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回顧兩個故事。這兩個故事,看上去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典故,但版本卻大相徑庭。
第一個故事是流行于網(wǎng)絡上的:
很久以前,有個書生為參加考試而趕路。夜半時分,有個秀才摸樣的人說是也在趕考,要和書生同行。他們一同走了很長時間,來到了一條河的橋跟前。當書生要過河時,“秀才”惶恐地對書生說:我不能從橋上過河。書生問:為什么?“秀才”說:很快就到三更了,那些雞要啼鳴報曉了,雞的一聲報曉啼鳴就會使我形體崩裂、魂飛魄散,這樣我就會在橋上解體,永無安身之地。書生一聽,便知道與他同行的這個貌似斯文善良的“秀才”,其實是個惡鬼。于是,書生讓他在水中過河。“秀才”猶豫。書生說:你在水里過河,雞鳴的聲音再大也對你沒有影響 ,快下到河里吧,趕路要緊。“秀才”說:河水會把我浮在水面的,怎么沒有影響?書生給他出主意,讓他抱一塊石頭下水過河。 并告訴他,他沉到河底后,要摸著石頭;只有摸著一個個的石頭,他才能知道往哪個方向走。 就這樣,“秀才”抱著石頭下了河,沉到水底過河去了。書生就一人從橋上過河遠去。已經(jīng)過了一千多年了,那個抱著石頭下水的“秀才”,不知摸過了多少石頭,至今也沒從河里出來。后來,在故事的發(fā)生地就流傳開一個歇后語:摸著石頭過河——糊弄鬼吶。。。
第二個故事,是近期(6月13日)刊登在《新華每日電訊》第9版的一篇題為《“摸著石頭過河”的來龍去脈》的大作中解釋的:“‘摸著石頭過河’本來是一句民間俗語,指的是在沒有前人經(jīng)驗、沒有現(xiàn)成的橋和船的情況下,要想過河就必須以身試水、摸索前進,民間歇后語‘摸著石頭過河——穩(wěn)穩(wěn)當當’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該大作進一步解釋說,“把‘摸著石頭過河’這句民間俗語引入社會工作方法領(lǐng)域,其含義就是指在實踐經(jīng)驗不足的情況下,必須大膽試驗、積極探索、摸清規(guī)律、穩(wěn)步前進。所謂‘改革必須摸著石頭過河’‘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jié)合’中的‘摸著石頭過河’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接下來,該大作對“摸著石頭過河”這句俗語“作為一種工作方法提出來”以后的歷史進行了入木三分的考證,因篇幅過長,故不再引述。
如果對以上兩個版本的故事作一番真?zhèn)舞b定,究竟哪一個直指真相、哪一個言不及義,即哪一個才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正確解釋,則這種鑒定無疑將會撲朔迷離,其結(jié)果無疑也將會莫衷一是。我確信這其中第一位涉及的是階級立場問題,然而自認眼拙心迷,也沒有鑒定以上兩個故事的打算,只是既然自己的腦子里不禁冒出些疑問,便需要提出來,尋求答疑解惑。
毛主席說,“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顯然,毛主席說的是要通過橋和船過河,就是沒說要“摸著石頭過河”。依照常識,再高的山也有頂,再廣的河也有界,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正常的人過河,對于水不過膝、寬不過丈的小河,那么直接穿行過去可矣;要是遇到白浪滔天、深不見底的大河,那么不過則已,過則必須找到現(xiàn)成的橋梁或船只,條件具備的話自建自制當然也沒問題。過小河還要摸石頭,這目的就頓時變得模糊了:你是撈魚蝦螃蟹的,還是過河趕路的?過大河還敢下去摸石頭,這是秀潛水技呢?還是存心溺水自盡?可見無論過小河,還是過大河,“摸石頭”都絕不是達到過河之目的的一種靠譜的辦法和手段。
都已經(jīng)“摸”了跨越一世的“石頭”,至今還沒“摸”出來、還沒“摸”過去、還沒被淹死、還要繼續(xù)“摸”,那么這樣的“河”,究竟是一條什么“河”?這幫“摸著石頭過河”的,不是被糊弄又糊弄人的鬼,卻會是其他什么東西?他們究竟要自己“摸”往何處?他們究竟要把人們帶往何方?
——老這樣“摸”下去,究竟是什么情況???
(2014年6月17日)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