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請告訴我:什么是詩或詩是什么?
天!請告訴我:什么是詩或詩是什么?
——門外談文三十三題
馬望野
=================================
在下這一輩子,大多半時間被分配的崗位是文化領域的采訪和編輯;被培養的技能也是文化領域的采訪和編輯。之所以至今對此尚無嫌棄之情,因為已經發生了興趣和愛好。當然,這中間就免不了各種文字的體裁和形式的讀與寫了。所以,即使是個百分之一百的白癡或渾毬,至少對于什么是詩或詩是什么?還是應該有個概念或者有點了解的吧?不料,超期服役之后,而且是離開了專業之后,忽然對什么是詩或詩是什么,竟然發生了疑惑提出了這一題天問,不是很奇怪的嗎?其實,也不奇怪,因為我見到了如下的兩則文字,忽然引發了思考。因之也想請你來瞅瞅,想想——
【其一】
++++++++++++++++++++++++++++
面對那么白的白云我們該怎么辦
◎劉 汀
《北京青年報》(2014/12/02)
+++++++++++++++++++++++++++++
烏青和他的“廢話體”已經成為一個詩學事件。這一事件與當年的“梨花體”、“羊羔體”很類似而又不同,它似乎在讓更多的人遠離詩,可如果認真想想,它引起的話題卻離詩的本質更近。“梨花體”和“羊羔體”只是針對兩位詩人的名字,利用諧音的方式而命名的,“廢話體”的指向已經具有了本體論的性質,“廢話”——這兩個詞定義了人們對口語詩的核心認知。
從烏青的成名作《對白云的贊美》說起: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
真的,很白很
白,非常白
非常非常十分白
特別白特白
極其白
賊白
簡直白死了
啊——
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后一個字,再讀一遍,再讀十遍,讀者們依然無法讀到更多的期望中的“詩意”,它只不過是“對白云的贊美”。既然如此,這首詩為什么在許多詩人、批評家眼里是重要的呢?
從文本上看,整首詩都在感慨“天上的白云”的白;如果再敏感一點,可能會發現詩句中對“白”的表達具有一種遞進關系,但這顯然不足以說明它是“好的”和“重要的”。在基本語義上,這首詩確乎類似于廢話,除了表達“白云很白”的慨嘆,不負責提供任何其他信息或意義。反對者的核心論點即來源于此:這也叫詩?如果這是詩,我一天能寫一千首。然后開始了狂歡式的模仿,這些仿作網上比比皆是,無需印證。
但與普通網友相反,烏青的支持者卻大都是專業詩人和作家。比如詩人周亞平說:“因為我的確喜歡烏同學這個小伙子,他不追隨唐詩宋詞也不追隨艾略特,幸運的是他還不‘垮掉’,他把我當年想干的人和事,都干了!”蔣方舟在知乎發表文章支持烏青:“他有其他的野心。他要超越語言。看不懂就看不懂,因為它被寫出來,也不是為了被看懂的。”韓東也在微博上較為全面地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并認為烏青的詩具有先鋒性。
綜合起來看,雙方爭論的起點首先是詩學觀念的問題,也就是到底什么才是“詩”的問題。和小說、戲劇、散文集中的文體相比,“詩”是最難定義的,因此人們通常從它的反面來理解它,也就是通過“什么不是詩”來映射“什么是詩”,詩通過自己的背反來存在。這一段有點繞口令,但事實確實如此。繞了半天,我想說的是糾纏于詩的概念和界限是毫無意義的,詩不應該封閉自己,讀者也沒必要只用一個定義來套所有的東西,或者只在自己的只是經驗領域來理解所有的作品。
反對者和支持者之間角力的另一個關鍵在于“懂”,讀得懂,或讀不懂。在這一點上,雙方自說自話,各有各的理。但把“懂”作為判斷是否是詩的標準,本身就是一種錯誤。許多讀者覺得讀不懂,或者認為它毫無意義,是因為這首詩所指認的邏輯起點,正是他們思維中的一個盲點。這首詩起源于日常事物的一次非常態的震驚,具體點說,就是起源于我們對“天上的白云”這一日常事物的震驚。在大部分時間里,白云和所有的自在之物一樣,先于我們而存在,我們對它的接受是本然的。但一旦我們去特別觀照白云,或者說是“重新發現”白云,并且震驚于它的白,而且我們極其想贊美它,說出它到底有多白——問題來了,困難也來了——面對那么白的白云我們該怎么辦?如果它的白已經超出了我們感知和表達的界限,我們該怎么辦?通常情況下,當人們不能用直接的敘述語言來描述一種事物的狀態時,我們會采取修辭手段——比喻、通感、夸張等等來表達。還是舉一個“白”來說,傳統相聲里形容一匹布非常白時有幾句詞:“這塊本色白,氣死頭場雪,還不讓二場霜,氣死了頭號的洋白面啊。”
如果借用其他任何白的事物,使用了所有的修辭手段,也無法傳達出人們所感知的白云的“白”時,又該怎么辦?或者說,面對世界,當所有“有意義”的語言都失效的時候,我們該怎么辦?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回到人的自然反應,回到文學和語言最初發生時的狀態:只能不停地感慨式地強調天上的白云真白啊,非常白,極其白,賊白,白死了。正如我們在疼痛時的第一反應是“啊”,而不是其他富含意義的表述。因此,這首詩的第一層重要性就在于,它以詩的方式反映了曾經被人們認為無所不能表達的語言的失效,在極端體驗面前,語言并非無所不能,詩也同樣如此。
很多讀者反駁說:如果這就是詩,那我也會寫詩,然后模仿著來一段。但關鍵點在于,只有烏青第一個意識到并以詩的形式表達的“傳統的詩學語言”的失效,所有后來的模仿作品不但沒有消解這首詩的價值,反而強化和印證了它的先鋒性。正如韓東所言:“別說你可以做到,在烏青是自發效果。”自發與模仿,這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境界。如果沒有烏青和他的“廢話詩”,有多少人會意識到自己日常生活里有那么多體驗是無法表達的?這首詩確實在一個特殊的歷史語境里處在了類似的位置。意義必須產生在特定的文化結構中,這有點像攝影。攝影的價值在哪兒呢?在于對瞬間的把握。但人們凝視照片時常常忽略一點,就是照片的邊界。正是邊界的存在,決定著照片的意義空間和可能性,對攝影作品而言,全景圖是無意義的。《對白云的贊美》這首詩的作用,就類似于攝影作品的邊框,只有它框住了這一部分,這一部分才會存在,也才會產生意義。
我以為,《對白云的贊美》是中國當代詩歌發展的一個必然的結果,當韓東寫下了《大雁塔》和《我見過大海》,并發出了“詩到語言為止”的論斷;當楊黎高舉“廢話”的旗幟并實踐;當伊沙等詩人執著于構建口語詩的體系,引領了一股潮流,這一脈絡總要走到這一步。更何況口語詩的出現,原因之一就是書面化的詩歌語言無力也從來沒想過去表達一些日常的經驗,但如果一部分日常經驗連口語也表達不了,“廢話”的出現自然也就成了題中應有之義。
這首詩在內容上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但它的出現卻生發了意義。當然,在討論了這首詩的“好”和“重要性”之后,我們也回避不了另一面,就是這類詩的價值不會被模仿之作消解,但它們會因為可復制性以及作者對其價值的過分強調而自己消解自己。事實上,在我看來,這也是口語詩最大的危險,因為一部分詩人對“口語性”的頑固癡迷與反對者的詩學處于同樣的邏輯。好在從長遠的歷史維度來看,詩總會發展,總會在人們不知覺處生發新的枝葉。
【其二】
++++++++++++++++++++++++++++++++++++
外電報道“打工詩人”之死觸動人們心弦
《參考消息》(2014/12/01)
++++++++++++++++++++++++++++++++++++
【埃菲社北京11月29日電】中國負責組裝蘋果手機的富士康集團2009年以來已有數十名員工自殺身亡,但其中一位卻因生前留下了大量表達一代人內心糾結的詩作而令全國上下尤為動容。
24歲的許立志在9月30日跳樓身亡。他打工的深圳富士康公司是一家臺資企業,為蘋果等大型跨國企業組裝手機、平板電腦和游戲機等電子產品。
許立志的死是富士康幾年來頻繁出現的員工自殺事件之一,卻意外地產生了文化上的影響力,因為這個年輕人喜歡在閑暇時間作詩,工廠里的嚴酷生活是他的作品晟常觸及的主題。
他在一首詩中寫遭:“車間,流水線,機臺,上崗證,加班,薪水。。。。。。被它們治得服服帖帖/我不會吶喊,不會反抗/不會控訴,不會埋怨/只默默地承受著疲憊。。。。。。”
許立志死后,他的朋友們決定將他的作品收集起來在網上發表。幾周以來,這些詩作已成為許許多多像許立志一樣進城打工的年輕人的象征。
許立志出生在廣東東部的農村,他和上千萬同齡人一樣到城里找工作,并于2011年進入富土康公司。在最初的作品中,許立志曾表達過從農村進城和從來成年過渡到成年人的艱苦生活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他寫道:“車間,我的青春在此擱淺。”
與老一輩相比,中國新一代的年輕人文化水平更高,更受到父母的呵護,在適應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推動下的工廠現實方面也會出現更多問題。
2013年.許立志在詩中這樣描述自己辛苦工作一天后回到宿舍的情景:“每當我打開窗戶或者柴門/我都像一位死者/把棺材蓋,緩緩推開。”
據工友透露,許立志曾經多次想辭職去圖書館或書店工作,但一直運氣不好。
今年年初,他終于決定離開富士康,到蘇州去與女友團聚,但兩人最后以分手告終。
自殺之前,許立志回到了原工作崗位.死前寫下的《我彌留之際》已經預示了他的結局:“我還想摸摸天空,碰一碰那抹輕輕的藍/可是這些我都辦不到了,我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所有聽說過我的人們啊/不必為我的離開感到驚訝。”
2010年,在媒體紛紛關注深圳富士康公司在短短數周之內就有十幾人自殺之后,公司采取了一系列預防措施,包括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和改善勞動條件.還加裝了窗戶護欄。
許立志的詩也談到了這些自殺的員工:“顆螺絲掉在地上/在這個加班的夜晚/垂直降落,輕輕一響/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就像在此之前/某個相同的夜晚/有個人掉在地上。”
防范措施的確有助于減少自殺事件的發生,但不能杜絕。許立志之死因為詩歌所體現出的苦澀而被不斷放大,也再次提醒人們注意“世界工廠”里流水線上的工人們的艱苦。
——馬氏子曰:
在這個世界上,古今中外,論詩的典籍著述,談詩的專家學者,多如牛毛,恒河沙數。大概對于我提出的疑問的答案,也會如此吧?聽誰的好呢?以前最簡單的辦法是聽最高指示的。回想一下,我還真見過有關的最高指示,仨字:“詩言志”,而且是手書。那么,這是不是迷信,是不是個人崇拜? 不然。因為這指示,這手書,來自的這位人士,不僅會寫詩,而且寫出的詩還被公認為是好詩。大概奉之為最高指示,也可以免譏為盲從吧?既然詩言志,那么不言志的就應該不是詩了吧?不過,這樣一來那結論就太簡單,太絕對了一點。記得,魯迅老夫子說過大意如下的話:凡花皆有色,而有色的并不一定就是花。這似乎是很辯證很唯物的話吧?當然,他也指出,白也是一種顏色。如此這般,既然詩言志,那么,凡詩皆言志,而言志卻并一定就是詩。是故,言志,不一定就是詩的必需的標準了吧?不過,在這里,我也不能不指出,無志也是一種志。正如,不談政治也是一種政治。不談階級論,也是一種階級論啊!
哥兒們,姐兒們,本尊偶然想到此處,意外地忽然大徹大悟了。詩言志。言志是詩;“不言志”也是詩。前者為言志詩,后者為“不言志”詩。因為,世界上有有色的花,也有無色的花。只不過,那所謂無色,乃是白色而已。一笑!
讀者諸君,你以為我此說然否?
(2014/12/04,于協和血透中心候診處)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昆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