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幾點思考
各位黨員同志:
非常感謝機關黨委讓我到這個黨員論壇上來發言。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沒有深入的研究,只是平時有一些零散的思考和想法。今天能與大家一起交流,十分的高興,也十分的惶恐。希望大家批評和指正。
作為一個社會科學工作者,就相當于古時的“士”,要為諸侯、天子出謀劃策,治理好國家和天下。現在是說做應用對策研究,為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我們這樣的身份和責任,古往今來是一脈相承的。這就要求我們立身正直、行己有恥。這樣才不會胡說、亂說、佞說,才不至于貽害百姓和國家。所以,在社科院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我們還要先覺先行,還要覺得深,行得篤。
那么怎樣才能覺深、行篤呢?首先還是一個學習的問題。我們在大學里都學習過馬克思主義公共理論課。但當時的學習多半是從概念到概念,從抽象到抽象,對歷史和現實了解不夠,不能夠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盛行所謂的“全球化”、“多元化”,各種各樣的思想和思潮鋪天蓋地而來,對馬克思主義本來就一知半解的我們,很容易受到沖擊,從而造成思想混亂,迷失方向和信仰。我們捫心自問一下,這些年來,自己讀通過幾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我們嘴里會說、文章中會寫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真正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做研究,我們做到了幾分?因此,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首要的一個就是再學習的問題。由于有了多年的工作經驗,有了對歷史和現實更多的了解,這個時候再來重新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就能夠從抽象到具體,就能夠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從而堅定自己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思想,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是對前人智慧的揚棄和升華,是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想理論,從她誕生起就對人類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100多年后的今天,這就說明了這種理論是有生命力的,是真理。中國社科院院長陳奎元先生曾指出過,馬克思主義站在兩個至高點上,一個是當時人文社會科學的至高點,另一個是人類道義的至高點。這兩個至高點,當然還可以逾越,但至今還沒有人能夠否定和扳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就像中國的《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一樣,可以超越,但卻常讀常新,不可拋舍。所以,什么時候都不能說馬克思主義是十九世紀的東西,過時了,沒有必要去讀。作為一個社科工作者,我們怎么能夠不去深入學習和掌握這種站在科學和道義至高點上的偉大理論呢?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能在我們心中油然而生,而且必然自覺地外化于行。因此,首先要再學習。
我們既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也要學習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上世紀二十年代以來的反傳統思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但也給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了一種先入之見,說她保守、落后、專制、愚忠,妨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深入了解,不愿意學習。其實,世界上的四大古代文明,都有深刻的智慧,否則就談不上文明。尤其是中國古代文明,綿綿不絕,傳承了幾千年。她能夠這樣傳承下來,就有她存在的理由。只要肯靜下心去學習,就一定能受到啟發。特別是她關于“仁”的學說,關于“天下為公”的理想,關于修養性情的方法,可以為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豐富的養分。古代的思想可能會落后,古代的智慧卻與人類共存。
其次是理解的問題。對于一種思想理論,每個人都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馮友蘭先生就從他的角度提出過對社會主義的理解。他在1934至1935年到歐洲做了一年的學術交流和考察,并到了蘇聯。他發現歐洲的報紙多是報道富豪、名人們的花邊新聞,而蘇聯的報紙大都是報道工農業生產和各行各業的勞動模范。通過考察,他得出結論,封建社會是“貴貴”,尊崇權貴;資本主義社會是“崇富”,尊崇富人;而社會主義社會是“尚賢”,尊崇賢者。他認為“尚賢”是人類文明的方向。所以北平解放前夕,國民黨百般勸他去臺灣,他沒有去,而是留下來建設社會主義。
我的理解是,封建主義是“為君”,資本主義是“為私”,社會主義是“為公”。“為私”是對“為君”的否定,是歷史的進步。而“為公”是對“為私”的否定和對“為君”的再否定,是揚棄。封建時代的君,代表了國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公”,只不過這種“公”,是獨裁的“公”,是犧牲千千萬萬百姓個人之私的“公”。所以會被歷史所否定。社會主義的“為公”,是為人民大眾的公,這種公,是容納了個人之私的公,是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為前提的。這是對“私”的揚棄,而不是簡單的否定。這種“公”,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
我們民族的先賢孔子就提出過“天下為公”的理想。他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他理想中的“天下為公”是個什么樣子呢?一是“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大家都是平等的,只要是賢能,就可以被選出來,治理國家,大家都講誠信,和睦共處。二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人們不僅僅親愛自己的家人,老者都能頤養天年,壯年都有事可做,沒有失業,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弱者生活有保障,沒有曠男怨女。這里,人們的“私”得到了肯定和實現。三是“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大家都厭惡浪費,但用不著聚私財。大家出力工作,只恨自己出力不夠,而不是想著為自己的私利干活。這是一心為公,公而忘私。四是“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在這樣的社會里,大家都坦坦蕩蕩,沒有勾心斗角,沒有陰謀鬼計,路不失遺,夜不閉戶。這就是我們民族孜孜以求的大同世界。到了孫中山先生那里,以“天下為公”為旗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就是嘗試把我們的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中國共產黨繼承了他未竟的事業,實現了民族的獨立解放和繁榮富強。
我們的民族文化提出了“天下為公”的理想,也提出了正心誠意、修齊治平的實現理想的道路。但是這條道路經過兩千多年的實踐,證明并不能夠實現這個理想。而馬克思主義不僅把這種理想指明為人類發展的方向,而且找到了實現這個理想的歷史道路,那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公有制戰勝私有制的道路。這條道路人類也實踐了將近一百年,遇到了困難和坎坷。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困難和坎坷而對這個主義、這個理想、這條道路失去信心。
我們都知道,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而成熟起來,成為一種穩定社會形態,也是經歷了漫長斗爭的過程,經過了封建主義的復辟。公戰勝私也完全可能像私戰勝君一樣,不是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事,也要經過漫長、曲折和反復的過程。也可能只有當“私”發展到爛熟的程度,“公”才能噴薄而出。但是不論多么坎坷,多么曲折,這個方向都是歷史的必然。有了這種世界觀和歷史觀,有了這種信心和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有活水源頭。
現在流行一種觀點,說自私是人的本性,理性的人都是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這種觀點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沖擊最大。要駁倒它確實不容易,如果我能駁倒,那我就可以做博導了。我也只能試著談談自己的看法。
第一,我認為,自私是動物性,而不是人性。或者說,自私只是人性之一,而不是全部的人性。不能因為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就把這一面無限拔高,作為人之所以為人的標志。一個人生下來就會哭會鬧,要吃要睡,這不能說是私,因為他還沒有形成個人意識,這是本能,動物也有這種本能。怎么能把這種人和動物所共有的本能作為人性呢?把人同動物區別開來的那個東西,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志,才稱得上是人的本性。邏輯學上就是這樣講的。把自私當成人性,首先就不合邏輯。那么是什么把人同動物區別開來呢?我沒有做過深入的研究,只能拾拾人家的牙穢,說說我認同的東西。那就是馬克思說的“自由自覺的勞動”。勞動讓猿變成了人。動物也有勞動,但完全是出于饑食渴飲的本能,不是自由自覺的。而人類的勞動,不僅僅是出于饑食渴飲的本能,還融入了智慧和價值取向,是為社會創造財富,滿足社會的需求。在勞動中證明自我、實現自我、充實和提升自我。我們說“勞動光榮”,就是因為勞動是自由自覺的,是包含了價值取向的。那種僅僅出于饑食渴飲的勞動,談不上光榮。孔子說“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種“力”,這種勞動才光榮。只有在為社會服務的自由自覺勞動中,才能實現自我的價值,得到作為人類一員的愉悅和光榮。這種勞動,既有滿足私求的一面,更有滿足公益和向善的一面。僅僅滿足私欲的勞動,會讓人越來越委瑣,越來越狹隘。而為公向善的勞動,往往讓人越來越陽光,越來越煥發。
至于“利益最大化”,這是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之后才有的東西,或者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怎么能把這種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現象作為普遍的人性呢?幾千年來,我們講誠信,講互利,講滿招損,講適可而止,現在又講共贏,這些都不是利益的最大化吧?且不說多大才是最大?最大能不能謀到?即便真有一個最大值,事事都能謀取那個最大值,那定要累得吐血,定要累死。苦心竭慮,健康和生命都沒了,你的最大利益又在哪里?所以“囚徒困境”的假設,只是特定條件下的、孤立的單個的假設,完全不具有現實普遍性。只不過“利益最大化”太誘人,而成為一些人津津樂道、奉為神明的經典。
第二,為公、向善是人類普遍的向往。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東方人還是西方人,試問一下,有誰愿意死心塌地地做惡人?有誰不愿意做好人、善人?又有誰會心甘情愿地同自私自利的人、惡人做朋友?狐朋狗友、酒肉朋友是做不長的。王陽明說,一個做賊人,你要是叫他賊,他也會覺得不好意思。做賊總是偷偷摸摸,而不敢明目張膽。作惡總要選擇月黑風高,而要避開光天化日。當然,大家會說這是攝于倫理、法律和輿論。這是不錯的。但倫理、法律和輿論是怎么來的?它們不就是出于人類對善、對公平正義的要求嗎?不就是人性、人情、人理的體現嗎?孟子說“仁義禮智根于心”,孔子大林放之問,林放問禮之本,孔子稱贊“大哉問”!與其滿足外在的禮,還不如照顧自己內心的真性真情。倫理道德、法律法規都是以人類的真性真情為基礎,否則就不可能成為社會的倫理道德,就是惡法惡規。正是人類的向善性、為公性,人類才能成為人類,成為萬物之靈,才談得上文化、文明。王陽明的弟子從街上回來,王陽明問他你在街上看到什么,他說看到“滿街人都是圣人”,王陽明表示贊同。通常情況下,人們的行為都是本心的反映,是本性的自然流露,奉公守法,鋤暴扶弱。只有當本心受到蒙蔽的時候,才會做出無恥的行為。所以儒家在這個意義上講人性善,講人皆可為堯舜。所以,自私和為公、向善一樣,都是人類共有的性情,都是后天環境和教育的產物,你怎么就單單拿自私當人性呢?
第三,從中國革命史來看,說自私是人性也站不住腳。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犧牲了千千萬萬個革命烈士。這些烈士難道不知道革命會殺頭、戰爭要死人嗎?他們不是傻子,當然知道。但是他們為了勝利,義無反顧地赴湯蹈火,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你說人性自私,那怎么去解釋他們的慷慨赴死?如果只有幾千個,幾萬個,你可以辯說那是例外,是被洗了腦。但古今中外,為了正義事業而舍生取義的,何止百萬千萬?他們都是例外,都是被洗了腦嗎?而且世界各民族都崇尚英雄、緬懷英雄、學習英雄,人類是不是都被洗腦?不好好去自私,卻要逆了自私的人性去崇尚、緬懷和學習犧牲!那些主張人性自私的人,怎么就不看看這些事實呢?
所以,從理論,從現實,從歷史幾個方面看,都得不出人性是自私、人是理性的自利者這樣的結論。
有了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歷史觀的理解和認同,有了對人性自私觀念的思想抗性,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有了源頭,就掃除了障礙,就具備了從有諸己,到充實,最后到大而化之的條件。
但是,條件歸條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終能不能在自己身上大而化之,還有一個在現實生活和實際工作中加以落實的問題。自私不能說是人性,但它確確實實又時時會困擾我們。孔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既簡而易知,易而易行,也既重且遠,要時時警覺,時時檢點,時時對照,直至終身。([email protected])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