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軍事上的勝利
張志坤
古人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軍備與武裝歷來是民族賴以存在的基礎,連動物界中螞蟻、蜜蜂等這樣的群落都需要有“兵”或用“兵”來職司保衛之責,人類社會更是把軍兵之事當成關乎存亡生死的大政,都要把奪取軍事勝利當做國家與民族發展的核心目標。
當然,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軍事勝利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戰場上具體戰斗的勝利,軍事勝利的概念已變得相當寬泛,贏得戰場上戰斗的勝利固然是軍事勝利,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勝利也是軍事勝利,國家與民族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同樣也構成一定意義上的軍事勝利。硝煙彌漫的戰爭與不見硝煙的戰爭二者之間的界限已經變得十分模糊,因而勝利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多姿多彩了。
贏得軍事上的勝利對于民族生存與發展意義十分重大。
古往今來,許許多多民族都因為戰爭的失敗而丟掉了獨立生存的機會,譬如著名的巴比倫之囚,譬如一戰前與二戰開始之際的波蘭等,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但巴比倫之囚也好,波蘭多次被瓜分的事例也罷,這兩個事例中的當事民族畢竟還存在了下來,堪稱不幸中的大幸,而其它許許多多民族則因為戰敗而湮滅,這些民族在今天或許還有生物學意義上的遺傳,在人類的身上還可以找到他們的基因,但作為一個民族則早已不復存在,譬如古代西方的迦太基人,東方的大月氏人等。未來的人類歷史長河中還會不會發生類似的情況,誰也不能做肯定的回答。
古今中外,許許多多國家都因為軍事失利而失去了發展的機遇,僅僅擺在我們眼前的事例就很多,譬如著名的巴爾干國家南斯拉夫,因為反分裂戰爭的失敗而解體,剩下的塞爾維亞現在甚至連出海口都沒有了,其國家發展處于十分不利的境遇之下。敘利亞也是這樣,這個國家因為沒有取得反擊外來侵略戰爭的全面勝利,因此至今還在戰亂中煎熬掙扎,搞得民不聊生。類似的事例在今天這個世界上俯拾即是,個個都十分生動鮮活。
中華民族在這方面有十分慘重的歷史教訓,最突出地表現在挨打受辱的近現代歷史中。從鴉片戰爭失敗開始,中國的發展就遭遇一次又一次破壞,每一次走向近代化的過程都被無情地打斷,帝國主義中斷中國發展進程的基本手段就是侵略戰爭,他們就是通過贏得侵略戰爭而騎在中國人民的頭上作威作福,敲詐和盤剝中華民族。
建立在上述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我們觀察思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另一個十分重要的視角,那就是實現偉大復興不能缺少軍事上的偉大勝利。
中國歷史上的幾次復興都同軍事上的勝利高度相關聯。一般而言,人們公認西漢中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復興,同這次復興直接相關聯的就是西漢王朝取得了抗擊匈奴的偉大勝利,沒有這個勝利,國家就將始終處于嚴重的外來威脅之下,就一直都有生死存亡之憂;唐代的貞觀之治及開元盛世也是歷史上的一次復興,此次復興也建立在反擊突厥并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基礎上;第三個獲得較多認可的復興則發生在清朝中葉,即史家所謂的“康乾盛世”,這個時期清王朝取得了諸多平定邊疆叛亂以及消除地方割據方面的軍事勝利,從而奠定了民族國家的版圖基礎,達到了清王朝的鼎盛時期。在此之外,另外兩次復興就大打折扣,認可的人不多,這就是北宋澶淵之盟以后的和平發展時期與明代中葉所謂的“仁宣之治”,在這兩個時期中,中原及江南地區的經濟都獲得較大發展,都曾出現相當繁榮的景象。但前者因為屈辱的澶淵之盟而飽受詬病,后者則因為對蒙古戰爭的失敗而黯然失色,所以多數人并不認可這種“復興”,原因就在于沒有真正地做到“強起來”。
現在,中華民族已經走在實現新的偉大復興的歷史道路上,因此,面向未來,奪取新的軍事勝利已經成為一項十分迫切的戰略任務:
其一,奪取軍事勝利是國家與民族“強起來”最直接的證明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是真正“強起來”,核心與關鍵是軍事上強不強,而軍事上強大與否的直接證據,就是能否贏得勝利。古往今來、古今中外,從未聽說有軍事上接連失敗的國家與民族卻可以宣稱自己“強起來”的事例。
中國也是這樣,現如今中國已經走在“強起來”的路上,最后的結果必然也必須是“強起來”,而不是走著走著反而弱了下去。而真正能證明中國確實已經“強起來”的直接證據,就是奪取顯著的軍事勝利:或者在戰場上通過直接的戰斗加以奪取,或者通過不戰而屈人之兵間接獲得,總之是必須要有看得見、摸的著的實際結果。否則,如果僅僅靠文章渲染或輿論鼓噪,大吹大擂自己如何強起來,實際上根本沒有就什么說服力。
其二,只有奪取軍事勝利,才能奠定中國的全球戰略地位
中國不當超級大國,不搞全球擴張,這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但中國的全球利益早已經明白無誤地擺在那里,其中的安全保障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在相當程度上也變得越來越嚴峻。事實上,中國作為一個全球大國,其綜合安全保障也應該是全球性的,但目前這個問題還是突出的短板。熱血沸騰的愛國青年們一直都很推崇那句漢代名言,即“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之”,但推崇歸推崇,現在卻根本做不到。海外許多地方中國的利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這在相當程度上已經構成當代中國的一塊戰略軟肋。
這同中國的戰略大國地位很不相匹配。人們經常形容今天的中國是世界第二大國,第一大國當然是美國,這樣排列下來,中國的戰略地位似乎還很好看。但如果從保衛國家全球利益的視角來衡量,“第二”與“第一”之間的差別恐怕就不是層面了,二者之間不是程度之差而是本質之別,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完全無非并肩而立、等量齊觀。一些中國人經常大聲疾呼西方集團應該平等對待中國,不要對中國搞雙標,應該尊重中國的戰略地位,這樣的訴求當然十分合理,但實現這樣訴求,達成這樣的戰略地位,卻只能靠自己打出來,而不能指望別人的賜予和施舍,否則就是妄想。
因此,奠定中國的全球戰略地位,迫切需要軍事勝利來做強有力的支撐與保障。奪取軍事勝利將起到強大的戰略威懾作用,讓一切對中國懷有敵意或覬覦之心的勢力都不敢把中國武裝力量當擺設,不敢對中國的全球軍事能力視而不見。
其三,只有奪取軍事勝利才能獲得戰略主動權
贏得冷戰勝利之后,美國霸權著實過上了一段“想打誰就打誰”的好日子,獲得空前的戰略行動自由。在此期間,中國也沒少受它的窩囊氣,導致在戰略上相當被動。
現在,中國已經了贏得了歷史主動,這是事實。但同樣不可忽視的一個事實是,在軍事領域,中國的主動權仍然顯得不足不夠,諸多方面還相當被動。比如在實現國家統一的問題上就是這樣,還不得不面對美國霸權的種種干涉、刁難與挑戰,連基本的軍事行動自由都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要改變這樣一種狀況,沒有一場顯著的軍事勝利完全不行,這也是十分重要的歷史經驗。當年中國正是因為贏得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所以才贏得了東北亞的戰略主動;正是因為贏得了對印自衛反擊戰的主動,才贏得了喜馬拉雅山下的主動;正是因為贏得了抗美援越的偉大勝利,才贏得了打開中美關系大門的主動。面向未來,中國要贏得中美“戰略競爭”的主動,也必須奪取反擊霸權挑釁干涉的軍事勝利,把實現國家統一的時間、方式等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忍無可忍、被逼無奈或者最后關頭的行動,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主動。
中國人民解放軍若干年之后就將迎來建軍一百周年了,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節點。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視察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時強調,全軍要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勁,加快提高打贏能力,有效履行新時代我軍使命任務。在黨中央和習主席的堅強領導下,勝利就在前方,人民解放軍一定能夠實現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完成軍事斗爭任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軍事基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