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資本主義生產是剩余價值的生產?
——對資本主義的看法(15)
對于資本主義,我們總是把剩余價值作為資本主義的特征。我們總是認為資本家剝削了工人的剩余價值。但是,為什么資本主義生產是剩余價值的生產?這個問題并不是人們能夠認識到的,所以就要弄清這個問題。
我們已經知道,資本是一宗貨幣,這宗貨幣變成為商品,以便再變成比原先數量更多的貨幣??梢娬J識剩余價值的生產,就要從貨幣出發。
當資本還只是表現為它的元素形式即商品或貨幣的時候,資本家也表現為商品所有者或貨幣所有者這種眾所周知的特征形式。但因此,正象商品和貨幣本身不是資本一樣,商品所有者和貨幣所有者本身也不是資本家。正象商品和貨幣只是在一定前提下才轉化為資本一樣,商品所有者和貨幣所有者也只是在同樣的前提下才轉化為資本家。
資本起初表現為要轉化為資本的貨幣,或者說表現為還僅僅在可能性上是資本的貨幣。
正象經濟學家們一方面犯了把資本的這些元素形式——商品和貨幣——本身跟資本等同起來的錯誤一樣,他們另一方面又犯了把資本的使用價值存在方式——勞動資料——本身說成就是資本的錯誤。
在資本的最初的(可以說是)暫時的形式即貨幣(資本形成的起點)上,資本還只是作為貨幣存在著,從而還只是在交換價值的獨立形式即其貨幣表現中作為一個交換價值額存在著。但是,這個貨幣必須自行增殖。交換價值必須用來創造更多的交換價值。價值量必須增加,就是說,現有價值不僅要保存自己,而且它還必須創造出一個增量,價值的△即剩余價值,從而使已知的價值即已知的貨幣額表現為流動量,使增量表現為流數。在這里,當我們還只是同貨幣這個直接生產過程的起點打交道的時候,只要指出一點就夠了:資本在這里還只是作為一個一切使用價值都已消失不見的已知的價值額=G(貨幣)存在著,從而是以貨幣的形式存在著。這個價值額的量,受要轉化為資本的貨幣額的大小或數量的限制。因此,這個價值額所以變成資本,是由于它的量會增大,由于它會轉化為一個變動的量,由于它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會產生流數的流動量。這個貨幣額所以自在地是資本,也就是說,按其使命來說是資本,只是因為它被使用、只是因為它被支出的目的是使自己增大。這一點,如果就現有價值額或貨幣額來說,表現為它的規定,它的內在動力,趨勢,那么就資本家即這個貨幣額的所有者(這個貨幣額在他的手中必須執行這種職能)來說,就表現為意圖,目的。但是,在資本(要生成的資本)的這個最初的簡單的價值表現或貨幣表現中,對使用價值的一切關系都抽象掉了,消失了,因而,實際生產過程(商品生產等等)的一切破壞性干擾以及后來出現的引起混亂的偶然因素也都消失了,表明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特征的特殊性質,也以同樣抽象簡單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果原來的資本是等于x的價值額,那么,這里的目的就是使這個x轉化為x+△x,而這個x成為資本也是由于它轉化為x+△x,即轉化為一個等于原有價值額加上這個原有價值額的余額的貨幣額或價值額,轉化為已知的貨幣量加上追加的貨幣,轉化為既定的價值加上剩余價值,從而使x變為資本。于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包括原預付價值的保存),就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決定目的、推動性利益和最終結果,表現為使原有價值轉化為資本的那種東西。無論怎樣達到這一點,x轉化為x+△x的實際程序決不會使這個過程的目的和結果發生任何改變。當然,即使沒有資本主義生產過程,x也可以轉化為x+△x;不過這種轉化就不是發生在既定的條件和前提下:參加競爭的社會成員作為這樣一些人互相發生關系,他們只是作為商品所有者彼此對立,并且僅僅作為商品所有者彼此接觸(這種情況不包括奴隸制等等);其次,這種轉化也不是發生在另外的條件下:社會產品作為商品來生產。(這一點排斥所有這樣一些形式,在這些形式中,對于直接生產者來說,使用價值是主要目的,最多是產品的剩余等轉化為商品)。
因此,資本作為資本所固有的特殊職能,是剩余價值的生產,正如以后將要表明的那樣,這不外是剩余勞動的生產,是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對表現為和物化為剩余價值的無酬勞動的占有。
為了使x轉化為資本即轉化為x+△x,價值或貨幣額x必須轉化為生產過程的因素,首先轉化為實際勞動過程的因素?! ?正象商品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直接統一一樣,生產過程即商品的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直接統一。正象商品,即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直接統一作為結果,作為產物從這個過程中出來一樣,商品也作為構成要素加入這個過程。任何東西不以生產條件的形式加入生產過程,它也就根本不可能從生產過程中出來。
預付貨幣額即必須增殖和必須轉化為資本的貨幣額轉化為生產過程的因素,這是商品流通,交換過程的行為,它分解為一系列的購買。因此,這種行為還是處于直接生產過程之外的。它只是引起直接生產過程,但它是直接生產過程的必要前提;當我們考察的不是直接生產過程,而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整體和連續性的時候,從貨幣到生產過程因素的這種轉化,生產資料和勞動能力的購買,這本身又構成總過程的內在要素。
如果我們現在來考察直接生產過程內部的資本形式,那么資本就如同簡單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二重形式。但是在這種二重形式中卻包含著與獨立考察的簡單商品的規定不同的進一步規定,即進一步發展了的規定性。
首先就使用價值來說,使用價值的特殊內容,使用價值的進一步的規定性,對于商品的概念規定來說是完全無關緊要的。物品要成為商品,從而成為交換價值的承擔者,一定要滿足某種社會需要,因而一定要具有某種有用屬性。如此而已。至于在生產過程中執行職能的商品的使用價值,情況則不同。按照勞動過程的性質,生產資料首先分為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或者更進一步地加以規定,它一方面是原料;另一方面是工具,輔助材料等等。這是從勞動過程本身的性質中產生出來的使用價值的形式規定,因此——就生產資料來說——使用價值有了進一步的規定。在這里,使用價值的形式規定本身,對于經濟關系的發展,經濟范疇的發展,成為本質的事情。
但是其次,加入勞動過程的使用價值在勞動過程中劃分為兩個在概念上有嚴格區別的要素和對立物(同上面所說的物的生產資料的情況完全一樣):一方面是物的生產資料,客觀的生產條件,另一方面是活動著的勞動能力,有目的地表現出來的勞動力,主觀的生產條件。從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中表現為使用價值而言,這種劃分是資本的進一步的形式規定性。在簡單商品中,一定的合乎目的的勞動——紡紗、織布等等——體現、物化在紗中,布中。產品的合乎目的的形式,是有目的的勞動所留下的唯一痕跡;而當產品具有自然產品的形式,如牲畜、小麥等等的時候,這個痕跡本身就會消失。在商品中,使用價值表現為某種可見的東西,就象這種現存的東西在勞動過程中只表現為產品一樣。單個商品,事實上是完成的產品,它的產生過程看不見了,在它身上,特殊有用勞動體現、物化在產品中的那個過程實際上消失了。商品是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商品不斷地作為產品離開生產過程,所以產品本身只表現為生產過程的要素。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所借以體現的一部分使用價值,是活的勞動能力本身,而它表現為具有一定的、與生產資料的特殊使用價值相適應的特性的勞動能力,表現為發揮作用的勞動能力,有目的地表現出來的勞動力,它使生產資料成為發揮作用的物的要素,從而把生產資料從其使用價值的最初形式轉化為新的產品形式。因此,使用價值本身在勞動過程中經歷著一個實際的轉化過程,不管這個過程是機械的性質,還是化學的、物理的性質。在商品中使用價值是具有一定屬性的既定的東西,然而現在使用價值卻從作為原料和勞動資料執行職能的物即使用價值,借助于通過原料和勞動資料并在其中發揮作用的活勞動(這個活勞動就是活動中的勞動能力),轉化為改變了形狀的使用價值——產品。所以,資本在勞動過程中作為使用價值所采取的形式分為:第一,在概念上既互相分開又互相聯系的生產資料;第二,在概念上從勞動過程的性質中產生出來的客觀勞動條件(生產資料)和主觀勞動條件(合乎目的地起作用的勞動能力即勞動本身)之間的劃分。但是第三,就這個過程的整體來看,資本的使用價值在這里表現為一種生產使用價值的過程,生產資料在這種過程中按照這個特殊規定性,作為合乎目的地起作用的、與生產資料的特定性質相適應的特殊勞動能力的生產資料執行職能。換句話說,總勞動過程本身,在其主觀和客觀要素的活的交互作用中,表現為使用價值的總形式,即表現為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的實在形態。
就資本生產過程的實際方面來考察,——或者把它當作通過有用勞動用使用價值構成新使用價值的過程來考察,——資本生產過程首先就是實際勞動過程。作為這樣的勞動過程,它的要素,它的概念上特定的組成部分,是一般勞動過程,任何勞動過程的要素和組成部分,不管這種勞動過程發生在何種經濟發展階段上,發生在何種生產方式基礎上。因為資本存在的實在形態或客觀使用價值形態,資本的物質基礎,必然是用來生產新產品的生產資料形態(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又因為在流通過程中,在商品形式中,也就是在作為商品所有者的資本家的占有中,這些使用價值在它們按其特殊目的在勞動過程中執行職能以前就已經在市場上存在著;也就是說,因為資本——就它表現為勞動的客觀條件來說——按照它的使用價值是由生產資料,原料,輔助材料和勞動資料,工具,建筑物,機器等等構成的;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說,一切生產資料都是可能的資本,而就它們作為生產資料執行職能來說,又都是實際的資本;所以,撇開勞動過程的一切歷史形式不談,資本是人類一般勞動過程的必要要素,從而資本是某種永恒的和由人類勞動性質決定的東西。同樣可以得出結論說,因為資本的生產過程就是勞動過程,所以勞動過程本身,一切社會形式下的勞動過程,必然就是資本的勞動過程。于是,資本就被看成這樣一種物,它在生產過程中起著某種物的作用,起著它作為物應有的作用。根據同樣的邏輯,也可以得出結論說,因為貨幣是金,所以金本身就是貨幣;因為雇傭勞動是勞動,所以一切勞動都必然是雇傭勞動。由此可見,同一性是這樣證明的:把與一切生產過程的特殊差別相區別的它們的共同東西固定下來。同一性是通過抽去差別來證明的。這就是一切資產階級一切政治經濟學家把資本主義看作人類永恒的生產方式的全部理由! 資本主義為什么不是人類的理想的生產方式呢?
第一:資本家為了在生產過程中或在勞動過程中作為生產資料來消費而購買的商品,是資本家的財產。這些商品實際上只是資本家的轉化為商品的貨幣,它們同貨幣一樣是資本家的資本的存在;而且它們更是資本家的資本的存在,因為它們借以存在的形式使它們實際上為了增殖即增加價值而作為資本執行職能,即作為創造價值的手段執行職能。因此,這些生產資料是資本。另一方面,資本家又用預付貨幣額的其他部分購買勞動能力,工人,這表現為資本家購買活勞動。所以,正象勞動過程的客觀條件屬于資本家一樣,這種活勞動也同樣屬于資本家。但是,在這里總還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特殊的差別:實際的勞動是工人作為轉化為工資的那部分資本的等價物,作為勞動的購買價格的等價物而實際地給予資本家的東西。這是工人生命力的支出,是他的生產能力的實現,是他的活動,而不是資本家的活動。作為人的職能來看,在勞動的現實性中,勞動是工人的職能,而不是資本家的職能。從交換的觀點來看,它是資本家在勞動過程中從工人那里取得的東西,而不是資本家在勞動過程中同工人相對立而表現出來的東西。因此就形成了客觀勞動條件的對立物,這種客觀勞動條件作為資本并因而作為資本家的存在,在勞動過程本身中同主觀勞動條件即勞動本身相對立,或者不如說,同進行勞動的工人相對立。由此可見,不論是從資本家的觀點來看,還是從工人的觀點來看,生產資料,作為資本的存在,作為地道的資本,都同勞動即預付資本所轉化成的另一個要素相對立,因此,生產資料即使在生產過程以外也在可能性上表現為資本的特殊存在方式。正象以后將要表明的,一方面,由于資本主義價值增殖過程的一般性質(由于生產資料在這種過程中作為活勞動的吸收器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特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機器等變成活勞動的實際統治者),這種情況將會進一步發展。因此,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基礎上,使用價值(資本在這種使用價值上以生產資料的形式存在)和作為資本(資本是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的這些生產資料即這些物的用途,是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的;這正象在這種生產方式內,對于局限于這種生產方式中的人來說,產品本身就被當作是商品一樣。這一點構成了政治經濟學拜物教的一個基礎。
第二:生產資料是作為一定的商品,比如棉花、煤炭、紗錠等等,從流通進入勞動過程的。這些生產資料是以它們還在作為商品進行流通時就具有的使用價值形態進入勞動過程的。它們在進入勞動過程以后,就以與它們的使用價值相符的屬性,以它們作為物在物質上應有的屬性,如作為棉花的棉花的屬性等來執行職能。但是,說到我們稱之為可變資本的這部分資本,情況就不同了,這部分資本,只有借助于同勞動能力相交換,才實際地轉化為資本的可變部分。就實在形態來考察的貨幣——即資本家在購買勞動能力時所支出的這個資本部分——不過表現為存在于市場上的(或在一定條件下被拋到市場上的)、加入工人個人消費的生活資料。貨幣只是這些生活資料的轉化形式,工人一得到貨幣就把這種轉化形式再轉化為生活資料。這種轉化,正象這些商品作為使用價值后來被消費一樣,也是同直接生產過程(更進一步說即勞動過程)沒有任何直接關系的過程,確切些說,是處于勞動過程以外的過程。要知道,資本的這一部分,從而總資本,所以轉化為可變量,恰恰是由于換進來的不是貨幣(不變的價值量)或代表貨幣的生活資料(同樣是不變的價值量),相反,是活的勞動能力這樣一個要素,這個要素是創造價值的,它作為創造價值的要素是可以變大或變小的,可以表現為變量,在任何情況下,它作為因素,進入生產過程都不是作為已經生成的量,而只是作為流動的量,作為正在生成的量,——從而是作為在不同的界限內正在生成的量。當然,工人對生活資料的消費本身,實際上可以包含在勞動過程中,正象例如機器對輔助材料的消費包含在勞動過程中一樣;所以,工人不過表現為資本所購買的一種工具,這種工具為了執行它在勞動過程中的職能也需要消費,也需要加上一定份額的生活資料作為自己的輔助材料。這種情形的程度大小,取決于對工人剝削的規模和殘酷性。但是,它在概念上并不是以這樣狹隘的方式包括在資本關系中。在通常情況下,工人消費自己的生活資料,是在直接勞動過程間斷的時候,而機器消費自己的生活資料則是在機器開動的時候。但是,就整個工人階級來看,這些生活資料有一部分要被還不能勞動或者已經再也不能勞動的家庭成員所消費。實際上,就輔助材料及其消費來看,工人和機器的差別,在實踐中可以歸結為動物和機器的差別。然而,這并不是必要的,因此不屬于資本的概念規定。在任何情況下,支出在工資上的那部分資本,一旦采取自己的實在形態,即進入工人消費的生活資料形態,那么,形式上都表現為已經不再屬于資本家的部分,而是屬于工人的部分。因此,支出在工資上的那部分資本在進入生產過程以前作為商品(作為生活資料)所具有的使用價值形態,完全不同于它在生產過程中所采取的形態,不同于活動地表現出來的勞動力的形態,從而活的勞動本身的形態。這樣,就把這部分資本跟以生產資料形態存在的那部分資本專門地區分開來了,而這又成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地道的生產資料為什么會表現為跟生活資料不同的,并且與之相對立的資本本身的根據。這種錯覺僅僅由于下述事實就破滅了:資本在生產過程結束時借以存在的使用價值形式,是產品的形式,而這種產品既以生產資料的形式存在著,又以生活資料的形式存在著,因此兩者都同樣是作為資本存在著,從而也都同活的勞動能力相對立而存在著。
我們現在來分析價值增殖過程。
從交換價值來看,商品和處于價值增殖過程中的資本之間的差別,又呈現了出來。
進入生產過程的資本的交換價值,比已經投入市場的或已經預付的資本的交換價值小,因為進入生產過程的資本僅僅是作為生產資料進入生產過程的商品的價值,即作為價值進入生產過程的不變資本部分的價值?,F在我們所有的,不是可變資本部分的價值,而是作為一種過程的價值增殖,是實際地處于價值增殖中的勞動;這種勞動不斷地實現為價值,而且還超出已經生產出來的價值而不斷地繼續創造價值。
現在首先談舊價值的保存,即不變部分的價值的保存,這種保存取決于:進入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資料的價值不大于必需的價值,就是說,構成生產資料的商品,例如廠房、機器等等,只包含為了生產的目的而物化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資本家在購入這些生產資料時所要注意的事就是:作為使用價值的這些生產資料,無論是原料,還是機器等等,它們為了形成產品應具有適合于平均水平的品質,從而以平均的品質執行職能,不給勞動即活因素造成異常的障礙,例如原料的品質;屬于這方面的還有:所使用的機器等等轉移到商品上的不應大于平均損耗,等等。所有這一切都是資本家的事情。然而其次,不變資本價值的保存取決于:不變資本要盡可能只是生產地被消費而不是被浪費,否則,產品中包含的物化勞動部分就會大于社會必要的量。這種保存部分地也取決于工人本身,資本家的監督就是從這里開始的。(資本家知道用計件工資制和克扣工資來為自己保證這一點。)再其次,還取決于:勞動要有秩序有目的地進行,從生產資料到產品的轉化要適當地進行,表現為目的的使用價值要作為結果實際地以恰當的形式產生出來。在這里,又會出現資本家的監督和紀律。最后,取決于:生產過程不被破壞,不被中斷,在由勞動過程及其物質條件的性質所決定的時間(期間)內實際地不斷提供產品。這部分地取決于隨著資本主義生產而出現的勞動連續性。然而部分地也取決于外部的、不能控制的偶然情況。就這一點而言,加入生產過程的價值會隨著每一生產過程而遇到風險,但是(1)這些價值在生產過程之外也會遭受風險,(2)這種風險不僅資本的生產過程有,而且每一種生產過程都有。(資本通過聯合來使自己免遭風險。用自己所有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的直接生產者,也會受到同樣的風險。這并不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所特有的東西。如果說在資本主義生產中這種風險落到資本家頭上,那只是因為他篡奪了生產資料所有權。)
至于談到價值增殖過程的活因素,則(1)要通過補償、再生產可變資本價值,就是說,要通過給生產資料追加上一個總計同可變資本價值或工資價值一樣大的勞動量,來保存可變資本的價值;(2)要通過把超過工資中所包含的勞動量的剩余勞動量即追加勞動量物化到產品中去,來創造可變資本價值的增量即剩余價值。
在這里,預付資本的使用價值或預付資本借以存在的商品的使用價值同資本在勞動過程中的使用價值形態之間的差別,與預付資本的交換價值同資本在價值增殖過程中的交換價值的表現之間的差別相適應:在前一種情況下,生產資料,不變資本,是以構成不變資本的商品以前就有的同一使用價值形式進入勞動過程的,而代替構成可變資本的現成使用價值進入勞動過程的,卻是在新使用價值中自行增殖的勞動力活因素,現實勞動的活因素;在后一種情況下,進入價值增殖過程的是生產資料價值即不變資本價值本身,而可變資本價值卻完全不加入價值增殖過程,它被創造價值的活動所代替,表現為作為價值增殖過程而存在的活因素的活動。
為了使工人的勞動時間與其持續時間成正比地生產價值,這種時間必須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是說,工人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合乎目的的勞動的正常社會量,所以資本家要強制工人,使工人的勞動起碼具有正常的社會平均強度。資本家力圖把勞動強度盡可能提高到這個最低限量以上,并且力圖在一定時間內從工人身上榨取盡可能多的勞動,因為超過平均強度的任何勞動強度都會給資本家創造出剩余價值。其次,資本家力圖盡可能延長勞動過程,使之超過為了補償可變資本價值即工資所必須進行的勞動的界限。資本家在勞動過程的強度已定的情況下力圖盡量延長勞動過程的長度,在勞動過程的長度已定的情況下力圖盡可能提高勞動過程的強度。資本家強制工人把自己的正常勞動強度提到盡可能高的程度;而且資本家強制工人盡可能把自己的勞動過程延長到超過補償工資所必要的時間以上。
由于資本主義價值增殖過程的這個特有的性質,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的實在形態,資本作為使用價值的形態,也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第一,生產資料不僅必須有足夠吸收必要勞動,而且也必須有足夠吸收剩余勞動的數量。第二,實際勞動過程的強度和外延量改變了。
工人在實際勞動過程中所使用的生產資料,當然是資本家的財產;因此,如上所述,這些生產資料是作為資本同工人的勞動相對立的,而工人的勞動則是工人本身的生命活動力。但另一方面,正是工人在自己的勞動中使用這些生產資料。工人在實際勞動過程中把勞動資料作為自己勞動的傳導體來消費,把勞動對象作為表現自身勞動的材料來消費。正因為如此,他把生產資料轉化為合乎目的的產品形式??墒牵瑥膬r值增殖過程的觀點來看,情況就不同了。并不是工人使用生產資料,而是生產資料使用工人。并不是活勞動實現在作為自己的客觀機體的物化勞動中,而是物化勞動通過吸收活勞動來保存自己和增殖自己,并由此成為自行增殖的價值即資本,并作為資本來執行職能。生產資料只表現為盡可能多的活勞動量的吸收器?;顒趧又槐憩F為增殖現有價值的手段,從而只表現為使現有價值資本化的手段。正因為如此,生產資料又在本質上在活勞動面前表現為資本的存在,而且現在表現為過去的死勞動對活勞動的統治?;顒趧诱米鳛樾纬蓛r值的東西不斷地并入物化勞動的價值增殖過程。勞動,作為生命力的消耗,作為生命力的支出,是工人本身的活動。但是,只要工人進入生產過程,他的勞動本身,作為形成價值的東西,作為處于自身物化過程中的東西,是資本價值的存在方式,并被并入資本價值之中??梢?,這個保存價值和創造新價值的力量,是資本的力量,這個過程表現為資本自行增殖的過程,并且相反地表現為工人貧困化的過程,因為工人同時把他所創造的價值作為與自身相異化的價值來創造。
綜上所述,資本主義的生產之所以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并不是因為資本家的良心有多壞,也不是因為資本家的貪心,而是因為資本家只是資本的人格化,正因為如此,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是資本家!而是因為貨幣作為資本在商品經濟環境中自然而然地要實現價值的增值,要實現貨幣的增加,因而要獲得剩余價值!由此得出的結論是:無產階級的敵人并不是資本家!而是資本!即在商品經濟環境中用錢賺錢的活動!
勞動者2014年11月3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