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詹克明先生在《人問》(《求是》2013年19期)中提出了一個嚴峻的生態問題:“許多人類生存所必需的金屬礦藏、煤炭石油都會在最近幾百年內開采殆盡!在此后漫長的幾十億年里我們人類還將如何推進文化進化?”要想文化進化得以傳承,接著作者又睿智地指出:“我們‘人類圈’的一切活動也應該像其他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巖石圈那樣在大自然中達到一種穩恒的自我循環狀態,并在循環中使文化進化螺旋上升,級階提高。”
從兩百多年以前開始的以蒸汽機改良為標志的工業革命,直到目前以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與使用為標志的技術革命,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迅猛增加,僅在20世紀社會生產就幾乎增加了20倍!這種瘋狂的增長也帶來很大的負作用:土地沙化,水污染和水資源匱乏,霧霾,水土流失,物種減少等等。最后連增長本身所需要的礦石資源都出現了危機。筆者不敢想像煤炭石油窮盡以后的日子:人類將怎樣度過那漫漫長夜、冬天酷寒!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人類太幼稚了,還不具備當好地球主人的能力。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光明日報》上曾經有人撰文贊美新出現的塑料袋,認為一拎就走,給生活帶來了便利。但這一“拎”,接著的一“扔”,每年兩個華北油田的石油就扔掉了,而且還留下了難纏的白色垃圾。大約這種瀟灑的日子快要走到盡頭了。沒有“拎”和“扔”是不要緊的,但如果沒有了輕質、結實的材料,我們的“和諧號”還能在鐵軌上飛奔嗎?人類的祖先僅僅依靠地球表面的石頭就生存了一百萬年,現在我們的條件這樣好,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當然,亂扔垃圾之類的蠢事我們不能再干了,循環利用地球的資源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宗旨。
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第一條件。要使人類圈達到穩恒的自我循環狀態,尋找一種能夠持續發展的農業是無法回避的當務之急。如果找到了這種永續農業,我們人類就沒有后顧之憂了。這樣的農業只能從現實中去尋找,所以考慮的第一順序就是中國當下的農業。
中國的農業是偉大的,用占全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全世界19%的人口。但從“穩恒”、“永續”的角度上看,還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
1.進口農產品數量太多
今年六月份,中國農業大學柯炳生校長在一次會議上說,2013年中國進口了大豆6338萬噸,占全球出口的60%以上。這種瘋狂的進口有必要嗎?不妨先假設不進口會出現什么情況。6千多萬噸大豆可以生產1千多萬噸大豆油。如果缺少了這些油,已經成熟的市場馬上就會作出反應,國產的花生油、菜籽油、葵花子油等很快就會補上這個缺額,波瀾不驚,什么事情也不會發生。生產油的同時還會留下近5千萬噸豆粕。缺少這些豆粕又會怎樣呢?這里有兩種可能。其一是中國由2012年飼養近7億頭豬下降到4億多頭,年人均食肉由62公斤(超過日韓,直追歐美)下降到40公斤左右,這樣中國人紅肉食用量減少了,身體更健康了。其二是農民們會重新使用紅薯藤、菜葉、野草之類的東西來喂豬,這將使豬肉變得更好吃,營養價值更高,也是一個不錯的結果。綜上所述,可知進口6千多萬噸大豆是完全沒有必要的。目前中國的確缺糧。我們可以直奔主題,從美國進口小麥,從泰國進口大米,從澳大利來進口燕麥,用不著拐彎抹角去進口大豆了。造成目前缺糧的窘境與計劃安排有關。以前是南糧北運,現在變成了北糧南運,本來就干旱的北方怎能擔當如此重任?不知道中國那些經濟學家們干什么去了。另外,缺少對農業生產的激勵機制也是原因之一。筆者生活在南方,只要去一趟鄉下,就可以看見很多拋荒、半拋荒的土地。 總的說來缺糧是假相,中國人有能力用18億畝耕地養活自己,具備了實現永續農業的條件。
2. 濫施農藥
在大自然中,有了植物,也就有了植食性昆蟲的存在,而每一種昆蟲又都有對應的天敵,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是一個均衡的整體。古代農業中涉及的生物個體都來自大自然,可以說農業圈中的生物與大自然的生物完全重疊,呈現出穩恒的狀態。一個日本農學家說,在從未施過農藥的生態良好的田地里,害蟲給莊稼造成的損失只占總產的5%。石器時代的農民是不在乎這點損失的,封建社會的農民同樣如此。筆者看過一些古代農書,竟然沒有治蟲方面的敘述(蝗蟲除外)。筆者的舅舅是城市郊區的菜農,從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種了三十多年的蔬菜,沒有打過一次農藥。他告訴筆者,在夏秋季節種小白菜,盡量供應充足的肥和水,讓它快速生長,一個月內離土上市。他還告誡筆者,千萬不要打農藥,哪怕只打一次,把益蟲消滅了,以后你就永無寧日了。可惜的是,農業部所謂的專家并不比一個普通農民懂得多。在2012年農業部解答農藥殘留及安全的文件中,競有這樣的文字:“農藥對植物來說,猶如醫藥對人類一樣必要。”在這里,他們罔顧了中國古代幾千年農耕文明中沒有農藥這樣一個事實。 昆蟲在地球上存在了三億多年,種類多、數量多,變異能力、繁殖能力都極強,人類用有限的手段去挑戰無限的大自然,焉有不失敗之理?最極端的例子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北方某棉區棉鈴蟲肆虐數年,棉花損失一半,頑強的蟲子就是泡在藥水里也不死。 使用農藥(含除草劑)是沒有前途的。設想一千年以后,我們肯定能找得到制造農藥的原料嗎? 古代農民對待害蟲的方法,表面上是無為,實際上是最科學的,利用害蟲的天敵巧妙地控制住了害蟲。
其實我們已經找到永續農業了,它就是開始于石器時代,終止于農藥使用之前的農業。也許有人認為這樣的農業太落后了,的確如此。筆者下鄉的第一年,村子里沒有碾米機,天黑以后家家戶戶都傳出石臼舂米的聲音,一個晚上也就舂二三十斤米。可是這樣的農業有一個最合理的“內核”:與大自然緊緊地貼在一起,可以持續到永遠。當然,我們也應該在傳統農業中不失時機地加入中耕機、收割機、滴灌技術、適度的規模種植等現代化元素(不包括農藥、化肥和轉基因技術),以求提高效率。 這樣的農業,保證溫飽是沒有問題的,但不可能使用我們成為饕餮者。我們要學會過簡樸的生活。感謝詹克明先生寫出了這樣振聾發聵的文章。筆者的這篇小文,也算是一種心得體會吧。讓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