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我一直很喜歡看的電視政論節目中,發現了一些不太準確的觀點。這個節目當時討論的是共同富裕的問題。在我看來,所謂共同富裕,第一要點是在于共同,第二要點才是在于富裕。解決共同富裕的問題,針對的就是現實在存在的貧富兩極分化。這個問題在當下里確實非常重要,也是人們最為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
在這期節目里,有一位嘉賓,他說,共同富裕,在收入分配上要不斷提高,這當然很重要。但除了收入分配不斷提高以外,更要讓人民有幸福感。這就有點讓人搞不懂了。他所謂的共同富裕是較高的收入再加上有幸福感。不知道這位嘉賓的這個觀點是否可以壓縮為一個邏輯命題:較高的收入加上幸福感,才是共同富裕。不知道這樣的壓縮后的命題是不是準確地反映了那位嘉賓的觀點。不過,根據他的原話,我以為,這個壓縮過的命題,并沒有違背他對這個觀點的論述。而這個壓縮過的命題,表述的就是:收入較高+幸福感=共同富裕。
在這個命題里面,缺少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手段或者方式。如果只是要收入分配較高,而完全不提及實現收入分配較高的方式,那么這樣的高收入的實現過程與共同富裕到底是什么關系? 那位嘉賓在這個觀點的提出上對共同二字只字未提。這不免讓人產生疑惑。也就是說,這位嘉賓根本就沒有說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上。
那位嘉賓在我看來,有一點沒有太弄明白。共同富裕,其第一要點既不是富裕,也不是他所謂的幸福感,而是共同。是共同來達到富裕的目的。
當年,元稹有詩:貧賤夫妻百事哀。用他的邏輯,貧窮是沒有幸福感的。這也沒有錯。不過,至少這也告訴我們,人們感覺是否幸福,是否富裕還是貧窮都不是決定性因素,至多是有點相關性因素。
新中國建立之初,廣大受苦受窮的勞苦大眾翻身得解放,做了國家的主人。那時人們,或者說大多數人們的幸福感是很大的。而那時的中國人民普遍都還很窮。但是壓迫人們的三座大山被推翻了,人們內在的生產力得到了解放。這樣的幸福感難道會因為當時的貧窮而不可能存在嗎?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提出另一個命題,即,有幸福感并不一定需要有多么富裕。那么這個新命題能不能成立呢? 從現實中看,這個新命題是完全可以成立的。一對青年戀人,剛剛走上社會,走上工作崗位。這樣的一對戀人,如果不是富家子弟,那么他們目前的狀況一定不是很富裕。但是如果兩人有共同的志向,有共同的愛好,而且他們的相愛就是建立在比較單純的感情基礎之上,這樣的一對戀人會沒有幸福感嗎? 至少從這樣一種情況說來,幸福感與是否富裕似乎沒有太過直接的關系。富裕對幸福感來說是充分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
在這里提出這個問題,不是要在貧窮、富裕以及幸福之間的關系上咬文嚼字。我想要說的是,共同富裕主要解決人們的收入分配上,首要解決的就是收入是否真正實現公平的問題。公平公正的較高收入才能帶來共同富裕。拋開公平公正這個最關鍵的因素,而只談所謂幸福感,這在討論共同富裕的大課題上,是有點本末倒置了。
如何解決分配上的公平公正,這期節目談到了一些某地的具體做法。這些具體做法因地制宜,有強烈的針對性,也確實解決了當地的一些具體的問題,這都是值得贊賞的。只是在觀眾提問環節中,有觀眾問,你們這個地方的具體做法所形成的經驗,如何向其他地方推廣? 你們的經驗到底在哪些方面具有推廣的普遍性? 我以為,這位觀眾所提出的問題是指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在一個地方在工作中形成一定程度經驗的時候,必然就會提到是否具有普遍性的問題。
不知道是否是節目時間上過于短暫的關系,這期節目在如何解決分配關系上的公平公正沒有提出具體的觀點,甚至幾乎都沒有在共同這個要點上展開對問題的討論。準確地說,分配上是否公平公正,是否能夠達到共同富裕,關鍵是在生產方式上是否提出了能在分配上得以公平公正的必要條件。可能有很多人從來沒有注意到這個必要條件。而這個必要條件就是生產方式上的公有制關系。
社會主義經濟的公有制,是解決分配上公平公正的關鍵要素。沒有生產方式上的公有制,再怎么在分配上要力爭避免貧富兩極分化,都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生產決定分配。什么樣的生產方式,決定著什么樣的分配方式。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生產方式,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導致分配上的公平公正。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現在還允許而且還需要一定程度私有制關系的存在。這是客觀事實。我們所走的共同富裕的道路,在目前,還不可能搞所謂公有制的一刀切。但是,在現有的狀態上,我們完全可以一點一點地、逐步地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盤子。這其中既包括著國有經濟,也包括著地方國有經濟,還包括更為廣大的集體所有制經濟。公有制經濟的盤子做大了,那么就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現在存在一個長期的而且是相當嚴重的誤解,似乎一提到公有制,就一定是大鍋飯,一定是平均主義。且不說,中國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幾十年來,真正存在所謂大鍋飯和平均主義的時間其實很短,并不是中國公有制經濟的基本事實。然而,在非公有制企業中,老板與員工的想法是很難取得完全一致的。老板要的是利潤,員工要的是生存。要利潤就要降低成本,不少私營企業老板對員工的工資收入是非常敏感的。這二者之間要達成一致非常困難。
然而,在公有制經濟中,情況就完全不同的。例如,公有制企業可以讓員工在很大范圍內持有股份。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員工作為企業主人的身份,實施作為企業主人的職能。在農業集體經濟中,每個集體經濟成員既是其中的勞動者,同時也是集體經濟的股東。企業的勞動者與企業的主人翁實現了真正的統一。而在目前的私營企業中,有多少員工能夠持有企業的股份? 即使有,那也只是少數高層,不可能是大多數員工。
不斷發展與做大公有制經濟,對實現共同富裕具有普遍性的意義。我提到的這期節目中,有位嘉賓說,那些在農村中做出成績的地區,都有一個很有能力的帶頭人。這種帶頭人,有心胸,有遠見,有擔當、有能力。但是,根據這位嘉賓的說法,如果在當地找不到這樣的帶頭人,是不是這個地方就做不到實現共同富裕? 顯然這個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如果我們認真考察起來,這些有作為的帶頭人,都是當地黨支部的負責人。他們之所以能夠展現他們的才干,就是因為在黨組織的支持,有黨員群眾的帶頭參與,黨員們與群眾的密切結合,才會創造出如此輝煌的成績。
沒有黨組織的領導,沒有廣大黨員團結在黨組織的周圍,形成有戰斗力的戰斗堡壘,那么只有一兩年所謂能人又能起多大的作用? 有了堅強有力的黨的組織和黨的領導,以及由黨的組織領辦的農業集體經濟,就一定會產生出那種有擔當、有遠見、有心胸、有能力的能人。而且這樣的人并不只會出現一個兩個,而是一大批。
這樣的黨組織領導群眾開創共同富裕的事業,就是因為他們走的是農業集體化道路。沒有黨組織的領導,就不可能產生農業集體經濟;沒有農業集體經濟,農村就不可能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這樣一個邏輯鏈條,是不能缺少任何一個環節的。
中國已經消滅了絕對貧困,正在走向共同富裕。這就像民主革命已經取得了勝利,但那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以及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則可能還要比消滅絕對貧困更為艱難,需要更加努力的艱苦的奮斗。我們對此不但有堅強的決心,更有爭取更大勝利的意志和信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