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說,清明節有雨,小雨,所以就在這個假期沒做任何打算。——我想,江南冷清的淫雨,散落在這個城南流了千年的秦淮河上,弄上一把傘,到烏衣巷走上一圈,其實還是很有享受。可,我還是沒有要出去的打算——平時工作太累了。
我在南京生活了也將近六年了吧,這六年的時光也并沒讓我熟悉這個城市所有,點點滴滴的記憶,零零碎碎的往事,串起來,竟也形不成故事。愛把自己看作是即將在南京定居的人,其實骨子里還是很喜歡那夫子廟的小吃,10元一抓的卑微的雨花石,仿古的破舊玩意,宜興瓷壺。這里是被所謂南京人稱作外來人去的地方,廉價商品的集散地,三教九流的人,亂七八糟的熱鬧,總之還是很好玩,不必很多孔方兄,單單轉那么一圈,無論什么時候,都覺得還是不枉此行,況且,就在附近還有我敬而遠之的雨花臺。
第一次知道雨花并不知道和南京有關系。2000年我在縣一中復讀的時候,還是個“文學愛好者”,那時候人窮,錢是不夠用的,但校門口的賣舊書地攤,是我常駐的地方。書很多很雜,要淘得一部像樣的適合自己口味的好書,大致需要一個小時。總之,有次,最后付過錢后,一本《魯迅書信補遺》,一本《魯迅雜文精選》,一本《野草》和一本《天雨花》上卷,已經落在我的手里了。魯迅的作品,我差不多我都讀過,只是很喜歡這些舊書的裝幀和1975年的版本,厚重的歷史感,書上瀟灑的行楷,映示著書主人的坎坷命運。書后的注解充滿了強烈的政治語氣,編輯們的時代口吻。里面特別是對關于魯迅談過的“四條漢子”的污蔑評論,現在已經顯得很可笑,很可悲了。至于《天雨花》,我是出于純粹的語言上的熱愛,購買的。我并不熟悉這本書,里面的文字全部是對仗式,似詩似劇,作者是一個才女,叫陶貞懷,歷史其巨細上不可考,大抵是蘇州人士,書的格調是蘇州評彈,舒緩,懷舊,哀傷,言語里充滿了天才氣息,學不來的,刻意記了幾句類似晨露凝霜,韶韶燁燁,全都忘卻了。
后來讀《現代漢語字典》(少年時代對書到了饑不擇食的程度),里有對“天花亂墜”,成語來源的簡單解釋:大體是梁武帝時期,一個叫云光法師的得道高僧,在一座寺院傳經布道,可能是其精神或者是出色的口才,最后感動了上蒼,天上碎石如雨紛紛墜地;石頭,光怪陸離,斑斕十色。雨花臺,天雨花,雨花石,得名我猜就和這個故事有關。中國的傳奇太多,史書上不盡可究,民間又不足為信,寧可信其有,莫信其無,大有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的君子之風。其實我喜歡中國的這一點風格,神秘而固執,保守而深厚,很有意思的文化特點和民族風氣。
然而昨天,辦事完回江寧的路途中,不經意間發現雨花臺免費開放,就溜了了進去。
可能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過清明節,雨花臺又是烈士殉難集中地,難怪要在號稱建設全面小康的南京,博愛、文明、綠色的南京開放了。
由于像我這樣的愛貪小便宜的人太多,雨花臺已經人滿為患。
但還是有些令人感動的小景點。
蔥郁的冬青上整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花圈,有烈士的家鄉政府獻的,也有特別的組織和單位獻的。看著死難者的石雕,不能再看下去。一代有一代人的夢想,我們都未必了解他們,盡管現代人貢獻了足夠的敬意,但我們的生活,我們自己,可能不是他們所追求的。雨花臺,當年國民政府軍槍殺進步人士的屠場,現在險有淪陷為后人糊口的工具。嬉戲的孩童,韻麗的女人,文靜體面的男人,尋尋覓覓的老太,熱戀的情侶,在景區里像隱鼠一般,死死的纏在這個大樹上。
今人剛逝,古人已遠,殘花零落,我心失去徜徉意。去別處看看呢。
避開人群,反道行之,瞥見雨花閣,正是當年云光法師在南京郊外講壇的地方,現在已處鬧市了。門有石碑,記載雨花閣的來歷,古物當然成了廢墟,見者乃世人新建,傲然巍然,還是很有氣勢。來到一處噴泉處,又顧見乾隆皇帝的御筆,真跡和石碑當然又不知跑到何處了,后人在原處亦立一座碑紀,上刻著這個風流皇帝的詩,字是簡化字,還是放不下十全老人的架子,詩寫的太實,終是皇帝,保留至今。
后面就是看桃花,梨花,花下人群成簇,不妙;看茶農采雨花茶,被趕出;又去毛澤東舊物展覽館,人多如蟻附膻,空氣污濁,于是逃離。
走出已近黃昏,幾年前作為路人透過車窗即可遠觀的偉岸的松柏,粗壯、繁茂,現在依然還是那樣蔥蔥郁郁,不枝不蔓。夕陽透過的稠密的枝柯,把光線拉的很長,很細,柔和而祥和,仿佛這個地方因為一種精神而永恒,不見市儈的銅臭,不見那門前殘敗的、折斷的枝枝桃花。
龍華的桃花也很美吧,讓我想起那些魯迅筆下的蒼翠而精致的英雄們!
2009年的舊作 榮紅 于南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