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生產固有的深層次的矛盾
——對資本主義的看法(11)
第四,資本主義生產固有的深層次的矛盾
更進一步考察問題,首先就會看到一個限制,這不是一般生產固有的限制,而是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固有的限制。這種限制是二重的,或者更確切些說,是從兩個方向來看的同一個限制。這里只要指出資本包含著一種特殊的對生產的限制——這種限制同資本要超越生產的任何界限的一般趨勢是矛盾的——就足以揭示出生產過剩的基礎,揭示出發達的資本的基本矛盾;就足以完全揭示出,資本并不象經濟學家們認為的那樣,是生產力發展的絕對形式,資本既不是生產力發展的絕對形式,也不是與生產力發展絕對一致的財富形式。
從資本的觀點來看,資本以前的各個生產階段都表現為生產力的桎梏。而資本本身,如果正確地來理解,只有當生產力需要外部的刺激而這種刺激同時又是對生產力的控制的時候,才表現為生產力發展的條件。對生產力的訓育,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會完全象行會等等那樣成為多余和累贅。這些內在的界限必然和資本的性質,和資本的本質的概念規定本身相一致。這些必然的界限是:
(1)必要勞動是活勞動能力的交換價值的界限,或產業人口的工資的界限;
(2)剩余價值是剩余勞動時間的界限,就相對剩余勞動時間來說,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
(3)這就是說,向貨幣的轉化,交換價值本身,是生產的界限;換句話說,以價值為基礎的交換,或以交換為基礎的價值是生產的界限。這就是說:
(4)使用價值的生產受交換價值的限制;換句話說,現實的財富要成為生產的對象,必須采取一定的、與自身不同的形式,即不是絕對和自身同一的形式。
另一方面,資本的一般趨勢造成的結果就是(這在簡單流通中表現為: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不過是轉瞬即逝的東西,沒有獨立的必然性,因而不是表現為生產過程的界限和限制),資本忘記和不顧下列各點:
(1)必要勞動是活勞動能力的交換價值的界限;(2)剩余價值是剩余勞動和生產力發展的界限;(3)貨幣是生產的界限;(4)使用價值的生產受交換價值的限制。
由此出現生產過剩,也就是使人突然想起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的所有這些必然要素;結果是,由于忘記這些必然要素而造成普遍的價值喪失。與此同時,向資本提出了這樣的任務:在生產力的更高發展程度上等等重新開始它突破本身限制的嘗試,而它作為資本卻遭到一次比一次更大的崩潰。因此很明顯,資本的發展程度越高,它就越是成為生產的界限,從而也越是成為消費的界限,至于使資本成為生產和交往的棘手的界限的其他矛盾就不用談了。
全部信用制度,以及與之相聯系的交易過度、投機過度等等,就是以必然要擴大和超越流通的界限和交換領域的界限為基礎的。這一點表現在各民族間的關系上比表現在個人間的關系上規模更大,更典型。例如,英國人為了使其他國家成為自己的主顧,不得不貸款給它們。事實上英國的資本家用生產的英國資本進行了兩次交換:(1)是作為英國資本家本身,(2)是作為英國殖民者,等等,或者是以投放他的貨幣的任何其他形式。
雇傭工人和奴隸不一樣,他本身就是獨立的流通中心,他是交換者,是創造交換價值和通過交換來獲取交換價值的人。第一,通過資本中用作工資的部分和活勞動能力之間的交換,這部分資本的交換價值還在資本重新離開生產過程而進入流通以前就直接被實現了;或者說,這種交換本身還可以被理解為流通行為。第二,對于每一個資本家來說,除了他自己的工人以外,所有其他的工人都不是工人而是消費者;是交換價值(工資)即貨幣的所有者,他們用貨幣來換取資本家的商品。他們都是流通中心,交換行為從這些中心出發,資本的交換價值通過這些中心而保存下去。他們相對來說形成很大一部分消費者——雖然,如果指的是真正的產業工人,那并不象通常想象的那么多。他們的數量越大,產業人口的數量越大,他們支配的貨幣量越大,資本的交換領域也就越大。我們已經看到,資本的趨勢是盡可能地增加產業人口的數量。
其實,一個資本家同其他資本家的工人的關系,這種關系不過表明每一個資本家的幻想,它絲毫不會改變資本本身同勞動的關系。關于自己的工人,每一個資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關系不是生產者同消費者的關系,并且希望盡可能地限制工人的消費,即限制工人的交換能力,限制工人的工資。每一個資本家自然希望其他資本家的工人成為自己的商品的盡可能大的消費者。但是每一個資本家同自己的工人的關系就是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本身,就是本質關系。然而正是由此產生了這樣的幻想(對不同于所有其他資本家的單個資本家來說,這是真實的):除了自己的工人以外,其余的整個工人階級對他來說都是消費者和交換者,不是工人,而是貨幣支出者。
由生產本身造成的對原料、半成品、機器、交通工具以及生產中使用的輔助材料即染料、煤炭、油脂、肥皂等等的需求,也完全一樣。這種需求作為有支付能力的、實現交換價值的需求,在生產者本身之間進行交換的時候,是足夠的和充分的。一旦最終的產品在直接的和最終的消費上遇到界限,這種需求的不足就顯露出來了。驅使生產超出正確比例的這種足夠的需求的假象,也是以資本的本質為基礎的,資本的本質就是自相排斥,也就是彼此完全漠不關心的許多資本。當一個資本家向另一個資本家購買東西,購買商品或出售商品的時候,他們是處在簡單的交換關系中;他們不是作為資本互相發生關系。他們為了最后能夠作為資本來增殖自己的價值而必須互相進行交換的那個正確的(想象的)比例,是處在他們的相互關系之外的。
首先:資本迫使工人超出必要勞動來做剩余勞動。只有這樣,資本才能增殖自己的價值,創造出剩余價值。但是另一方面,資本確立必要勞動,是因為并且僅僅由于勞動是剩余勞動,而且剩余勞動可以實現為剩余價值。可見,資本把剩余勞動作為必要勞動的條件,把剩余價值作為物化勞動即價值本身的界限。如果資本不能確立剩余勞動,它也就不能確立必要勞動,而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上只有資本才能確立必要勞動。
可見,如果說資本一方面把剩余勞動以及剩余勞動同其他剩余勞動的交換作為必要勞動的條件,從而作為把勞動能力變成交換中心的條件,——單從這方面來看已經縮小和限制了交換領域——,那么另一方面,使工人的消費只限于工人再生產他的勞動能力所必需的物品,使表現必要勞動的那個價值成為實現勞動能力的價值、從而實現工人的交換能力的限制,并力求把這種必要勞動對剩余勞動的比例降到最低限度,這對資本來說同樣是重要的。這就給交換領域加上了新的限制,不過這種限制完全象前一種限制一樣,同資本把它自行增殖的任何界限都看作應當克服的限制的趨勢是一回事。因此,資本價值的無限度的增大——價值的無限度的創造——在這里同限制交換領域,也就是限制價值增殖的可能性,即限制實現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的可能性,完全是一回事。
生產力的情形也是一樣。一方面,資本的趨勢是,為了增加相對剩余時間,必然把生產力提高到極限。另一方面,必要勞動時間由此減少了,因而工人的交換能力由此降低了。其次,我們已經看到,相對剩余價值增加的比例比生產力要小得多,而且這個比例不斷降低,生產力已經達到的程度越高,這個比例就降得越低。但是產品的數量卻以相同的比例增加——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有新的資本游離出來了,同樣也有勞動游離出來了,它們不加入流通。但是,隨著產品數量的增加,要實現產品中包含的勞動時間的困難也增加了——因為這要求消費不斷擴大。
“任何商品的利潤的存在本身,必須先有一種超過生產這種商品的工人的需求范圍的需求”,因此,“由工人本身造成的需求,決不會是一種足夠的需求”。[《政治經濟學原理》1836年倫敦第2版第405頁出版者注]
因為一種生產推動另一種生產,從而給自己創造了作為他人資本的工人而出現的消費者,所以對于每一單個資本來說,工人階級的由生產本身造成的需求表現為“足夠的需求”。這種由生產本身造成的需求驅使生產超越它按照工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所應進行的生產的比例;一方面,生產必須超越這種比例;另一方面,如果“超過工人本身需求的”需求消失了和縮減了,那就會出現崩潰。那時,資本本身就把工人的需求——即作為這種需求的基礎的工資的支付——不是看作利益,而是看作損失。換句話說,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內在關系就顯示出來了。
這里又是資本的競爭,它們彼此的漠不關心和互相獨立,促使單個資本不是把所有其余資本的工人看作工人。由此就驅使生產超出正確的比例。資本同資本主義前的統治關系的區別恰恰在于:工人是作為消費者和交換價值實現者與資本相對立,是作為貨幣所有者,作為貨幣,作為簡單的流通中心與資本相對立——他是無限多的流通中心之一,由此他作為工人的規定性便消失了。
勞動者2014年10月30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