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當年的蘇聯作家索爾仁尼琴,在蘇聯解體之后,他回到了俄羅斯,看到當時的俄羅斯一片破敗,民不聊生,他哀嘆道,我害了俄羅斯母親。
索爾仁尼琴,總的看起來,他還是愛他的俄羅斯祖國的。對此我不會懷疑。但是對于蘇聯,他到底有什么樣的感情,就不太好說了。他寫的那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古拉格群島》確實充斥著對蘇聯的怨恨,或者不好說沒準就是對蘇聯的仇恨。當然,如果說他對蘇聯在那個時候是存在著仇恨的,也不能說就是冤枉了他。
但是,在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一下子就跟天塌了下來一樣,往日蘇聯的輝煌再也不見蹤影了。估計索爾仁尼琴自己也沒有想到。在他的想象中,蘇聯倒掉,索爾仁尼琴在當時估計不會有什么遺憾,但他會認為,蘇聯倒掉了,俄羅斯還存在,而且俄羅斯的輝煌也還存在?;蛟S在索爾仁尼琴的意識里,這時的俄羅斯會比當年的蘇聯更為美好。他對此充滿了希望和憧憬。
可是,現實與他的想象完全不一樣。蘇聯垮掉了,俄羅斯也跟著垮掉了。俄羅斯的悲慘讓索爾仁尼琴猝不及防。他沒有想到,蘇聯的垮臺,沒有帶來一個讓他想象的更為美好的俄羅斯,而這時的俄羅斯,比起他當年仇恨和詛咒的蘇聯還要糟糕。這是他無法接受的,所以他才會在悲痛中喊出那樣一句:我害了俄羅斯母親。
說實話,索爾仁尼琴有點對他的《古拉格群島》在蘇聯解體中的作用上,有點估計過高了。誠然,他的這本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書籍,在蘇聯的解體過程中,確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這樣的作用還不是決定的。真正導致蘇聯解體的決定性因素,是蘇共領導層的腐朽,是蘇共領導人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背叛。
至少,現在看來,索爾仁尼琴對他自己寫的那本《古拉格群島》是有那么一點懺悔的。我們無法知道在看到蘇聯解體后,那么凄慘的俄羅斯,會讓他對自己在歷史中的作用到底是怎么想的。他喊出了“我害了俄羅斯母親”這句話,說明他是很痛苦的。這種痛苦是與他的那么一點懺悔多少還是有一些關聯的。
我不知道,這樣一部《古拉格群島》與中國在八十年代涌現的所謂“傷痕文學”能否相提并論。或許至少它們之間多少還是有一些共同點吧。當然,對于傷痕文學,也是要具體分析的。有的只是對個人在那個年代的經歷表現出了某種遺憾與懺悔的痛苦,而有的人和作品則是對體制與國家的極度仇恨。這兩者之間是有著性質不同的。當然,被“美國之音”命名的“傷痕文學”,命名者當然是希望煽動那后一種情緒的。正如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索爾仁尼琴,而頒獎者們所希望的也是要煽動對蘇聯的那樣一種仇恨的情緒。
索爾仁尼琴當年是呼應了西方的煽動。他或許認為他的呼應是對他的祖國是有好處的,是有幫助的,會讓他的國家走向更加美好。只是,他并不真的知道,他的曾經的那種不滿甚至仇恨會被無限放大到成為摧毀自己祖國的炸藥包。當他已經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一切都已經晚了。他也無力加以改變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索爾仁尼琴與中國國內的公知們還是有所不同的。索爾仁尼琴認為自己害了自己的俄羅斯祖國,他是有所懺悔的。而中國的那些公知們至今還如瘋狗一般對自己的祖國狂吠不止。他們對中國的仇恨比起索爾仁尼琴對當時蘇聯的仇恨似乎還要大得多,也要瘋狂得多。這一點,他們是無法與索爾仁尼琴相提并論的。他們更為可恥,更應該遭到唾棄。
《古拉格群島》描述了索爾仁尼琴曾經遭受的苦難。而他認為,是國家的體制才是產生這種苦難的根本,所以他才會認為,這樣的體制是不應該繼續存在的。而遭受苦難的他,只看到這個體制給他帶來的痛苦,而這個體制給蘇聯這個國家,給蘇聯人民帶來的更多的利益方面,索爾仁尼琴是看不到的,或者是故意裝做看不到。或許在當年的索爾仁尼琴看來,那不過是一些給老百姓的小恩小惠,解決不了蘇聯的根本性問題。只有走上一條西方式的資本主義的所謂民主化道路,那些他認為最為根本性的問題才能得到解決,而蘇聯人民才能得到更多的好處和利益。
然而,事實的發展與索爾仁尼琴的想象完全不同。當他把自己遭受的痛苦放大到國家的根本災難程度的時候,國家的根本災難就真的會來到了。傷痕文學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表面看來,似乎是個人的苦難經歷,當然,在其中不可能不存在著對國家的怨恨與敵視。而一旦把所謂傷痕無限制地夸大,把有可能愈合的傷口一次又一次地撕開,就是不允許傷口的愈合,那就等于讓這個受過傷的肌體永遠地讓這些傷口受到細菌的侵襲,讓這些傷口不斷地受到感染,不斷地流血流膿,從而讓整個肌體不斷地衰落下去,不斷地沉疴泛起,直到最后的奄奄一息,直到走到生命的終點。這才是那些公知們最根本的目的。
至于如果發生了類似于蘇聯解體的悲劇,他們也不會像索爾仁尼琴那樣會感到惋惜和悲傷。他們都是極端的利己主義者,如同中國歷史上的漢奸一樣,在他們心里,國家算什么,民族算什么,相對于他們的私利,這都是可以丟棄的。所以他們是最無恥的,也是最應該遭到人民唾棄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