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錢賺錢的活動中遇到的限制!
——對資本主義的看法(8)
資本主義是從勞動同勞動的客觀條件的分離中產生的,當資本主義站穩腳跟以后,就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地制造勞動同勞動的客觀條件的分離。所以,勞動同勞動的客觀條件的分離,既是資本主義產生的前提,又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可見,認識資本主義就要對勞動同勞動的客觀條件是處于分離的狀態還是結合的狀態,做出事實上的判斷。如果分離開了就是資本主義,如果沒有分離開就不是資本主義!一旦確認一個社會的勞動同勞動的客觀條件是分離的狀態,那么,資本主義就向一切人(除了因自身利益而瞎了眼的人)表明:喪失了勞動的客觀條件(主要是土地和工業生產資料)的人群就是無產階級!霸占了勞動的客觀條件的人群就是資產階級!這樣我們就從資本主義的主體(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認識了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的客體,就是勞動的客觀條件作為資本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運動。這個運動由于資產階級和它的理論家政治經濟學家,把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看作是簡單商品交換,甚至看作是產品生產經濟,從而掩蓋了資本主義用錢賺錢的本質!馬克思的偉大貢獻就是在《資本論》中揭露了資本主義用錢賺錢的實質!因此,要認識勞動的客觀條件作為資本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的運動,就離不開《資本論》。
當我們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的主體的生存狀態和客體的運動條件以后,我們才能夠說我們認識了資本主義!
資本是一宗貨幣在商品經濟環境中用錢賺錢的活動。用錢賺錢的人格化就是資本家。資本家把一筆貨幣投入到市場經濟中去,購買勞動的客觀條件和勞動力,經過生產獲得產品,然后把產品售賣出去,獲得比原先數量更多的貨幣,這就是利潤!馬克思的偉大發現就是,利潤就是工人階級無償地為資產階級生產的剩余價值!利潤積累起來用來擴大再生產,利潤就轉化為資本,利潤既然是無產階級無償創造的剩余價值,那么,作為剩余價值轉化物的資本就是無產階級的剩余價值的結晶,理應歸無產階級所有、享受和支配!但是資本主義把屬于無產階級自己的東西剝奪了,并用無產階級的東西剝削無產階級發展資本主義,實現用錢賺錢的活動!所以資本主義是一種剝削制度!
第一,資本主義賺錢過程受到的限制
資本是一宗貨幣,貨幣是價值,因此,要記住資本就是價值!資本要在市場經濟中實現用錢賺錢的活動,(1)要和勞動力交換,這樣就保存了自己的價值。(2)要通過生產增加價值,價值就是勞動,因此勞動者就創造了價值,其中包含著剩余價值。作為生產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的結果,是過程的產品。(3)只有產品售賣出去,資本價值才能夠變成貨幣,這就是產品價值的實現過程。簡單說,資本價值要實現用錢賺錢的運動,必須經過購買——生產——售賣的過程。
作為生產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這種統一的結果表現出來的,是這個過程的產品,即資本本身。資本作為貨幣原來是作為價值而存在的。現在資本是作為產品,因而只是在觀念上作為價格而存在;但不是作為價值本身而存在。資本要增殖價值,即保存并增加自己的價值,首先必須從貨幣形式過渡到使用價值形式(原料——工具——工資);但是,這樣它就喪失了價值的貨幣形式;現在它必須重新進入流通,才能重新取得貨幣這種一般財富形式。現在,資本家進入流通不再是簡單地作為交換者,而是作為生產者與作為消費者的其他交換者相對立。這些消費者為了得到資本家的商品來供自己消費,就要換出貨幣,而資本家為了得到消費者的貨幣,則要換出商品。假定這個過程失敗了,僅僅由于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分離,這種失敗的可能性在個別場合就已經存在,資本家的貨幣就會變成無價值的產品,不僅得不到任何新價值,而且連原有價值也要喪失。
這三個過程,所使用資本的價值保存過程、資本的價值增殖過程和生產出來的產品的價值實現過程。它們的統一體構成資本。彼此是外在的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分開的過程。對單個資本家來說,從一個過程過渡到另一個過程,即三個過程的統一,是偶然的事情。
在生產過程本身中——在這里資本一直被看作價值——資本的價值增殖表現為完全取決于資本作為物化勞動同活勞動的關系,即資本同雇傭勞動的關系。但現在作為產品,作為商品,資本卻表現為取決于生產過程之外的流通。作為商品,資本(1)必須是使用價值,而作為使用價值,必須是需要的對象,消費的客體;(2)必須同它的等價物——貨幣——進行交換。新價值只有在出售中才能實現。
在生產過程內部,價值增殖和剩余勞動的生產完全是一回事,因此,價值增殖沒有任何其他的界限,有的只是在生產過程本身內部部分地作為前提,部分地被產生出來的界限;正因如此,這些界限在過程中總是表現為應當克服的限制。
現在,出現了處于生產過程以外的對于這個過程的限制。首先,完全從表面考察就可以看出,商品只有同時是使用價值,即消費的客體(至于是哪種消費,在這里還完全沒有關系),才是交換價值。因此,它的第一個限制就是消費本身,即對該商品的需要。但是第二,對該商品來說,必須有等價物存在,
在資本離開生產過程并且重新進入流通時,可以看到
(a)資本作為生產出來的產品會遇到現有消費量或消費能力的限制。作為一種特定的使用價值,資本的數量在一定限度內是可多可少的,但是達到一定程度——因為它只能滿足特定的需要——就不再為消費所需要了。
(b)作為新價值和價值本身,資本生產出來的產品看來會遇到現有等價物的量的限制,首先是貨幣量的限制,但不是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而是作為貨幣的貨幣。剩余價值需要有剩余等價物。剩余等價物現在表現為對于資本的第二個限制。
(c)最初的情況是,貨幣如果不繼續同他人的活勞動相交換,即不繼續進入生產過程,看來就會自行毀滅。
這就是從表面上簡單的、客觀的、無偏見的見解所看到的矛盾!
至于這些矛盾在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中怎樣不斷被揚棄,而又不斷重新產生,——而且只有通過暴力被揚棄(雖然這種揚棄在達到一定點之前只是表現為平靜的平衡作用),——這是另外一個問題。重要的是首先要確認這些矛盾的存在。簡單商品流通的所有矛盾又在新的形式下復活了。產品作為使用價值同作為價值的自身相矛盾。在資本流通的條件下由使用價值來估量產品,在這里被斷然規定為由交換者對該產品的總需要,即由總消費量來估量產品。
在這里,總消費表現為作為使用價值的產品的尺度,因而也表現為作為交換價值的產品的尺度。在簡單流通中是簡單地把產品從特殊的使用價值形式轉化為交換價值形式。產品的限制只表現在:產品由于其自然屬性而具有某種特殊形式,而不是具有可以和其他一切產品直接交換的價值形式。而現在,產品的存在的尺度就在于產品的自然屬性本身。使用價值要轉化為一般形式,就只須有一定的數量,這個量的尺度并不是物化在產品中的勞動,而是來自產品作為使用價值的性質,而且是作為他人的使用價值的性質。
勞動者2014年10月30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