到和平年代一些人對毛主席態度的改變,針對建國后有人受到毛主席的不公正處理,而使黨內很多人不敢向毛主席提出批評(即斗爭)的情況,有人辯白解釋(實際為自己辯白)說:建國后,以毛主席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掌權,黨得到人民擁護,這時堅持原則,敢于批評斗爭,如受處分,個人不光彩。這種辯白乍聽起來似乎有理,其實,這實際上還是一種明哲保身,只不過是因它有著深厚的文化思想沃土,不少人在靈魂深處對此卻“高度”認同、認受!毛主席則相反,他始終認為真正的共產黨人,個個都應堅持原則,不要顧惜個人名譽得失。人人會犯錯誤,他自己會犯錯誤,共產黨也會犯錯誤。所以,堅持原則,在組織和紀律允許范圍內開展積極的思想斗爭是必須的。堅持原則,是雙向的,批評者要堅持,被批評者也要堅持;雙方都要堅持,這是個人獨立人格和組織原則,都要求的東西。那么,誰是真理呢?最終只能讓斗爭來辯明,在實踐中證明。
撇開毛主席在實踐中所堅持的一些具體觀點不談(因為,這些具體觀點總可能有這樣那樣的探索性缺失),他的堅持原則搞清是非,愛憎分明,原則問題上決不讓步的精神,完全是正確的,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最終也有利于人民事業的發展。鑒于他所認識到的斗爭的重要性,在處理他和別人認識和思想的矛盾時,他始終從兩方面提出實現斗爭的要求,一是自己要堅持原則,沒有認識到錯的,就不能盲從、屈從于多數人(但行動上要服從組織決議),應堅持到自己認識錯了,或別人知道錯了為止。二是作為別人,要敢于對權威(包括毛主席本人)的缺失提出批評,敢于堅持原則,因為有時真理讓權威或組織認識、接受,要有一個過程;又因為被批評者是代表組織的權威,批評者受點不公正待遇是有可能的,也可以說是正常的。比如像毛主席本人,早年受過的很多不公正待遇,以及毛主席在1965年前給彭德懷的不公待遇。其實,當認識仍在斗爭中選擇的時候,出現這些問題,實際是正常的。人們不能指望革命和發展的每一步都合理、美好。因此,把個人名譽利益放在第一位去考慮的人,那種做一點好事,開展一點斗爭,就要求社會人們承認;堅持一個原則,馬上要人給他戴上英雄的桂冠,這是一種利己之心,且過于短見,更有悖于共產黨人本來確立的“為人民利益不怕犧牲一切”的思想;也有點諷弄褻瀆革命先烈、前輩革命精神的變節之鄙。所以,毛主席要人們敢于當海瑞,當真海瑞;當一個把棺材抬著向皇帝進言勸諫的海瑞。而不是總想冒險當一下海瑞,企望立即受人稱道,馬上加官進爵的假海瑞。當一個按組織原則辦事、說話的現代海瑞。當一個受了不公正待遇還要冷靜嚴肅地堅持真理的海瑞。對現代共產黨人來說,就是既堅持原則,又不搞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更不搞私下的個人或幫派活動。為了真理,為了真理的實現,個人做點犧牲,也當無怨無悔。
也許有人認為:“斗爭哲學”是人類思想、認識的高境,在很長時間里,很多人難以掌握,在現實的社會條件下,它的運用必然造成悲劇。我們可不可以首先通過學習,在人們從理論上學懂斗爭哲學的全部內容后,再把人們帶上斗爭之路呢?回答是否定的。在前邊的類似問題上,我們已經作出了這樣的回答。此外——我們一直在說,斗爭永遠是一種客觀存在,是永不熄滅的赫拉克利特之火。它不是人造的,當然也不會有一種突發的善的“帶入”,而解決一切社會問題。此外,斗爭哲學作為正確理論,它轉化為正確實踐,其中介始終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而且主要是實踐,必有一個跌跟頭般的實踐過程。況且,傳統文化的保守中庸部分,有時還是需要一點非理智非規范的斗爭去沖擊的;沒有這種沖擊,沒有“斗爭哲學”的首次演示,我們就不可能使認識上升到新的高度。在“滌罪所的歷程中”,是要領災受劫的──甚至不可能是一點點和一個極短時期。
悲劇是喜劇的先導。毛主席十分清楚這一辯證法。他不害怕人們指責他是“討厭的好斗的亞力司”(2)。他以驚人的膽識,以自身的崇高威望,把斗爭之火引出舊文化系統的鐵幕,把我們民族的弱點鼓凸出來,把我們一些人的平庸、偏私和懶惰暴露出來……總之,把問題揭示出來,使之同現代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發生撞擊,以期在未來有一個突破性的真正的社會主義的發展,──真正打破中國自我封閉、千年沉睡的狀態。這正是毛主席的偉大之處。仍需要重申,盡管昨天的史無前例的沖擊,必然以悲劇形式演出第一幕,但它卻以喜劇為最終目標,──也實際寓涵著喜劇。社會主義的大戲,未來社會的大戲,肯定是要有這一幕的。這也是毛主席系統地毀滅包括一切迷信(包括對他本人的個人崇拜和迷信)在內的各種舊文化、思想和習慣的戰略性步驟之一。
通過主動沖擊,以鼓凸暴露我們民族弱點的必要性在于:這些弱點,似如肌體病毒,它也是一種客觀性存在,不以接種疫苗(接種疫苗會有不適和痛苦)而產生免疫抗體的方法來解決,它日后的自然暴發,或使社會頹蛻復辟舊制度,人民的痛苦和傷害將更大,甚至不可控制。有道是:害怕局部犧牲,而扼抑人民主動的——且基本有序——的文斗,久而久之,終至武斗;即不搞文“和”的革命,就必然醞成武革。所以,從馬克思到列寧,到毛澤東,對此,都有同樣的看法,或類似的看法。
歷史結論是:害怕積極有序的斗爭,終造奴才和社會停滯。由人民的歷史主動性開展的斗爭、革命所形成的陣疼和犧牲,要比長期維持舊制度、舊文化思想所造成慢性傷害和痛苦,要小得多!謂予不信,請看中國的兩千多年的封建黑暗、人民的苦難!!
為此,我們要為黨越來越多地提倡“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歡呼!!
注: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03卷
(2)參見《古希臘羅馬神話》亞力司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