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年一度的高考塵埃落定,留有印象的是怎么幾個鏡頭,山東等地高考語文作文題目是,每個人看窗外,心境各異,目及所到,各有各的視角,收入眼簾的各不同景象,以此窗外風景為題行文;江西高考學子公交勇奪歹徒菜刀,受重傷不能考試;全國各地武警、民警荷槍實彈維穩考點。
總的感覺高考測試理念有所變化,更多考學生的思辨和判斷能力,也就是避開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尷尬境地,用辯證的、綜合的、多角度、客觀的、理性的看待人和事,也就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和拿捏,萬變不離其宗,除了應知應會,弘揚真善美、正能量,鞭笞偽善、不老實、奸猾、偏激或偏執、自私狹隘,永遠是高考的核心價值體系或考意。
由此聯想當下的教育者、教育資源和教育方式。譬如中學擇校生是當下社會上議論較多的話題,美其名曰:教育資源不足,計劃內招收有限,只能安排擇校生的名額了,一個學校能容納1200名學生,計劃內招生只下達900名,其余300名就只能是擇校生了,令人可悲的是擇校生也不是隨便能進來的,關系、金錢構筑了擇校生的門檻,為什么不把計劃內的招生數額應納盡收了,恐怕利益的驅使和教育資源分配不公、不明是主要原因。
這不由使人聯想到前些年教育行政部門也或許是某些省份搞的所謂的教育產業化的模式了,時間和實踐都證明,教育搞產業化是誤人子弟,危害國家,糟蹋教育資源,誘發腐敗的土壤,教育這種純公益性的事業決不能與創造經濟效益掛鉤,那將不可收拾,由于教育主管部門的產業化論調,浪費或褻瀆教育資源的惡果已經顯現。
同樣還發現一種糟蹋教育資源的現象。近日看了幾篇評論,都在議論一種怪現象,在學校學生不考“雙百”就不算合格,就不是好學生,家長就會或應自責。也看到一部分初中生,剛剛邁入初中門檻,鋪天蓋地的作業或背誦,幾乎涵蓋所學各科,中午或晚上都在念念有詞,幼小的學童甚至學到下半夜幾點,著實令人費解。
到底有沒有素質教育,回答是稀松寥寥,盡管近十幾年來加上了一些素質教育的形式,其實“暗香涌動”,行換湯不換藥之實,考試不排名次,實際老師暗暗在另冊排著名次和“座次”呢,減少課業負擔,“變本加厲 ”增加每科的背誦量,指示家長讓學生參加名目眾多的課余輔導。
不是學校和教師有意而為之,是現行教育體制下不得已而為之,不考不拼能行嗎,教師或學校上級教育部門教學質量的考評,各級別升學率是主要指標,不背不寫能行嗎,大學一本二本差別大著呢,況且高考的出題題量大涉及面廣,能以應付。
前些年的“教育產業化”早就被歷史和現實拋棄,有錢就上學純屬扯淡,素質教育穿插其間,雷聲大雨點小,蕓蕓眾生不考行嗎?盡管高層或相關部門著手規劃,到何年何月都能免試邁入大學門檻,但是高考的“獨木橋搖搖欲墜,但還是維系學生大群體和有數的高校。
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學生的命根,雖是30年前的流行語,但是還適用當下,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教育改革路長夜多,自主招生,名校特招,中學校長推薦,新課改,中外分讀,一系列素質教育、特色教育,意在不拘一格選人才,但是杯水車薪,難以可持續或者說覆蓋被教育資源。
當前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畢業乃失業,對教育資源也是大不敬,因此考生得拼命考上一本,二、三本就不在話下,只有考上研究生,讀博,考公務員,才有出路,就業形勢就會明朗,這是誤區,也是必須加以從體制機制上著力解決的。
一方面為應試教育感到惋惜,把學生都培養成了書呆子,只會死讀書,讀死書,培養創新、綜合發展能力成為空談,另一方面面對偌大的中國,有限的教育資源,不死讀書行嗎?教育體制要改革,要從根本上解決教育不公,教育方式不合理的弊端,要讓真正的教育家辦學治學,已成為國人的共識,但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高考是當下最為公平公道的教育資源實現平臺或形式,歷經歲月滄桑,歷久彌新,是一種渴望,一種激情,也是一種責任,一種變革,一種引領,一種文化,變與不變是頂層設計,變的是一種如何更能體現能力和雙基的考量,不變的是教育要惠及子孫萬代,讓人人受教育成為擔當和常態,讓國民素質日積月累加以提升。衷心期待高考成為素質和能力的結合體,讓每個人都能釋放十年寒窗苦的積淀,享受一種文化的厚重感。
(孫曉明)
通聯地址:山東省泰安市岱宗大街317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