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杰(陜西漢中南鄭 協稅鎮上街圓周圖書館 723100)http://kjfw.5d6d.com/thread-147-1-1.html
[摘要]三農問題的核心是增加農民收入,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的進程,迫切要求普及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農民脫貧致富需要“上得起用得上”的新型半工半讀學校,大一統的統一模式和高門檻的職業教育,阻礙多樣化有特色的民辦職業教育發展。組建公益性的科教扶貧服務社,救助失學青少年和普及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城市學校廣泛開展募捐圖書雜志活動,支援西部農村鄉鎮設立圖書館,逐步在周邊建立村閱覽室,各村閱覽室定期交換圖書,借鑒瑞典學習圈經驗學習農村科技文化知識,形成覆蓋農村全民教育的學習性社區,是學校教育和正規教育的必要補充。正規和非正規職業教育相互補充互相促進,多元化多樣化職業教育的發展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
[關鍵詞]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科教扶貧;鄉鎮圖書館;村閱覽室
上世紀八十年代,從上到下研究討論中國的國情,得出了一個簡單的結論:我國的基本情況是“人口多、經濟底子薄”[1],從這個情況出發明確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于是制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九十年代有農村干部上書總理,大聲疾呼:“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2]。三農問題數不勝數,千絲萬縷必須理出一個頭緒來,這才能夠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經過長時間的分析探索,研究農村的學者已經取得共識,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增加收入的問題[3]。ZF出臺了一系列減輕農民負擔的措施,但增加農民收入仍然啟動遲緩。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70%以上。三農問題不解決,農民不能脫貧致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無法實現,四個現代化就成了空中樓閣,誠恐還會導致政治和經濟危機。
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等制度和體制,造成的相對于城市居民而言,農民階層處于弱勢地位的畸形生態環境,因此產生的農民階層的貧困,稱之為中國農民的結構性貧困[4]。這是ZF通過政策和制度變革,實現城鄉統籌才能解決的問題。從國民經濟發展的角度考慮,農民怎樣才能脫貧致富呢?如果中國農村仍然是9億的人口,僅僅靠越來越少的有限農地資源,3畝土地沒有牛的小農經濟,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注定由貧困走向消亡。農業人口逐步向城鎮和第三產業的轉化,是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發展的必備條件,也是農村城鎮化建設和農民脫貧致富的必然選擇。無論從宏觀經濟發展需求考察,還是從農民個體經濟利益來看,都十分迫切要求普及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然而,從19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反而每況愈下,大多招生困難甚至因生源枯竭而關門。除了產權改革職工下崗的原因,事實上的教育產業化高收費和農民收入增加滯遲成為主要問題。
目睹我國八十年代后期出現貧困青少年失學嚴峻態勢,1996年我建議國家教委王明達副主任創辦新型半工半讀教育,論文《半工半讀學校是我國失學青少年的希望》[5]轉基礎教育司傳閱。2001年應邀請赴韓國教育大學出席“第11屆世界比較教育大會”與各國學者交流論文,我找見聯合國亞太地區主任周南照教授請閱半工半讀自力求學文章,返西安植物園同秦官屬教授商議籌辦新型半工半讀學校,2002年應邀出席北師大“世界比較教育論壇”,得到唐山朋友李良、劉炳星和北師大博導郭齊家教授幫助,向全國人大和政協提交《西部開發在老少山邊窮地區通過半工半讀自力求學優先實現普及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議案,繼在強國論壇、中華網論壇、虹橋論壇、(蘇州)教育在線論壇、千鄉萬才論壇、中國教育在線論壇、人民教育雜志論壇等國內外數十家網站論壇,廣泛宣傳新型半工半讀教育并與學者和教師展開討論。
我認為:農業的產業化和集約化發展,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擋的客觀規律,也是農村勞動力剩余的根本原因。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只能順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生產力資源,首要的是提高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勞動者)的素質。因而,我國教育發展的重心是廣大的農村,要為農民脫貧致富創辦“上得起用得上”的新型半工半讀學校,要為農民就地創業和離土發展提供條件和機會,大力發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技術教育。完全可以斷言,西部開發和解決三農問題千頭萬緒,從廣大人民的長遠和根本利益出發,普及職業技術教育應當是首要基礎工程!
無論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還是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經濟的發展,都必須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科技和文化素質。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人口文盲達3億多,就業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20.7%,小學文化程度占38.8%,初中占29.14%,高中僅為?4.55%。聯合國研究表明:“勞動生產率與勞動者文化程度呈現出高度的正比例關系,與文盲相比,小學畢業可提高生產率43%,初中畢業可提高生產率108%,大學畢業可提高生產率300%。”[6]?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7]怎樣把人口多的這個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分母,轉化成為任何國家也比不了的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呢?
早在23年前我就向陜西省委書記馬文瑞寫信提出《開發秦巴山區的建議》,我認為:“秦巴山區地域遼闊,山高林深,自然資源極其豐富。開發秦巴山區付出巨大艱苦的勞動,主要還是依靠山區廣大人民堅持不懈地努力。但是秦巴山區長期文化落后,科普教育很差,所以山區人民缺乏利用自然資源發展專業生產的基本科技知識。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既要有應急措施,又要有長遠規劃,立足于發展科普宣傳和專業知識教育。”
在這封信中我進一步說明,ZF組織和發動農民開發秦巴山區豐富自然資源,普及科技文化和“產學研”相結合的兩個策略:“就應急措施而言,可以組織有專業生產知識和專業生產經驗的干部或專業戶社員,下隊辦專業生產學習班,幫助山區社員搞專業戶和各種專業生產;同時,由各縣科委和農林牧單位編寫專業生產鄉土教材,可以在山區小學附設專業生產課,在山區中學附設專業生產班。就長遠規劃而言,可以小學為中心,有計劃地開展青壯年掃盲活動,因地制宜盡快普及小學教育,這是科普宣傳和專業生產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應以公社(農科站)為中心,上承縣科委下達專業戶,組織科技推廣和專業生產經驗交流情報網,在公社試辦農林中學,在縣內興辦中等農林職業學校,并以農中和縣辦中專為重點搞當地專業生產所需科研項目。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普及又提高,普及是提高的基礎,提高是普及的方向。”也就是說,在農村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過程中,既要加強基礎教育,又要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基礎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的基礎,廣義的職業技術教育又是基礎教育發展的必然,基礎教育可以而且應該與職業技術教育逐步結合與滲透,美國的綜合高中正在預示著這種趨向。
2002年春節不久,我們參觀了北京地區規模較大的一所綜合性民辦高校。這所學院原來是一所成人中專,多年與北京高校聯合辦學,從1996年開始迅速發展。據院長介紹說,學院現已有資產5000萬元,明年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將擁有超過億元的辦學資產。學院地處北京和河北交界,是未來規劃中的重點城鎮,距市內大約1個小時汽車路程。我們先后參觀了學院的北區和南區,南區設施齊備,雖然是盛夏假日,連續不斷的技能培訓教學正在進行,外地新生來校絡繹不絕,有承德的也有唐山的,有高中畢業生也有初中畢業生。分析這所學院的招生簡章,給人留下一個“特色專業+多層次多樣化”辦學的印象。學院采取了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和學習層次,函授、面授、自考助學、短期培訓,教師根據學生特長和意愿因材施教,實行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或升學或就業,“一個也不少”的辦學方針[8]。這個辦學方針,既有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又有全日制教育和業余教育;既滿足了學生和家長的需要,又適應了當代社會的發展,并且通過專業和層次調整把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正是這所民辦學校在市場競爭中能夠突飛猛進的原因。
2005年10月28日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規定:“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在部分職業院校中開展學生通過半工半讀實現免費接受職業教育的試點,取得經驗后逐步推廣”。這是一項惠及發展中國家廣大民眾功德無量的好事,不僅關系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三農問題解決,而且是現代化教育“產學研”相結合的必由之路。國內外朋友十年奔走呼吁廣泛宣傳討論艱苦努力,即將迎來西部農村教育萬紫千紅的未來,使我們信心百倍無限振奮!
然而,從2001年我與西安植物園秦官屬教授商議籌辦新型半工半讀學校以來,2003年我曾介紹深圳韋剛勇北上河北定州晏陽初學院幫助工作,2004年推薦廣西支教杰出志愿者鞏玉新前往陜西安康與民辦中專探索合作;同年走訪漢中職業衛生學校、漢中農業干部學校、012職工大學、南鄭縣職業教育中心等,廣泛介紹新型半工半讀學校辦學理念和途徑,進而與天津青年高杉前往漢中、南鄭、留壩考察,向ZF教育行政部門正式提出申請辦學,旨在救助失學青少年和普及職業技術教育,希望得到ZF和相關部門的協調和幫助。2005年春我再次赴陜西、新疆考察,聯絡當地退休干部聯合籌辦非學歷教育,準備取得效益自我積累逐步向職業技術學歷教育過渡,不料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出臺了民辦學校收取風險押金的新規定。由于秦官屬教授2003年在為辦學奔波忙碌中,不幸查出身患不治之癥于次年病逝,我作為離鄉40年的教育研究學者為繁榮西部而辦學的努力無功而返。
總結5年艱苦努力在西部農村創辦新型半工半讀教育的坎坷經歷,除了教育行政部門作為衙門視民辦公益學校與己無關,對民間申請辦學擺出關卡壓的姿態居高臨下坐等漁利之外,我認為長期計劃經濟的慣性產生ZF包辦的全國單一教育體制,是阻礙民辦教育尤其是公益的有特色的民辦教育蓬勃發展的主要根源。此外,懂教育的教育研究學者和有實踐經驗的老教師,沒有ZF教育行政部門規定辦學必須足夠雄厚資金的資格,有雄厚資金的個人或財團不懂教育為牟利往往進入辦學誤區,二者因行業之隔不能互信合作是民辦教育助應試教育為虐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們提出借鑒臺灣校企合作經驗,“建教合作”在ZF倡導中通過半工半讀自力求學,有效解決了平民普及職業技術教育的問題。
1993年在《新世紀教育構想》[9]一文中,我提出“建立區域性教育實驗中心(包括理化生電和圖書)”,這一設計不僅是為了解決民辦學校購買實驗設備籌集資金的困難,“教育實驗中心開展有償服務,可以集累資金不斷更新和擴大實驗設備,自身新陳代謝良性循環,甚至可以直接為當地工農業生產提供服務。”也就是說,“理化生電(實驗設備)和圖書”,不僅可以為學校師生教學服務,也可以為工農大眾與社會各階層群眾的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服務。2004年瑞典李博士在“自力學苑”論壇轉貼文章,《大眾成人教育:瑞典的“學習圈”》中介紹了瑞典學習社區百年經驗,“瑞典能夠從一個歐洲最貧窮落后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上最發達、最先進的國家之一,“學習圈”在其中起了極其重大的作用”。[10]
瑞典學習圈的基本做法是:附近居民學習自愿參加,通常由5—12人組成小組學習,聚會中讓每個成員積極參與,多數學習圈一周集中一次,每次兩到三個小時,連續活動2到3個月;成員在學習中地位平等,大家隨意坐成一個圈,可以直接對話和交互活動;與會成員共同決定學習的目標、內容,自主選擇所讀的書籍,在團隊中自愿結合互助合作,整個小組對學習的成果進行評價,禁止任何人凌駕于學習者之上。
四川成都的茶館文化歷史悠久,是民間社會大眾交流和聚會的場所,從古至今也符合自主自愿交流原則。不過茶館向來都是消閑娛樂場所,1960年代中期ZF鼓勵茶館大講革命故事,發揮過弘揚主旋律的高臺教化作用。1990年代中期退休人員增加,國有企業經濟體制改革各種提前退休和下崗人員成批產生,企業倒閉大批職工失業流散社會,今年夏季成都河灘竟有避暑消夏十里麻將長陣出現。由成都而陜南以至于蔓延全國,麻將攤幾乎普及城鄉各地形成了規模,由娛樂消閑發展成為最常見的賭博形式,由此引發搶劫兇殺的刑事犯罪日漸上升。
從中國農村實際情況出發,借鑒瑞典學習圈經驗,我約請幾個朋友擬定了“科教扶貧服務社籌設辦法”。我們認為:為農村城鎮化建設順利推進剩余勞動力轉移,減少城鄉和地區之間貧富兩極分化進一步擴大,必須救助失學青少年實現普及農村職業技術教育,通過遠程教育和互聯網信息工程積極引導和幫助社會弱勢群體,發展青少年特長有計劃地實現升學就業和創業目標,從而脫貧致富持續有效開發資源建設和諧富裕新農村。所以,我們首先在縣城聯絡朋友,設立科教扶貧服務社,輻射及于所有鄉鎮。服務社宗旨:通過互聯網科技教育和市場信息交換促成實現升學就業和創業目標,聯絡社會各界人士救助失學青少年普及職業技術教育,自力更生勞動致富持續有效開發家鄉資源。服務項目:升學資料查詢/科技知識查詢/人才市場供需信息查詢/農貿市場供需廣告服務/生產資料供需廣告服務/遠程教育/自考輔導/半工半讀自力求學/指導創業等。組織義工調查貧困失學青少年申請國內外基金會救助。
與此同時,我們先后向上海和北京的朋友請求支持,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上海圖書小組熱情幫助,5月26日首次捐贈圖書雜志2922冊,5月27日收到天津朋友圓周郵寄圖書雜志156冊,協稅鎮張家坪村村長及時購置設備,迅即設立科教扶貧閱覽室為村校師生和村民服務。北京志愿者雜志社畢延偉編輯聞訊采訪,與北京“打工妹之家”聯手發起募捐圖書支援西部農村普及科技知識,初步計劃聯合北京各大專院校展開一次大型的“科技扶貧——向西部捐書”活動。6月27日北京《鄉村少兒》雜志編輯部捐贈雜志213冊,我們立即組織在“七.一”前夕分送周邊13所農村中小學校。科教扶貧服務活動剛剛開始,就得到村校師生和村民熱烈歡迎,北京《志愿者》雜志、陜西廣播電臺、三秦廣播電視報和漢中日報先后報道。
科教扶貧服務社計劃以西部農村鄉鎮為中心,從各大城市募集捐贈圖書雜志5000-10000冊,在鄉鎮設立一個公益性的科教扶貧圖書館。以鄉鎮圖書館為依托,在鄉鎮周邊村由近而遠逐步建立科教扶貧閱覽室,鎮圖書館向村閱覽室提供500-1000冊圖書雜志,村閱覽室面向村民和村校師生提供科技普及和文化教育服務,相鄰村閱覽室按照鎮圖書館計劃定期交換和更新圖書雜志。各村閱覽室鼓勵村民和師生以就近原則自發組織學習小組,村閱覽室定期開展普及科技知識評比獎勵活動。同時,鎮圖書館可以向茶館集體借閱文化科技圖書,面向鄉鎮所有居民和師生咨詢科技教育信息,通過鄉鎮文化教育部門定期開展科技普及評比獎勵活動。從而提倡學習科技文化社會風氣,使農村學習社區逐步完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感謝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圖書小組和《鄉村少兒》編輯部的大力支持,基金會主要是海外華人華僑捐款提供資助的公益組織,旨在為中國農村貧困地區面臨失學中小學生提供幫助。圖書小組的朋友認為建立鄉鎮圖書館和村閱覽室,為貧困地區師生和村民提供圖書捐助可以發揮更大效益,所以臨時動議從上海各捐書點搜羅現有圖書一次汽車托運2922冊,另一次郵寄雜志《鄉村少兒》數量之多超前。上海圖書小組的朋友們完成了破紀錄的額外任務,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促成西部科教扶貧工作順利展開。北京志愿者雜志社編輯畢延偉、天津朋友圓周,熱情關心和支持西部貧困地區科教扶貧,圓周一次郵寄個人捐贈圖書僅郵費就花了近70元。
我曾經寫一篇文章介紹上海圖書小組募捐圖書的經驗,上海退休女教師蕾妮老師2005年12月3日“給區長寫了信,建議為貧困地區孩子募捐圖書”,于是“街道有47個居委會都可以幫助我們募捐圖書”,12月25日“9個居委會募捐到近3000本書”。?蕾妮“去學校尋求幫助時正好遇到李老師和學生會干部開會,討論寒假志愿者服務隊的工作,一拍即和。沒有想到學生積極性很高,不但愿意幫助搬運圖書,還愿意在全校學生開展募捐圖書工作”。我曾得知基金會領導認為,國內圖書小組募捐圖書成績顯著,他們為貧困地區數以千計的學校師生,送去了寶貴的科技文化知識和新世紀時代信息。
由此我想,蕾妮和上海圖書小組的朋友們,為農村貧困地區募集圖書的精神,值得在全國所有城市和教育部門大力提倡!如果重慶、武漢、廣州、南京、西安、成都、昆明、蘭州、貴陽,各級共青團組織和學校師生帶頭募捐圖書,進而全國的大中城市居民都行動起來,那將會產生多么廣泛而又深遠的巨大影響呀!所以我向各級人大、政協和科委寫信,提出“關于發動各界群眾開展科教扶貧服務活動的建議”。
我認為開展這項愛心奉獻活動一舉兩得,既支援貧困農村科技興農勤勞致富,又是青少年極好仁愛道德思想教育,長期堅持下去對振興漢中經濟文化意義深遠功德無量。作為教育研究學者,在外地兩次驚聞漢中學生殘忍凌辱女乞致死惡性犯罪,怎能不為家鄉世風嚴重問題和青少年道德危機而深感憂慮。僅僅三令五申和口頭說教違背“知行合一”德育原則必然收效甚微,長期堅持組織志愿者和有愛心的朋友開展捐書扶貧義務活動,春雨般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使青少年在捐書扶貧義務活動中,愛心仁慈奉獻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滋養!
科教扶貧服務社還將代為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宣傳救助貧困中小學生申請資助程序,幫助鄉村學校申請捐贈圖書建立閱覽室,為沿海職教院校半工半讀扶貧招生和大企業招工提供可靠幫助;建立“科教扶貧服務網站”,開辟農林產品網上交易市場和城鄉勞務市場,直接為農林產品銷售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服務,為新型半工半讀教育和農村非正規職業技術教育服務,為科教扶貧村鎮學習社區建設創造條件。
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大趨勢之下,教育必將打破300年來一統天下的封閉模式,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現代化,正如同世界的多元化、多樣化和開放性一樣,各國各地各種類型的教育制度、形式、內容和方法,必將因人因地因條件制宜,出現多種多樣的教育形態,從而充分發掘每個人的潛在能力,最有效地加速推進社會進步。學校教育、業余自學、遠程教育、社區學習,必將成為互相補充互相促進不可或缺的環節,覆蓋學習型社會全民教育的所有領域和時段。當前,正規和非正規職業技術教育同時并舉,是通過科教扶貧解決三農問題的現實需要,也是職業教育走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美好未來的開端!
張俊杰2006年8月30日于協稅鎮草
參考文獻
[1]國家計生委國家合作司供稿:第5屆亞太人口會議中國國家報告,2002年12月16日,曼谷。
[2]李昌平:我向總理說實話,2002年《讀書》第七期。
[3]龐道沐:《“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人民日報》2003年05月16日。
[4]郭英勇:試論中國農民結構性貧困成因及對策,2002.12《商洛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5]張俊杰: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論文選》第3卷第122-123頁。
[6]茍穎萍:試論小康社會建設中的農民素質,蘭州理工大學科研基金資助項目“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與現階段的貧富差距”的部分成果。
[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9頁。
[8]張俊杰:應當推進石油企業所有職校的民營化,2003年《石油教育》第6期。
[9]張俊杰:新世紀教育構想,《石油教育》2000年第12期。
[10]高淑婷、托瑞-珀爾森(常波/翻譯):大眾成人教育:瑞典的“學習圈”,《中國遠程教育(資訊)》2005年第2期。
聯系方式:[email protected]/13488059458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