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從對稱觀與“五度空間”觀的邏輯與歷史的必然性出發,分析哲學科學化的內涵、時代背景、邏輯與方法,指出哲學科學化即哲學的實證化、人類化與美學化,哲學科學化既是邏輯也是歷史,既是哲學發展的必然也是哲學發展的目標。哲學科學化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哲學發展觀;哲學發展史,本質上就是在天與人、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的對稱關系中,使哲學逐步科學化的歷史。自然科學的發展、經濟形態的轉變與全球性金融危機說明對稱哲學是哲學科學化的必然結果,是科學發展觀的哲學基礎。
【關鍵詞】哲學科學化 對稱哲學 對稱辯證法 五度空間觀 實證化 人類化 美學化
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黃枏森教授提出要使哲學科學化的命題與建立哲學的科學體系的設想(黃枏森:《哲學的科學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哲學的科學之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本人認為,哲學科學化的命題與設想是黃先生長期從事的馬哲史研究的總結與升華,其學術價值大大超越了我們耳熟能詳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說教。“化”,既是名詞也是動詞;“哲學科學化”,既是邏輯也是歷史,既是哲學發展的必然也是哲學發展的目標。哲學科學化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哲學發展觀;哲學發展史,本質上就是在天與人、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的對稱關系中,使哲學逐步科學化的歷史。從矛盾辯證法到對稱辯證法是哲學科學化的必然結果,使經濟與社會的對稱本質、對稱規律得以充分展現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是使哲學與科學統一起來的契機,是為科學的哲學——對稱哲學的必然產生開辟道路、使對稱哲學產生的必然性得以實現的偶然性。全球性金融危機說明:只有對稱哲學才能使哲學真正實現從非科學向科學轉化,只有對稱哲學才能使社會主義真正實現從空想到科學發展。本文擬從邏輯和歷史兩方面闡明對稱哲學就是哲學科學化的必然產物,只有對稱哲學才能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哲學基礎。
一、哲學科學化的內涵
(一)哲學科學化即哲學的實證化
哲學科學化與哲學玄學化相對而言。從概念上看,既然玄學化意味著不可實證,那么哲學的科學化也即指哲學的實證化。
哲學實現與玄學化相對而言的實證化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從歷史上看,“形而上學”除了孤立、片面、靜止地認識世界這一方法論的含義以外,就世界觀而言,也有“世界本質的抽象”和“玄學”這兩層含義,雖然這兩層含義以往處于朦朧的、未分離的狀態,甚至經常在同一種含義上使用,但這兩種含義的區別是客觀存在的。任何概念的發展都有一個從模糊到精確的過程,“形而上學”這一概念的發展就是“世界本質的抽象”和“玄學”這兩層含義的逐步分離過程。哲學科學化,即意味著“形而上學”把“玄學”這一層含義逐步剝離、與“世界本質的抽象”這一層含義逐步合一的趨勢。就“世界本質的抽象”這一層含義來看,哲學有實證科學的功能,實證科學有形而上學的性質;哲學只有具備實證科學的功能才成其為哲學,實證科學只有具備形而上學的性質才成其為科學。只是根據不同的研究對象,科學可以區分為一般科學與具體科學——哲學或者形而上學是一般的實證科學,而通常意義上的科學實際上只是具體的實證科學。因此,一般哲學或者形而上學同通常意義上的科學的關系不是玄學和實證科學的關系,而是一般實證科學和具體實證科學的關系。作為一般實證科學的哲學與作為具體實證科學的科學之間不是并列的——后者是前者的基礎,前者是后者的概括和指導,并為后者提供科學之所以是科學的依據。具體科學以具體領域的特殊本質為研究對象,一般科學以宇宙的一般本質為研究對象。什么是宇宙的一般本質?科學的最新成果說明,對稱關系就是宇宙的一般本質,意識和物質、思維和存在、天與人、主體與客體的對稱關系就是社會的一般本質、宇宙的特殊本質,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關系就是經濟社會的一般本質、社會的特殊本質。本質決定規律,一般本質決定普遍規律,宇宙的對稱本質決定了對稱規律是宇宙的最普遍規律、社會的最根本規律,也決定了對稱原理是科學的最基本原理。“對稱”范疇和“矛盾”范疇的本質區別,就在于“對稱”是具體科學成果的提升,是具體的、可操作的,因而是實證的;“對稱辯證法”和“矛盾辯證法”的本質區別,就在于“對稱辯證法”的形而上學性質與實證性是內在一致的。真正科學的哲學必須以宇宙的對稱關系為自己的對象、出發點和建構體系的基本原則,以宇宙的對稱關系為自己的對象、出發點和建構體系的基本原則的哲學就是對稱哲學——真正科學的哲學就是對稱哲學。對稱哲學通過“對稱”范疇使哲學的對象實證化,通過哲學的對象實證化使哲學本身實證化。特殊本質以一般本質為根據,一般本質制約特殊本質,科學的、實證的哲學為具體科學的科學性與實證性提供依據與說明。只有以對稱哲學為哲學基礎、以各個領域的對稱關系為自己的對象、出發點和建構體系的基本原則的具體科學才是真正的科學。
(二)哲學科學化即哲學的人類化
哲學的人類化從橫向來看,就是用五度空間方法中的層次方法,對人類哲學共同本質的提升,使哲學超越政治意識形態與學術意識形態,對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進入了更深層次的探討,使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進入了實證領域,從而成為人類共同的哲學。“人類共同的哲學”有兩層含義:一是人的哲學,一是類的哲學。所謂“類的哲學”,就是指科學化的哲學是超越政治意識形態之爭的人類的哲學而非階級的哲學。我國理論界就曾經有過人道主義是否歷史觀的爭論。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就是人道主義歷史觀;另一種觀點認為,人道主義歷史觀是資產階級歷史觀,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是唯物史觀,在唯物史觀中人道主義只是一種價值觀而非歷史觀(黃枏森)。本人認為,歷史唯物主義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本質上是主客體之間的對稱運動規律;主客體之間最本質的關系是價值關系。人道主義雖然是主客體價值關系中最本質的價值關系,但也不能離開歷史的主客體關系而獨立存在。因此,人道主義只能作為價值觀而不能作為獨立的歷史觀;人道主義作為價值觀和歷史觀的關系不是并列關系,但也不是層次關系,而是核心和整體的關系——人道主義價值觀不是比歷史觀低一層次的范疇,而應該成為歷史觀的核心。成熟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并沒有整體否定青年馬克思的人道主義,而是經過揚棄把后者作為自身的核心內容,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曾經闡述的唯物史觀和人道主義本質上是兼容的而非對立的。雖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自己沒有明確闡述過唯物史觀和人道主義價值觀的關系,但不影響我們后人根據馬克思本身思想形成的歷史和邏輯作出這樣的概括。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其他哲學的本質區別及其在人類哲學史上的獨特地位,就在于其開放性與革命性,馬克思主義不但沒有終結真理,而且為真理的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道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闡述的唯物史觀的發展結果就是人類歷史觀。如果說,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是個人主義,這樣的人道主義歷史觀是個人主義歷史觀,那么作為人類哲學的價值觀的人道主義作為主客體相互關系的本質與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有本質的不同。人道主義價值觀作為人類歷史觀的核心之所以是科學的,是因為把人類社會看成是宇宙發展完整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宇宙整體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人類及個體從結果來看是神秘的,從起源和過程來看是自然的;社會發展的規律雖然是主客體相互關系的規律,然而是自然規律的延伸,是宇宙普遍規律的局部表現,同自然規律并沒有什么本質的不同。主客體對稱關系構成的價值時空、社會時空與自然界的時空同源、同構、同質、同功。蘊含了人道主義價值觀的歷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更深層次、更具體的自然歷史過程,因而是歷史觀科學化的結果。在主客體對稱關系中重新定位的人道主義成為科學歷史觀的核心組成部分,揚棄了在人道主義與歷史觀相互關系問題上的“階級的哲學”的對立,使歷史觀成為人類共同的歷史觀,而歷史觀的人類化又是哲學科學化的必要組成部分。
所謂“人的哲學”, 就是指科學化的哲學是關于人的哲學;“人”不管是否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作為超越學術意識形態之爭的科學化的哲學是人的哲學而非物的哲學。人的發展有一個從片面到全面、低級到高級的過程,相應地歷史上的各種人的發展的理論,也就是這個過程的反映。正好象人的全面發展是歷史上的片面發展的相容和超越,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也就是各種關于人的發展的理論的揚棄。歷史上各種關于人的發展的理論構成全面發展的理論的各個環節。因此歷史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歷史的再現。人的全面發展過程就是人的自我創造從不可能到可能、抽象可能到現實、低級到高級、被動到主動、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從空間和時間、歷史和邏輯的統一來觀察,人的全面發展實質上就是人的系統化、社會的系統化以前者為中心的統一的過程,而邏輯本身既是對它們的概括,也是它們的內在
環節。在這里,“人”的抽象化和對人的認識的具體化是同一過程。資產階級有人道主義,不等于人道主義只能是資產階級的。從狹義的動物到人的發展,就是廣義的動物的個性的發展,就是自然界的分化發展的結果。因此所謂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而人的創造性,就是人的個性的表現和展開。分工就是創造性的表現和結果。所謂人的全面發展的人類化社會,就是在全面分工的基礎上人的全面交往,使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和人的社會性的充分發展以前者為基礎達到有機統一,資產階級以個人主義為特征的人道主義是作為人類歷史觀的必要環節。如果說人道主義是一種價值觀,那么人道主義就是一種普世的價值觀,人類普世的價值觀可以也應該構成人類歷史觀的核心。人類幾千年文明史上,人類普世的價值——人類理想和現實的對稱要求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共產主義作為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就既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道德價值。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由主體的活動組成,是人性、人的本質、人的理想的實現過程。所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實際上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對稱運動規律,其深層次的本質是主體與客體的對稱運動規律,主客體對稱運動規律后面更深層次的本質是人和社會、人和自然、社會和自然的對稱運動規律。歷史尺度與道德尺度一致的基礎,在于人是歷史的主體、社會的主體。在這里,只要把人看成社會的主體,把道德觀上升到主體論,人道主義價值觀和規律歷史觀、規范歷史觀和實證歷史觀就可以得到統一。
哲學的人類化從縱向來看,就是用五度空間方法中的時空統一方法,對人類不同民族、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同一時期不同學派的哲學作出統一的解釋,并給它們以合理的定位,使之成為人類共同哲學中不同的組成部分。從本質的意義上,哲學科學化的命題是對中華民族“天人合一”思想的復歸,是人類認識史的否定之否定。哲學科學化使“天人合一”命題由抽象轉變為具體,使哲學的基本問題與科學的基本問題得以統一。“天人合一”是對稱的思維結構。建立對稱的思維結構是建立對稱的社會結構的前提。在知識經濟時代,以人的自由自覺的勞動——創業——為“天人合一”的橋梁,吸收西方抽象哲學和具體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對稱思維結構將衍化為科學的對稱邏輯,演化出對稱哲學,并促進科學的極大發展。“天人合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思維框架。因此,中西哲學既不是簡單地“合成為一種哲學”,也不是簡單地“相互借鑒、利用和吸取”,更不是承認它們“作為各自獨立的哲學體系,在多元化中比較發展”(黃頌杰),而是按照五度空間的時空統一法予以整合,使它們成為人類哲學發展的大圓圈中的不同環節,在這個大圓圈中求多元化基礎上的一元化、一元化制約下的多元化。哲學的科學化就是通過空間時間層次的轉型與融合實現發展,就是要用歷時性的方法、層次性的方法化解同時性的矛盾,整合同時存在的不同哲學流派,實現相容與超越。哲學的科學化是人類化社會與社會化人類時期的哲學,人類化的哲學與人類社會溶為一體,是人類社會的異化、哲學的異化、哲學與社會異化的揚棄,是哲學本性的復歸與真正哲學的誕生。這就是哲學科學化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哲學科學化的上述兩種含義不是對立的而是對稱的——哲學實證化與哲學人類化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社會是自然界量子層面的宏觀展開,哲學的科學化不是哲學的唯科學主義,哲學的實證化離不開哲學的人類化,哲學的人類化也有待于哲學的實證化。哲學作為整體學科或綜合學科,其對應的主體只能是整個人類,正好像自然科學其對應的主體只能是人類一樣。這說明哲學的科學化是規范與實證的統一,實證與抽象的統一,還原與整體的統一,本體論、歷史觀、認識論、邏輯學的統一。哲學的主體性就是哲學的人類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其說本身就是科學,還不如說為哲學的科學化開辟了道路。
(三)哲學科學化即哲學的美學化
哲學的科學化問題,歸根結底是哲學的本體論何以可能的問題,也即康德的四個“二律背反”能否消解,思維與存在、“此岸”與“彼岸”有沒有同一性,認識論與本體論能否統一的問題。康德的歷史功績,是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個提出了這個問題,從而結束了獨斷本體論的歷史;康德的缺陷,是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并通過論證人的認識能力的局限性而在認識論與本體論之間挖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因而使哲學的本體論成為不可能。經過康德以來幾百年哲學、自然科學與人類思維能力的發展,解決康德問題的條件已經成熟。具體科學的最新成果證明,對稱是宇宙的最深層本質,同時也是人類實踐活動與審美活動的最深層本質。只有對稱的才是美的,人類主體的實踐活動無一不是按美的原則來建構,按美的規律來造型,人類實踐活動歸根結底是主客體的對稱運動。對稱,是貫穿宇宙本體論-人類實踐活動-人類審美活動的紅線;人類實踐活動是把本體論和美學統一起來的中介。美學雖然不是本體論,然而有本體論的意義,正像實踐論不是本體論,然而有本體論的意義一樣。哲學只有美學化,才能使哲學的內容和形式符合本體論的要求,使哲學本體論與宇宙的本體吻合,從而真正解決哲學的本體論何以可能的問題,使哲學科學化。
所謂哲學的美學化,就是作為美學的哲學和成為哲學的美學,美學和哲學合二而一,融為一體。作為美學的哲學,就是哲學體系要按美的原則來建構。成為哲學的美學,就是美學原理要按哲學標準來提升。實踐檢驗,就是實踐的規律檢驗,而實踐的規律就是美的規律。能體現美的原則、自覺按美的規則來建構、指導人們按美的規律來造型的哲學,才是科學的哲學。真和善是美的環節,美是真和善的完成。如果說,哲學的實證化是真,哲學的人類化是善,那么哲學的美學化就是美——哲學的科學化就是指哲學是真善美的統一;只有做到真善美統一的哲學才是科學化的哲學。
美是理想的現實展現。通過這種展現,使主體的本質力量得以實現,使科學規律與客觀規律、科學本質與客觀本質得以同構,使人的內在尺度與外在尺度得以統一;通過主體的創造性活動,使外在事物由無序轉化為有序,使主體得到和諧、快樂與幸福。只有對稱的哲學才是按美的規則來建構,只有對稱的實踐才是按美的規律來造型。對稱哲學通過按美的規則來建構實現按美的規律來造型,通過按美的規則來建構、按美的規律來造型實現哲學的人類化與哲學的實證化。真是真理,善是合理,美是崇高:理想和現實的統一。人類實踐活動是真善美的統一;對稱哲學是人類實踐的反思、真善美的反思。對稱哲學是追求真善美的哲學;對稱哲學是真善美的統一。對稱哲學是科學化的哲學,也只有對稱哲學才是科學化的哲學。
二、哲學科學化的時代背景
(一)五度空間觀——自然科學的發展與哲學科學化的時代背景
從三度空間觀到四度空間觀到五度空間觀,是物理學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傳統物理學的空間概念,就是立體三維空間。自從愛因斯坦相對論問世以來,空間和時間就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愛因斯坦相對論認為,空間和時間可以相互轉化,時間是空間的另一種方式,因而傳統的三維空間加上一維時間,成了四維空間。根據系統論,任何系統都是有層次的。這個層次不僅是傳統物理三維空間中的高度,或可用感官把握的不同的物理層面,而且狹義上指事物的不同深度的本質。它雖然只有通過人的抽象思維來把握,然而卻是外界事物的客觀存在。同時,這種不同層次的本質也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成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成為人們感官可以把握的新的物理三維空間。因此,四維空間還應加上層次一維,任何真正的系統都是五度空間。這五度空間的任何一維都可以和其它四維相互轉化。作為事物本質的反映的人的意識空間或心理空間,本質上就屬于這五度空間中的第五度空間——層次空間,而且是高層次的層次空間(意識本身又分成不同的層次,哲學思維的空間是最高層次的層次空間)。它同物質世界的相互轉化,是五度空間相互轉化的具體表現——在人類社會領域的特殊表現。五度空間理論確立了哲學思維的空間和物理空間的同構性、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哲學的實證性。
五度空間觀得到了最新物理學的支持。非線性思維方式的形成、物質的分立結構與量子現象,為五度空間的理論和方法提供了可能的空間基礎。量子躍遷證明了空間維度不可分割。
近年來興起的宇宙全息統一論認為:“每一空間量子也都是包含著整個物質世界的信息”,“任一相對的獨立的部分都是整體的一個縮影。”如果宇宙是全息的,那么任何一個微觀粒子也就應是五度的,五度空間的真實性沒有例外。如果我們把主客體看成本來就是同屬于不可分的統一的空間架構中,那么在量子世界中看來不可解決的一系列難題,如微觀世界到底是粒子、波、場還是弦,物質是構成的還是生成的、連續的還是無限可分的,都可迎刃而解。世界本來就是你所看到的,主客體的相互關系不是認識世界的障礙,而就是世界的本來面貌;追究離開主體的客體的本來面目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意義的;關鍵在于觀察者視覺的穩定性、一致性,思考者邏輯的自洽性。
在牛頓力學層面的科學觀看來,只有純客觀的才是實證的。在量子力學的科學觀看來,主客體不可分,實證在于主客體的統一,實踐標準是事實標準、價值標準、邏輯標準的統一。在牛頓力學層面的思維方式看來,突出體現主體性的哲學與科學性是對立的;在量子力學層面的思維方式看來,哲學的主體性與科學性不僅不矛盾,而且是內在一致的。主體活動和客觀規律是統一的,科學的主體性與科學性是統一的。從具體科學到對稱哲學、又從對稱哲學到具體科學的發展,是歷史的和邏輯的過程。思辯與實證統一的對稱哲學的建立具有必然性;它的建立使人對世界的認識過程更自覺、更有效。因此,只有思辯的、規范的才是實證的。只有對稱的,才是思辯的。只有非線性的,才是對稱的。線性的思維方式,同復雜的、非線性的外部現象之間是不對稱的;主觀和客觀相脫節,空洞的、片面的、低層次的“實證”,不能成為具體的真理,只能算學說。
無論是相對論還是量子力學,其中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意識與物質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這本身就說明,用包含意識空間在內、把意識空間與物質空間統一起來的五度空間觀來代替相對論的四度空間觀有必然性。五度空間觀是四度空間觀發展的必然結果。量子理論是愛因斯坦相對論四度空間理論向五度空間理論轉化的中間環節。
五度空間的方法是空間性、歷時性和層次性相統一的方法。五度空間方法是邏輯與歷史一致、還原論與整體論統一。
五度空間方法也得到了科學發展史的證明:在自然科學領域:地質礦石的空間排列,可以反映出地質從本質到現象演化的時間歷史。各種自然力的空間排列,可以反映出自然力從本質到現象演化的時間歷史。各種無機物、有機物的空間排列,可以反映出自然界無機物從本質到現象演化的時間歷史,有機物從本質到現象演化的時間歷史,從無機物向有機物從本質到現象演化的時間歷史。生物科學的空間排列,可以反映出生物從本質到現象演化的時間歷史。在社會科學領域,不同社會文明的空間排列,反映了社會文明從本質到現象發展的時間歷史。在意識科學領域,不同學科、同一學科中不同學派的空間排列,反映了人類知識、各學科發展從本質到現象的時間歷史。
五度空間不僅是方法,而且是模式,它更全面更系統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和結構。從五
度空間觀看來,概念和概念體系是客體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從主客體統一的系統來講,概念和概念體系作為科學本質和科學規律,本身就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一環。科學本質和客觀本質的對稱、科學規律和客觀規律的對稱,就是主客體相互關系——認識關系和實踐關系的結構與模式。
(二)知識經濟與經濟全球化——經濟形態的發展與哲學科學化的時代背景
知識經濟帶來哲學的實證化。知識是真善美的統一——真是真理,善是合理,美是崇高:理想和現實的統一。哲學是知識的反思、真善美的反思。知識經濟是追求真善美的經濟,哲學為知識經濟提供動力與力法。在知識經濟時代,軟科學、軟技術的地位越來越高。哲學是最高層次的軟科學,哲學方法是最高層次的軟技術,哲學是知識經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知識經濟首先是文化經濟、制度經濟、體制經濟、管理經濟,然后才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經濟。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的科學首先是能帶來文化創新、制度創新、體制創新、管理創新的哲學和社會科學,然后才是自然科學。其中,哲學的創新將為其他方面的創新起導向作用。所以哲學是第一生產力的首要要素,抽象思維能力是第一生產力中的第一生產力。知識經濟使傳統經濟的效益原則移植到知識的生產中來,從而使“思維經濟原則”中的“經濟”同經濟領域中的“經濟”得以重合,使思維方法和生產方法得以同構,使哲學方法成為生產中的“軟技術”。因此,知識經濟成為哲學的邏輯和歷史的歸宿。知識運營是知識經濟的核心,知識創新是知識運營的核心,哲學創新是知識創新的核心。前知識經濟時代,哲學研究、基礎研究、科技開發無論側重哪一方面,共同點都是把它們區別開來,甚至割裂開來。知識運營則把它們統一開來,看到它們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相互轉化。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主導的經濟,知識經濟是以知識創新為主導的經濟,創新就是通過創造產生新事物。知識創新是物質創新的前提,人造自然創新是人工自然創新的前提,人工自然創新是人化自然創新的前提。知識經濟以知識為主要的、直接的生產手段、生產目的。所以知識時代將是科學規律主導客觀規律,科學范式主導經濟模式,經濟模式主導區域經濟。知識經濟以知識為主要的、直接的生產對象、消費對象。知識經濟時代實踐的對象不僅僅是物質世界,而且主要是精神世界。知識經濟時代的哲學的“實踐”范疇,是包含物質和精神、對象和認識在內的整體范疇,而不是同意識、認識相對而言的客體范疇。在把實踐看成整體而非層次范疇的前提下,搞清了實踐系統中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就是:物質因素是精神因素的原因,精神因素是物質因素的證明。這是同一個實踐過程的兩個方面。這樣,一方面,實踐本身不是本體,物質世界才是本體;另一方面,實踐又有本體論的意義,即在實踐中精神因素對物質因素的創造、物質本體的發現和證明。這種發現和證明不是直觀、獨斷的(任何直觀唯物主義都可以說是自發地通過精神來獨斷地“證明”物質),而是實證的;不是經驗的實證,而是思辯和實證的有機統一。
經濟全球化帶來哲學的人類化。如果說,知識經濟使實踐層次整體化,那么經濟全球化則使實踐主體整體化,即實踐主體人類化。經濟全球化使人類知識整體化、人類利益整體化,使社會成為人類化的社會、人類成為社會化的人類。雖然知識與利益的整體化并未消除階級與階層的利益差別與利益對立,但經濟全球化將使人類面對共同問題,如能源問題、氣候問題、環境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共同問題將促使人類的思維方式趨同——人類化的社會與社會化的人類要求人類共同的哲學。人類共同的哲學——人的哲學與類的哲學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必然產生,人類化哲學的實證性將在解決人類共同問題的過程中得到證明。
知識經濟與經濟全球化說明整個人類社會已經量子化。所謂量子化就是在無序中尋找有序,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在主體性中尋找客觀性,在規范性中尋找實證性。知識經濟與經濟全球化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經濟全球化通過網絡化、數字化、知識化來實現;知識經濟以經濟全球化為載體,并主導、促進、催化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與經濟全球化的內在聯系,說明哲學實證化與哲學人類化的有機統一。以經濟全球化為基礎,實現文化全球化,實現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揚棄,實現唯物論與唯心論的相容與超越,實現用五度空間方法對人類不同民族、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同一時期不同學派哲學的融合和整合。知識經濟與經濟全球化要求摒棄牛頓力學的線性直觀的思維方式,代之以對稱的、五度空間的思維方式,在哲學的人類化中確立哲學的科學化。
(三)危機后面是機遇——全球性金融危機與哲學科學化的時代背景
全球性金融危機及對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各家各派、五花八門、林林總總的思考,其中不少觀點和流派針尖對麥芒、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以典型的方式說明了經濟學的形而上學性質,說明了對經濟現象進行形而上學思考、對經濟學進行形而上學反思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對全球性金融危機思考的層次和對全球性金融危機看法的一致程度成正比,而全球性金融危機又使經濟的各種深層次矛盾或不對稱得以充分暴露。對投資和消費哪個更根本的類似“雞和蛋哪一個在先”的喋喋不休爭論,源于對金融危機的視角僅停留在政策或金融學層面,而對經濟的各種深層次矛盾或不對稱一葉障目。所謂對經濟現象進行形而上學思考、對經濟學進行形而上學反思,就是通過對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深層次思考,認識經濟現象后面的深層次本質、經濟與經濟學發展的規律,理清經濟學發展的脈絡,找出各種經濟學理論、經濟學范式產生的內在必然性,給人類歷史上大的經濟學流派以合理定位,推動符合知識經濟與經濟全球化時代要求的一般化、人類化的經濟學理論與范式的產生與發展,并在此經濟學理論指導下自覺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我國經濟更快融入經濟全球化、知識化進程。
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背后是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的本質是基本的經濟關系的不對稱,基本的經濟關系就是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關系。全球性金融危機說明,經濟關系的對稱是絕對的,不對稱是相對的;正好像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一樣——經濟關系的對稱要求,是各種經濟關系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根本動力,而各種經濟關系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促進了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發展模式、經濟學范式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形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基本的經濟關系就是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關系,經濟發展的規律就是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規律,經濟增長方式與各種經濟學范式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規律是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規律的展開和表現,通過這種轉化使經濟學得到不斷發展。歷史上不同時期出現的不同類型的經濟危機,就是實現這種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契機。隱藏在經濟危機后面的經濟學發展的契機就是我們把握經濟學史上各種經濟學理論相互交替的線索,把握經濟學發展規律的線索。
馬克思《資本論》的副標題就是“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批判”。眾所周知,馬克思的《資本論》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產物,是為了分析、解釋、解決資本主義頻繁發生的周期性經濟危機而應運而生的形而上學思辨成果。在《資本論》中,可以說實現了辯證法、認識論、邏輯學、經濟學的有機統一,實現了經濟學與形而上學的有機統一,當然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統一。如果說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產生《資本論——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批判》的歷史契機,那么同樣,經濟學的形而上學——對稱哲學也是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產物。全球性金融危機,實質上是全球經濟增長方式從資本運營為主導向知識運營為主導轉變時期的經濟危機;危機的根源,恰恰就在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要求同現有國際金融體制、經濟體制之間的不對稱。如果說,工業經濟產品運營、資產運營、資本運營時期發生于資本主義世界的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斗爭只能產生矛盾辯證法、矛盾邏輯、歷史唯物論,那么產生于知識經濟與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新時期的經濟危機也同樣說明了對稱哲學的歷史必然性。全球性金融危機說明:從空間上展開的不同哲學范式,體現了時間發展的不同階段。在這里,時間、空間、層次是對稱的。研究時間、空間、層次對稱、轉化規律的辯證法,就是對稱辯證法。對稱辯證法作為人類化時代的人類哲學,體現了主客體的統一。從空間來講,它體現了中西哲學的統一;從時間來講,完成了人類哲學發展的大圓圈;在邏輯上,它實現了主體和客體的統一,本原論、歷史觀、意識論、邏輯學的統一,唯物論和唯心論的統一,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的統一。同時,空間、時間、邏輯三者又是統一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概括和指導。對稱辯證法,是揚棄了一切哲學對立的、新時代的全人類哲學,正好像對稱經濟學是揚棄了一切經濟學對立的、新時代的全人類經濟學一樣。揚棄了一切哲學對立的、新時代的全人類哲學就是科學化的哲學。
三、哲學科學化的邏輯與歷史
(一)從抽象到具體——哲學科學化的邏輯
任何一門學科,只要有明確的可具體界定的可實證的研究對象,能夠建立起完整嚴密的邏輯體系,都可以成為科學;而有明確的可具體界定的可實證的研究對象是能夠建立完整嚴密的邏輯體系的前提。科學與玄學相對而言,哲學的科學化與哲學的玄學化相對而言,哲學的科學化與哲學的形而上學性質、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定位是對稱的——哲學的科學化程度同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地位成正比。“世界觀和方法論”本身具備指導性、實證性與可操作性;當我們說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時,實際上就已經承認哲學是一門科學。因此,“哲學科學化”與“哲學是形而上學”這兩種提法之間并不矛盾,更不對立;哲學科學化的提法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哲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作為科學的哲學(不是關于科學的哲學或科學哲學)是一般的科學,而不是具體的科學。以往的哲學——形而上學之所以不能當作科學而往往被人看成玄學,就是因為沒有明確的可具體界定的研究對象。其中,“可具體界定”又是“明確”的必要條件。“外部世界的本原和本質”、“宇宙的一般本質和規律”等提法均太抽象,還未具體界定;而只要還未具體界定,就不能算是真正明確。“矛盾”、“對立統一規律”是一種具體界定,但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說明此界定不夠完善。只要哲學的對象能通過科學的具體界定得到真正明確,并能隨著科學的發展不斷完善,形而上學與玄學就不再畫等號,哲學與科學就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一部人類哲學史,就是哲學隨著具體科學的發展,其對象不斷明確、哲學與玄學漸行漸遠、哲學與科學越來越近、哲學逐步科學化的歷史。把哲學看成玄學只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當今時代哲學與科學已走向統一。
(二)從獨斷到實證——哲學科學化的歷史
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經過了原始社會的狩獵自然經濟、專制社會的種植自然經濟、資本主義的工業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的知識市場經濟四個階段,后者是對前者的相容超越;目前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是信息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工業市場經濟向社會主義知識市場經濟的過渡環節。與人類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人類哲學思想的發展,也經過了獨斷唯心論、獨斷唯物論、實證唯心論、實證唯物論四個階段,它們分別體現了以客體為中心的統一、以客體為中心的分裂、以主體為中心的分裂、以主體為中心的統一的人類實踐發展的不同階段。社會主義知識市場經濟,是人類經濟形態的最高階段,是人類主體性發展的最高階段,與之相應的“實證唯物論”——科學化的哲學或主客體對稱的對稱哲學也是人類哲學發展的最高階段。哲學科學化的歷史,就是天與人、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過程;哲學史上的各種唯物論、唯心論、二元論、不可知論、證偽主義、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等流派只不過是這種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歷史過程中的不同環節。而對稱哲學,作為對它們的揚棄、綜合、升華,本身就既是哲學科學化的結果,也是哲學科學化的總結。哲學科學化的邏輯,是天與人、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歷史關系的濃縮,是超越唯物唯心之爭、辯證法形而上學之爭、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之爭的對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關系的更高層次的概括。
從“天人合一”到對稱哲學,就是通過東西方哲學的空間交替展現出來的哲學科學化的歷史。哲學發展的邏輯:中國哲學一西方哲學一中國哲學。對稱一知性一理性一對稱。中國哲學在頭尾兩個階段較發達,西方哲學在中間兩個階段較發達。在近現代,是通過以西釋中來催化中國哲學,使之抽象化、世界化;在當代,是通過以中化西,來提升西方哲學,使之天人合一,使之真正具備形而上學功能,使形而上學的思辨性走向實證性。
四、哲學科學化的方法
對稱辯證法就是思辯與實證相統一的方法。對稱辯證法產生和發揮作用的社會條件是使人的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的社會主義知識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特別是它的最高階段的社會主義知識市場經濟,由于對人的主體性包括個性、創造性的高揚,它使認識和對象、主體和客體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使哲學實證化、科學化不但成為可能,而且成了現實。
(一)思辯與實證相統一的方法就是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方法
所謂思辯與實證的統一,就是指:世界是可知的,思辯性與實證性是對稱的,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是對稱的;邏輯上正確的命題,只要限定它的使用范圍,就是只可證實、不可證偽的絕對真理。這種對稱之所以能做到思辯與實證的統一,是因為這種對稱蘊含了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物質與意識、天與人之間的同一性。思維與存在同一是絕對的,差異、對立與斗爭是相對的。
(二)思辯與實證相統一的方法就是規范與實證相統一的方法
社會規律是客觀性、主觀性、必然性的統一;客觀規律本身是規范的。對稱哲學既是出世的形而上學,也是入世的道德哲學、實踐哲學,外部世界的實在問題同人的存在問題是同一個問題。人類活動的最基本規律,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會之間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這個交換是一個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過程,是價值的產生、實現、轉化的過程,是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是人類理想的實現過程。哲學的規范性就在哲學的科學性之中,哲學的科學性就在哲學的規范性之中。
(三)思辯與實證相統一的方法就是科學規律與客觀規律相互建構的方法
科學規律與客觀規律、科學本質與客觀本質是相互建構、相互轉化的。人就是通過創造科學規律來創造客觀規律,通過創造客觀規律來創造客觀世界,通過創造客觀世界來證明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論、思辯與實證相統一的辯證法、思維與存在有同一性的世界可知論。世界的可知性,就表現在科學規律的可創造性;人們就是通過創造科學規律來反映客觀規律并進而創造客觀規律的。
(四)思辯與實證相統一的方法就是全息的方法
宇宙是全息的。宇宙中的全息關系是哲學實證性的根據和基礎,是人的直覺能力的根據和基礎。用直覺把握世界是方法與對象的對稱。只有直覺把握世界才能整體把握世界。直覺不同于感覺,而是在理性分析綜合基礎上的超理性思維活動,是人的理性對事物本質的整體把握。所以全息的方法也就是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統一的方法。根據全息反映律,人們可在有限的認識材料的基礎上,靠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達到認識宇宙本質的目的。信息對稱問題,本質上是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的全息同一問題。五維空間的各維之間的關系是全息關系,它們之間的區別只有在思維的抽象中才能存在,在現實中它們是緊密不可分的,在思維的關系(包括形象思維具體和抽象思維具體)中它們又復歸于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從而實現對宇宙本質的整體把握。
(五)思辯與實證相統一的方法就是對稱邏輯的方法
對稱邏輯,是根據宇宙的對稱規律,從主觀推知客觀、主體推知客體、已知推知未知的邏輯。其它邏輯都是結論包含在前提里面,惟有對稱邏輯是從已知推出未知的邏輯。它的結論雖然不能由所謂的“實踐”(即人的肉眼可觀察的“事實”)來“檢驗”,然而卻是必然存在、客觀存在的事實。例如,根據物質不滅定律、質能關系定律、能量定恒定律,本身無實物質量的太陽每年釋放出來的大量能量,根據對稱邏輯,就足以推出暗物質的存在。對稱邏輯通過使實踐邏輯化,使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思辯與實證得以同構,思辯與實證得以統一。“天人合一”,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內在與外在、形下與形上是同一的。這是內在的超越。只有內在的超越,才是真正的超越。只有對稱邏輯,才能真正實現內在的超越。只有真正實現內在的超越才能真正做到思辯與實證的統一。
五、對稱哲學與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就是對稱發展觀。在對稱辯證法看來,經濟規律是合力的結果;隱藏在經濟周期、經濟趨勢與經濟規律后面的,是對稱規律。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是對稱的,對策、理性預期與經濟規律的“測不準”之間是對稱的。因此發展只能是對稱的而非線性的。人類經濟活動是系統工程,生產力是社會系統的整體功能。社會系統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斗爭是相對的、同一是絕對的;矛盾是相對的、對稱是絕對的。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規律實際上就是對稱運動規律。社會主義的產生、發展遵循的也是對稱的規律:真正的社會主義是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的結晶,是對傳統社會主義和西方資本主義兩者的揚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
從矛盾辯證法到對稱辯證法的發展本身也是自然歷史過程。當人類處于生存創業階段,以不可再生性的資源作為生產的主要要素時,人與人之間是狼;當人類以可再生可共享的信息、知識為生產的主要要素,人的追求不是求生存而是求生態、以自身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時,人與人之間是羊。狼的哲學是斗爭哲學,狼的辯證法是矛盾辯證法。羊的哲學是和諧哲學,羊的辯證法是對稱辯證法。不同時期的辯證法同不同的歷史時期是對稱的。所以對稱辯證法是絕對的,矛盾辯證法是相對的,矛盾辯證法只是對稱辯證法的局部表現。從邏輯和歷史兩方面來看,只有對稱辯證法才能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哲學基礎。
參考文獻
列寧:《哲學筆記》,人民出版社,1974.10
黃枏森:《哲學的科學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
黃枏森:《哲學的科學之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枏森:《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的討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期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金岳霖:《道、自然與人》,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8
黑格爾:《邏輯學》,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上卷,1966.2;下卷,1976.12
羅素:《西方的智慧》,世界知識出版社,1992.1
愛因斯坦:《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
史蒂芬·霍金:《時間簡史》,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8
李政道:《對稱,不對稱與粒子的世界》,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10
陸杰榮:《西方哲學研究重心的演進邏輯與形而上學》,《學術月刊》2008.10
黃頌杰:《多維視角下的西方哲學研究》,《寧波大學學報》2008.6
陳世清:《經濟學的形而上學》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0.1
陳世清:《“天人合一”與對稱哲學——從馮友蘭中西哲學觀看中國哲學的發展方向》,
《反思與境界——紀念馮友蘭先生誕辰110周年暨馮友蘭學術國際研討會文集》,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6
陳世清:《知識經濟是信息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哲學動態》99年1期。
陳世清:《經濟領域的“哥白尼革命”》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1
陳世清:《中國經濟解釋與重建》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9.7
摘自:《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科學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2
來源:中國改革論壇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