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應用導致資本主義的解體和自由時間的增加
——對資本主義的看法(21)
勞動時間——單純的勞動量——在怎樣的程度上被資本確立為唯一的決定要素,直接勞動及其數量作為生產即創造使用價值的決定原則就在怎樣的程度上失去作用;而且,如果說直接勞動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那么它在質的方面,雖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但一方面同一般科學勞動相比,同自然科學在工藝上的應用相比,另一方面同產生于總生產中的社會組織的、并表現為社會勞動的自然賜予(雖然是歷史的產物)的一般生產力相比,卻變成一種從屬的要素。于是,資本也就促使自身這一統治生產的形式發生解體。
因此,如果說,一方面生產過程從簡單的勞動過程向科學過程的轉化,也就是向驅使自然力為自己服務并使它為人類的需要服務的過程的轉化,表現為同活勞動相對立的固定資本的屬性,如果說,單個勞動本身不再是生產的,相反,它只有在征服自然力的共同勞動中才是生產的,而直接勞動到社會勞動的這種上升,表現為單個勞動在資本所代表、所集中的共同性面前被貶低到無能為力的地步,那么,另一方面,一個生產部門的勞動由另一個生產部門的并存勞動來維持,則表現為流動資本的屬性。
在小流通(單個資本的流通)中,資本把工資預付給工人,工人用工資交換他的消費所必需的產品。工人得到的貨幣所以具有這種力量,僅僅是因為在他以外同時還有他人勞動;而且,僅僅因為資本占有這個工人的勞動,資本才會以貨幣形式付給他支取他人勞動的憑證。本人勞動和他人勞動的這種交換,在這里不是以他人同時并存的勞動為媒介和條件,而是以資本所作的預付為媒介和條件。工人在生產期間能夠實現他的消費所必需的物質變換這件事,表現為轉到工人手里的那一部分流動資本的屬性,并表現為一般流動資本的屬性。這一情況不是表現為同時并存的勞動力之間的物質變換,而是表現為資本的物質變換,表現為流動資本的存在。
于是,勞動的一切力量都轉化為資本的力量。在固定資本中體現著勞動的生產力,這種生產力存在于勞動之外,并且(客觀地)不以勞動為轉移而存在著。而在流動資本中,一方面,工人本身有了重復自己勞動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工人的這種勞動的交換以其他工人的并存勞動為媒介,——這種情況表現為,資本對工人實行預付,另一方面資本又造成各個勞動部門的同時并存。(后面這兩個規定其實屬于積累。)在流動資本的形式中,資本表現為不同工人之間的媒介。
固定資本在它作為生產資料(機器體系是生產資料的最適當的形式)的規定中,只是從兩方面生產價值,即增加產品的價值:(1)由于固定資本具有價值,就是說,它本身就是勞動產品,是物化形式上的一定的勞動量;(2)由于固定資本通過提高勞動的生產力,使勞動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生產出更大量的維持活勞動能力所必需的產品,從而提高剩余勞動對必要勞動的比例。可見,說什么由于資本家利用固定資本(況且,固定資本本身就是勞動的產品,并且不過是被資本占有的他人勞動的產品)使工人的勞動減輕了(相反,資本家利用機器使工人的勞動失去了任何獨立性和吸引力),或者使工人勞動的時間縮短了,所以工人就和資本家分享勞動產品了,這種說法是極其荒謬的資產階級濫調。
相反,只有在機器使工人能夠把自己的更大部分時間用來替資本勞動,把自己的更大部分時間當作不屬于自己的時間,用更長的時間來替別人勞動的情況下,資本才采用機器。的確,通過這個過程,生產某種物品的必要勞動量會縮減到最低限度,但只是為了在最大限度的這類物品中實現最大限度的剩余勞動。第一個方面所以重要,是因為資本在這里——完全是無意地——使人的勞動,使力量的支出縮減到最低限度。這將有利于解放了的勞動,也是使勞動獲得解放的條件。
由此可見,羅德戴爾把固定資本說成是和勞動時間無關的、獨立的價值源泉,是何等荒謬。固定資本只有從它本身是物化勞動時間來說,并且從它創造剩余勞動時間來說,才是這樣的源泉。機器體系本身的采用,在歷史上要以多余的人手為前提。只是在勞動力過剩的地方,機器體系才出現,以便代替勞動。只有在經濟學家的想象中,機器體系才會對單個工人有幫助。只有使用大量工人,機器體系才能發生作用,而對資本來說,工人的集中,正如我們看到的,是資本產生的歷史前提之一。機器體系的出現,不是為了彌補勞動力的不足,而是為了把現有的大量勞動力壓縮到必要的限度。只有在勞動能力大量存在的地方,機器體系才會出現。
羅德戴爾斷言,機器并不增加勞動的生產力,因為它不過是代替了勞動,或者說做那種勞動本身用自己的力量不能做的工作,他認為這是他的偉大發現。而包括在資本概念中的卻是:增長了的勞動生產力表現為勞動之外的力量的增長和勞動本身的力量的削弱。勞動資料使工人獨立,使他變成所有者。機器體系——作為固定資本——則使工人不獨立,使他成為被占有者。機器體系所以發生這種作用,只是由于它變成固定資本,而機器體系所以變成固定資本,只是由于工人是以雇傭工人的身分,而且總的說來,從事活動的個人只是以工人的身分同它發生關系。
如果說,在此以前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僅僅表現為資本的不同的暫時的規定,那么,現在它們卻硬化為資本的特殊存在方式,并且在固定資本之旁出現流動資本。現在有了資本的兩種特殊形式。如果就一定生產部門的一筆資本來看,這筆資本就分成這兩個部分,或者說按一定比例分成資本的這兩種形式。
生產過程內部的區別,最初本來是勞動資料和勞動材料,最后是勞動產品,現在則表現為流動資本(勞動材料和勞動產品)和固定資本[勞動資料]。資本單純按其物質方面所作的劃分,現在被包括在資本的形式本身中,并且表現為使資本分化的東西。
羅德戴爾之流認為資本本身離開勞動可以創造價值,因而也可以創造剩余價值(或利潤),對這種觀點來說,固定資本,特別是以機器體系為其物質存在或使用價值的資本,是最能使他們的膚淺詭辯貌似有理的形式。同他們的觀點相反,例如,在《保護勞動》中指出,是道路的修建者,而不是“道路”本身,可以分享道路的使用者所得到的利益。
至于流動資本,既然要以它確實經過不同的階段為前提,那么即使流通不中斷,流通時間的增減,長短,經過不同流通階段的難易,也會使一定時間內所能創造的剩余價值減少,——這或是因為再生產周期的次數減少了,或是因為生產過程中經常使用的資本量縮減了。在兩種情況下,預先存在的價值都沒有減少,而是價值增長的速度減慢了。但是,一旦固定資本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正如過去所指出的,固定資本的這種規模是一般大工業發展的尺度,因而也就隨大工業的生產力(固定資本本身是這些生產力的物化,它就是作為預先存在的產品的這種生產力本身)按相同的程度增長,——從這時起,生產過程的任何中斷所起的作用都直接使資本本身減少,使資本的預先存在的價值減少。
固定資本的價值只有在生產過程中被消費時,才再生產出來。固定資本不被利用,就喪失它的使用價值,沒有把它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上去。因此,在我們這里所考察的意義上,固定資本發展的程度越高,生產過程的連續性或再生產過程的不斷進行,就越成為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方式的外在的強制性條件。
在機器體系中,資本對活勞動的占有從下面這一方面來看也具有直接的現實性:一方面,直接從科學中得出的對力學規律和化學規律的分析和應用,使機器能夠完成以前工人完成的同樣的勞動。然而,只有在大工業已經達到較高的階段,一切科學都被用來為資本服務的時候,機器體系才開始在這條道路上發展;另一方面,現有的機器體系本身已經提供大量的手段。在這種情況下,發明就將成為一種職業,而科學在直接生產上的應用本身就成為對科學具有決定性的和推動作用的要素。
但是,這并不是機器體系產生時一般所經過的道路,更不是機器體系詳細改進所走過的道路。機器體系的這條發展道路就是分解——通過分工來實現,這種分工把工人的操作逐漸變成機械的操作,而達到一定地步,機器就會代替工人。因此,在這里直接表現出來的是一定的勞動方式從工人身上轉移到機器形式的資本上,由于這種轉移,工人自己的勞動能力就貶值了。由此產生了工人反對機器體系的斗爭。過去是活的工人的活動,現在成了機器的活動。所以,帶著粗暴情欲同工人對立的是資本對勞動的占有,是“好象害了相思病”似地吞噬活勞動的資本。
活勞動同物化勞動的交換,即社會勞動確立為資本和雇傭勞動對立的形式,是價值關系和以價值為基礎的生產的最后發展。這種發展的前提現在是而且始終是:直接勞動時間的量,已耗費的勞動量是財富生產的決定因素。但是,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地取決于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于在勞動時間內所運用的動因的力量,而這種動因自身——它們的巨大效率——又和生產它們所花費的直接勞動時間不成比例,相反地卻取決于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于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這種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以及和它有關的其他一切科學的發展,又和物質生產的發展相適應。)例如,農業將不過成為這樣的物質代謝的科學的應用,這種物質代謝能加以最有利的調節以造福于整個社會體。
現實財富倒不如說是表現在——這一點也由大工業所揭明——已耗費的勞動時間和勞動產品之間驚人的不成比例上,同樣也表現在被貶低為單純抽象物的勞動和由這種勞動看管的生產過程的威力之間在質上的不成比例上。勞動表現為不再象以前那樣被包括在生產過程中,相反地,表現為人以生產過程的監督者和調節者的身分同生產過程本身發生關系。(關于機器體系所說的這些情況,同樣適用于人類活動的結合和人類交往的發展。)這里已經不再是工人把改變了形態的自然物作為中間環節放在自己和對象之間;而是工人把由他改變為工業過程的自然過程作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無機自然界之間。工人不再是生產過程的主要當事者,而是站在生產過程的旁邊。
在這個轉變中,表現為生產和財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勞動,也不是人從事勞動的時間,而是對人本身的一般生產力的占有,是人對自然界的了解和通過人作為社會體的存在來對自然界的統治,總之,是社會個人的發展。現今財富的基礎是盜竊他人的勞動時間,這同新發展起來的由大工業本身創造的基礎相比,顯得太可憐了。一旦直接形式的勞動不再是財富的巨大源泉,勞動時間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財富的尺度,因而交換價值也不再是使用價值的尺度。群眾的剩余勞動不再是發展一般財富的條件,同樣,少數人的非勞動不再是發展人類頭腦的一般能力的條件。于是,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便會崩潰,直接的物質生產過程本身也就擺脫了貧困和對抗性的形式。個性得到自由發展,因此,并不是為了獲得剩余勞動而縮減必要勞動時間,而是直接把社會必要勞動縮減到最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由于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
資本本身是處于過程中的矛盾,因為它竭力把勞動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又使勞動時間成為財富的唯一尺度和源泉。因此,資本縮減必要勞動時間形式的勞動時間,以便增加剩余勞動時間形式的勞動時間;因此,越來越使剩余勞動時間成為必要勞動時間的條件——生死悠關的問題。一方面,資本調動科學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同樣也調動社會結合和社會交往的力量,以便使財富的創造不取決于(相對地)耗費在這種創造上的勞動時間。另一方面,資本想用勞動時間去衡量這樣造出來的巨大的社會力量,并把這些力量限制在為了把已經創造的價值作為價值來保存所需要的限度之內。生產力和社會關系——這二者是社會的個人發展的不同方面——對于資本來說僅僅表現為手段,僅僅是資本用來從它的有限的基礎出發進行生產的手段。但是,實際上它們是炸毀這個基礎的物質條件。
“一個國家只有在勞動6小時而不是勞動12小時的時候,才是真正富裕的。財富〈現實的財富〉不是對剩余勞動時間的支配,而是除了耗費在直接生產上面的時間以外,每一個個人和整個社會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國民困難的原因及其解決辦法》]
自然界沒有制造出任何機器,沒有制造出機車、鐵路、電報、走錠精紡機等等。它們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是變成了人類意志駕馭自然的器官或人類在自然界活動的器官的自然物質。它們是人類的手創造出來的人類頭腦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識力量。固定資本的發展表明,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多么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從而社會生活過程的條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這種智力得到改造。它表明,社會生產力已經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僅以知識的形式,而且作為社會實踐的直接器官,作為實際生活過程的直接器官被生產出來。
生產資料的生產由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而增長。造成了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制度下的自由時間。
再從另一方面看,固定資本的發展也表明一般財富發展的程度,或者說資本發展的程度。直接以使用價值為目的的生產,以及直接以交換價值為目的的生產,其對象都是供消費用的產品本身。生產固定資本的那部分生產既不生產直接的消費品,也不生產直接的交換價值,至少不生產可以直接實現的交換價值。因此,越來越大的一部分生產時間耗費在生產資料的生產上,這種情況取決于已經達到的生產率水平,取決于用一部分生產時間就足以滿足直接生產的需要。
這就要求社會能夠等待;能夠把相當大一部分已經創造出來的財富從直接的享受中,也從以直接享受為目的的生產中抽出來,以便在物質生產過程本身內部把這一部分財富用到非直接生產的勞動上去。這就要求已經達到的生產率和相對的富裕程度都有高度水平,而且這種高度水平是同流動資本轉變為固定資本成正比的。正如相對剩余勞動的大小取決于必要勞動的生產率一樣,用于生產固定資本的勞動時間——活勞動時間和物化勞動時間——的大小也取決于直接用于生產產品的勞動時間的生產率。
過剩人口(從這個觀點來看),以及過剩生產,是達到這種情況的條件。這就是說,用在直接生產上的時間所取得的成果相對說來必定很大,超出了這些生產部門所使用的資本的再生產的直接需要。固定資本帶來的直接成果越少,越少參與直接生產過程,這種相對的過剩人口和過剩生產就應該越多;因而,修建鐵路、運河、自來水、電報等等場合,同制造直接用于直接生產過程的機器的場合相比,過剩人口和過剩生產就應該多些。由此就產生出——通過現代工業中經常生產過剩和經常生產不足的形式——這樣一種狀態:流動資本向固定資本的轉化有時過多有時過少,這種不平衡狀態經常波動和痙攣。
在必要勞動時間之外,為整個社會和社會的每個成員創造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即為個人發展充分的生產力,因而也為社會發展充分的生產力創造廣闊余地),這樣創造的非勞動時間,從資本的立場來看,和過去的一切階段一樣,表現為少數人的非勞動時間,自由時間。資本還添加了這樣一點:它采用一切技藝和科學的手段,增加群眾的剩余勞動時間,因為它的財富直接在于占有剩余勞動時間;因為它的直接目的是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
于是,資本就違背自己的意志,成了為社會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創造條件的工具,使整個社會的勞動時間縮減到不斷下降的最低限度,從而為全體社會成員本身的發展騰出時間。但是,資本的不變趨勢一方面是創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另一方面是把這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變為剩余勞動。如果它在第一個方面太成功了,那么,它就要吃到生產過剩的苦頭,這時必要勞動就會中斷,因為資本無法實現剩余勞動。
這個矛盾越發展,下述情況就越明顯:生產力的增長再也不能被占有他人的剩余勞動所束縛了,工人群眾自己應當占有自己的剩余勞動。當他們已經這樣做的時候,——這樣一來,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就不再是對立的存在物了,——那時,一方面,社會的個人的需要將成為必要勞動時間的尺度,另一方面,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以致盡管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還是會增加。因為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產力。那時,財富的尺度決不再是勞動時間,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以勞動時間作為財富的尺度,這表明財富本身是建立在貧困的基礎上的,而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同剩余勞動時間相對立并且是由于這種對立而存在的,或者說,個人的全部時間都成為勞動時間,從而使個人降到僅僅是工人的地位,使他從屬于勞動。因此,最發達的機器體系現在迫使工人比野蠻人勞動的時間還要長,或者比他自己過去用最簡單、最粗笨的工具時勞動的時間還要長。
“假定一個國家的全部勞動所生產的只夠維持全部人口的生活,那就不會有剩余勞動,因而也就沒有什么東西可以作為資本積累起來。假定人們在一年中所生產的足夠維持他們兩年的生活,那就或者是一年的消費資料必須毀掉,或者是人們必須停止一年的生產勞動。但是,剩余產品——或者說資本——的所有者……會把人們的勞動用于某種不是直接生產的工作,例如用來安裝機器等等。如此反復不已。”(《國民困難的原因及其解決辦法》)
正如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大工業所依據的基礎——占有他人的勞動時間——不再構成或創造財富一樣,隨著大工業的這種發展,直接勞動本身不再是生產的基礎,一方面因為直接勞動主要變成看管和調節的活動,其次也是因為,產品不再是單個直接勞動的產品,相反地,作為生產者出現的,是社會活動的結合。
“當分工發達的時候,幾乎每個人的勞動都是整體的一部分,它本身沒有任何價值或用處。因此沒有東西工人可以拿來說:這是我的產品,我要留給我自己。”([托·霍吉斯金]《保護勞動反對資本的要求》)
在直接的交換中,單個的直接勞動實現在某個特殊的產品或產品的一部分中,而單個的直接勞動的共同的、社會的性質——勞動作為一般勞動的物化和作為滿足一般需求的手段的性質——只有通過交換才被肯定。相反,在大工業的生產過程中,一方面,發展為自動化過程的勞動資料的生產力要以自然力服從于社會智力為前提,另一方面,單個人的勞動在它勞動的直接存在中已成為被揚棄的個別勞動,即成為社會勞動。于是,這種生產方式的另一個基礎也消失了。
在資本的生產過程本身內部,用于生產固定資本的勞動時間和用于生產流動資本的時間的關系,就象剩余勞動時間和必要勞動時間的關系一樣。為滿足直接需要的生產越是具有生產率,就越能有更大的一部分生產用來滿足生產本身的需要,換句話說,用來生產生產資料。既然固定資本的生產,甚至從物質方面來看,其直接目的不是為了生產直接的使用價值,也不是為了生產資本的直接再生產所需要的價值,即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又相對地代表使用價值的價值;相反地,固定資本的生產是為了生產創造價值的手段,就是說,它不是為了作為直接對象的價值,而是為了創造價值,為了價值增殖的手段這一生產的直接對象(從物質上看,價值的生產在生產對象本身上表現為生產的目的,也就是資本的生產力物化的目的,資本生產價值的能力物化的目的),——既然如此,那么,正是在固定資本的生產中,和在流動資本的生產中相比,資本在更高程度上使自己成為目的本身并作為資本發揮作用。因此,從這方面來看,固定資本的規模和固定資本的生產在整個生產中所占的比重,也是以資本生產方式為基礎的財富發展的尺度。
“工人人數取決于允許工人消費的并存勞動的產品的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工人人數取決于流動資本的量。([托·霍吉斯金]《保護勞動反對資本的要求》)
“在巨大的生產過程中,流動資本是被消費的;而固定資本只是被使用。”(《經濟學家》)
這是錯誤的,這僅僅適用于本身被固定資本消費的那部分流動資本——輔助材料。如果把“巨大的生產過程”當作直接生產過程來看,那么,在這個過程中被消費的僅僅是固定資本。但是生產過程內的消費,事實上就是使用,磨損。
其次,固定資本的較大的耐久性也不應單純從物質上來理解。制造我睡覺的床所用的鐵和木材,或者建造我居住的房屋所用的石頭,或者裝飾宮殿用的大理石雕像,這一切都象用來制造機器的鐵和木材等等一樣耐久。但是耐久性所以是工具,生產資料的條件,這不僅是由于技術上的原因,即金屬等等是一切機器的主要材料,而且是由于工具要在不斷重復的生產過程中反復地起同一種作用。作為生產資料,它的耐久性,是它的使用價值的直接要求。生產資料越是需要時常更新,費用就越大,就越是需要把更大一部分資本無益地花費在它上面。它的耐久性就是它作為生產資料而存在。它的耐久性就是它的生產力的提高。相反地,流動資本如果不變為固定資本,它的耐久性就同生產行為本身毫無關系,因而就不是概念上所包含的要素。在投入消費儲備的各種物品當中,有些物品由于是很緩慢地被消費的,并且能被許多個人輪流消費,因而被規定為固定資本,這種情況涉及到一些進一步的規定(如租賃代替出售,利息等等),關于這些規定,我們在這里還沒有談到。
“自從在不列顛的制造業中普遍運用無生命的機器以來,除了少數的例外,人都被當作次要的和附屬的機器,對于改善木材和金屬等原料遠比對于改善人的身體和精神要重視得多。”(歐文·羅伯特《論人性的形成》)
真正的經濟——節約——是勞動時間的節約(生產費用的最低限度——和降到最低限度)。而這種節約就等于發展生產力。可見,決不是禁欲,而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的能力,因而既是發展消費的能力,又是發展消費的資料。消費的能力是消費的條件,因而是消費的首要手段,而這種能力是一種個人才能的發展,一種生產力的發展。
節約勞動時間等于增加自由時間,即增加使個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而個人的充分發展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于勞動生產力。從直接生產過程的角度來看,節約勞動時間可以看作生產固定資本,這種固定資本就是人本身。
此外,直接的勞動時間本身不可能象從資產階級經濟學的觀點出發所看到的那樣永遠同自由時間處于抽象對立中,這是不言而喻的。勞動不可能象傅立葉所希望的那樣成為游戲,——不過,他能宣布最終目的不是把分配,而是把生產方式本身提到更高的形式,這依然是他的一大功績。自由時間——不論是閑暇時間還是從事較高級活動的時間——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變為另一主體,于是他作為這另一主體又加入直接生產過程。對于正在成長的人來說,這個直接生產過程就是訓練,而對于頭腦里具有積累起來的社會知識的成年人來說,這個過程就是知識的運用,實驗科學,有物質創造力的和物化中的科學。對于這兩種人來說,由于勞動要求實際動手和自由活動,就象在農業中那樣,這個過程同時就是身體鍛煉。
正如資產階級經濟體系在我們面前逐步展開那樣,它的自我否定即它的最終結局也是如此。我們現在研究的還是直接的生產過程。如果從整體上來考察資產階級社會,那么社會本身,即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總是表現為社會生產過程的最終結果。具有固定形式的一切東西,例如產品等等,在這個運動中只是作為要素,作為轉瞬即逝的要素出現。直接的生產過程本身在這里只是作為要素出現。生產過程的條件和物化本身也同樣是它的要素,而作為它的主體出現的只是個人,不過是處于相互關系中的個人,他們既再生產這種相互關系,又新生產這種相互關系。這是他們本身不停頓的運動過程,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更新他們所創造的財富世界,同樣地也更新他們自身。
綜上所述,科學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的廣泛的使用,必然造成固定資本的不斷增加,機器化、機械化、自動化的生產自然就要代替人的勞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工人的直接生產勞動時間越來越少,非生產的勞動時間即越來越多,或者說從事非生產的活動時間就越多!因此,資本主義的私人占有就成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桎梏!
勞動者2014年11月6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