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知道,全社會的生產過程表現為兩大部門的物質洪流無時無刻地交換,Ⅰ(V+M)是第一類工人生產出的價值,以生產資料的形式存在,需要轉變為消費資料,ⅡC是第二類需要補償的的不變資本,以消費資料的形式存在,需要轉變為生產資料,如果兩者順利交換,社會生產就會穩定進行。
在簡單再生產中,Ⅰ(V+M)=ⅡC,在擴大再生產中,Ⅰ(V+M)>ⅡC。可見,在兩種條件下,Ⅰ(V+M)都不能小于ⅡC。
中國在后三十年的經濟建設中,把投資重點放在第二類部門,即消費資料部門,結果是消費品的確增加了。但是在這些消費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變資本ⅡC的承擔者 ,這部分消費品應該和第一類的Ⅰ(V+M)交換,以更新設備等固定資本和原料等流動資本。
可是第一類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投資,因此Ⅰ(V+M)的物質部分生產不足。結果是盡管有足夠消費品ⅡC,卻沒有足夠的Ⅰ(V+M)與之交換,因此,雖然看起來有眾多的消費品堆積,但這并是消費資料生產過剩,而是ⅡC沒有得到物質補償。
還有一種情況,即使Ⅰ(V+M)的物質部分確實生產出來了,但是Ⅰ(V+M)和ⅡC之間并不是直接的物物交換,而是通過貨幣的媒介作用,如果第一類工人的貨幣工資不足,或資本家減少個人消費以增大生產規模,ⅡC不能全部銷售出,也就不能和全部的Ⅰ(V+M)交換,結果就表現為,似乎第一類和第二類都生產過剩,實際上,這只是相對過剩,因為第一類工人和資本家的購買力相對減少了。
目前兩種情況都在困擾目前的中國。首先是對第一類生產缺乏重視,使第二類的生產資料無法得到物質補償。其次是工資制度,以后再對此做詳細討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