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和破是一對矛盾。
無論先立還是先破,都是解決不同質矛盾的方式。核心是轉化,自中國人用哲學解釋大千世界以來,陰陽魚無處不在。
1、矛盾的排斥斗爭是絕對的
這是說大千世界,差異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這里說的是差異無處無時不在,而不是對抗無處無時不在。把差異、矛盾等同于對抗,這是當代最大的誤解,幾乎貫穿于建國以來的多數時期。
把差異、矛盾視同于對抗,或者把矛盾的轉化等同于折中調和,是半個世紀來的兩種相反傾向,實際上是一種東西。
在歷史上,把人民內部的不同認識差異,特別是對官僚主義的批評,放大甚至挑唆、煽動為階級對抗性矛盾,扣帽子,打棍子,揪辮子,直至肉體折磨,武斗,搞亂敵我陣線,這在經過60年代前期全民學習毛主席著作,學習雷鋒,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背景下,是對毛澤東思想的曲解和陽奉陰違。列寧去世前提出文化主義,毛澤東進一步認為,階級斗爭大量的表現在思想領域,主要是人民內部矛盾,真正的敵人是極少數不愿意做自我批評的“死官僚”,當權頑固派。總之,是治吏而非治民。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某些“主要是防‘左’”的片面化,凝固化,絕對化中,一些傾向先是無恥的將自己殘酷斗爭,矛頭向下的錯誤諉過于去世的領袖,改頭換面,拒絕自我批評,接著走向另一個極端,從歷史上習慣于斗爭擴大化整群眾走向回避、折中階級矛盾,淡化、規避客觀存在的帝國主義和修正主義。抓住表現形式上的一些非對抗性,其實質是規避本質上的對抗性。
個別人沒有能力揚棄資本主義,卻慣于在外交等非組織場合,提出錯誤主張。例如以GNP挑戰馬克思的物質財富再生產理論;以分散的小生產挑戰馬列毛的合作生產,自主聯合勞動理論,開拓資本積累路徑;以新舊社會雇工的形式區別掩蓋雇傭勞動、資本增殖本質,再提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矛盾的錯誤口號,挑戰剩余價值理論;以中性生產力,割裂馬列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可分割理論,為私有化和56789奠基;變住房等公共服務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挑戰馬克思兩大部類再生產理論,犧牲人民消費,轉入資本增殖;以不擇手段謀發展,導致兩極分化,再下注于改進分配以調和階級矛盾,挑戰馬克思生產分配不可分割理論;以國家機器在我手中為名放縱少數人暴富和階級分化,挑戰馬列毛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理論;以社會主義不可知論,反修斗爭是“說空話”等虛無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發展史、反修史,又以唯生產力論定義社會主義本質等等;其結果是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充分發展了資本生產力,對內催生新生的資產和無產階級,演變社會經濟基礎,對外經濟、科技、金融等一度或長期被帝國主義挾持。這些在十八大后開始不斷深入認識,以問題導向逐步加以糾正。
——回顧歷史,可見“左”右同源,本質一體。
2、矛盾的轉化也是絕對的
沒有靜止的矛盾,沒有永遠的對抗,沒有永遠的平衡。
在筆者看來,《矛盾論》的文眼是,“共產黨人的任務就在于揭露反動派和形而上學的錯誤思想,宣傳事物的本來的辯證法,促成事物的轉化,達到革命的目的”,即揭露——宣傳辯證法——轉化——革命。
人民與修正主義和資本主義演變之間的矛盾,性質是對抗性的,但表現形式則往往是非對抗性的。這主要是因為:
在源頭上,革命隊伍中認識方法的差異。蘇聯解體,最早起源于建設社會主義辦法不同。例如抓革命,促生產是一種方法;先兩極分化,做大蛋糕以后,再切蛋糕,或赫魯曉夫的全民國家,全民黨的建設理論等,也是一種辦法。
思想、理論領先于實踐,可以從不同角度預先分析后果,如唯生產力論思想就認為“抓革命,促生產”是“不重視生產力”,消極抵制,開會聽不清楚也要坐在后邊;如毛澤東思想最先識破先不擇手段謀發展的唯生產力論,批判赫、勃的系統理論是修正主義等,但由于力量對比的原因,最終被歷史選擇接受,需要一個轉化階段。這就是毛澤東同志重視思想斗爭,重視反面教員的意義所在。
3、先破后立
先破后立是矛盾已經尖銳,甚至勢同冰炭,此時如不破,革命方無法存身。如對死水一潭的貪腐窩案單位的檢舉揭發,就是“破”字當頭。“破”字當頭,是對敵斗爭的主要方式,也是對資本主義開放中最容易忽視的一種傾向。
1970年9月19日,毛澤東說,“陳伯達是船上的老鼠,看見這條船要沉了,就跑到那條船上去了。”(同日《毛澤東年譜》)實際上,自1956年毛主席退居二線以后,黨內這樣的“老鼠”為數不少。1959年毛澤東勸誡全黨,重視按勞分配,等價交換,就被相當一批干部當做“放屁” (《毛澤東年譜》1961年6月12日);1966年“黨內存在資產階級”的觀點被普遍想不通等,既有干部隊伍中的認識差異,更有另一個階級的代言人“老鼠”的作祟,毛澤東認為需要先破后立,勇當少數派。破后立什么,依靠人民群眾創造,按照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探索,中國革命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所以破字當頭立就在其中了,這是革命與反革命,正義與邪惡斗爭的普遍方式和規律。
2015年5月,習近平同志在大飛機制造現場提出的造買租,對租買造邏輯的顛倒,是對慘痛教訓總結的結果,就是“破”字當頭。
十月革命以來,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孤獨”的社會主義本身就是逆水行舟,黨內因特權產生資產階級,從斯大林肅反中正確處理的內鬼,從赫、勃到戈氏,蘇共多數官員淪為特權階層,中國自十八大以來受到司法專政的50萬干部,其性質是相同的。毛澤東同志的搞社會主義,敵人就在黨內的理論雖然受到猛烈反彈,但符合十月革命以來社會主義發展史,該理論對性質的判斷,對時機的把握沒有錯,錯在面對“針插不進水潑不進局面”的破字當頭中,在內部場合提出“全面內戰”,被壞人利用,造成損失,對此毛澤東同志率先做出了自我批評,并分析了宗派主義,無政府主義,敵對勢力的三個原因。
先破后立,有幾個教訓。
1、保護新生力量就是保護進步,容忍幼兒學步摔跤。
2、新生力量應善于謙遜學習,特別是向有經驗者學習。
3、用辯證否定即揚棄取代簡單、徹底否定。
4、抓住斗爭時機,促進矛盾轉化。
總之,先破后立,人民內部應當團結一致,對彼方應積極、全面揚棄。在這個方面,“三要三不要”是經典金句:要搞馬克思主義,不要搞修正主義;要團結,不要搞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陰謀詭計。
4、先立后破
先立后破,是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也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的工作方法。實際上要解決兩個問題,一避開矛盾激化對抗。二先有方案,新舊共存,促進轉化。在思想方法上,最典型的是前后30年互不否定,這是對《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實踐運用。
先立后破有幾個優點。
1,減少工作阻力和直接損失,不立不破,防止盲目草率。
2,減少人民內部矛盾的直接對抗,控制矛盾,和平競賽,秋后算賬,爭取自發轉變,是說服教育的強化版和持久版。但不是喪失原則,調和矛盾。
3,從肯定積極因素入手,鼓勵矛盾各方自我完善,形成向上格局。
4,培育干部和群眾識錯糾錯的能力,因此需要政治的“三力”,判斷力,感悟力,執行力。
5、在力量對比不利于我方時,可以利用反動消極方的內部矛盾為我所用,例如“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91)
我們應當警惕先立后破易帶來的問題:
1、容易出現折衷主義,維持現狀,只立不破。例如在城鄉共富中,消極于合作生產、自主聯合勞動的生產關系變革,滿足于分散生產現狀,試圖通過修補分配,維持兩極分化長期化。例如在金融領域,長期聽命于西方經濟學,保持財富輸美,人民面臨持續通脹的被動狀態。
2、容易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對帝修反妥協,滋生投降主義。
3、先立后破,允許毒草生長,并不意味著容忍毒草泛濫,而是要在積極的思想斗爭中弘揚真理。
4、易產生大批的兩面人。
只要能夠認識到,事物的矛盾和轉化都是絕對的,那么運用破和立的方法,就在于一切以條件、時間、地點為轉移。不能用錯地方,例如,情況不明,不能先破后立,易犯主觀先行錯誤;情況已明,歷史反復證明錯誤的東西,不能重蹈覆轍;在矛盾轉化中,靈活運用立與破。例如,在新農村振興中,從現實條件出發,團結先富階層,組織全體農民參加合作生產,壯大集體經濟。浙江共同富裕第一批示范中的三門縣濤頭村,幾年前就總結出新的“土改”,“毅然地選擇進行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由村集體收回土地統一開發,進而激活土地生產力,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海島小村,一步步蛻變為家喻戶曉的‘富裕村’”。(解讀三門“濤頭土改”系列報道,公眾號掌上三門 2018-12-2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