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明之中,有一個詞,人們都不陌生,但要仔細考察起來,要想得出一個詳細的概念和表述,似乎還是不那么容易的。這個詞就是“天下”二字。
查了一下百度百科,在釋義中,百度百科給出的解釋就是:古時多指中國范圍內的全部土地,亦指全國,另一個釋義指的就是全世界。
這個所謂釋義會留下很多疑問,中國這個詞到底是指什么? 古代中國至少自商周以降,中國一般就是指中原地帶。我一直以為,中國這兩字的本義似乎是國之中心地帶的意思,和我們常說的中原是近義的。有的人特別是外國人,硬說中國人所說的中國,就是所謂中央之國,是世界的中心地帶。我以為這個理解明顯是錯誤的,更是對中華文明的一種誣蔑。在那些外國人的眼里,中央之國的說法代表了中國的狂妄和自大。然而,在那時的中國,根本不可能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有多少國家,怎么可能冒然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央之國。那些外國人以為中國人跟開普勒時代的西方人一樣,盲目認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似的。實際上,在古代中國人的眼里,對于華夏這片廣袤的土地來說,在這片疆域之內的中心地帶,即為中國。可見中國這個詞在使用之初,并不是今天中國的概念。那時中國并沒有統一,那么百度百科所給出的釋義,說天下就是指的中國,這其中到底應該如何理解,似乎是并不那么清晰的。
我對天下的理解,也不一定很精準,但它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應該是指具有華夏共同文明的這一大片疆域,以及生活在這一大片疆域上的人民。不管在這片擁有的共同文明,或者共同文化的疆域有多大,在這片疆域上面曾經被劃分為多少個國家,但古代中國人的眼里,只有這一個天下。所以,把天下解釋為全國,或者中國的全部土地,都不是那么確切。百度百科把天下理解為一個地理概念,但在實際上,在我看來,天下更是一個文明的概念。
例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今天下三分”的說法,顯然,這個天下就不是指的一個國家。諸葛亮所說的天下,已經分成了三個國家,但這三個國家不是孤立的,這三個國家在文明上是一體的,所以三個國家構成了一個天下。而且,根據中國歷史上所謂分久必合的邏輯,這三分天下不可能永恒地被分割下去,終有一天,還是要三分歸一統的。
中國的“國”字,按原來正體字的寫法,是為國,是一塊由四面城墻圍起來的一塊疆域。有了這片圍墻,這片疆域才能被稱為國。正體字中間的“或”,就是“域”的意思。如果去掉這堵圍墻,這片疆域才有可能被稱為天下,或者是天下的一部分。
中華文化中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觀念。這里既不是“以國家為己任”,也不是“以我朝為己任”。天下在這里就不是一個具體的時空概念。它更像是一種渾沌的,時空邊界模糊的更具有人類文明內涵的宇、宙、人、文的綜合性概念。如果說到“以天下為己任”,這里的天下則主要是關注人,是生活在這個天下中的人民。這個所謂的“己任”,既是一種使命,也是一種責任。因此在華夏文明中,這種為天下百姓而去完成的使命和擔當,要求每個人都應該承擔這樣一種責任,就成為一種核心的思想和要求。
孔子講的“仁”,是為天下人的一種擔當,而孟子的“民本”思想,就更突出了這種為天下人的觀念和意識。明代顧炎武更是直截了當地喊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呼聲。這里所謂天下興亡,既是指國家的興衰,也是指人民生活的幸福或苦難,當然也包括中華文明的興旺或衰落,那么每個普通人對此都是有責任的。興者,是匹夫努力使天下興盛起來所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亡者,更是匹夫需要挽救和奮斗以免使天下遭受敗亡的責任和義務。
在“以天下為己任”以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豪言壯語之中,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以民為本的核心觀念。這種核心觀念也正是使中華文明幾千年來從未中斷的重要思想、意志和品質。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鴉片戰爭之后,無數中國人前仆后繼,不畏犧牲,勇于探索,為的就是要挽救中國人民于危難之中,挽救中華民族于危難之中。
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宗旨“為人民服務”,更是把這種為天下人的觀念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而且使之更為通俗,更能夠被更多的人們所接受的大眾化的意識。中國共產黨人并不只是強調個人所謂“以天下為己任”,而是強調以集體的意識,組織的意識來行使“以天下為己任”的職責。中國共產黨人把“以天下為己任”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貫徹到一個極致的程度。為此,中國共產黨人勇于犧牲自己個人的一切,竭盡全力去英勇奮斗,不怕犧牲,不畏困難,頑強拼搏,奮斗到底。
在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意識那里,他們的價值觀都是基于個人的。西方文明中沒有“天下”的概念。西方的文明集中于基督教的各個教派之中。看起來,西方文明通過基督教也能圈到不少疆域,但這些疆域并沒有形成西方文明中的“天下”。他們觀念中的人,都是純粹的個體或個人。他們在關于人的觀念中沒有群體的因素,也沒有群體的意識。因而,西方文明也就沒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概念,也沒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概念。他們所謂的“不自由,毋寧死”是基于純粹個人的,他們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依然是基于純粹個人的。
馬克思主義基于階級和階級斗爭的理論,基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從另一個角度創立出從人類社會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中所認識到的、近似于“以天下為己任”的觀念。這就是在《共產黨宣言》中呼喊出來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響亮口號。西方資產階級的純粹個人的觀念和因素,在偉大的共產主義運動中是無法立足的。無產階級要想獲得解放,就必須團結起來,必須共同努力奮斗。而且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無產階級自己。誰能說這就不是“以天下為己任”,就不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呢?這里的“天下”就是黎民百姓,就是人民。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作者授權】,;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