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復警告之后,就應訴諸強有力行動
張志坤
在臺灣問題上,中國反反復復不斷發出各種嚴厲的警告,這是一個時期以來臺海局勢的常態。
南海問題上也是這樣,針對美國武裝力量日益頻繁的軍事挑釁,中國也反反復復不斷發出各種嚴厲的警告,這也基本上成為南海局勢的常態。
上述兩種狀態證明,針對中國,美國的策略是不斷挑起事端、制造各種危機,而中國卻不想讓危機發展激化,但又不得不應對,所以就只能用反復警告的辦法謀求化解、予以平息。靠警告解決問題,這是中國方面的對應與策略,預計這樣一種“挑戰——應戰”的互動模式將持續相當長一個時期。
但是,中國方面如此這般的策略可在多大程度上奏效,還能持續多久呢?
表現上看,每一次警告都收到了相應的效果,但人們同時也觀察到,每一次警告過后不久,接下來是被警告者更加囂張、更為變本加厲的挑釁。這樣的事實說明,警告的效果十分有限,無論在深度、廣度還是時間維度上,都談不上有什么可持續性。
如果每一次嚴厲的警告之后,發出警告的一方再去同被警告的一方使勁拉關系、套近乎,千方百計要把關系搞好,則警告的效果則更將譬如朝露、曇花一現了。
事實上,真正的戰斗從來不把警告當做必要的組成部分。
當年革命戰爭時期,紅軍伏擊來犯敵人的時候,從來不給敵人以警告,相反,還要想方設法隱藏自己的軍事行動,以便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革命戰爭中的戰斗是這樣,任何其它形式的戰爭中的戰斗也都是這樣,從來沒有戰斗之前反復警告敵人、讓敵人或做好準備、或逃避打擊的事例。更絕沒有將自己的行動計劃通過各種信號釋放出來,讓敵人看得懂、搞明白、摸得清的事情。
因此,反復警告之外,還有的各種所謂釋放“信號”之類行動,大體上同警告行為相類似,甚至還不如警告嚴厲,所求無非還是要息事寧人、讓危機趕緊消弭逝去。
筆者這樣講,并不是想完全否定警告這一行為的斗爭意義。事實上,警告是遂行威懾所必須的有機組成部分,尤其對戰爭而言,戰爭警告是戰爭威懾的先聲與先導。這也就是說,警告不能孤立存在,必須同強有力的后續行動組合結成有機的統一體,這樣警告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重點與核心警告之后的舉措動作,如果不是這樣,而僅僅孤立地把警告當手段當工具,指望靠這個東西來應對挑戰、平息危機,無異于天方夜譚。
更嚴重的是,長此以往反復警告之下,則往往要把自己的底牌暴露殆盡,將被視為虛聲恫嚇、軟弱可欺,使自己的底線紅線或核心利益日剝月削、不斷地被人家“切香腸”,導致日益窘迫、難堪的境地,直至被逼到墻角的那一天。如果出現這樣的情形,顯然就在相當程度上失去了主動權,失去了對危機的掌控與駕馭能力。
因此,警告之后強有力的后續行動非常關鍵,而這樣的行動則意味著真正戰斗的先聲與先導。事態發展到這種程度之后,警告就將退出舞臺銷聲匿跡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臺海局勢也罷,南海局勢也罷,今后居主導和主打地位的將不再各種“信號”與“警告”,而應該是切實的武裝軍事行動。
這將成為突出的戰略轉變,進行這樣的轉變非常必要,因為種種跡象表明,美國進一步對中國動用軍事手段的可能性正急劇提高加大。
現在,為了遏制和扳倒中國,霸權不只動用了經濟手段,還動用了包括政治手段,科學技術,文化宗教、民族問題、網絡交鋒、間諜暗戰等各種手段,所差就是直接開火開炮了,但上述這些手段迄今為止從根本上說都沒有管用。現在,中國正在經濟上取代美國,世界各地充斥著中國制造,而美國的產品卻越來越少。中國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第一貿易對象國,而這個位置本來屬于美國,這是一種經濟上取代。不僅經濟上是這樣,其它方面也是如此,中國全面取代美國的勢頭蓬勃不可遏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霸權不能通過非戰爭手段解決他們所說的“中國威脅”,就會直接動用軍事手段來鋌而走險,這就是美國在臺海、南海等地不斷加大軍事挑釁力度與武裝摩擦強度的真正企圖。筆者一直擔心有朝一日霸權可能突然間中國打個措手不及,這種危險更因為一些人的忽視而變得更加嚴重,因為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大叫大嚷中美之間沒有可能發生戰爭,不會出現直接的軍事沖突。
這真是一種極大的盲目,也蘊涵著可怕的危險。為避免這種危險性,也是為了做到有備無患,今后中國應該主動出擊,在中國沿海淺近縱深的范圍內,讓中美兩國調換一下角色,變中國不斷警告一改而為美國不斷發出警告,變中國忙于應對一改而為美國疲于奔命。在此之后,中國說發出的警告才能讓對手真正的心驚膽戰起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