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觀點
——學習《國富論》的體會(4)
《國富論》即《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1,國民財富,構成一國財富的不是金銀,或者不是貨幣,而是人們能夠消費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這就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它既可以通過國內生產、也可以通過國際貿易的交換而獲得,這就是國民財富增加的原因。
2,國富民裕,只有國民財富的增加,“第一,給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計,或者更確切地說,使人民能給自己提供這樣的收入或生計;第二,給國家或社會提供充足的收入,使公務得以進行。總之,其目的在于富國裕民。”人民和國家的收入或者生計就是國民財富,因而,就是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或者物質財富,而不是金銀或者貨幣!國家富裕的標志是物質財富的增加,而不是貨幣的增加!人民富裕的標志是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充足,而不是貨幣的充足!
3,財富如何增加?國民財富的增加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有了分工,同數勞動者就能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分工發展了勞動生產力,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增加了物質財富的數量。二是增加勞動者人數,而這又依賴于資本積累和適當的資本運用。
4,分工產生了交換,“請給我以我所要的東西吧,同時,你也可以獲得你所要的東西:這句話是交易的通義。我們所需要的相互幫忙,大部分是依照這個方法取得的。” “由于我們所需要的相互幫忙,大部分是通過契約、交換和買賣取得的,所以當初產生分工的也正是人類要求互相交換這個傾向。”
5,交換產生了商業,“分工一經完全確立,一個人自己勞動的生產物,便只能滿足自己欲望的極小部分。他的大部分欲望,須用自己消費不了的剩余勞動生產物,交換自己所需要的別人勞動生產物的剩余部分來滿足。于是,一切人都要依賴交換而生活,或者說,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為商人,而社會本身,嚴格地說,也成為商業社會。” “用自己消費不了的剩余勞動生產物,交換自己所需要的別人勞動生產物的剩余部分”這種交換是剩余的物質產品的交換!交換的目的是為了物質財富,而不是為了賺錢!
6,商業產生了貨幣,不同的物質產品的交換,需要確定交換的數量,這種數量要得到交換雙方的認可,才能完成。對于越來越多的需要交換的產品來說,是非常不方便的。“自分工確立以來,各時代各社會中,有思慮的人,為了避免這種不便,除自己勞動生產物外,隨時身邊帶有一定數量的某種物品,這種物品,在他想來,拿去和任何人的生產物交換,都不會見拒絕。
為這目的而被人們先后想到并用過的物品可有種種。未開化社會,據說曾以牲畜作為商業上的通用媒介。牲畜無疑是極不便的媒介,但我們卻發現了,古代往往以牲畜頭數作為交換的評價標準,亦即用牲畜交換各種物品。荷馬曾說:迪奧米德的鎧甲,僅值牛九頭,而格羅卡斯的鎧甲,卻值牛一百頭。據說,阿比西尼亞以鹽為商業交換的媒介;印度沿海某些地方,以某種貝殼為媒介;弗吉尼亞用煙草;紐芬蘭用干魚丁;我國西印度殖民地用砂糖;其他若干國家則用獸皮或鞣皮。據我所聞,直到今日,蘇格蘭還有個鄉村,用鐵釘作媒介,購買麥酒和面包。”由此可見,貨幣,無論是貝殼、還是牛,不論是金銀、還是紙幣。第一,是商業上的通用媒介。第二,無論什么貨幣都是以它本身的自然的計數單位確定交換的數量。例如,貝殼用“個”,牛用“頭”,砂糖用“斤”,金銀用“磅”或者“盎司”,紙幣用“張”或者用“元”“盧布”“馬克”等等。第三,貨幣一旦離開了交換,就是貝殼、牛、砂糖、金銀、紙片!特別注意!亞當·斯密這里說的紙幣,是金銀貨幣的代表,隨金銀貨幣的增加而增加,減少而減少,紙幣隨時隨地都可以兌換為金銀!超過部分就必須回收,而絕對不是任意發行的與金銀脫鉤的紙幣!
這里順便說一下,亞當·斯密認為“勞動雖是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但一切商品的價值,通常不是按勞動估定的。”,“價值一詞有二個不同的意義。它有時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時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對他種貨物的購買力。前者可叫做使用價值,后者可叫做交換價值。”可見,亞當·斯密指明了價值的本質內容就是勞動,但是,他又拋棄了價值的形式——勞動的時間。這樣,就為庸俗政治經濟學提供了不承認勞動創造價值的根據,因此,無論是資產階級還是為他們辯護的庸俗政治經濟學家門,從來就不承認勞動創造價值!馬克思繼承了勞動創造價值理論,并把勞動劃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創造物質財富,抽象勞動創造價值財富。馬克思以此為根據發現了剩余價值理論!并在此基礎上確認了資本家的利潤就是剩余價值!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自然就得出了資本就是工人無償地創造的剩余價值,應該歸工人所有、享受和支配!因為資產階級以及庸俗政治經濟學家們從來就不承認勞動創造價值,因而從來就不承認工人階級無償創造的剩余價值!
7,商業產生了資本,亞當·斯密認為,要增加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或者物質財富,就要大大改進勞動生產力,要提高勞動生產力,預蓄資財是絕對必要的!“他所有的資財,如足夠維持他數月或數年的生活,他自然希望這筆資財中有一大部分可以提供收入;他將僅保留一適當部分,作為未曾取得收入以前的消費,以維持他的生活。他的全部資財于是分成兩部分。他希望從以取得收入的部分,稱為資本。另一部分,則供目前消費,其中包含三項東西:(一)原為這一目的而保留的那部分資財;(二)逐漸得來的收入,不論來源如何;(三)用以上兩項于以前買進來但至今尚未用完的物品,如被服、家具等等。為目前的消費而保留的資財,或包含三項之一,或三項之二,或三項全有。”就社會來說,亞當·斯密認為,資本有二種用途,第一,資本可用來生產、制造或購買物品,然后賣出去以取得利潤,這種資本就是流動資本。第二,資本又可用來改良土地,購買有用的機器和工具,或用來置備無須易主或無須進一步流通即可提供利潤的東西。這樣的資本可稱為固定資本。
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的總資財,即是其全體居民的資財,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留供目前消費的,其特性是不提供收入或利潤。已由消費者購買,但尚未完全消費掉的食品、衣服、家具等物,屬于這一類。第二部分:就是固定資本。其特性是不必經過流通,不必更換主人,即可提供收入或利潤。包括,一切便利勞動和節省勞動的有用機器與工具;一切有利潤可取的建筑物;更適于耕作的土地改良費;社會上一切人民學到的有用才能。第三部分是流動資本。其特性是要靠流通、要靠更換主人而提供收入。流動資本包含各種商家手里的食品、材料、制成品及貨幣。貨幣,
馬克思的資本的概念是,資本就是價值的增值,或者貨幣的增加!
因此,用亞當·斯密的資本概念理解資本主義,完全符合一切資產階級,一切庸俗政治經濟學家們對資本主義的認識!從而得出資本主義是人類最理想的社會制度!
相反,用馬克思的資本概念理解資本主義,完全符合工人階級或者無產階級的認識,資本主義是剝削工人階級的制度,資本主義必然要滅亡!
8,發展和使用資本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勞動者的人數!絕對不是為了賺錢!一種行業分工越是細密,它的工人人數往往越是增加;更確切地說,使他們分工能夠越來越細密的,就是他們人數的增加。要這樣大大改進勞動生產力,預蓄資財是絕對必要的。而這種蓄積,亦自然會導致這種改進。投資雇用勞動的人,自然希望投資方法能夠盡量產出最大量的產品。所以,對工人職務的分配,必努力期其適當;在能夠發明或購買的限度內,他所備置的機械,必努力期其精良。但在這兩方面,他的能力怎樣,往往要看他能有多少資財,看他能雇多少工人。所以,在每一國家里,不僅產業的數量隨著舉辦產業的資財的增加而增加,而且,由于資財增加的結果,同量產業所能生產的產品亦會大增。所以增加勞動者的人數,是增加社會物質財富的前提,是國富民裕的前提!
9,對外貿易的原則是,一切為了發展自己的產業,一切為了增加自己的產品,在對外貿易上國家致富的兩大手段是限制輸入和獎勵輸出。
政治經濟學的巨大目的就一定變成盡量減少供國內消費的外國商品的輸入,盡量增加國內產業產品的輸出了。因此,使國家致富的兩大手段就是限制輸入和獎勵輸出。輸入的限制有二種。 第一,凡能由本國生產的供國內消費的外國商品,無論從什么國家輸入,都一律加以限制。 第二,在對某些外國的貿易中,如果貿易差額被認為不利于本國,那就幾乎是無論何種貨物。只要是從那些國家輸入的,都一律加以限制。這些不同的限制有時采用高關稅的方法,有時采用絕對禁止的方法。獎勵輸出的方法,有時是退稅,有時是發給獎勵金。由此可見,亞當·斯密的對外貿易的原則是,為了自己的物質財富的增加,而不是為了貨幣財富的增加!
10,看不見的手是破壞社會財富的手!
“各個人都不斷地努力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資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通常既不打算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他所盤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這場合,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到一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也并不因為事非出于本意,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那些假裝為公眾幸福而經營貿易的人做了多少好事。” “任何一種學說,如要特別鼓勵特定產業,違反自然趨勢,把社會上過大一部分的資本拉入這種產業,或要特別限制特定產業,違反自然趨勢,強迫一部分原來要投在這種產業上的資本離去這種產業,那實際上都和它所要促進的大目的背道而馳。那只能阻礙,而不能促進社會走向富強的發展” “如果政治家企圖指導私人應如何運用他們的資本,那不僅是自尋煩惱地去注意最不需要注意的問題,而且是僭取一種不能放心地委托給任何個人、也不能放心地委之于任何委員會或參議院的權力。把這種權力交給一個大言不慚地、荒唐地自認為有資格行使的人,是再危險也沒有了”
勞動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